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二十四卷
關燈
小
中
大
得差。
衆生亦爾。
發菩提心者若遇善友諸佛菩薩咨受深法。
若不遇之皆悉當成。
何以故。
以其能發菩提心故。
如郁單越人得定壽命。
如我所說。
從須陀洹至辟支佛。
若聞善友諸佛菩薩所說深法。
則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若不值遇諸佛菩薩聞說深法。
則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如不定命以九因緣命則中夭。
如彼病人值遇醫藥病則得差。
若不遇者病則不差。
是故我說遇佛菩薩聞說深法則能發心。
若不值遇則不能發。
如我先說。
若遇善友諸佛菩薩聞說深法。
若不值遇俱不能發。
是義雲何。
善男子。
一闡提輩若遇善友諸佛菩薩聞說深法及以不遇。
俱不得離一闡提心。
何以故。
斷善法故。
一闡提輩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者何。
若能發于菩提之心。
則不複名一闡提也。
善男子。
以何緣故。
說一闡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闡提輩實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命盡者雖遇良醫好藥瞻病不能得差。
何以故。
以命盡故。
善男子。
一闡名信。
提名不具。
不具信故名一闡提。
佛性非信。
衆生非具。
以不具故雲何可斷。
一闡名善方便。
提名不具。
修善方便不具足故名一闡提。
佛性非是修善方便。
衆生非具。
以不具故雲何可斷。
一闡名進。
提名不具。
進不具故名一闡提。
佛性非進衆生非具。
以不具故雲何可斷。
一闡名念。
提名不具。
念不具故名一闡提。
佛性非念衆生非具。
以不具故雲何可斷。
一闡名定。
提名不具。
定不具故名一闡提。
佛性非定衆生非具。
以不具故雲何可斷。
一闡名慧。
提名不具。
慧不具故名一闡提。
佛性非慧衆生非具。
以不具故雲何可斷。
一闡名無常善。
提名不具。
以無常善不具足故名一闡提。
佛性非無常非善非不善。
何以故。
善法要從方便而得。
而是佛性非方便得。
是故非善。
何故複名非不善耶。
能得善果故。
善果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善法者生已得故。
而是佛性非生已得。
是故非善。
以斷生得諸善法故名一闡提。
善男子。
如汝所言。
若一闡提有佛性者。
雲何不遮地獄之罪。
善男子。
一闡提中無有佛性。
善男子。
譬如有王聞箜篌音。
其聲清妙心即耽着。
喜樂愛念情無舍離。
即告大臣如是妙音從何處出。
大臣答言。
如是妙音從箜篌出。
王複語言。
持是聲來。
爾時大臣即持箜篌置于王前。
而作是言。
大王當知。
此即是聲。
王語箜篌。
出聲出聲。
而是箜篌聲亦不出。
爾時大王即斷其弦聲亦不出。
取其皮木悉皆折裂。
推求其聲了不能得。
爾時大王即嗔大臣。
雲何乃作如是妄語。
大臣白王。
夫取聲者法不如是。
應以衆緣善巧方便聲乃出耳。
衆生佛性亦複如是無有住處。
以善方便故得可見。
以可見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闡提輩不見佛性。
雲何能遮三惡道罪。
善男子。
若一闡提信有佛性。
當知是人不至三趣。
是亦不名一闡提也。
以不自信有佛性故即堕三趣。
堕三趣故名一闡提 善男子。
如汝所說。
若乳無酪性不應出酪。
尼拘陀子無五丈性。
則不應有五丈之質。
愚癡之人作如是說。
智者終不發如是言。
何以故。
以無性故。
善男子。
如其乳中有酪性者。
