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二十七卷
關燈
小
中
大
何修戒雲何修定雲何修慧。
佛言。
善男子。
若有人受持禁戒。
但為自利人天受樂。
不為度脫一切衆生。
不為護持無上正法。
但為利養畏三惡道。
為命色力安無礙辯。
畏懼王法惡名穢稱為世事業。
如是護戒則不得名修習戒也。
善男子。
雲何名為真修習戒。
受持戒時。
若為度脫一切衆生。
為護正法度未度故。
解未解故。
歸無歸故。
未入涅槃令得入故。
如是修時不見戒不見戒相不見持者。
不見果報不觀毀犯。
善男子。
若能如是是則名為修習戒也。
雲何複名修習三昧。
修三昧時。
為自度脫為于利養。
不為衆生不為護法。
為見貪欲穢食等過男女等根九孔不淨鬥訟打刺互相殺害。
若為此事修三昧者。
是則不名修習三昧。
善男子。
雲何複名真修三昧。
若為衆生修習三昧。
于衆生中得平等心。
為令衆生得不退法。
為令衆生得聖心故。
為令衆生得大乘故為欲護持無上法故。
為令衆生不退菩提故。
為令衆生得首楞嚴故。
為令衆生得金剛三昧故。
為令衆生得陀羅尼故。
為令衆生得四無礙故。
為令衆生見佛性故。
作是行時不見三昧不見三昧相。
不見修者。
不見果報。
善男子。
若能如是是則名為修習三昧。
雲何複名修于智慧。
若有修者作是思惟。
我若修習如是智慧。
則得解脫度三惡道。
誰能利益一切衆生。
誰能度人于生死道。
佛出世難如優昙花。
我今能斷諸煩惱結必得解脫。
是故我當勤修智慧速斷煩惱早得度脫。
如是修者不得名為修習智慧。
雲何名為修習智慧者。
若觀生老死苦。
一切衆生無明所覆。
不知修習無上正道。
願我此身悉代衆生受大苦惱。
衆生所有貧窮下賤破戒之心貪嗔癡業。
願皆悉來集于我身。
願諸衆生不生貪取。
不為名色之所系縛。
願諸衆生早度生死。
令我一身處之不厭。
願令一切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修時不見智慧不見智慧相。
不見修者。
不見果報。
是則名為修習智慧。
善男子。
修習如是戒定智慧。
是名菩薩。
不能如是修戒定慧。
是名聲聞。
複次善男子。
雲何複名修習于戒。
若能破壞一切衆生十六惡律儀。
何等十六。
一者為利養食羔羊肥已轉賣。
二者為利買已屠殺。
三者為利養食豬豚肥已轉賣。
四者為利買已屠殺。
五者為利養食牛犢肥已轉賣。
六者為利買已屠殺。
七者為利養雞令肥肥已轉賣。
八者為利買已屠殺。
九者釣魚。
十者獵師。
十一劫奪。
十二魁脍。
十三網捕飛鳥。
十四兩舌。
十五獄卒。
十六咒龍。
能為衆生永斷如是十六惡業。
是名修戒。
雲何修定。
能斷一切世間三昧。
所謂無身三昧。
能令衆生生颠倒心謂是涅槃。
又無邊心三昧。
淨聚三昧。
世邊三昧。
世斷三昧。
世性三昧。
世丈夫三昧。
非想非非想三昧。
如是等定能令衆生生颠倒心謂是涅槃。
若能永斷如是三昧。
是則名為修習三昧。
雲何複名修習智慧。
能破世間所有惡見。
一切衆生悉有惡見。
所謂色即是我亦是我所。
色中有我我中有色。
乃至識亦如是。
常即是我色滅我存。
色即是我色滅我滅。
複有人言。
作者名我受者名色。
複有人言。
作者名色受者名我。
複有人言。
無作無受自生自滅悉非因緣。
複有人言。
無作無受悉是自在之所造作。
複有人言。
無有作者無有受者。
一切悉是時節所作。
複有人言。
作者受者悉無所有。
地等五大名為衆生。
善男子。
若能破壞一切衆生如是惡見。
是則名為修習智慧。
善男子。
修習戒者為身寂靜。
修習三昧為心寂靜。
修習智慧為壞疑心。
壞疑心者為修習道。
修習道者為見佛性。
見佛性者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為得無上大涅槃故。
