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二十九卷

關燈
名戒。

    大王。

    忍名為戒。

    王言。

    若忍是戒者。

    當截汝耳。

    若能忍者知汝持戒。

    即截其耳。

    時我被截顔色不變。

    時王群臣見是事已。

    即谏王言。

    如是大士不應加害。

    王告諸臣。

    汝等雲何知是大士。

    諸臣答言。

    見受苦時容色不變。

    王複語言。

    我當更試知變不變。

    即劓其鼻刖其手足。

    爾時菩薩已于無量無邊世中。

    修習慈悲愍苦衆生。

    時四天王心懷嗔忿雨沙礫石。

    王見是已心大怖畏。

    複至我所長跪而言。

    唯願哀愍聽我忏悔。

    我言。

    大王。

    我心無嗔亦如無貪。

    王言。

    大德。

    雲何得知心無嗔恨。

    我即立誓。

    我若真實無嗔恨者。

    令我此身平複如故。

    發是願已身即平複。

    是名菩薩摩诃薩說現世報 善男子。

    善業生報後報。

    及不善業亦複如是。

    菩薩摩诃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

    一切諸業悉得現報。

    不善惡業得現報者。

    如王作惡天降惡雨。

    亦如有人示獵師罴處及寶色鹿其手堕落。

    是名惡業現受果報。

    生報者如一闡提犯四重禁及五逆罪。

    後報者如持戒人深發誓願。

    願未來世常得如是淨戒之身。

    若有衆生壽百年時八十年時。

    于中當作轉輪聖王教化衆生 善男子。

    若業定得現世報者。

    則不能得生報後報。

    菩薩摩诃薩修三十二大人相業。

    則不能得現世報也。

    若業不得三種報者。

    是名不定。

    善男子。

    若言諸業定得報者。

    則不得有修習梵行解脫涅槃。

    當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眷屬。

    若言諸業有定不定。

    定者現報生報後報。

    不定者緣合則受不合不受。

    以是義故。

    應有梵行解脫涅槃。

    當知是人真我弟子非魔眷屬。

    善男子。

    一切衆生不定業多決定業少。

    以是義故。

    有修習道。

    修習道故。

    決定重業可使輕受。

    不定之業非生報受 善男子有二種人。

    一者不定作定報現報作生報輕報作重報。

    應人中受在地獄受。

    二者定作不定。

    應生受者回為現受。

    重報作輕。

    應地獄受人中輕受。

    如是二人。

    一愚二智。

    智者為輕。

    愚者令重。

    善男子。

    譬如二人于王有罪。

    眷屬多者其罪則輕。

    眷屬少者應輕更重。

    愚智之人亦複如是。

    智者善業多故重則輕受。

    愚者善業少故輕則重受。

    善男子。

    譬如二人一則肥壯。

    一則羸瘦。

    俱沒深泥。

    肥壯能出。

    羸者則沒。

    善男子。

    譬如二人俱共服毒。

    一有咒力及阿伽陀。

    一者無有。

    有咒藥者毒不能傷。

    無咒藥者服時即死。

    善男子。

    譬如二人俱多飲漿。

    一火勢盛。

    一則微弱。

    火勢多者則能消化。

    火勢弱者則為其患。

    善男子。

    譬如二人為王所系。

    一有智慧。

    一則愚癡。

    其有智者則能得脫。

    愚癡之人無有脫期。

    善男子。

    譬如二人俱涉險路。

    一則有目。

    一則盲瞽。

    有目之人直過無患。

    盲者墜落堕深坑險。

    善男子。

    譬如二人俱共飲酒。

    一則多飲。

    一則少飲。

    其多飲者飲則無患。

    其少飲者飲則成患。

    善男子。

    譬如二人俱敵怨陣。

    一則铠仗具足莊嚴。

    一則自身。

    其有仗者能破怨敵。

    其自身者不能自勉。

    複有二人糞穢污衣。

    一覺尋浣。

    一覺不浣。

    其尋浣者衣則淨潔。

    其不浣者垢穢日增。

    複有二人俱共乘車。

    一有輻軸一無輻軸。

    有輻軸者随意而去。

    無輻軸者則不移處。

    複有二人俱行曠路。

    一有資糧。

    一則空往。

    有資糧者則得度險。

    其空往者則不能過。

    複有二人為賊所劫。

    一有寶藏。

    一則無藏。

    有寶藏者心無憂戚其無藏者心則愁惱。

    愚智之人亦複如是。

    有善藏者重業輕受。

    無善藏者輕業重受 師子吼菩薩言。

    世尊。

    如佛所說。

    非一切業悉得定果。

    亦非一切衆生定受。

    世尊。

    雲何衆生令現輕報地獄重受。

    地獄重報現世輕受。

    佛言。

    一切衆生凡有二種。

    一者有智。

    二者愚癡若能修習身戒心慧。

    是名智者。

    若不能修身戒心慧。

    是名愚癡。

    雲何名為不修習身。

    若不能攝五情諸根。

    名不修身。

    不能受持七種淨戒。

    名不修戒。

    不調心故名不修心。

    不修聖行名不修慧。

    複次不修身者不能具足清淨戒體。

    不修戒者受畜八種不淨之物。

    不修心者不能修習三種相故。

    不修慧者不修梵行故。

    複次不修身者不能觀身。

    不能觀色及觀色相。

    不觀身相。

    不知身數。

    不知是身從此到彼。

    于非身中而生身相。

    于非色中而作色相。

    是故貪着我身身數。

    名不修身。

    不修戒者。

    若受下戒不名修戒。

    受持邊戒為自利戒為自調戒。

    不能普為安樂衆生。

    非為護持無上正法。

    為生天上受五欲樂。

    不名修戒不修心者。

    若心散亂不能專一守自境界。

    自境界者謂四念處。

    他境界者所謂五欲。

    若不能修四念處者。

    名不修心。

    于惡業中不善護心。

    名不修慧。

    複次不修身者不能深觀是身無常無住危脆念念滅壞是魔境界。

    不修戒者不能具足屍波羅蜜。

    不修心者不能具足禅波羅蜜。

    不修慧者不能具足般若波羅蜜。

    複次不修身者貪着我身及我所身。

    我身常恒無有變易。

    不修戒者為自身故作十惡業。

    不修心者于惡業中不能攝心。

    不修慧者以不攝心不能分别善惡等法。

    複次不修身者不斷我見。

    不修戒者不斷戒取。

    不修心者作貪嗔業趣向地獄。

    不修慧者不斷癡心。

    複次。

    不修身者不能觀身。

    雖無過咎而常是怨。

    善男子。

    譬如男子有怨常逐伺求其便。

    智者覺已系心慎護。

    若不慎護則為所害。

    一切衆生身亦如是。

    常以飲食冷暖将養。

    若不如是将護守慎即當散壞。

    善男子。

    如婆羅門奉事火天。

    常以香花贊歎禮拜供養承事期滿百年。

    若一觸時尋燒人手。

    是火雖得如是供養。

    終無一念報事者恩。

    一切衆生身亦如是。

    雖于多年以好香花璎珞衣服飲食卧具病瘦醫藥而供給之。

    若遇内外諸惡因緣即時滅壞。

    都不憶念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