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三十三卷
關燈
小
中
大
洹。
以初果故名須陀洹。
若先得道名須陀洹者。
得苦法忍時何故不得名須陀洹。
乃名為向。
若以初果名須陀洹。
外道之人先斷煩惱至無所有處。
修無漏道得阿那含果。
何故不名為須陀洹。
善男子。
以初果故名須陀洹。
如汝所問。
外道之人先斷煩惱至無所有處。
修無漏道得阿那含。
何故不名須陀洹者。
善男子。
以初果故名須陀洹。
是人爾時具足八智及十六行。
迦葉言。
世尊。
得阿那含人亦複如是亦得八智具十六行。
何故不得名須陀洹。
善男子。
有漏十六行有二種。
一者共二者不共。
無漏十六行亦有二種。
一者向果。
二者得果。
八智亦二。
一者向果。
二者得果。
須陀洹人舍共十六行得不共十六行。
舍向果八智得果八智。
阿那含人即不如是。
是故初果名須陀洹。
善男子。
須陀洹人緣于四谛。
阿那含人唯緣一谛。
是故初果名須陀洹。
以是因緣喻以[魚*昔]魚。
遍觀已行者即是斯陀含系心修道。
為斷貪欲嗔癡憍慢。
如彼[魚*昔]魚遍觀方已為食故行 行已複住喻阿那含得食已住。
是阿那含凡有二種。
一者現在得阿那含進修即得阿羅漢果。
二者貪着色界無色界中寂靜三昧。
是人不受欲界身故名阿那含。
是阿那含複有五種。
一者中般涅槃。
二者受身般涅槃。
三者行般涅槃。
四者無行般涅槃。
五者上流般涅槃。
複有六種。
五種如上。
六現在般涅槃。
複有七種。
六種如上。
七無色界般涅槃。
行般涅槃複有二種。
或受二身或受四身。
若受二身是名利根。
若受四身是名鈍根。
複有二種。
一者精進無自在定。
二者懈怠有自在定。
複有二種。
一者具精進定。
二者不具是二。
善男子。
欲色衆生有二種業。
一者作業。
二受生業。
中涅槃者唯有作業無受生業。
是故于中而般涅槃。
舍欲界身未至色界。
以利根故于中涅槃。
是中涅槃阿那含人有四種心。
一者非學非無學。
二者學。
三者無學。
四者非學非無學。
入于涅槃雲何複名中般涅槃。
善男子。
是阿那含四種心中。
二是涅槃。
二非涅槃。
是故名為中般涅槃。
受身涅槃複有二種。
一者作業。
二者生業。
是人舍欲界身受色界身。
精勤修道盡其壽命入于涅槃。
迦葉菩薩言。
世尊。
若言盡命入涅槃者。
雲何而言受身涅槃。
佛言。
善男子。
是人受身然後乃斷三界煩惱。
是故名為受身涅槃。
善男子。
行般涅槃者常修行道。
以有為三昧力故能斷煩惱入于涅槃。
是名行般涅槃。
無行般涅槃者。
是人定知當得涅槃是故懈怠。
亦以有為三昧力故。
壽盡則得入于涅槃。
是名無行般涅槃。
上流般涅槃者若有人得第四禅已。
是人生于初禅愛心。
以是因緣退生初禅。
是有二流。
一煩惱流。
二者道流。
以道流故是人壽盡生二禅愛。
以愛因緣生于二禅。
至第四禅亦複如是。
是四禅中複有二種。
一者入無色界。
二者入五淨居。
如是二人一樂三昧二樂智慧。
樂智慧者入五淨居樂三昧者入無色界。
如是二人。
一者修第四禅有五階差。
二者不修。
雲何為五。
下中上上中上上。
修上上者處無小天。
修上中者處善見天。
修上品者處善可見天。
修中品者處無熱天。
修下品者處少廣天。
如是二人。
一樂論議。
二樂寂靜。
樂寂靜者入無色界。
樂論議者處五淨居。
複有二種。
一者修熏禅。
二者不修熏禅。
修熏禅者入五淨居。
不修熏禅者生無色界。
盡其壽命而般涅槃。
是名上流般涅槃。
若欲入于無色界者。
即不能修四禅五差。
若修五差則能呵責無色界定。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中涅槃者則是利根。
若利根者何不現在入涅槃耶。
何故欲界有中涅槃色界則無。
佛言。
善男子。
是人現在四大羸劣不能修道。
雖有比丘四大康健。
無有房舍飲食衣服卧具醫藥。
衆緣不具。
是故不得現在涅槃。
善男子。
我昔一時在舍衛國阿那邠低精舍。
有一比丘來至我所。
作如是言。
世尊。
我常修道而不能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
我時即告阿難言。
汝今當為是比丘具諸所須。
爾時阿難将是比丘。
至隻陀林與好房舍。
是時比丘語阿難言。
大德唯願為我莊嚴房舍淨潔修治。
七寶嚴麗懸缯幡蓋。