不應複假衆緣力也。
善男子。
如水乳雜卧至一月終不成酪。
若以一渧頗求樹汁。
投之于中即便成酪。
若本有酪何故待緣。
衆生佛性亦複如是。
假衆緣故則便可見。
假衆緣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待衆緣然後成者即是無性。
以無性故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以是義故。
菩薩摩诃薩常贊人善不訟彼缺。
名質直心 複次善男子。
雲何菩薩質直心耶。
菩薩摩诃薩常不犯惡。
設有過失即時忏悔。
于師同學終不覆藏。
慚愧自責不敢複作。
于輕罪中生極重想。
若人诘問答言實犯。
複問是罪為好不好。
答言。
不好。
複問。
是罪為善不善。
答言。
不善。
複問。
是罪是善果耶不善果耶。
答言。
是罪實非善果。
又問。
是罪誰之所造。
将非諸佛法僧所作。
答言。
非佛法僧我所作也。
乃是煩惱之所構集。
以直心故信有佛性。
信佛性故則不得名一闡提也。
以直心故名佛弟子。
若受衆生衣服飲食卧具醫藥種各千萬不足為多。
是名菩薩質直心也 雲何菩薩修治于戒。
菩薩摩诃薩受持禁戒。
不為生天不為恐怖。
乃至不受狗戒雞戒牛戒雉戒。
不作破戒。
不作缺戒。
不作瑕戒不作雜戒。
不作聲聞戒。
受持菩薩摩诃薩戒屍羅波羅蜜戒。
得具足戒不生憍慢。
是名菩薩修大涅槃具第三戒 雲何菩薩親近善友。
菩薩摩诃薩常為衆生說于善道不說惡道。
說于惡道非善果報。
善男子。
我身即是一切衆生真善知識。
是故能斷富伽羅婆羅門所有邪見。
善男子。
若有衆生親近我者。
雖有應生地獄因緣即得生天。
如須那刹多等應堕地獄。
以見我故即得斷除地獄因緣生于色天。
雖有舍利弗目犍連等。
不名衆生真善知識。
何以故生一闡提心因緣故。
善男子。
我昔住于波羅[木*奈]國時。
舍利弗教二弟子。
一觀白骨。
一令數息。
經曆多年皆不得定。
以是因緣即生邪見。
衆生亦爾。
發菩提心者若遇善友諸佛菩薩咨受深法。
若不遇之皆悉當成。
何以故。
以其能發菩提心故。
如郁單越人得定壽命。
如我所說。
從須陀洹至辟支佛。
若聞善友諸佛菩薩所說深法。
則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若不值遇諸佛菩薩聞說深法。
則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如不定命以九因緣命則中夭。
如彼病人值遇醫藥病則得差。
若不遇者病則不差。
是故我說遇佛菩薩聞說深法則能發心。
若不值遇則不能發。
如我先說。
若遇善友諸佛菩薩聞說深法。
若不值遇俱不能發。
是義雲何。
善男子。
一闡提輩若遇善友諸佛菩薩聞說深法及以不遇。
俱不得離一闡提心。
何以故。
斷善法故。
一闡提輩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者何。
若能發于菩提之心。
則不複名一闡提也。
善男子。
以何緣故。
說一闡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闡提輩實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命盡者雖遇良醫好藥瞻病不能得差。
何以故。
以命盡故。
善男子。
一闡名信。
提名不具。
不具信故名一闡提。
佛性非信。
衆生非具。
以不具故雲何可斷。
一闡名善方便。
提名不具。
修善方便不具足故名一闡提。
佛性非是修善方便。
衆生非具。
以不具故雲何可斷。
一闡名進。
提名不具。
進不具故名一闡提。
佛性非進衆生非具。
以不具故雲何可斷。
一闡名念。
提名不具。
念不具故名一闡提。
佛性非念衆生非具。
以不具故雲何可斷。
一闡名定。
提名不具。
定不具故名一闡提。