得大涅槃者為斷衆生一切生死一切煩惱一切諸有一切諸界一切諸谛故。
斷于生死乃至斷谛。
為得常樂我淨法故 師子吼言。
世尊。
如佛所說。
若不生滅名大涅槃。
生亦如是不生不滅。
何故不得名為涅槃。
善男子。
如是如是。
如汝所言。
是生雖複不生不滅而有始終 世尊。
是生死法亦無始終。
若無始終則名為常。
常即涅槃。
何故不名生死為涅槃耶。
善男子。
是生死法悉有因果。
有因果故不得名之為涅槃也。
何以故。
涅槃之體無因果故。
師子吼言。
世尊。
夫涅槃者亦有因果。
如佛所說 從因故生天 從因堕惡道 從因故涅槃 是故皆有因 如佛往昔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沙門道果。
言沙門者。
謂能具修戒定智慧。
道者謂八聖道。
沙門果者所謂涅槃。
世尊。
涅槃如是豈非果耶。
雲何說言涅槃之體無因無果。
佛言。
善男子。
我所宣說涅槃因者所謂佛性。
佛性之性不生涅槃。
是故我言涅槃無因。
能破煩惱故名大果。
不從道生故名無果。
是故涅槃無因無果 師子吼言。
世尊。
衆生佛性為悉共有為各各有。
若共有者一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
一切衆生亦應同得。
世尊。
如二十人同有一怨。
若一人能除餘十九人皆亦同除。
佛性若爾。
一人得時餘亦應得。
若各各有則是無常。
何以故。
可算數故。
然佛所說衆生佛性不一不二。
若各各有不應說言諸佛平等。
亦不應說佛性如空。
佛言。
善男子。
衆生佛性不一不二。
諸佛平等猶如虛空。
一切衆生同共有之。
若有能修八聖道者。
當知是人則得明見。
善男子。
雪山有草名曰忍辱。
牛若食之則成醍醐。
衆生佛性亦複如是 師子吼言。
如佛所說。
忍辱草者一耶多耶。
佛言。
善男子。
若有人受持禁戒。
但為自利人天受樂。
不為度脫一切衆生。
不為護持無上正法。
但為利養畏三惡道。
為命色力安無礙辯。
畏懼王法惡名穢稱為世事業。
如是護戒則不得名修習戒也。
善男子。
雲何名為真修習戒。
受持戒時。
若為度脫一切衆生。
為護正法度未度故。
解未解故。
歸無歸故。
未入涅槃令得入故。
如是修時不見戒不見戒相不見持者。
不見果報不觀毀犯。
善男子。
若能如是是則名為修習戒也。
雲何複名修習三昧。
修三昧時。
為自度脫為于利養。
不為衆生不為護法。
為見貪欲穢食等過男女等根九孔不淨鬥訟打刺互相殺害。
若為此事修三昧者。
是則不名修習三昧。
善男子。
雲何複名真修三昧。
若為衆生修習三昧。
于衆生中得平等心。
為令衆生得不退法。
為令衆生得聖心故。
為令衆生得大乘故為欲護持無上法故。
為令衆生不退菩提故。
為令衆生得首楞嚴故。
為令衆生得金剛三昧故。
為令衆生得陀羅尼故。
為令衆生得四無礙故。
為令衆生見佛性故。
作是行時不見三昧不見三昧相。
不見修者。
不見果報。
善男子。
若能如是是則名為修習三昧。
雲何複名修于智慧。
若有修者作是思惟。
我若修習如是智慧。
則得解脫度三惡道。
誰能利益一切衆生。
誰能度人于生死道。
佛出世難如優昙花。
我今能斷諸煩惱結必得解脫。
是故我當勤修智慧速斷煩惱早得度脫。
如是修者不得名為修習智慧。
雲何名為修習智慧者。
若觀生老死苦。
一切衆生無明所覆。
不知修習無上正道。
願我此身悉代衆生受大苦惱。
衆生所有貧窮下賤破戒之心貪嗔癡業。
願皆悉來集于我身。
願諸衆生不生貪取。
不為名色之所系縛。
願諸衆生早度生死。
令我一身處之不厭。
願令一切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修時不見智慧不見智慧相。
