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二十三卷
關燈
小
中
大
不。
槃者言滅。
不滅之義名為涅槃。
槃又言覆。
不覆之義乃名涅樂。
槃言去來。
不去不來乃名涅槃。
槃者言取。
不取之義乃名涅槃。
槃言不定。
定無不定乃名涅槃。
槃言新故。
無新故義乃名涅槃。
槃言障礙。
無障礙義乃名涅槃。
善男子。
有優樓迦迦毗羅弟子等言。
槃者名相無相之義乃名涅槃。
善男子。
槃者言有。
無有之義乃名涅槃。
槃名和合。
無和合義乃名涅槃。
槃者言苦。
無苦之義乃名涅槃。
善男子。
斷煩惱者不名涅槃。
不生煩惱乃名涅槃。
善男子。
諸佛如來煩惱不起。
是名涅槃。
所有智慧于法無礙。
是為如來。
如來非是凡夫聲聞緣覺菩薩。
是名佛性。
如來身心智慧遍滿無量無邊阿僧祇土無所障礙。
是名虛空。
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名曰實相。
以是義故。
如來實不畢竟涅槃。
是名菩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具足成就第七功德 善男子。
雲何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具足成就第八功德。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
除斷五事遠離五事。
成就六事修習五事守護一事親近四事。
信順一實心善解脫慧。
善解脫。
善男子。
雲何菩薩斷除五事。
所謂五陰。
色受想行識。
所言陰者其義何謂。
能令衆生生死相續不離重擔。
分散聚合三世所攝。
求其實義了不可得。
以是諸義故名為陰。
菩薩摩诃薩雖見色陰不見其相。
何以故。
于十色中推求其性悉不可得。
為世界故說言為陰。
受有百八。
雖見受陰初無受相。
何以故。
受雖百八理無定實。
是故菩薩不見受陰。
想行識等亦複如是。
菩薩摩诃薩深見五陰是生煩惱之根本也。
以是義故。
方便令斷。
雲何菩薩遠離五事。
所謂五見。
何等為五。
一者身見。
二者邊見。
三者邪見。
四者戒取。
五者見取。
因是五見生六十二見。
因是諸見生死不絕。
是故菩薩防護不近。
雲何菩薩成就六事。
諸六念處。
何等為六。
一者念佛。
二者念法。
三者念僧。
四者念天。
五者念施。
六者念戒是名菩薩成就六事。
雲何菩薩修習五事。
所謂五定。
一者知定。
二者寂定。
三者身心受快樂定。
四者無樂定。
五者首楞嚴定。
修習如是五種定心。
則得近于大般涅槃。
是故菩薩勤心修習。
雲何菩薩守護一事。
謂菩提心。
菩薩摩诃薩常勤守護是菩提心。
猶如世人守護一子。
亦如瞎者護餘一目。
如行曠野守護導者。
菩薩守護菩提之心亦複如是。
因護如是菩提心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常樂我淨具足而有。
即是無上大般涅槃。
是故菩薩守護一法。
雲何菩薩親近四事。
謂四無量心。
何等為四。
一者大慈。
二者大悲。
三者大喜。
四者大舍。
因是四心能令無量無邊衆生發菩提心。
是故菩薩系心親近。
雲何菩薩信順一實。
菩薩了知一切衆生皆歸一道。
一道者謂大乘也。
諸佛菩薩為衆生故分之為三。
是故菩薩信順不逆。
雲何菩薩心善解脫。
貪恚癡心永斷滅故。
是名菩薩心善解脫。
雲何菩薩慧善解脫。
菩薩摩诃薩于一切法知無障礙。
是名菩薩慧善解脫。
因慧解脫昔所不聞而今得聞。
昔所不見而今得見。
昔所不到而今得到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诃薩言。
世尊。
如佛所說。
心解脫者是義不然。
何以故。
心本無系。
所以者何。
是心本性不為貪欲嗔恚愚癡諸結所縛。
若本無系。
雲何而言心善解脫。
世尊。
若心本性不為貪結之所系者。
何等因緣而能得系。
如人[谷-禾+牛]角本無乳相。
雖加功力乳無由出[谷-禾+牛]于乳者則不如是。
加功雖少乳則多出。
心亦如是。
本無貪者今雲何有。
若本無貪後方有者。
諸佛菩薩本無貪相今悉應有。
世尊。
譬如石女本無子相。
雖加功力無量因緣子不可得。
心亦如是本無貪相。
雖造衆緣貪無由生。
世尊。
如鑽濕木火不可得。
心亦如是。
雖複鑽求貪不可得。
雲何貪結能系于心。
世尊。
譬如壓沙油不可得。
心亦如是。
雖複壓之貪不可得。
當知貪心二理各異。
設複有之何能污心。
世尊。
譬如有人安橛于空終不得住。
安貪于心亦複如是。
種種因緣不能令貪系縛于心。
世尊。
若心無貪名解脫者。
諸佛菩薩何故不拔虛空中刺。
世尊。
