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十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大般涅槃經 第十六卷
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梵行品之三
迦葉菩薩言。
如佛世尊為舍利弗說世間知者我亦得知。
世間不知我亦悉知。
其義雲何。
善男子。
一切世間不知不見不覺佛性。
若有知見覺佛性者。
不名世間名為菩薩。
世間之人亦複不知不見不覺十二部經十二因緣四倒四谛三十七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般涅槃。
若知見覺者不名世間當名菩薩。
善男子。
是名世間不知見覺。
雲何世間所知見覺。
所謂梵天自在天八臂天。
性時微塵法及非法是造化主。
世界終始斷常二見。
說言初禅至非非想名為涅槃。
善男子。
是名世間所知見覺。
菩薩摩诃薩于如是事亦知見覺。
菩薩如是知見覺已。
若言不知不見不覺。
是為虛妄。
虛妄之法則為是罪。
以是罪故堕于地獄。
善男子。
若男若女若沙門若婆羅門。
說言無道菩提涅槃。
當知是輩名一闡提。
魔之眷屬名為謗法。
如是謗法名謗諸佛。
如是之人不名世間不名非世間。
爾時迦葉聞是事已。
即以偈頌而贊歎佛 大慈愍衆生 故今我歸依 善拔衆毒箭 故稱大醫王 世醫所療治 雖差還複生 如來所治者 畢竟不複發 世尊甘露藥 以施諸衆生 衆生既服已 不死亦不生 如來今為我 演說大涅槃 衆生聞秘藏 即得不生滅 迦葉菩薩說是偈已。
即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說。
一切世間不知見覺。
菩薩悉能知見覺者。
若使菩薩是世間者。
不得說言世間不知不見不覺。
而是菩薩能知見覺。
若非世間有何異相。
佛言。
善男子。
言菩薩者亦是世間亦非世間。
不知見覺者名為世間。
知見覺者不名世間。
汝言有何異者我今當說。
善男子。
若男若女若有初聞是涅槃經即生敬信。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則名為世間菩薩。
一切世間不知見覺。
如是菩薩亦同世間不知見覺。
菩薩聞是涅槃經已。
知有世間不知見覺。
應是菩薩所知見覺。
知是事已即自思惟。
我當雲何方便修習得知見覺。
覆自念言。
唯當深心修持淨戒。
善男子。
菩薩爾時以是因緣。
于未來世在在生處戒常清淨。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以戒淨故。
在在生處常無憍慢邪見疑網。
終不說言如來畢竟入于涅槃。
是名菩薩修持淨戒。
戒既清淨次修禅定。
以修定故在在生處正念不忘。
所謂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十二部經諸佛世尊常樂我淨。
一切菩薩安住方等大涅槃經悉見佛性。
如是等事憶而不忘。
因修定故得十一空。
是名菩薩修清淨定。
戒定已備次修淨慧。
以修慧故初不計着身中有我我中有身是身是我非身非我。
是名菩薩修習淨慧。
以修慧故所受持戒牢固不動。
善男子。
譬如須彌不為四風之所傾動。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不為四倒之所傾動。
善男子。
菩薩爾時自知見覺。
所受持戒無有傾動。
是名菩薩所知見覺非世間也。
善男子。
菩薩見所持戒牢固不動心無悔恨。
無悔恨故心得歡喜。
得歡喜故心得悅樂。
得悅樂故心則安隐。
心安隐故得無動定。
得無動定故得實知見。
實知見故厭離生死。
厭離生死故便得解脫。
得解脫故明見佛性。
是名菩薩所知見覺非世間也。
善男子。
是名世間不知見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 迦葉複言。
雲何菩薩修持淨戒心無悔恨。
乃至明了見于佛性。
佛言。
善男子。
世間戒者不名清淨。
何以故。
世間戒者為于有故。
性不定故。
非畢竟故。
不能廣為一切衆生。
以是義故名為不淨。
