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二十五卷

關燈


    不預四衆所有事業。

    心寂靜者終不修習貪欲恚癡。

    是則名為身心寂靜。

    或有比丘身雖寂靜心不寂靜。

    有心寂靜身不寂靜。

    有身心寂靜。

    又有身心俱不寂靜。

    身寂靜心不寂靜者。

    或有比丘坐禅靜處遠離四衆。

    心常積集貪欲嗔癡。

    是名身寂靜心不寂靜。

    心寂靜身不寂靜者。

    或有比丘親近四衆國王大臣。

    斷貪恚癡。

    是名心寂靜身不寂靜。

    身心寂靜者。

    謂佛菩薩。

    身心不寂靜者。

    謂諸凡夫。

    何以故。

    凡夫之人身心雖靜。

    不能深觀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以是義故。

    凡夫之人不能寂靜身口意業。

    一闡提輩犯四重禁作五逆罪。

    如是之人亦不得名身心寂靜。

    雲何精進。

    若有比丘欲令身口意業清淨。

    遠離一切諸不善業。

    修習一切諸善業者。

    是名精進。

    是勤進者系念六處。

    所謂佛法僧戒施天。

    是名正念。

    具正念者所得三昧。

    是名正定。

    具正定者觀見諸法猶如虛空。

    是名正慧。

    具正慧者遠離一切煩惱諸結。

    是名解脫。

    得解脫者為諸衆生稱美解脫。

    言是解脫常恒不變。

    是名贊歎解脫。

    解脫即是無上大般涅槃。

    涅槃者即是煩惱諸結火滅。

    又涅槃者名為屋宅。

    何以故。

    能遮煩惱惡風雨故。

    又涅槃者名為歸依。

    何以故。

    能過一切諸怖畏故。

    又涅槃者名為洲渚。

    何以故。

    四大暴河不能漂故。

    何等為四。

    一者欲暴。

    二者有暴。

    三者見暴。

    四無明暴。

    是故涅槃名為洲渚。

    又涅槃者名畢竟歸。

    何以故。

    能得一切畢竟樂故。

    若有菩薩摩诃薩。

    成就具足如是十法。

    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複次善男子。

    出家之人有四種病。

    是故不得四沙門果。

    何等四病。

    謂四惡欲。

    一為衣欲二為食欲。

    三為卧具欲。

    四為有欲。

    是名四惡欲。

    是出家病。

    有四良藥能療是病。

    謂糞掃衣能治比丘為衣惡欲。

    乞食能破為食惡欲。

    樹下能破卧具惡欲。

    身心寂靜能破比丘為有惡欲。

    以是四藥除是四病。

    是名聖行如是聖行則得名為少欲知足。

    寂靜者有四種樂。

    何等為四。

    一者出家樂。

    二寂靜樂。

    三永滅樂。

    四畢竟樂。

    得是四樂名為寂靜。

    具四精進故名精進。

    具四念處故名正念。

    具四禅故。

    故名正定。

    見四聖實故。

    故名正慧永斷一切煩惱結故。

    故名解脫。

    呵說一切煩惱過故。

    故名贊歎解脫。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安住具足如是十法。

    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複次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聞是經已親近修習。

    遠離一切世間之事。

    是名少欲。

    既出家已不生悔心。

    是名知足。

    既知足已。

    近空閑處遠離愦鬧。

    是名寂靜。

    不知足者不樂空閑。

    夫知足者常樂空寂。

    于空寂處常作是念。

    一切世間悉謂我得沙門道果。

    然我今者實未能得。

    我今雲何诳惑于人。

    作是念已。

    精勤修習沙門道果。

    是名精進。

    親近修習大涅槃者。

    是名正念。

    随順天行。

    是名正定。

    安住是定正見正知。

    是名正慧。

    正見知者能得遠離煩惱結縛。

    是名解脫。

    十住菩薩為衆生故稱美涅槃。

    是則名為贊歎解脫。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安住具足如是十法。

    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複次善男子。

    夫少欲者。

    若有比丘住空寂處端坐不卧。

    或住樹下。

    或在冢間。

    或在露處。

    随有草地而坐其上。

    乞食而食随得為足。

    或一坐食不過一食唯畜三衣糞衣毳衣。

    是名少欲。

    既行是事心不生悔。

    是名知足。

    修空三昧。

    是名寂靜。

    得四果已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休息。

    是名精進。

    系心思惟如來常恒無有變易。

    是名正念。

    修八解脫是名正定。

    得四無礙是名正慧。

    遠離七漏是名解脫。

    稱美涅槃無有十相名歎解脫。

    十相者。

    謂生老病死色聲香味觸無常。

    遠離十相者名大涅槃。

    善男子。

    是名菩薩摩诃薩安住具足如是十法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複次善男子。

    為多欲故親近國王大臣長者刹利婆羅門毗舍首陀。

    自稱我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為利養故。

    行住坐卧乃至大小便利。

    若見檀越猶行恭敬接引語言。

    破惡欲者名為少欲雖未能壞諸結煩惱。

    而能同于如來行處。

    是名知足。

    善男子。

    如是二法乃是念定近因緣也。

    常為師宗同學所贊。

    我亦常于處處經中。

    稱美贊歎如是二法。

    若能具足是二法者。

    則得近于大涅槃門及五種樂。

    是名寂靜。

    堅持戒者名為精進。

    有慚愧者名為正念。

    不見心相名為正定。

    不求諸法性相因緣。

    是名正慧。

    無有相故煩惱則斷。

    是名解脫。

    稱美如是大涅槃經。

    名贊解脫。

    善男子。

    是名菩薩摩诃薩安住十法。

    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善男子。

    如汝所問。

    十住菩薩以何眼故。

    雖見佛性而不了了。

    諸佛世尊以何眼故。

    見于佛性而得了了。

    善男子。

    慧眼見故不得明了。

    佛眼見故故得明了。

    為菩提行故則不了了。

    若無行故。

    則得了了。

    住十住故雖見不了。

    不住不去故得了了。

    菩薩摩诃薩智慧因故見不了了。

    諸佛世尊斷因果故見則了了。

    一切覺者名為佛性。

    十住菩薩不得名為一切覺故。

    是故雖見而不明了。

    善男子。

    見有二種。

    一者眼見。

    二者聞見。

    諸佛世尊眼見佛性。

    如于掌中觀阿摩勒。

    十住菩薩聞見佛性故不了了。

    十住菩薩唯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不能知一切衆生悉有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