過去世心不名解脫。
未來世心亦無解脫。
現在世心不與道共。
何等世心名得解脫。
世尊。
如過去燈不能滅闇。
未來世燈亦不滅闇。
現在世燈複不滅闇。
何以故。
明之與闇二不并故。
心亦如是。
雲何而言心得解脫。
世尊。
貪亦是有若貪無者。
見女相時不應生貪。
若因女相而得生者。
當知是貪真實而有。
以有貪故堕三惡道。
世尊。
譬如有人見畫女像亦複生貪。
以生貪故得種種罪。
若本無貪雲何見畫而生于貪。
若心無貪雲何如來說言菩薩心得解脫。
若心有貪雲何見相然後方生。
不見相者則不生耶。
我今現見有惡果報。
當知有貪嗔恚愚癡亦複如是。
世尊。
譬如衆生有身無我。
而諸凡夫橫計我想雖有我想。
不堕三趣。
雲何貪者于無女相而起女想。
堕三惡道。
世尊。
譬如鑽木而生于火。
然是火性衆緣中無。
以何因緣而得生耶。
世尊。
貪亦如是。
色中無貪。
香味觸法亦複無貪。
雲何于色香味觸法而生貪耶。
若衆緣中悉無貪者。
雲何衆生獨生于貪。
諸佛菩薩而不生耶。
世尊。
心亦不定。
若心定者無有貪欲嗔恚愚癡。
若不定者雲何而言心得解脫。
貪亦不定。
若不定者雲何因之生三惡趣。
貪者境界二俱不定。
何以故。
俱緣一色。
或生于貪或生于嗔。
或生愚癡。
是故貪者及與境界二俱不定。
若俱不定。
何故如來說言菩薩修大涅槃心得解脫 爾時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诃薩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心亦不為貪結所系。
亦非不系。
非是解脫非不解脫。
非有非無。
非現在非過去非未來。
何以故。
善男子。
一切諸法無自性故。
善男子。
有諸外道作如是言。
因緣和合則有果生。
若衆緣中本無生性而能生者。
虛空不生亦應生果。
虛空不生非是因故。
以衆緣中本有果性。
是故合集而得生果。
所以者何。
如提婆達欲造牆壁則取泥土不取彩色。
欲造畫像則集彩色不取草木。
作衣取縷不取泥木。
作舍取泥不取縷綖。
以人取故。
當知是中各能生果。
以能生果故。
當知因中必先有性。
若無性者一物之中。
應當出生一切諸物。
若是可取可作可出。
當知是中必先有果。
若無果者。
人則不取不作不出。
唯有虛空無取無作故。
能出生一切萬物。
以有因故。
如尼拘陀子住尼拘陀樹。
乳有
槃者言滅。
不滅之義名為涅槃。
槃又言覆。
不覆之義乃名涅樂。
槃言去來。
不去不來乃名涅槃。
槃者言取。
不取之義乃名涅槃。
槃言不定。
定無不定乃名涅槃。
槃言新故。
無新故義乃名涅槃。
槃言障礙。
無障礙義乃名涅槃。
善男子。
有優樓迦迦毗羅弟子等言。
槃者名相無相之義乃名涅槃。
善男子。
槃者言有。
無有之義乃名涅槃。
槃名和合。
無和合義乃名涅槃。
槃者言苦。
無苦之義乃名涅槃。
善男子。
斷煩惱者不名涅槃。
不生煩惱乃名涅槃。
善男子。
諸佛如來煩惱不起。
是名涅槃。
所有智慧于法無礙。
是為如來。
如來非是凡夫聲聞緣覺菩薩。
是名佛性。
如來身心智慧遍滿無量無邊阿僧祇土無所障礙。
是名虛空。
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名曰實相。
以是義故。
如來實不畢竟涅槃。
是名菩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具足成就第七功德 善男子。
雲何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具足成就第八功德。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
除斷五事遠離五事。
成就六事修習五事守護一事親近四事。
信順一實心善解脫慧。
善解脫。
善男子。
雲何菩薩斷除五事。
所謂五陰。
色受想行識。
所言陰者其義何謂。
能令衆生生死相續不離重擔。
分散聚合三世所攝。
求其實義了不可得。
以是諸義故名為陰。
菩薩摩诃薩雖見色陰不見其相。
何以故。
于十色中推求其性悉不可得。
為世界故說言為陰。
受有百八。
雖見受陰初無受相。
何以故。
受雖百八理無定實。
是故菩薩不見受陰。
想行識等亦複如是。
菩薩摩诃薩深見五陰是生煩惱之根本也。
以是義故。
方便令斷。
雲何菩薩遠離五事。
所謂五見。
何等為五。
一者身見。
二者邊見。
三者邪見。
四者戒取。
五者見取。
因是五見生六十二見。
因是諸見生死不絕。
是故菩薩防護不近。
雲何菩薩成就六事。
諸六念處。
何等為六。
一者念佛。
二者念法。
三者念僧。
四者念天。
五者念施。
六者念戒是名菩薩成就六事。
雲何菩薩修習五事。
