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二十三卷

關燈
醍醐。

    縷中有布。

    泥中有瓶。

    善男子。

    一切凡夫無明所盲作是定說。

    色有着義心有貪性。

    複言凡夫心有貪性亦解脫性。

    遇貪因緣心則生貪。

    若遇解脫心則解脫。

    雖作此說是義不然。

    有諸凡夫複作是言。

    一切因中悉無有果。

    因有二種一者微細。

    二者粗大。

    細即是常。

    粗則無常。

    從微細因轉成粗因。

    從此粗因轉複成果。

    粗無常故果亦無常。

    善男子。

    有諸凡夫複作是言。

    心亦無因貪亦無因。

    以時節故則生貪心。

    如是等輩以不能知心因緣故。

    輪回六趣具受生死。

    善男子。

    譬如枷犬系之于柱終日繞柱不能得離。

    一切凡夫亦複如是。

    被無明枷系生死柱繞二十五有不能得離。

    善男子。

    譬如有人堕于圊廁既得出已而複還入。

    如人病差還為病因。

    如人涉路值空曠處既得過已而複還來。

    又如淨洗還塗泥土。

    一切凡夫亦複如是。

    已得解脫無所有處。

    唯未得脫非非想處。

    而複還來至三惡趣。

    何以故。

    一切凡夫唯觀于果不觀因緣如犬逐塊不逐于人。

    凡夫之人亦複如是。

    唯觀于果不觀因緣。

    以不觀故。

    從非想退還三惡趣。

    善男子。

    諸佛菩薩終不定說因中有果因中無果及有無果非有非無果。

    若言因中先定有果及定無果定有無果定非有非無果。

    當知是等皆魔伴黨。

    系屬于魔即是愛人。

    如是愛人不能永斷生死系縛。

    不知心相及以貪相。

    善男子。

    諸佛菩薩顯示中道。

    何以故。

    雖說諸法非有非無而不決定。

    所以者何。

    因眼因色因明因心因念識則得生。

    是識決定不在眼中色中明中心中念中。

    亦非中間非有非無。

    從緣生故名之為有。

    無自性故名之為無。

    是故如來說言諸法非有非無。

    善男子。

    諸佛菩薩終不定說心有淨性及不淨性。

    淨不淨心無住處故。

    從緣生貪故說非無。

    本無貪性故說非有。

    善男子。

    從因緣故心則生貪。

    從因緣故心則解脫。

    善男子。

    因緣有二。

    一者随于生死。

    二者随大涅槃。

    善男子。

    有因緣故。

    心共貪生共貪俱滅。

    有共貪生不共貪滅。

    有不共貪生共貪俱滅。

    有不共貪生不共貪滅。

    雲何心共貪生共貪俱滅。

    善男子。

    若有凡夫未斷貪心修習貪心。

    如是之人心共貪生心共貪滅。

    一切衆生不斷貪心。

    心共貪生心共貪滅。

    如欲界衆生一切皆有初地味禅。

    若修不修常得成就。

    遇因緣故即便得之。

    言因緣者謂火災也。

    一切凡夫亦複如是。

    若修不修心共貪生心共貪滅。

    何以故。

    不斷貪故。

    雲何心共貪生不共貪滅。

    聲聞弟子有因緣故生于貪心。

    畏貪心故修白骨觀。

    是名心共貪生不共貪滅。

    複有心共貪生不共貪滅。

    如聲聞人未證四果。

    有因緣故生于貪心。

    證四果時貪心得滅。

    是名心共貪生不共貪滅。

    菩薩摩诃薩得不動地時。

    心共貪生不共貪滅。

    雲何不共貪生共貪俱滅。

    若菩薩摩诃薩斷貪心已為衆生故示現有貪。

    以示現故能令無量無邊衆生咨受善法具足成就。

    是名不共貪生共貪俱滅。

    雲何不共貪生不共貪滅。

    謂阿羅漢緣覺諸佛除不動地其餘菩薩。

    是名不共貪生不共貪滅。

    以是義故。

    諸佛菩薩不決定說心性本淨性本不淨。

    善男子。

    是心不與貪結和合亦複不與嗔癡和合。

    善男子。

    譬如日月雖為煙塵雲霧及阿修羅之所覆蔽。

    以是因緣令諸衆生不能得見。

