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二十五卷
關燈
小
中
大
名為觸。
染習一愛是名為受。
習近五欲是名為愛。
内外貪求是名為取。
為内外事起身口意業是名為有。
現在世識名未來生。
現在名色六入觸受。
名未來世老病死也。
是名十二因緣。
善男子。
一切衆生雖有如是十二因緣或有未具。
如歌羅邏時死則無十二。
從生乃至老死得具十二。
色界衆生無三種受三種觸三種愛無有老病。
亦得名為具足十二。
無色衆生無色乃至無有老死。
亦得名為具足十二。
以定得故。
故名衆生平等具有十二因緣。
善男子。
佛性亦爾。
一切衆生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是故我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
雪山有草名為忍辱。
牛若食者則出醍醐。
更有異草。
牛若食者則無醍醐。
雖無醍醐不可說言雪山之中無忍辱草。
佛性亦爾。
雪山者名為如來。
忍辱草者名大涅槃。
異草者十二部經。
衆生若能聽受咨啟大般涅槃則見佛性。
十二部中雖不聞有。
不可說言無佛性也 善男子。
佛性者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
亦相非相非相非非相。
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
非常非斷非非常非非斷。
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亦盡非盡非盡非非盡。
亦因亦果非因非果。
亦義非義非義非非義。
亦字非字非字非非字。
雲何為色。
金剛身故。
雲何非色。
十八不共非色法故。
雲何非色非非色。
色非色無定相故。
雲何為相。
三十二相故。
雲何非相。
一切衆生相不現故。
雲何非相非非相。
相非相不決定故。
雲何為一。
一切衆生悉一乘故。
雲何非一。
說三乘故。
雲何非一非非一。
無數法故。
雲何非常。
從緣見故。
雲何非斷。
離斷見故。
雲何非非常非非斷。
無終始故。
雲何為有。
一切衆生悉皆有故。
雲何為無。
從善方便而得見故。
雲何非有非無。
虛空性故。
雲何名盡。
得首楞嚴三昧故。
雲何非盡。
以其常故。
雲何非盡非非盡。
一切盡相斷故。
雲何為因。
以了因故。
雲何為果以決定故。
雲何非因非果。
以其常故。
雲何為義。
悉能攝取義無礙故。
雲何非義。
不可說故。
雲何非義非非義。
畢竟空故。
雲何為字。
有名稱故。
雲何非字。
名無名故。
雲何非字非非字。
斷一切字故。
雲何非苦非樂。
斷一切受故。
雲何非我。
未能具得八自在故。
雲何非非我。
以其常故。
雲何非我非非我。
不作不受故。
雲何為空。
第一義空故。
雲何非空。
以其常故。
雲何非空非非空。
能為善法作種子故。
善男子。
若有人能思惟解了大涅槃經如是之義。
當知是人則見佛性。
佛性者不可思議。
乃是諸佛如來境界。
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善男子。
佛性者非陰界入。
非本無今有。
非已有還無。
從善因緣衆生得見。
譬如黑鐵入火則赤出冷還黑。
而是黑色非内非外。
因緣故有。
佛性亦爾。
一切衆生煩惱火滅則得聞見。
善男子。
如種滅已芽則得生。
而是芽性非内非外。
乃至花菓亦複如是。
從緣故有。
善男子。
是大涅槃微妙經典。
成就具足無量功德佛性亦爾。
悉是無量無邊功德之所成就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诃薩言。
世尊。
菩薩具足成就幾法得見佛性而不明了。
諸佛世尊成就幾法得了了見 善男子。
菩薩具足成就十法。
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雲何為十。
