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二十二卷
關燈
小
中
大
不作佛相。
不作說相。
如是義者名無相相。
以無相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如汝所言。
聞惡聲故至三塗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非以惡聲而至三塗。
當知是果乃是惡心。
所以者何有善男子善女人等。
雖聞惡聲心不生惡。
是故當知非因惡聲生三趣中。
而諸衆生因煩惱結。
惡心滋多生三惡趣。
非因惡聲。
若聲有定相。
諸有聞者一切悉應生于惡心。
或有生者有不生者。
是故當知聲無定相。
以無定故。
雖複因之不生惡心 世尊。
聲若無定。
雲何菩薩昔所不聞而今得聞 善男子。
聲無定相。
昔所不聞令諸菩薩而今得聞。
以是義故。
我作是說。
昔所不聞而今得聞。
善男子。
雲何昔所不見而今得見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先取明相。
所謂日月星宿[這-言+(序-予+手)]燎燈燭珠火之明藥草等光。
以修習故得異眼根。
異于聲聞緣覺所得。
雲何為異。
二乘所得清淨天眼。
若依欲界四大眼根不見初禅。
若依初禅不見上地。
乃至自眼猶不能見。
若欲多見極至三千大千世界。
菩薩摩诃薩不修天眼見妙色身悉是骨相。
雖見他方恒河沙等世界色相。
不作色相。
不作常相有相物相名字等相作因緣相。
不作見相。
不言是眼微妙淨相。
唯見因緣非因緣相。
雲何因緣。
色是眼緣。
若使是色非因緣者。
一切凡夫不應生于見色之相。
以是義故。
色名因緣。
非因緣者。
菩薩摩诃薩雖複見色不作色相。
是故非緣。
以是義故。
菩薩所得清淨天眼。
異于聲聞緣覺所得。
以是異故。
時遍見十方世界現在諸佛。
是名菩薩昔所不見而今得見。
以是異故。
能見微塵。
聲聞緣覺所不能見。
以是異故。
雖見自眼初無見相。
見無常相見凡夫身三十六物不淨充滿。
如于掌中觀阿摩勒菓。
以是義故。
昔所不見而今得見。
若見衆生所有色相。
則知其人大小乘根。
一觸衣故。
亦知是人善惡諸根差别之相。
以是義故。
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以一見故。
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以此知故。
昔所不見而今得見。
複次善男子。
雲何菩薩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菩薩摩诃薩雖知凡夫貪恚癡心。
初不作心及心數相。
不作衆生及以物相。
修第一義畢竟空相。
何以故。
一切菩薩常善修習空性相故。
以修空故。
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雲何為知。
知無有我無有我所。
知諸衆生皆有佛性。
以佛性故。
一闡提等舍離本心。
悉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此皆是聲聞緣覺所不能知。
菩薩能知。
以是義故。
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複次善男子。
雲何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念過去世一切衆生所生種姓父母兄弟妻子眷屬知識怨憎。
于一念中得殊異智。
異于聲聞緣覺智慧。
雲何為異。
聲聞緣覺所有智慧。
念過去世所有衆生種姓父母乃至怨憎。
而作種姓至怨憎相。
菩薩不爾。
雖念過去種姓父母乃至怨憎。
終不生于種姓父母怨憎等相。
常作法相空寂之相。
是名菩薩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複次善男子。
雲何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得他心智。
異于聲聞緣覺所得。
雲何為異。
聲聞緣覺以一念智知人心時。
則不能知地獄畜生餓鬼天心。
菩薩不爾。
于一念中遍知六趣衆生之心。
是名菩薩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複次善男子。
複有異知。
菩薩摩诃薩于一心中。
知須陀洹初心次第至十六心。
以是義故。
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是為菩薩修大涅槃具足成就第二功德 複次善男子。