阿難言。
世間貧者乃名沙門。
我當雲何能辦是事。
是比丘言。
大德。
若能為我作者善。
若不能者我當還往至世尊所。
爾時阿難即往佛所作如是言。
世尊。
向者比丘從我求索種種莊嚴七寶幡蓋。
不審是事當雲何耶。
我于爾時複告阿難。
汝今還去随比丘意。
所須之物為辦具之。
爾時阿難即還房中。
為是比丘事事具辦。
比丘得已系念修道。
不久即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
善男子。
無量衆生應入涅槃。
以所乏故妨亂其心。
是故不得。
善男子。
複有衆生多憙教化。
其心匆務不能得定。
是故不得現在涅槃。
善男子。
如汝所問。
何因緣故舍欲界身有中涅槃色界無者。
善男子。
是人觀于欲界煩惱因緣有二。
一者内二者外。
而色界中無外因緣。
欲界複有二種愛心。
一者欲愛。
二者食愛。
觀是二愛至心呵責。
既呵責已得入涅槃。
是欲界中能得呵責諸粗煩惱。
所謂悭貪嗔妒無慚無愧。
以是因緣能得涅槃。
又欲界道其性勇健。
何以故。
得四果故。
是故欲界有中涅槃色界中無。
善男子。
中涅槃者凡有三種。
謂上中下。
上者舍身未離欲界便得涅槃。
中者始離欲界未至色界便得涅槃。
下者離欲界已至色界邊乃得涅槃。
喻以[魚*昔]魚得食已住。
是人亦爾。
雲何名住。
處在色界及無色界得受身故。
是故名住。
不受欲界人天地獄畜生餓鬼。
是故名住。
已斷無量諸煩惱結餘少在故。
是故名住。
複何因緣名之為住。
終不造作共凡夫事。
是故名住。
自無所畏不令他畏。
是故名住。
遠離二愛悭貪嗔恚。
是故名住 善男子。
到彼岸者喻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
猶如神龜水陸俱行。
何因緣故喻之以龜。
善藏五故。
是阿羅漢乃至諸佛亦複如是。
善覆五根是故喻龜。
言水陸者水喻世間陸喻出世。
是諸聖等亦複如是。
能觀一切惡煩惱故到于彼岸。
是故喻以水陸俱行善男子。
如恒河中七種衆生雖有魚龜之名不離于水。
如是微妙大涅槃中。
從一闡提上至諸佛雖有異名。
然亦不離于佛性水。
善男子。
是七衆生若善法若不
以初果故名須陀洹。
若先得道名須陀洹者。
得苦法忍時何故不得名須陀洹。
乃名為向。
若以初果名須陀洹。
外道之人先斷煩惱至無所有處。
修無漏道得阿那含果。
何故不名為須陀洹。
善男子。
以初果故名須陀洹。
如汝所問。
外道之人先斷煩惱至無所有處。
修無漏道得阿那含。
何故不名須陀洹者。
善男子。
以初果故名須陀洹。
是人爾時具足八智及十六行。
迦葉言。
世尊。
得阿那含人亦複如是亦得八智具十六行。
何故不得名須陀洹。
善男子。
有漏十六行有二種。
一者共二者不共。
無漏十六行亦有二種。
一者向果。
二者得果。
八智亦二。
一者向果。
二者得果。
須陀洹人舍共十六行得不共十六行。
舍向果八智得果八智。
阿那含人即不如是。
是故初果名須陀洹。
善男子。
須陀洹人緣于四谛。
阿那含人唯緣一谛。
是故初果名須陀洹。
以是因緣喻以[魚*昔]魚。
遍觀已行者即是斯陀含系心修道。
為斷貪欲嗔癡憍慢。
如彼[魚*昔]魚遍觀方已為食故行 行已複住喻阿那含得食已住。
是阿那含凡有二種。
一者現在得阿那含進修即得阿羅漢果。
二者貪着色界無色界中寂靜三昧。
是人不受欲界身故名阿那含。
是阿那含複有五種。
一者中般涅槃。
二者受身般涅槃。
三者行般涅槃。
四者無行般涅槃。
五者上流般涅槃。
複有六種。
五種如上。
六現在般涅槃。
複有七種。
六種如上。
七無色界般涅槃。
行般涅槃複有二種。
或受二身或受四身。
若受二身是名利根。
若受四身是名鈍根。
複有二種。
一者精進無自在定。
二者懈怠有自在定。
複有二種。
一者具精進定。
二者不具是二。
善男子。
欲色衆生有二種業。
一者作業。
二受生業。
中涅槃者唯有作業無受生業。
是故于中而般涅槃。
舍欲界身未至色界。
以利根故于中涅槃。
是中涅槃阿那含人有四種心。
一者非學非無學。
二者學。
三者無學。
四者非學非無學。
入于涅槃雲何複名中般涅槃。
善男子。
是阿那含四種心中。
二是涅槃。
二非涅槃。
是故名為中般涅槃。
受身涅槃複有二種。
一者作業。
二者生業。
是人舍欲界身受色界身。
精勤修道盡其壽命入于涅槃。
迦葉菩薩言。
世尊。
