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十七卷

關燈
王即答言。

    我今身心豈得不痛。

    我近惡友不觀口過。

    先王無辜橫興逆害。

    我今定知當入地獄。

    複無良醫而見救濟。

    臣即白言。

    唯願大王。

    莫生愁毒。

    夫刹利者名為王種。

    若為國土若為沙門及婆羅門。

    為安人民。

    雖複殺害無有罪也。

    先王雖複恭敬沙門。

    不能承事諸婆羅門心無平等。

    無平等故則非刹利。

    大王。

    今者為欲供養諸婆羅門。

    殺害先王當有何罪。

    大王。

    實無殺害。

    夫殺害者殺害壽命。

    命名風氣。

    風氣之性不可殺害。

    雲何害命而當有罪。

    唯願大王。

    莫複愁苦。

    何以故 若常愁苦  愁遂增長  如人憙眠 眠則滋多  貪淫嗜酒  亦複如是 如王所言。

    世無良醫而療治者。

    今有大師名尼乾陀若提子。

    一切知見憐愍衆生。

    善知衆生諸根利鈍達解一切随宜方便。

    世間八法所不能污。

    寂靜修習清淨梵行。

    為諸弟子說如是言。

    無施無善無父無母。

    無今世後世。

    無阿羅漢無修無道。

    一切衆生經八萬劫。

    于生死輪自然得脫。

    有罪無罪悉亦如是。

    如四大河。

    所謂辛頭恒河博叉私陀。

    悉入大海無有差别。

    一切衆生亦複如是。

    得解脫時悉無差别。

    是師今在王舍城住。

    唯願大王。

    速往其所。

    若得見者衆罪消除。

    王即答言。

    審有是師能除我罪我當歸依 爾時大醫名曰耆婆。

    往至王所。

    白言大王。

    得安眠不。

    王以偈答言 若有能永斷  一切諸煩惱 不貪染三界  乃得安隐眠 若得大涅槃  演說甚深義 名真婆羅門  乃得安隐眠 身無諸惡業  口離于四過 心無有疑網  乃得安隐眠 身心無熱惱  安住寂靜處 獲緻無上樂  乃得安隐眠 心無有取着  遠離諸怨仇 常和無诤訟  乃得安隐眠 若不造惡業  心常懷慚愧 信惡有果報  乃得安隐眠 敬養于父母  不害一生命 不盜他财物  乃得安隐眠 調伏于諸根  親近善知識 破壞四魔衆  乃得安隐眠 不見吉不吉  及以苦樂等 為諸衆生故  輪轉于生死 若能于是者  乃得安隐眠 誰得安隐眠  所謂諸佛是 深觀空三昧  身心安不動 誰得安隐眠  所謂慈悲者 常修不放逸  視衆如一子 衆生無明冥  不見煩惱果 常造諸惡業  不得安隐眠 若為于自身  及以他人身 造作十惡業  不得安隐眠 若言為樂故  害父無過咎 随是惡知識  不得安隐眠 若食過節度  冷飲而過差 如是則病苦  不得安隐眠 若于王有過  邪念他婦女 及行圹路者  不得安隐眠 持戒果未熟  太子未紹位 盜者未獲财  不得安隐眠 耆婆。

    我今病重。

    于正法王興惡逆害。

    一切良醫妙藥咒術善巧瞻病所不能治。

    何以故我父法王如法治國。

    實無辜咎橫加逆害如魚處陸當有何樂。

    如鹿在弶初無歡心。

    如人自知命不終日。

    如王失國逃迸他土。

    如人聞病不可療治。

    如破戒者聞說罪過。

    我昔曾聞智者說言身口意業若不清淨。

    當知是人必堕地獄。

    我亦如是。

    雲何當得安隐眠耶。

    今我又無無上大醫演說法藥除我病苦。

    耆婆答言。

    善哉善哉。

    王雖作罪心生重悔而懷慚愧。

    大王。

    諸佛世尊常說是言。

    有二白法能救衆生。

    一慚二愧。

    慚者自不作罪。

    愧者不教他作。

    慚者内自羞恥。

    愧者發露向人。

    慚者羞人。

    愧者羞天。

    是名慚愧。

    無慚愧者不名為人。

    名為畜生。

    有慚愧故則能恭敬父母師長。

    有慚愧故說有父母兄弟姊妹。

    善哉大王。

    具有慚愧。

    大王且聽。

    臣聞佛說。

    智者有二。

    一者不造諸惡。

    二者作已忏悔。

    愚者亦二。

    一者作罪。

    二者覆藏。

    雖先作惡後能發露。

    悔已慚愧更不敢作。

    猶如濁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為清。

    如煙雲除月則清明。

    作惡能悔亦複如是。

    王若忏悔懷慚愧者。

    罪即除滅清淨如本。

    大王。

    富有二種。

    一者象馬種種畜生。

    二者金銀種種珍寶。

    象馬雖多不敵一珠。

    大王。

    衆生亦爾。

    一者惡富。

    二者善富。

    多作諸惡不如一善。

    臣聞佛說。

    修一善心破百種惡。

    大王。

    如少金剛能壞須彌。

    亦如少火能燒一切。

    如少毒藥能害衆生。

    少善亦爾能破大惡。

    雖名少善其實是大。

    何以故。

    破大惡故。

    大王。

    如佛所說。

    覆藏者漏。

    不覆藏者則無有漏。

    發露悔過是故不漏。

    若作衆罪不覆不藏。

    以不覆故罪則微薄。

    若懷慚愧罪則消滅。

    大王。

    如水渧雖微漸盈大器。

    善心亦爾。

    一一善心能破大惡。

    若覆罪者罪則增長。

    發露慚愧罪則消滅。

    是故諸佛說有智者不覆藏罪。

    善哉大王。

    能信因果信業信報。

    唯願大王。

    莫懷愁怖。

    若有衆生造作諸罪覆藏不悔。

    心無慚愧。

    不見因果及以業報。

    不能咨啟有智之人。

    不近善友。

    如是之人一切良醫乃至瞻病所不能治。

    如迦摩羅病世醫拱手。

    覆罪之人亦複如是。

    雲何罪人。

    謂一闡提。

    一闡提者不信因果。

    無有慚愧不信業報。

    不見現在及未來世。

    不親善友。

    不随諸佛所說教誡。

    如是之人名一闡提。

    諸佛世尊所不能治。

    何以故。

    如世死屍醫不能治。

    一闡提者亦複如是。

    諸佛世尊所不能治。

    大王。

    今者非一闡提。

    雲何而言不可救療 如王所言。

    無能治者。

    大王當知。

    迦毗羅城淨飯王子。

    姓瞿昙氏字悉達多。

    無師覺悟自然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

    具足十力四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