大般涅槃經 第三十三卷

關燈
善法。

    若方便道若解脫道。

    若次第道若因若果。

    悉是佛性。

    是名如來随自意語。

    迦葉菩薩言。

    世尊。

    若有因則有果。

    若無因則無果。

    涅槃名果常故無因。

    若無因者雲何名果。

    而是涅槃亦名沙門名沙門果。

    雲何沙門雲何沙門果。

    善男子。

    一切世間有七種果。

    一者方便果。

    二者報恩果。

    三者親近果。

    四者餘殘果。

    五者平等果。

    六者果報果。

    七者遠離果。

    方便果者如世間人秋多收谷鹹相謂言得方便果。

    方便果者名業行果。

    如是果者有二種因。

    一者近因。

    二者遠因。

    近因者所謂種子。

    遠因者謂水糞人功。

    是名方便果。

    報恩果者如世間人供養父母。

    父母鹹言。

    我今已得恩養之果。

    子能報恩名之為果。

    如是果者因亦二種。

    一者近因。

    二者遠因。

    近者即是父母過去純善之業。

    遠者即是所生孝子。

    是名報恩果。

    親近果者譬如有人親近善友或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

    是人唱言。

    我今已得親近果報。

    如是果者因有二種。

    一者近因。

    二者遠因。

    近者信心。

    遠者善友。

    是名親近果。

    餘殘果者如因不殺得第三身延年益壽。

    是名殘果。

    如是果者有二種因。

    一者近因。

    二者遠因。

    近者即是身口意淨。

    遠者即是延年益壽。

    是名殘果。

    平等果者謂世界器。

    如是果者亦二種因。

    一者近因。

    二者遠因。

    近因者所謂衆生修十善業。

    遠因者所謂三災。

    是名平等果。

    果報果者如人獲得清淨身已修身口意清淨之業。

    是人便說我得果報果。

    如是果者因有二種。

    一者近因。

    二者遠因。

    近因者所謂現在身口意淨。

    遠因者所謂過去身口意淨。

    是名果報果。

    遠離果者即是涅槃離諸煩惱。

    一切善業是涅槃因。

    複有二種。

    一者近因。

    二者遠因。

    近者即是三解脫門。

    遠因者即無量世所修善法。

    善男子。

    如世間法或說生因或說了因。

    出世之法亦複如是。

    亦說生因亦說了因。

    善男子。

    三解脫門三十七品。

    能為一切煩惱作不生生因。

    亦為涅槃而作了因。

    善男子。

    遠離煩惱則得了了見于涅槃。

    是故涅槃唯有了因無有生因。

    善男子。

    如汝所問。

    雲何沙門那雲何沙門果者。

    善男子。

    沙門那者即八正道。

    沙門果者從道畢竟永斷一切貪嗔癡等。

    是名沙門那沙門果。

    迦葉菩薩言。

    世尊。

    何因緣故八正道者名沙門那。

    善男子。

    世言沙門名乏那者名道。

    如是道者斷一切乏斷一切道。

    以是義故名八正道為沙門那。

    從是道中獲得果故名沙門果。

    善男子。

    又沙門那者如世間人有樂靜者亦名沙門。

    如是道者亦複如是。

    能令行者離身口意惡邪命等得樂寂靜。

    是故名之為沙門那。

    善男子。

    如世下人能作上人。

    是名沙門。

    如是道者亦複如是。

    能令下人作上人故。

    是故得名為沙門那。

    善男子。

    阿羅漢人修是道者得沙門果。

    是故得名到于彼岸。

    阿羅漢果者即是無學五分法身。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因是五分得到彼岸。

    是故名為到于彼岸。

    到彼岸故而自說言。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更不受有。

    善男子。

    是阿羅漢永斷三世生因緣故。

    是故自說我生已盡。

    亦斷三界五陰身故。

    是故複言我生已盡。

    所修梵行已畢竟故。

    是故唱言梵行已立。

    又舍學道亦名已立。

    如本所求今日已得。

    是故唱言所作已辦。

    修道得果亦言已辦獲得盡智無生智故。

    唱言我生已盡盡諸有結。

    以是義故名。

    阿羅漢得到彼岸。

    如阿羅漢辟支佛亦複如是。

    菩薩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羅蜜名到彼岸。

    是佛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

    名為具足六波羅蜜。

    何以故。

    得六波羅蜜果故以得果故名為具足 善男子。

    是七衆生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

    不能修習如是四事。

    則能造作五逆重罪。

    能斷善根犯四重禁謗佛法僧是故得名為常沉沒。

    善男子。

    是七人中有能親近善知識者。

    至心聽受如來正法。

    内善思惟如法而住。

    精勤修習身戒心慧。

    是故得名渡生死河到于彼岸。

    若有說言一闡提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是名染着。

    若言不得是名虛妄。

    善男子。

    是七種人或有一人具七。

    或有七人各一。

    善男子。

    若有心口異想異說。

    言一闡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當知是人謗佛法僧。

    若人心口異想異說。

    言一闡提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人亦名謗佛法僧。

    善男子。

    若有說言八聖道分凡夫所得。

    是人亦名謗佛法僧。

    若有說言八聖道分非凡夫得。

    是人亦名謗佛法僧。

    善男子。

    若有說言一切衆生定有佛性定無佛性。

    是人亦名謗佛法僧。

    善男子。

    是故我于契經中說有二種人謗佛法僧。

    一者不信嗔恚心故。

    二者雖信不解義故。

    善男子。

    若人信心無有智慧。

    是人則能增長無明。

    若有智慧無有信心。

    是人則能增長邪見。

    善男子。

    不信之人嗔恚心故。

    說言無有佛法僧寶信者無慧颠倒解義。

    令聞法者謗佛法僧。

    善男子。

    是故我說。

    不信之人嗔恚心故。

    有信之人無智慧故。

    是人能謗佛法僧寶。

    善男子。

    若有說言一闡提等未生善法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人亦名謗佛法僧。

    若複有言一闡提人舍一闡提于異身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人亦名謗佛法僧。

    若複說言一闡提人能生善根。

    生善根已相續不斷。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言一闡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知是人不謗三寶。

    善男子。

    若有人言一切衆生定有佛性。

    常樂我淨不作不生。

    煩惱因緣故不可見。

    當知是人謗佛法僧。

    若有說言一切衆生都無佛性猶如兔角從方便生本無今有已有還無。

    當知是人謗佛法僧。

    若有說言衆生佛性非有如虛空。

    非無如兔角。

    何以故。

    虛空常故兔角無故。

    是故得言亦有亦無。

    有故破兔角。

    無故破虛空。

    如是說者不謗三寶。

    善男子。

    夫佛性者不名一法。

    不名十法不名百法。

    不名千法不名萬法。

    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

    一切善不善無記盡名佛性。

    如來或時因中說果果中說因。

    是名如來随自意語。

    随意語故名為如來。

    随意語故名阿羅呵。

    随意語故名三藐三佛陀迦葉菩薩言。

    世尊。

    如佛所說衆生佛性猶如虛空。

    雲何名為如虛空耶。

    善男子。

    虛空之性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佛性亦爾。

    善男子。

    虛空非過去。

    何以故。

    無現在故。

    法若現在可說過去。

    以無現在故無過去亦無現在。

    何以故。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