一者少欲。
二者知足。
三者寂靜。
四者精進。
五者正念。
六者正定。
七者正慧。
八者解脫。
九者贊歎解脫。
十者以大涅槃教化衆生。
師子吼菩薩言。
世尊。
少欲知足有何差别。
善男子。
少欲者不求不取。
知足者得少之時心不悔恨。
少欲者少有所欲。
知足者但為法事心不愁惱。
善男子。
欲者有三。
一者惡欲。
二者大欲。
三者欲欲。
惡欲者。
若有比丘心生貪欲。
欲為一切大衆上首。
令一切僧随逐我後。
令諸四部悉皆供養恭敬贊歎尊重于我。
令我先為四衆說法。
皆令一切信受我語。
亦令國王大臣長者皆恭敬我。
令我大得衣服飲食卧具醫藥上妙屋宅。
為生死欲是名惡欲。
雲何大欲。
若有比丘生于欲心。
雲何當令四部之衆。
悉皆知我得初住地乃至十住。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阿羅漢果乃至須陀洹果。
我得四禅乃至四無閡智。
為于利養是名大欲。
欲欲者。
若有比丘欲生梵天魔天自在天轉輪聖王若刹利若婆羅門皆得自在。
為利養故是名欲欲。
若不為是三種惡欲之所害者。
是名少欲。
欲者名為二十五愛無有如是二十五愛。
是名少欲。
不求未來所欲之事。
是名少欲。
得而不着是名知足。
不求恭敬是名少欲。
得不積聚是名知足。
善男子。
亦有少欲不名知足。
有知足不名少欲。
有亦少欲亦知足。
有不知足不少欲。
少欲者謂須陀洹。
知足者謂辟支佛。
少欲知足者謂阿羅漢。
不少欲不知足者所謂菩薩。
善男子。
少欲知足複有二種。
一者善。
二者不善。
不善者所謂凡夫。
善者聖人菩薩。
一切聖人雖得道果不自稱說。
不稱說故心不惱恨。
是名知足。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修習大乘大涅槃經欲見佛性。
是故修習少欲知。
足。
雲何寂靜。
寂靜有二。
一者心靜。
二者身靜。
身寂靜者終不造作身三種惡。
心寂靜者亦不造作意三種惡。
是則名為身心寂靜身寂靜者不親近四衆
染習一愛是名為受。
習近五欲是名為愛。
内外貪求是名為取。
為内外事起身口意業是名為有。
現在世識名未來生。
現在名色六入觸受。
名未來世老病死也。
是名十二因緣。
善男子。
一切衆生雖有如是十二因緣或有未具。
如歌羅邏時死則無十二。
從生乃至老死得具十二。
色界衆生無三種受三種觸三種愛無有老病。
亦得名為具足十二。
無色衆生無色乃至無有老死。
亦得名為具足十二。
以定得故。
故名衆生平等具有十二因緣。
善男子。
佛性亦爾。
一切衆生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是故我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
雪山有草名為忍辱。
牛若食者則出醍醐。
更有異草。
牛若食者則無醍醐。
雖無醍醐不可說言雪山之中無忍辱草。
佛性亦爾。
雪山者名為如來。
忍辱草者名大涅槃。
異草者十二部經。
衆生若能聽受咨啟大般涅槃則見佛性。
十二部中雖不聞有。
不可說言無佛性也 善男子。
佛性者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
亦相非相非相非非相。
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
非常非斷非非常非非斷。
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亦盡非盡非盡非非盡。
亦因亦果非因非果。
亦義非義非義非非義。
亦字非字非字非非字。
雲何為色。
金剛身故。
雲何非色。
十八不共非色法故。
雲何非色非非色。
色非色無定相故。
雲何為相。
三十二相故。
雲何非相。
一切衆生相不現故。
雲何非相非非相。
相非相不決定故。
雲何為一。
一切衆生悉一乘故。
雲何非一。
說三乘故。
雲何非一非非一。
無數法故。
雲何非常。