所謂五定。
一者知定。
二者寂定。
三者身心受快樂定。
四者無樂定。
五者首楞嚴定。
修習如是五種定心。
則得近于大般涅槃。
是故菩薩勤心修習。
雲何菩薩守護一事。
謂菩提心。
菩薩摩诃薩常勤守護是菩提心。
猶如世人守護一子。
亦如瞎者護餘一目。
如行曠野守護導者。
菩薩守護菩提之心亦複如是。
因護如是菩提心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常樂我淨具足而有。
即是無上大般涅槃。
是故菩薩守護一法。
雲何菩薩親近四事。
謂四無量心。
何等為四。
一者大慈。
二者大悲。
三者大喜。
四者大舍。
因是四心能令無量無邊衆生發菩提心。
是故菩薩系心親近。
雲何菩薩信順一實。
菩薩了知一切衆生皆歸一道。
一道者謂大乘也。
諸佛菩薩為衆生故分之為三。
是故菩薩信順不逆。
雲何菩薩心善解脫。
貪恚癡心永斷滅故。
是名菩薩心善解脫。
雲何菩薩慧善解脫。
菩薩摩诃薩于一切法知無障礙。
是名菩薩慧善解脫。
因慧解脫昔所不聞而今得聞。
昔所不見而今得見。
昔所不到而今得到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诃薩言。
世尊。
如佛所說。
心解脫者是義不然。
何以故。
心本無系。
所以者何。
是心本性不為貪欲嗔恚愚癡諸結所縛。
若本無系。
雲何而言心善解脫。
世尊。
若心本性不為貪結之所系者。
何等因緣而能得系。
如人[谷-禾+牛]角本無乳相。
雖加功力乳無由出[谷-禾+牛]于乳者則不如是。
加功雖少乳則多出。
心亦如是。
本無貪者今雲何有。
若本無貪後方有者。
諸佛菩薩本無貪相今悉應有。
世尊。
譬如石女本無子相。
雖加功力無量因緣子不可得。
心亦如是本無貪相。
雖造衆緣貪無由生。
世尊。
如鑽濕木火不可得。
心亦如是。
雖複鑽求貪不可得。
雲何貪結能系于心。
世尊。
譬如壓沙油不可得。
心亦如是。
雖複壓之貪不可得。
當知貪心二理各異。
設複有之何能污心。
世尊。
譬如有人安橛于空終不得住。
安貪于心亦複如是。
種種因緣不能令貪系縛于心。
世尊。
若心無貪名解脫者。
諸佛菩薩何故不拔虛空中刺。
世尊。
過去世心不名解脫。
未來世心亦無解脫。
現在世心不與道共。
何等世心名得解脫。
世尊。
如過去燈不能滅闇。
未來世燈亦不滅闇。
現在世燈複不滅闇。
何以故。
明之與闇二不并故。
心亦如是。
雲何而言心得解脫。
世尊。
貪亦是有若貪無者。
見女相時不應生貪。
若因女相而得生者。
當知是貪真實而有。
以有貪故堕三惡道。
世尊。
譬如有人見畫女像亦複生貪。
以生貪故得種種罪。
若本無貪雲何見畫而生于貪。
若心無貪雲何如來說言菩薩心得解脫。
若心有貪雲何見相然後方生。
不見相者則不生耶。
我今現見有惡果報。
當知有貪嗔恚愚癡亦複如是。
世尊。
譬如衆生有身無我。
而諸凡夫橫計我想雖有我想。
不堕三趣。
雲何貪者于無女相而起女想。
堕三惡道。
世尊。
譬如鑽木而生于火。
然是火性衆緣中無。
以何因緣而得生耶。
世尊。
貪亦如是。
色中無貪。
香味觸法亦複無貪。
雲何于色香味觸法而生貪耶。
若衆緣中悉無貪者。
雲何衆生獨生于貪。
諸佛菩薩而不生耶。
世尊。
心亦不定。
若心定者無有貪欲嗔恚愚癡。
若不定者雲何而言心得解脫。
貪亦不定。
若不定者雲何因之生三惡趣。
貪者境界二俱不定。
何以故。
俱緣一色。
或生于貪或生于嗔。
或生愚癡。
是故貪者及與境界二俱不定。
若俱不定。
何故如來說言菩薩修大涅槃心得解脫 爾時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诃薩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心亦不為貪結所系。
亦非不系。
非是解脫非不解脫。
非有非無。
非現在非過去非未來。
何以故。
善男子。
一切諸法無自性故。
善男子。
有諸外道作如是言。
因緣和合則有果生。
若衆緣中本無生性而能生者。
虛空不生亦應生果。
虛空不生非是因故。
以衆緣中本有果性。
是故合集而得生果。
所以者何。
如提婆達欲造牆壁則取泥土不取彩色。
欲造畫像則集彩色不取草木。
作衣取縷不取泥木。
作舍取泥不取縷綖。
以人取故。
當知是中各能生果。
以能生果故。
當知因中必先有性。
若無性者一物之中。
應當出生一切諸物。
若是可取可作可出。
當知是中必先有果。
若無果者。
人則不取不作不出。
唯有虛空無取無作故。
能出生一切萬物。
以有因故。
如尼拘陀子住尼拘陀樹。
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