以不淨故有悔恨心。
以悔恨故心無歡喜。
無歡喜故則無悅樂。
無悅樂故則無安隐。
無安隐故無不動定。
無不動定故無實知見。
無實知見故則無厭離。
無厭離故則無解脫。
無解脫故不見佛性。
不見佛性故終不能得大般涅槃。
是名世間戒不清淨。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清淨戒者。
戒非戒故。
非為有故。
定畢竟故。
為衆生故。
是名菩薩戒清淨也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于淨戒中。
雖不欲生無悔恨心。
無悔恨心自然而生。
善男子。
譬如有人執持明鏡不期見面面像自現。
亦如農夫種之良田不期生芽而芽自生。
亦如然燈不期滅闇而闇自滅。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堅持淨戒。
無悔恨心自然而生亦複如是。
以淨戒故心得歡喜。
善男子。
如端正人自見面貌心生歡喜。
持淨戒者亦複如是善男子。
破戒之人見戒不淨心不歡喜。
如形殘者自見面貌不生喜悅。
破戒之人亦複如是。
善男子。
譬如牧牛有二女人。
一持酪瓶。
一持漿瓶。
俱共至城而欲賣之。
于路腳跌二瓶俱破。
一則歡喜。
一則愁惱。
持戒破戒亦複如是。
持淨戒者心則歡喜。
心歡喜故則便思惟。
諸佛如來于涅槃中。
說有能持清淨戒者則得涅槃。
我今修習如是淨戒亦應得之。
以是因緣心則悅樂。
迦葉複言。
喜之與樂有何差别。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不作惡時名為歡喜。
心淨持戒名之為樂。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觀于生死。
則名為喜。
見大涅槃名之為樂。
下名為喜上名為樂。
離世共法名之為喜。
得不共法名之為樂。
以戒。
淨故身體輕柔口無粗過。
菩薩爾時若見若聞若臭若嘗若觸若知悉無諸惡。
以無惡故心得安隐。
以安隐故。
則得靜定。
得靜定故得實知見。
實知見故厭離生死。
厭生死故則得解脫。
得解脫故得見佛性。
見佛性故得大涅槃。
是名菩薩清淨持戒非世間戒。
何以故。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所受淨戒五法佐助。
雲何為五。
一信。
二慚。
三愧。
四善知識。
五宗敬戒。
離五蓋故。
所見清淨離五見故。
心無疑網離五疑故。
一者疑佛。
二者疑法。
三者疑僧。
四者疑戒。
五者疑不放逸菩薩爾時即得五根。
所謂信念精進定慧。
得五根故得五種涅槃。
謂色解脫乃至識解脫。
是名菩薩清淨持戒非世間也。
善男子。
是名世間之所不知不見不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 善男子。
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大涅槃經。
有破戒者有人呵責輕賤毀辱而作是言。
若佛秘藏大涅槃經有威力者。
雲何令汝毀所受戒。
若人受持是涅槃經毀禁戒者。
當知是經為無威力。
若無威力雖複讀誦為無利益。
緣是輕毀涅槃經故。
複令無量無邊衆生堕于地獄。
受持是經而毀戒者。
則是衆生惡知識也。
非我弟子是魔眷屬。
如是之人我亦不聽受持是典。
甯使不受不持不修。
不以毀戒受持修習。
善男子。
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涅槃經者。
當正身心慎莫調戲輕躁舉動。
身為調戲心為輕動。
求有之心名為輕動。
身造諸業名為調戲。
若我弟子求有造業不應受持是大乘典大涅槃經。
若有如是受持經者。
人當輕呵而作是言。
若佛秘藏大涅槃經有威力者。
雲何令汝求有造業。
若持經者求有造業。
當知是經為無威力。
若無威力雖複受持為無利益。
緣是輕毀涅槃經故。
複令無量無邊衆生堕于地獄。
受持是經求有造業。
則是衆生惡知識也。
非我弟子是魔眷屬。
複次善男子。
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大涅槃經。