從緣見故。
雲何非斷。
離斷見故。
雲何非非常非非斷。
無終始故。
雲何為有。
一切衆生悉皆有故。
雲何為無。
從善方便而得見故。
雲何非有非無。
虛空性故。
雲何名盡。
得首楞嚴三昧故。
雲何非盡。
以其常故。
雲何非盡非非盡。
一切盡相斷故。
雲何為因。
以了因故。
雲何為果以決定故。
雲何非因非果。
以其常故。
雲何為義。
悉能攝取義無礙故。
雲何非義。
不可說故。
雲何非義非非義。
畢竟空故。
雲何為字。
有名稱故。
雲何非字。
名無名故。
雲何非字非非字。
斷一切字故。
雲何非苦非樂。
斷一切受故。
雲何非我。
未能具得八自在故。
雲何非非我。
以其常故。
雲何非我非非我。
不作不受故。
雲何為空。
第一義空故。
雲何非空。
以其常故。
雲何非空非非空。
能為善法作種子故。
善男子。
若有人能思惟解了大涅槃經如是之義。
當知是人則見佛性。
佛性者不可思議。
乃是諸佛如來境界。
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善男子。
佛性者非陰界入。
非本無今有。
非已有還無。
從善因緣衆生得見。
譬如黑鐵入火則赤出冷還黑。
而是黑色非内非外。
因緣故有。
佛性亦爾。
一切衆生煩惱火滅則得聞見。
善男子。
如種滅已芽則得生。
而是芽性非内非外。
乃至花菓亦複如是。
從緣故有。
善男子。
是大涅槃微妙經典。
成就具足無量功德佛性亦爾。
悉是無量無邊功德之所成就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诃薩言。
世尊。
菩薩具足成就幾法得見佛性而不明了。
諸佛世尊成就幾法得了了見 善男子。
菩薩具足成就十法。
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雲何為十。
一者少欲。
二者知足。
三者寂靜。
四者精進。
五者正念。
六者正定。
七者正慧。
八者解脫。
九者贊歎解脫。
十者以大涅槃教化衆生。
師子吼菩薩言。
世尊。
少欲知足有何差别。
善男子。
少欲者不求不取。
知足者得少之時心不悔恨。
少欲者少有所欲。
知足者但為法事心不愁惱。
善男子。
欲者有三。
一者惡欲。
二者大欲。
三者欲欲。
惡欲者。
若有比丘心生貪欲。
欲為一切大衆上首。
令一切僧随逐我後。
令諸四部悉皆供養恭敬贊歎尊重于我。
令我先為四衆說法。
皆令一切信受我語。
亦令國王大臣長者皆恭敬我。
令我大得衣服飲食卧具醫藥上妙屋宅。
為生死欲是名惡欲。
雲何大欲。
若有比丘生于欲心。
雲何當令四部之衆。
悉皆知我得初住地乃至十住。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阿羅漢果乃至須陀洹果。
我得四禅乃至四無閡智。
為于利養是名大欲。
欲欲者。
若有比丘欲生梵天魔天自在天轉輪聖王若刹利若婆羅門皆得自在。
為利養故是名欲欲。
若不為是三種惡欲之所害者。
是名少欲。
欲者名為二十五愛無有如是二十五愛。
是名少欲。
不求未來所欲之事。
是名少欲。
得而不着是名知足。
不求恭敬是名少欲。
得不積聚是名知足。
善男子。
亦有少欲不名知足。
有知足不名少欲。
有亦少欲亦知足。
有不知足不少欲。
少欲者謂須陀洹。
知足者謂辟支佛。
少欲知足者謂阿羅漢。
不少欲不知足者所謂菩薩。
善男子。
少欲知足複有二種。
一者善。
二者不善。
不善者所謂凡夫。
善者聖人菩薩。
一切聖人雖得道果不自稱說。
不稱說故心不惱恨。
是名知足。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修習大乘大涅槃經欲見佛性。
是故修習少欲知。
足。
雲何寂靜。
寂靜有二。
一者心靜。
二者身靜。
身寂靜者終不造作身三種惡。
心寂靜者亦不造作意三種惡。
是則名為身心寂靜身寂靜者不親近四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