    雖不可見日月之性終不與彼五翳和合。

    心亦如是。

    以因緣故生于貪結。

    衆生雖說心與貪合。

    而是心性實不與合。

    若是貪心即是貪性。

    若是不貪即不貪性。

    不貪之心不能為貪。

    貪結之心不能不貪。

    善男子。

    以是義故貪欲之結不能污心。

    諸佛菩薩永破貪結。

    是故說言心得解脫。

    一切衆生從因緣故生于貪結從因緣故心得解脫。

    善男子。

    譬如雪山懸峻之處人與猕猴俱不能行。

    或複有處猕猴能行人不能行。

    或複有處人與猕猴二俱能行。

    善男子。

    人與猕猴能行處者。

    如諸獵師純以黐膠置之案上用捕猕猴。

    猕猴癡故往手觸之。

    觸已粘手。

    欲脫手故以腳蹋之。

    腳複随着。

    欲脫腳故以口齧之。

    口複粘着。

    如是五處悉無得脫。

    于是獵師以杖貫之負還歸家。

    雪山崄處譬佛菩薩所得正道。

    猕猴者譬諸凡夫獵師者喻魔波旬。

    黐膠者譬貪欲結。

    人與猕猴俱不行者。

    譬諸凡夫魔王波旬俱不能行。

    猕猴能行人不能行者。

    譬諸外道有智慧者。

    諸惡魔等雖以五欲不能系縛。

    人與猕猴俱能行者。

    一切凡夫及魔波旬。

    常處生死不能修行。

    凡夫之人五欲所縛。

    令魔波旬自在将去。

    如彼獵師擒捕猕猴負之歸家。

    善男子。

    譬如國王安住己界身心安樂。

    若至他界則得衆苦。

    一切衆生亦複如是。

    若能自住于己境界則得安樂若至他界則遇惡魔受諸苦惱。

    自境界者謂四念處。

    他境界者謂五欲也。

    雲何名為系屬于魔。

    有諸衆生無常見常常見無常。

    苦見于樂樂見于苦。

    不淨見淨淨見不淨。

    無我見我我見無我。

    非實解脫妄見解脫。

    真實解脫見非解脫。

    非乘見乘乘見非乘。

    如是之人名系屬魔。

    系屬魔者心不清淨。

    複次善男子。

    若見諸法真實是有總别定相。

    當知是人若見色時便作色相。

    乃至見識亦作識相。

    見男男相。

    見女女相。

    見日日相。

    見月月相。

    見歲歲相。

    見陰陰相。

    見入入相。

    見界界相。

    如是見者名系屬魔。

    系屬魔者心不清淨。

    複次善男子。

    若見我是色色中有我我中有色色屬于我。

    乃至見我是識識中有我我中有識識屬于我。

    如是見者系屬于魔非我弟子。

    善男子。

    我聲聞弟子遠離如來十二部經。

    修習種種外道典籍。

    不修出家寂滅之業。

    純營世俗在家之事。

    何等名為在家之事。

    受畜一切不淨之物奴婢田宅象馬車乘駝驢雞犬狝猴豬羊種種谷麥。

    遠離師僧親附白衣違反聖教。

    向諸白衣作如是言。

    佛聽比丘受畜種種不淨之物。

    是名修習在家之事。

    有諸弟子。

    不為涅槃但為利養親近聽受十二部經。

    招提僧物及僧鬘物。

    衣着貪啖如自己有。

    悭惜他家。

    及以稱譽親近國王及諸王子。

    蔔筮吉兇推步盈虛。

    圍棋六博摴蒱投壺。

    親比丘尼及諸處女。

    畜二沙彌。

    常遊屠獵酤酒之家及旃陀羅所住之處。

    種種販賣手自作食。

    受使鄰國通緻信命。

    如是之人當知即是魔之眷屬非我弟子。

    以是因緣心共貪生心共貪滅。

    乃至癡心共生共滅亦複如是善男子。

    以是因緣心性不淨亦非不淨。

    是故我說心得解脫。

    若有不受不畜一切不淨之物。

    為大涅槃受持讀誦十二部經書寫解說。

    當知是等真我弟子。

    不行惡魔波旬境界。

    即是修習三十七品以修習故不共貪生。

    不共貪滅。

    是名菩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具足成就第八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