雲何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三功德。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舍慈得慈。
得慈之時不從因緣。
雲何名為舍慈得慈。
善男子。
慈名世谛。
菩薩摩诃薩舍世谛慈得第一義慈。
第一義慈不從緣得。
複次雲何舍慈得慈。
慈若可舍名凡夫慈。
慈若可得即名菩薩無緣之慈。
舍一闡提慈犯重禁慈謗方等慈作五逆慈。
得憐愍慈得如來慈世尊之慈無因緣慈。
雲何複名舍慈得慈。
舍黃門慈無根二根女人之慈屠脍獵師畜養雞豬如是等慈。
亦舍聲聞辟支佛慈。
得諸菩薩無緣之慈。
不見已慈不見他慈。
不見持戒不見破戒。
雖自見悲不見衆生。
雖有苦受不見受者。
何以故。
以修第一真實義故。
是名菩薩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三功德 複次善男子。
雲何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四功德。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四功德。
有十種事。
何等為十。
一者根深難可傾拔。
二者自身生決定想。
三者不觀福田及非福田。
四者修淨佛土。
五者滅除有餘。
六者斷除業緣。
七者修清淨身。
八者了知諸緣。
九者離諸怨敵。
十者斷除二邊。
雲何根深難可傾拔。
所言根者名不放逸。
不放逸者為是何根。
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根。
善男子。
一切諸佛諸善根本皆不放逸。
不放逸故諸餘善根展轉增長。
以能增長諸善根故。
于諸善中最為殊勝。
善男子。
如諸迹中象迹為上。
不放逸法亦複如是。
于諸善法最為殊勝。
善男子。
如諸明中日光為最。
不放逸法亦複如是。
于諸善法最為殊勝。
善男子。
如諸王中轉輪聖王為最第一。
不放逸法亦複如是。
于諸善法為最第一。
善男子。
如諸流中四河為最。
不放逸法亦複如是。
于諸善法為上為最。
善男子。
如諸山中須彌山王為最第一。
不放逸法亦複如是。
于諸善法為最第一。
善男子。
如水生花中青蓮為最。
不放逸法亦複如是。
于諸善法為最為上。
善男子。
如陸生花中婆利師花為最為上。
不放逸法亦複如是。
于諸善法為最為上。
善男子。
如諸獸中師子為最。
不放逸法亦複如是。
于諸善法為最為上。
善
不作說相。
如是義者名無相相。
以無相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如汝所言。
聞惡聲故至三塗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非以惡聲而至三塗。
當知是果乃是惡心。
所以者何有善男子善女人等。
雖聞惡聲心不生惡。
是故當知非因惡聲生三趣中。
而諸衆生因煩惱結。
惡心滋多生三惡趣。
非因惡聲。
若聲有定相。
諸有聞者一切悉應生于惡心。
或有生者有不生者。
是故當知聲無定相。
以無定故。
雖複因之不生惡心 世尊。
聲若無定。
雲何菩薩昔所不聞而今得聞 善男子。
聲無定相。
昔所不聞令諸菩薩而今得聞。
以是義故。
我作是說。
昔所不聞而今得聞。
善男子。
雲何昔所不見而今得見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先取明相。
所謂日月星宿[這-言+(序-予+手)]燎燈燭珠火之明藥草等光。
以修習故得異眼根。
異于聲聞緣覺所得。
雲何為異。
二乘所得清淨天眼。
若依欲界四大眼根不見初禅。
若依初禅不見上地。
乃至自眼猶不能見。
若欲多見極至三千大千世界。
菩薩摩诃薩不修天眼見妙色身悉是骨相。
雖見他方恒河沙等世界色相。
不作色相。
不作常相有相物相名字等相作因緣相。
不作見相。
不言是眼微妙淨相。
唯見因緣非因緣相。
雲何因緣。
色是眼緣。
若使是色非因緣者。
一切凡夫不應生于見色之相。
以是義故。
色名因緣。
非因緣者。
菩薩摩诃薩雖複見色不作色相。
是故非緣。
以是義故。
菩薩所得清淨天眼。
異于聲聞緣覺所得。
以是異故。
時遍見十方世界現在諸佛。
是名菩薩昔所不見而今得見。
以是異故。
能見微塵。
聲聞緣覺所不能見。
以是異故。
雖見自眼初無見相。
見無常相見凡夫身三十六物不淨充滿。
如于掌中觀阿摩勒菓。
以是義故。
昔所不見而今得見。
若見衆生所有色相。
則知其人大小乘根。
一觸衣故。
亦知是人善惡諸根差别之相。
以是義故。
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以一見故。
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以此知故。
昔所不見而今得見。