莫非時說。
莫非國說。
莫不請說。
莫輕心說。
莫處處說。
莫自歎說。
莫輕他說。
莫滅佛法說。
莫熾然世法說。
善男子。
若
如佛世尊為舍利弗說世間知者我亦得知。
世間不知我亦悉知。
其義雲何。
善男子。
一切世間不知不見不覺佛性。
若有知見覺佛性者。
不名世間名為菩薩。
世間之人亦複不知不見不覺十二部經十二因緣四倒四谛三十七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般涅槃。
若知見覺者不名世間當名菩薩。
善男子。
是名世間不知見覺。
雲何世間所知見覺。
所謂梵天自在天八臂天。
性時微塵法及非法是造化主。
世界終始斷常二見。
說言初禅至非非想名為涅槃。
善男子。
是名世間所知見覺。
菩薩摩诃薩于如是事亦知見覺。
菩薩如是知見覺已。
若言不知不見不覺。
是為虛妄。
虛妄之法則為是罪。
以是罪故堕于地獄。
善男子。
若男若女若沙門若婆羅門。
說言無道菩提涅槃。
當知是輩名一闡提。
魔之眷屬名為謗法。
如是謗法名謗諸佛。
如是之人不名世間不名非世間。
爾時迦葉聞是事已。
即以偈頌而贊歎佛 大慈愍衆生 故今我歸依 善拔衆毒箭 故稱大醫王 世醫所療治 雖差還複生 如來所治者 畢竟不複發 世尊甘露藥 以施諸衆生 衆生既服已 不死亦不生 如來今為我 演說大涅槃 衆生聞秘藏 即得不生滅 迦葉菩薩說是偈已。
即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說。
一切世間不知見覺。
菩薩悉能知見覺者。
若使菩薩是世間者。
不得說言世間不知不見不覺。
而是菩薩能知見覺。
若非世間有何異相。
佛言。
善男子。
言菩薩者亦是世間亦非世間。
不知見覺者名為世間。
知見覺者不名世間。
汝言有何異者我今當說。
善男子。
若男若女若有初聞是涅槃經即生敬信。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則名為世間菩薩。
一切世間不知見覺。
如是菩薩亦同世間不知見覺。
菩薩聞是涅槃經已。
知有世間不知見覺。
應是菩薩所知見覺。
知是事已即自思惟。
我當雲何方便修習得知見覺。
覆自念言。
唯當深心修持淨戒。
善男子。
菩薩爾時以是因緣。
于未來世在在生處戒常清淨。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以戒淨故。
在在生處常無憍慢邪見疑網。
終不說言如來畢竟入于涅槃。
是名菩薩修持淨戒。
戒既清淨次修禅定。
以修定故在在生處正念不忘。
所謂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十二部經諸佛世尊常樂我淨。
一切菩薩安住方等大涅槃經悉見佛性。
如是等事憶而不忘。
因修定故得十一空。
是名菩薩修清淨定。
戒定已備次修淨慧。
以修慧故初不計着身中有我我中有身是身是我非身非我。
是名菩薩修習淨慧。
以修慧故所受持戒牢固不動。
善男子。
譬如須彌不為四風之所傾動。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不為四倒之所傾動。
善男子。
菩薩爾時自知見覺。
所受持戒無有傾動。
是名菩薩所知見覺非世間也。
善男子。
菩薩見所持戒牢固不動心無悔恨。
無悔恨故心得歡喜。
得歡喜故心得悅樂。
得悅樂故心則安隐。
心安隐故得無動定。
得無動定故得實知見。
實知見故厭離生死。
厭離生死故便得解脫。
得解脫故明見佛性。
是名菩薩所知見覺非世間也。
善男子。
是名世間不知見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 迦葉複言。
雲何菩薩修持淨戒心無悔恨。
乃至明了見于佛性。
佛言。
善男子。
世間戒者不名清淨。
何以故。
世間戒者為于有故。
性不定故。
非畢竟故。
不能廣為一切衆生。
以是義故名為不淨。
以不淨故有悔恨心。
以悔恨故心無歡喜。
無歡喜故則無悅樂。
無悅樂故則無安隐。
無安隐故無不動定。
無不動定故無實知見。
無實知見故則無厭離。
無厭離故則無解脫。
無解脫故不見佛性。
不見佛性故終不能得大般涅槃。