佛性非定衆生非具。
以不具故雲何可斷。
一闡名慧。
提名不具。
慧不具故名一闡提。
佛性非慧衆生非具。
以不具故雲何可斷。
一闡名無常善。
提名不具。
以無常善不具足故名一闡提。
佛性非無常非善非不善。
何以故。
善法要從方便而得。
而是佛性非方便得。
是故非善。
何故複名非不善耶。
能得善果故。
善果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善法者生已得故。
而是佛性非生已得。
是故非善。
以斷生得諸善法故名一闡提。
善男子。
如汝所言。
若一闡提有佛性者。
雲何不遮地獄之罪。
善男子。
一闡提中無有佛性。
善男子。
譬如有王聞箜篌音。
其聲清妙心即耽着。
喜樂愛念情無舍離。
即告大臣如是妙音從何處出。
大臣答言。
如是妙音從箜篌出。
王複語言。
持是聲來。
爾時大臣即持箜篌置于王前。
而作是言。
大王當知。
此即是聲。
王語箜篌。
出聲出聲。
而是箜篌聲亦不出。
爾時大王即斷其弦聲亦不出。
取其皮木悉皆折裂。
推求其聲了不能得。
爾時大王即嗔大臣。
雲何乃作如是妄語。
大臣白王。
夫取聲者法不如是。
應以衆緣善巧方便聲乃出耳。
衆生佛性亦複如是無有住處。
以善方便故得可見。
以可見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闡提輩不見佛性。
雲何能遮三惡道罪。
善男子。
若一闡提信有佛性。
當知是人不至三趣。
是亦不名一闡提也。
以不自信有佛性故即堕三趣。
堕三趣故名一闡提 善男子。
如汝所說。
若乳無酪性不應出酪。
尼拘陀子無五丈性。
則不應有五丈之質。
愚癡之人作如是說。
智者終不發如是言。
何以故。
以無性故。
善男子。
如其乳中有酪性者。
不應複假衆緣力也。
善男子。
如水乳雜卧至一月終不成酪。
若以一渧頗求樹汁。
投之于中即便成酪。
若本有酪何故待緣。
衆生佛性亦複如是。
假衆緣故則便可見。
假衆緣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待衆緣然後成者即是無性。
以無性故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以是義故。
菩薩摩诃薩常贊人善不訟彼缺。
名質直心 複次善男子。
雲何菩薩質直心耶。
菩薩摩诃薩常不犯惡。
設有過失即時忏悔。
于師同學終不覆藏。
慚愧自責不敢複作。
于輕罪中生極重想。
若人诘問答言實犯。
複問是罪為好不好。
答言。
不好。
複問。
是罪為善不善。
答言。
不善。
複問。
是罪是善果耶不善果耶。
答言。
是罪實非善果。
又問。
是罪誰之所造。
将非諸佛法僧所作。
答言。
非佛法僧我所作也。
乃是煩惱之所構集。
以直心故信有佛性。
信佛性故則不得名一闡提也。
以直心故名佛弟子。
若受衆生衣服飲食卧具醫藥種各千萬不足為多。
是名菩薩質直心也 雲何菩薩修治于戒。
菩薩摩诃薩受持禁戒。
不為生天不為恐怖。
乃至不受狗戒雞戒牛戒雉戒。
不作破戒。
不作缺戒。
不作瑕戒不作雜戒。
不作聲聞戒。
受持菩薩摩诃薩戒屍羅波羅蜜戒。
得具足戒不生憍慢。
是名菩薩修大涅槃具第三戒 雲何菩薩親近善友。
菩薩摩诃薩常為衆生說于善道不說惡道。
說于惡道非善果報。
善男子。
我身即是一切衆生真善知識。
是故能斷富伽羅婆羅門所有邪見。
善男子。
若有衆生親近我者。
雖有應生地獄因緣即得生天。
如須那刹多等應堕地獄。
以見我故即得斷除地獄因緣生于色天。
雖有舍利弗目犍連等。
不名衆生真善知識。
何以故生一闡提心因緣故。
善男子。
我昔住于波羅[木*奈]國時。
舍利弗教二弟子。
一觀白骨。
一令數息。
經曆多年皆不得定。
以是因緣即生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