不見修者。
不見果報。
是則名為修習智慧。
善男子。
修習如是戒定智慧。
是名菩薩。
不能如是修戒定慧。
是名聲聞。
複次善男子。
雲何複名修習于戒。
若能破壞一切衆生十六惡律儀。
何等十六。
一者為利養食羔羊肥已轉賣。
二者為利買已屠殺。
三者為利養食豬豚肥已轉賣。
四者為利買已屠殺。
五者為利養食牛犢肥已轉賣。
六者為利買已屠殺。
七者為利養雞令肥肥已轉賣。
八者為利買已屠殺。
九者釣魚。
十者獵師。
十一劫奪。
十二魁脍。
十三網捕飛鳥。
十四兩舌。
十五獄卒。
十六咒龍。
能為衆生永斷如是十六惡業。
是名修戒。
雲何修定。
能斷一切世間三昧。
所謂無身三昧。
能令衆生生颠倒心謂是涅槃。
又無邊心三昧。
淨聚三昧。
世邊三昧。
世斷三昧。
世性三昧。
世丈夫三昧。
非想非非想三昧。
如是等定能令衆生生颠倒心謂是涅槃。
若能永斷如是三昧。
是則名為修習三昧。
雲何複名修習智慧。
能破世間所有惡見。
一切衆生悉有惡見。
所謂色即是我亦是我所。
色中有我我中有色。
乃至識亦如是。
常即是我色滅我存。
色即是我色滅我滅。
複有人言。
作者名我受者名色。
複有人言。
作者名色受者名我。
複有人言。
無作無受自生自滅悉非因緣。
複有人言。
無作無受悉是自在之所造作。
複有人言。
無有作者無有受者。
一切悉是時節所作。
複有人言。
作者受者悉無所有。
地等五大名為衆生。
善男子。
若能破壞一切衆生如是惡見。
是則名為修習智慧。
善男子。
修習戒者為身寂靜。
修習三昧為心寂靜。
修習智慧為壞疑心。
壞疑心者為修習道。
修習道者為見佛性。
見佛性者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為得無上大涅槃故。
得大涅槃者為斷衆生一切生死一切煩惱一切諸有一切諸界一切諸谛故。
斷于生死乃至斷谛。
為得常樂我淨法故 師子吼言。
世尊。
如佛所說。
若不生滅名大涅槃。
生亦如是不生不滅。
何故不得名為涅槃。
善男子。
如是如是。
如汝所言。
是生雖複不生不滅而有始終 世尊。
是生死法亦無始終。
若無始終則名為常。
常即涅槃。
何故不名生死為涅槃耶。
善男子。
是生死法悉有因果。
有因果故不得名之為涅槃也。
何以故。
涅槃之體無因果故。
師子吼言。
世尊。
夫涅槃者亦有因果。
如佛所說 從因故生天 從因堕惡道 從因故涅槃 是故皆有因 如佛往昔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沙門道果。
言沙門者。
謂能具修戒定智慧。
道者謂八聖道。
沙門果者所謂涅槃。
世尊。
涅槃如是豈非果耶。
雲何說言涅槃之體無因無果。
佛言。
善男子。
我所宣說涅槃因者所謂佛性。
佛性之性不生涅槃。
是故我言涅槃無因。
能破煩惱故名大果。
不從道生故名無果。
是故涅槃無因無果 師子吼言。
世尊。
衆生佛性為悉共有為各各有。
若共有者一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
一切衆生亦應同得。
世尊。
如二十人同有一怨。
若一人能除餘十九人皆亦同除。
佛性若爾。
一人得時餘亦應得。
若各各有則是無常。
何以故。
可算數故。
然佛所說衆生佛性不一不二。
若各各有不應說言諸佛平等。
亦不應說佛性如空。
佛言。
善男子。
衆生佛性不一不二。
諸佛平等猶如虛空。
一切衆生同共有之。
若有能修八聖道者。
當知是人則得明見。
善男子。
雪山有草名曰忍辱。
牛若食之則成醍醐。
衆生佛性亦複如是 師子吼言。
如佛所說。
忍辱草者一耶多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