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二十八卷

關燈


    一闡提輩犯五逆罪謗方等經毀四重禁。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亦無是處。

    六住菩薩煩惱因緣堕三惡道。

    亦無是處。

    菩薩摩诃薩以真女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亦無是處。

    一闡提常三寶無常。

    亦無是處。

    如來住于拘屍那城。

    亦無是處。

    善男子。

    如來今于此拘屍那城。

    入大三昧深禅定窟。

    衆不見故名大涅槃師子吼言。

    如來何故入禅定窟。

    善男子。

    為欲度脫諸衆生故。

    未種善根令得種故。

    已種善根得增長故。

    善果未熟令得熟故。

    為已熟者說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輕賤善法者令生尊貴故。

    諸有放逸者令離放逸故。

    為與文殊師利等諸大香象共論議故。

    為欲教化樂讀誦者深愛禅定故。

    為以聖行梵行天行化衆生故。

    為觀不共深法藏故。

    為欲呵責放逸弟子故。

    如來常寂猶尚樂定。

    況汝等輩煩惱未盡而生放逸。

    為欲呵責諸惡比丘受畜八種不淨之物及不少欲不知足故。

    為令衆生尊重所聞禅定法故。

    以是因緣入禅定窟師子吼言。

    世尊。

    無相定者名大涅槃。

    是故涅槃名為無相。

    以何因緣名為無相。

    善男子。

    無十相故。

    何等為十。

    所謂色相聲相香味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

    是名十相。

    無如是相故名無相。

    善男子。

    夫着相者則能生癡癡故生愛。

    愛故系縛。

    系縛故受生。

    生故有死。

    死故無常。

    不着相者則不生癡。

    不生癡故則無有愛。

    無有愛故則無系縛。

    無系縛故則不受生。

    不受生故則無有死。

    無有死故則名為常。

    以是義故涅槃名常 師子吼言。

    世尊。

    何等比丘能斷十相。

    佛言。

    善男子。

    若有比丘。

    時時修習三種相者則斷十相。

    時時修習三昧定相。

    時時修習智慧之相。

    時時修習舍相。

    是名三相 師子吼言。

    世尊。

    雲何名為定慧舍相定。

    是三昧者一切衆生皆有三昧。

    雲何方言修習三昧。

    若心在一境則名三昧。

    若更餘緣則不名三昧。

    如其不定非一切智。

    非一切智雲何名定。

    若以一行得三昧者。

    其餘諸行亦非三昧。

    若非三昧則非一切智。

    若非一切智雲何名三昧。

    慧舍二相亦複如是 佛言。

    善男子。

    如汝所言。

    緣于一境得名三昧。

    其餘諸緣不名三昧。

    是義不然。

    何以故。

    如是餘緣亦一境故。

    行亦如是。

    又言衆生先有三昧不須修者。

    是亦不然。

    所以者何。

    言三昧者名善三昧。

    一切衆生真實未有。

    雲何而言不須修習。

    以住如是善三昧中觀一切法。

    名善慧相。

    不見三昧智慧異相。

    是名舍相。

    複次善男子。

    若取色相不能觀色常無常相是名三昧。

    若能觀色常無常相。

    是名慧相。

    三昧慧等觀一切法。

    是名舍相。

    善男子。

    如善禦駕驷遲疾得所。

    遲疾得所故名舍相。

    菩薩亦爾。

    若三昧多者則修習慧。

    若慧多者則修習三昧。

    三昧慧等則名為舍。

    善男子。

    十住菩薩智慧力多三昧力少。

    是故不得明見佛性。

    聲聞緣覺三昧力多智慧力少。

    以是因緣不見佛性。

    諸佛世尊定慧等故。

    明見佛性了了無礙。

    如觀掌中庵摩勒果。

    見佛性者名為舍相 奢摩他者名為能滅。

    能滅一切煩惱結故。

    又奢摩他者名曰能調。

    能調諸根惡不善故。

    又奢摩他者名曰寂靜。

    能令三業成寂靜故。

    又奢摩他者名曰遠離。

    能令衆生離五欲故。

    又奢摩他者名曰能清能清貪欲嗔恚愚癡三濁法故。

    以是義故。

    故名定相。

    毗婆舍那名為正見。

    亦名了見。

    名為能見。

    名曰遍見。

    名次第見。

    名别相見。

    是名為慧。

    憂畢叉者名曰平等。

    亦名不诤。

    又名不觀。

    亦名不行。

    是名為舍。

    善男子。

    奢摩他者有二種。

    一者世間。

    二出世間。

    複有二種。

    一者成就。

    二不成就。

    成就者所謂諸佛菩薩。

    不成就者所謂聲聞辟支佛等。

    複有三種。

    謂下中上。

    下者謂諸凡夫。

    中者聲聞緣覺。

    上者諸佛菩薩。

    複有四種。

    一退。

    二住。

    三進。

    四能大利益。

    複有五種。

    所謂五智三昧。

    何等為五。

    一無食三昧。

    二無過三昧。

    三身意清淨一心三昧。

    四因果俱樂三昧。

    五常念三昧。

    複有六種。

    一觀骨三昧。

    二慈三昧。

    三觀十二因緣三昧。

    四阿那婆那三昧。

    五念覺觀三昧。

    六觀生滅三昧。

    複有七種。

    所謂七覺分。

    一念覺分。

    二擇法覺分。

    三精進覺分。

    四喜覺分。

    五除覺分。

    六定覺分。

    七舍覺分。

    複有七種。

    一須陀洹三昧。

    二斯陀含三昧。

    三阿那含三昧。

    四阿羅漢三昧。

    五辟支佛三昧。

    六菩薩三昧。

    七如來覺知三昧。

    複有八種。

    謂八解脫三昧。

    一内有色相外觀色解脫三昧。

    二内無色相外觀色解脫三昧。

    三淨解脫身證三昧。

    四空處解脫三昧。

    五識處解脫三昧。

    六無所有處解脫三昧。

    七非有想非無想處解脫三昧。

    八滅盡定解脫三昧。

    複有九種。

    所謂九次第定。

    四禅四空及滅盡定三昧。

    複有十種。

    所謂十一切處三昧。

    何等為十。

    一者地一切處三昧。

    二者水一切處三昧。

    三者風一切處三昧。

    四者青一切處三昧。

    五者黃一切處三昧。

    六者赤一切處三昧。

    七者白一切處三昧。

    八者空一切處三昧。

    九者識一切處三昧。

    十者無所有一切處三昧。

    複有無數種所謂諸佛菩薩。

    善男子。

    是名三昧相善男子。

    慧有二種。

    一者世間。

    二出世間。

    複有三種。

    一者般若。

    二者毗婆舍那。

    三者阇那。

    般若者名一切衆生。

    毗婆舍那者一切聖人。

    阇那者諸佛菩薩。

    又般若者名為别相。

    毗婆舍那者名為總相。

    阇那者名為破相。

    複有四種。

    所謂觀四真谛。

    善男子。

    為三事故修奢摩他。

    何等為三。

    一者不放逸故。

    二者莊嚴大智故。

    三者得自在故。

    複次為三事故修毗婆舍那。

    何等為三。

    一者為觀生死惡果報故。

    二者為欲增長諸善根故。

    三者為破一切諸煩惱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