是名世間戒不清淨。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清淨戒者。
戒非戒故。
非為有故。
定畢竟故。
為衆生故。
是名菩薩戒清淨也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于淨戒中。
雖不欲生無悔恨心。
無悔恨心自然而生。
善男子。
譬如有人執持明鏡不期見面面像自現。
亦如農夫種之良田不期生芽而芽自生。
亦如然燈不期滅闇而闇自滅。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堅持淨戒。
無悔恨心自然而生亦複如是。
以淨戒故心得歡喜。
善男子。
如端正人自見面貌心生歡喜。
持淨戒者亦複如是善男子。
破戒之人見戒不淨心不歡喜。
如形殘者自見面貌不生喜悅。
破戒之人亦複如是。
善男子。
譬如牧牛有二女人。
一持酪瓶。
一持漿瓶。
俱共至城而欲賣之。
于路腳跌二瓶俱破。
一則歡喜。
一則愁惱。
持戒破戒亦複如是。
持淨戒者心則歡喜。
心歡喜故則便思惟。
諸佛如來于涅槃中。
說有能持清淨戒者則得涅槃。
我今修習如是淨戒亦應得之。
以是因緣心則悅樂。
迦葉複言。
喜之與樂有何差别。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不作惡時名為歡喜。
心淨持戒名之為樂。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觀于生死。
則名為喜。
見大涅槃名之為樂。
下名為喜上名為樂。
離世共法名之為喜。
得不共法名之為樂。
以戒。
淨故身體輕柔口無粗過。
菩薩爾時若見若聞若臭若嘗若觸若知悉無諸惡。
以無惡故心得安隐。
以安隐故。
則得靜定。
得靜定故得實知見。
實知見故厭離生死。
厭生死故則得解脫。
得解脫故得見佛性。
見佛性故得大涅槃。
是名菩薩清淨持戒非世間戒。
何以故。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所受淨戒五法佐助。
雲何為五。
一信。
二慚。
三愧。
四善知識。
五宗敬戒。
離五蓋故。
所見清淨離五見故。
心無疑網離五疑故。
一者疑佛。
二者疑法。
三者疑僧。
四者疑戒。
五者疑不放逸菩薩爾時即得五根。
所謂信念精進定慧。
得五根故得五種涅槃。
謂色解脫乃至識解脫。
是名菩薩清淨持戒非世間也。
善男子。
是名世間之所不知不見不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 善男子。
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大涅槃經。
有破戒者有人呵責輕賤毀辱而作是言。
若佛秘藏大涅槃經有威力者。
雲何令汝毀所受戒。
若人受持是涅槃經毀禁戒者。
當知是經為無威力。
若無威力雖複讀誦為無利益。
緣是輕毀涅槃經故。
複令無量無邊衆生堕于地獄。
受持是經而毀戒者。
則是衆生惡知識也。
非我弟子是魔眷屬。
如是之人我亦不聽受持是典。
甯使不受不持不修。
不以毀戒受持修習。
善男子。
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涅槃經者。
當正身心慎莫調戲輕躁舉動。
身為調戲心為輕動。
求有之心名為輕動。
身造諸業名為調戲。
若我弟子求有造業不應受持是大乘典大涅槃經。
若有如是受持經者。
人當輕呵而作是言。
若佛秘藏大涅槃經有威力者。
雲何令汝求有造業。
若持經者求有造業。
當知是經為無威力。
若無威力雖複受持為無利益。
緣是輕毀涅槃經故。
複令無量無邊衆生堕于地獄。
受持是經求有造業。
則是衆生惡知識也。
非我弟子是魔眷屬。
複次善男子。
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大涅槃經。
莫非時說。
莫非國說。
莫不請說。
莫輕心說。
莫處處說。
莫自歎說。
莫輕他說。
莫滅佛法說。
莫熾然世法說。
善男子。
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