複次善男子。
雲何菩薩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菩薩摩诃薩雖知凡夫貪恚癡心。
初不作心及心數相。
不作衆生及以物相。
修第一義畢竟空相。
何以故。
一切菩薩常善修習空性相故。
以修空故。
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雲何為知。
知無有我無有我所。
知諸衆生皆有佛性。
以佛性故。
一闡提等舍離本心。
悉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此皆是聲聞緣覺所不能知。
菩薩能知。
以是義故。
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複次善男子。
雲何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念過去世一切衆生所生種姓父母兄弟妻子眷屬知識怨憎。
于一念中得殊異智。
異于聲聞緣覺智慧。
雲何為異。
聲聞緣覺所有智慧。
念過去世所有衆生種姓父母乃至怨憎。
而作種姓至怨憎相。
菩薩不爾。
雖念過去種姓父母乃至怨憎。
終不生于種姓父母怨憎等相。
常作法相空寂之相。
是名菩薩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複次善男子。
雲何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得他心智。
異于聲聞緣覺所得。
雲何為異。
聲聞緣覺以一念智知人心時。
則不能知地獄畜生餓鬼天心。
菩薩不爾。
于一念中遍知六趣衆生之心。
是名菩薩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複次善男子。
複有異知。
菩薩摩诃薩于一心中。
知須陀洹初心次第至十六心。
以是義故。
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是為菩薩修大涅槃具足成就第二功德 複次善男子。
雲何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三功德。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舍慈得慈。
得慈之時不從因緣。
雲何名為舍慈得慈。
善男子。
慈名世谛。
菩薩摩诃薩舍世谛慈得第一義慈。
第一義慈不從緣得。
複次雲何舍慈得慈。
慈若可舍名凡夫慈。
慈若可得即名菩薩無緣之慈。
舍一闡提慈犯重禁慈謗方等慈作五逆慈。
得憐愍慈得如來慈世尊之慈無因緣慈。
雲何複名舍慈得慈。
舍黃門慈無根二根女人之慈屠脍獵師畜養雞豬如是等慈。
亦舍聲聞辟支佛慈。
得諸菩薩無緣之慈。
不見已慈不見他慈。
不見持戒不見破戒。
雖自見悲不見衆生。
雖有苦受不見受者。
何以故。
以修第一真實義故。
是名菩薩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三功德 複次善男子。
雲何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四功德。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四功德。
有十種事。
何等為十。
一者根深難可傾拔。
二者自身生決定想。
三者不觀福田及非福田。
四者修淨佛土。
五者滅除有餘。
六者斷除業緣。
七者修清淨身。
八者了知諸緣。
九者離諸怨敵。
十者斷除二邊。
雲何根深難可傾拔。
所言根者名不放逸。
不放逸者為是何根。
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根。
善男子。
一切諸佛諸善根本皆不放逸。
不放逸故諸餘善根展轉增長。
以能增長諸善根故。
于諸善中最為殊勝。
善男子。
如諸迹中象迹為上。
不放逸法亦複如是。
于諸善法最為殊勝。
善男子。
如諸明中日光為最。
不放逸法亦複如是。
于諸善法最為殊勝。
善男子。
如諸王中轉輪聖王為最第一。
不放逸法亦複如是。
于諸善法為最第一。
善男子。
如諸流中四河為最。
不放逸法亦複如是。
于諸善法為上為最。
善男子。
如諸山中須彌山王為最第一。
不放逸法亦複如是。
于諸善法為最第一。
善男子。
如水生花中青蓮為最。
不放逸法亦複如是。
于諸善法為最為上。
善男子。
如陸生花中婆利師花為最為上。
不放逸法亦複如是。
于諸善法為最為上。
善男子。
如諸獸中師子為最。
不放逸法亦複如是。
于諸善法為最為上。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