若言盡命入涅槃者。
雲何而言受身涅槃。
佛言。
善男子。
是人受身然後乃斷三界煩惱。
是故名為受身涅槃。
善男子。
行般涅槃者常修行道。
以有為三昧力故能斷煩惱入于涅槃。
是名行般涅槃。
無行般涅槃者。
是人定知當得涅槃是故懈怠。
亦以有為三昧力故。
壽盡則得入于涅槃。
是名無行般涅槃。
上流般涅槃者若有人得第四禅已。
是人生于初禅愛心。
以是因緣退生初禅。
是有二流。
一煩惱流。
二者道流。
以道流故是人壽盡生二禅愛。
以愛因緣生于二禅。
至第四禅亦複如是。
是四禅中複有二種。
一者入無色界。
二者入五淨居。
如是二人一樂三昧二樂智慧。
樂智慧者入五淨居樂三昧者入無色界。
如是二人。
一者修第四禅有五階差。
二者不修。
雲何為五。
下中上上中上上。
修上上者處無小天。
修上中者處善見天。
修上品者處善可見天。
修中品者處無熱天。
修下品者處少廣天。
如是二人。
一樂論議。
二樂寂靜。
樂寂靜者入無色界。
樂論議者處五淨居。
複有二種。
一者修熏禅。
二者不修熏禅。
修熏禅者入五淨居。
不修熏禅者生無色界。
盡其壽命而般涅槃。
是名上流般涅槃。
若欲入于無色界者。
即不能修四禅五差。
若修五差則能呵責無色界定。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中涅槃者則是利根。
若利根者何不現在入涅槃耶。
何故欲界有中涅槃色界則無。
佛言。
善男子。
是人現在四大羸劣不能修道。
雖有比丘四大康健。
無有房舍飲食衣服卧具醫藥。
衆緣不具。
是故不得現在涅槃。
善男子。
我昔一時在舍衛國阿那邠低精舍。
有一比丘來至我所。
作如是言。
世尊。
我常修道而不能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
我時即告阿難言。
汝今當為是比丘具諸所須。
爾時阿難将是比丘。
至隻陀林與好房舍。
是時比丘語阿難言。
大德唯願為我莊嚴房舍淨潔修治。
七寶嚴麗懸缯幡蓋。
阿難言。
世間貧者乃名沙門。
我當雲何能辦是事。
是比丘言。
大德。
若能為我作者善。
若不能者我當還往至世尊所。
爾時阿難即往佛所作如是言。
世尊。
向者比丘從我求索種種莊嚴七寶幡蓋。
不審是事當雲何耶。
我于爾時複告阿難。
汝今還去随比丘意。
所須之物為辦具之。
爾時阿難即還房中。
為是比丘事事具辦。
比丘得已系念修道。
不久即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
善男子。
無量衆生應入涅槃。
以所乏故妨亂其心。
是故不得。
善男子。
複有衆生多憙教化。
其心匆務不能得定。
是故不得現在涅槃。
善男子。
如汝所問。
何因緣故舍欲界身有中涅槃色界無者。
善男子。
是人觀于欲界煩惱因緣有二。
一者内二者外。
而色界中無外因緣。
欲界複有二種愛心。
一者欲愛。
二者食愛。
觀是二愛至心呵責。
既呵責已得入涅槃。
是欲界中能得呵責諸粗煩惱。
所謂悭貪嗔妒無慚無愧。
以是因緣能得涅槃。
又欲界道其性勇健。
何以故。
得四果故。
是故欲界有中涅槃色界中無。
善男子。
中涅槃者凡有三種。
謂上中下。
上者舍身未離欲界便得涅槃。
中者始離欲界未至色界便得涅槃。
下者離欲界已至色界邊乃得涅槃。
喻以[魚*昔]魚得食已住。
是人亦爾。
雲何名住。
處在色界及無色界得受身故。
是故名住。
不受欲界人天地獄畜生餓鬼。
是故名住。
已斷無量諸煩惱結餘少在故。
是故名住。
複何因緣名之為住。
終不造作共凡夫事。
是故名住。
自無所畏不令他畏。
是故名住。
遠離二愛悭貪嗔恚。
是故名住 善男子。
到彼岸者喻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
猶如神龜水陸俱行。
何因緣故喻之以龜。
善藏五故。
是阿羅漢乃至諸佛亦複如是。
善覆五根是故喻龜。
言水陸者水喻世間陸喻出世。
是諸聖等亦複如是。
能觀一切惡煩惱故到于彼岸。
是故喻以水陸俱行善男子。
如恒河中七種衆生雖有魚龜之名不離于水。
如是微妙大涅槃中。
從一闡提上至諸佛雖有異名。
然亦不離于佛性水。
善男子。
是七衆生若善法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