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十四卷
關燈
小
中
大
所謂受愛取有及生。
或說六種。
三世因果。
或說七種。
謂識名色六入觸受及以愛取。
或說八種。
除無明行及生老死。
其餘八事。
或說九種。
如城經中除無明行識。
其餘九事。
或說十一。
如為薩遮尼犍子說除生一法。
其餘十一。
或時具說十二因緣。
如王舍城為迦葉等具說十二。
無明乃至生老病死。
善男子。
如一因緣為衆生故種種分别。
無量心法亦複如是。
善男子。
以是義故于諸如來深秘行處不應生疑。
善男子。
如來世尊有大方便。
無常說常常說無常。
說樂為苦說苦為樂不淨說淨淨說不淨。
我說無我無我說我。
于非衆生說為衆生。
于實衆生說非衆生。
非物說物物說非物。
非實說實實說非實。
非境說境境說非境。
非生說生生說非生。
乃至無明說明明說無明。
色說非色非色說色。
非道說道道說非道。
善男子。
如來以是無量方便為調衆生。
豈虛妄耶。
善男子。
或有衆生貪于财貨。
我于其人自化其身作轉輪王。
于無量歲随其所須種種供給。
然後教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衆生貪着五欲。
于無量歲以妙五欲充足其情。
然後勸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衆生榮豪自貴。
我于其人無量歲中。
為作仆使趨走給侍得其心已。
即複勸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衆生性悷自是須人呵谏。
我于無量百千歲中。
教诃敦喻令其心調。
然後複勸令其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如來如是于無量歲以種種方便。
令諸衆生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豈虛妄耶。
諸佛如來雖處衆惡。
無所染污猶如蓮花。
善男子。
應如是知四無量義。
善男子。
是無量心體性有四。
若有修行生大梵處 善男子。
如是無量伴侶有四。
是故名四。
夫修慈者能斷貪欲。
修悲心者能斷嗔恚。
修喜心者能斷不樂。
修舍心者能斷貪欲嗔恚衆生。
善男子。
以是義故得名為四非一二三。
善男子。
如汝所言。
慈能斷嗔悲亦如是應說三者。
汝今不應作如是難。
何以故。
善男子。
恚有二種。
一能奪命。
二能鞭撻。
修慈則能斷彼奪命。
修悲能除彼鞭撻者。
善男子。
以是義故豈非四耶。
複次嗔有二種。
一嗔衆生。
二嗔非衆生修慈心者斷嗔衆生。
修悲心者斷嗔非衆生。
複次嗔有二種。
一有因緣。
二無因緣。
修慈心者斷有因緣。
修悲心者斷無因緣。
複次嗔有二種。
一者久于過去修習。
二者于今現在修習。
修慈心者能斷過去。
修悲心者斷于現在。
複次嗔有二種。
一嗔聖人。
二嗔凡夫。
修慈心者斷嗔聖人。
修悲心者斷嗔凡夫。
複次嗔有二種。
一上二中修慈斷上修悲斷中。
善男子。
以是義故則名為四。
何得難言應三非四。
是故迦葉。
是無量心伴侶相對分别為四。
複以器故應名為四。
器若有慈則不得有悲喜舍心。
以是義故應四無減。
善男子。
以行分别故應有四。
若行慈時無悲喜舍。
是故有四。
善男子。
以無量故亦得名四。
夫無量者則有四種。
有無量心有緣非自在。
有無量心自在非緣有無量心亦緣亦自在。
有無量心非緣非自在。
何等無量有緣非自在。
緣于無量無邊衆生。
而不能得自在三昧。
雖得不定或得或失。
何等無量自在非緣。
如緣父母兄弟姊妹欲令安樂。
非無量緣。
何等無量亦緣亦自在。
謂諸佛菩薩。
何等無量非緣非自在。
聲聞緣覺不能廣緣無量衆生。
亦非自在。
善男子。
以是義故名四無量。
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乃是諸佛如來境界。
善男子。
如是四事聲聞緣覺。
雖名無量少不足言。
諸佛菩薩則得名為無量無邊。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如是如是實如聖教。
諸佛如來所有境界。
非諸聲聞緣覺所及。
世尊。
頗有菩薩。
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得慈悲心。
非是大慈大悲心不。
佛言。
有善男子。
菩薩若于諸衆生中三品分别。
一者親人。
二者怨憎。
三者中人。
于親人中複作三品。
謂上中下。
怨憎亦爾。
是菩薩摩诃薩于上親中與增上樂。
于中下親亦複平等與增上樂。
于上怨中與少分樂。
于中怨所與中品樂。
于下怨中與增上樂。
菩薩如是轉增修習。
于上怨中與中品樂。
于中下怨等與增上樂。
轉複修習于上中下等與上樂。
若上怨中與上樂者。
爾時得名慈心成就。
菩薩爾時于父母所及上怨中。
得平等心無有差别。
善男子。
是名得慈非大慈也。
世尊。
何緣菩薩得如是慈。
猶故不得名為大慈。
善男子。
以難成故不名大慈。
何以故。
久于過去無量劫中。
多集煩惱未修善法。
是故不能于一日中調伏其心。
善男子。
譬如豌豆幹時錐刺終不可着。
煩惱堅硬亦複如是。
雖一日夜系心不散難可調伏。
又如家犬不畏于人。
山林野鹿見人怖走。
嗔恚難去如守家狗。
慈心易失如彼野鹿。
是故此心難可調伏。
以是義故不名大慈。
複次善男子。
譬如畫石其文常在畫水速滅勢不久住。
嗔如畫石。
諸善根本如彼畫水。
是故此心難得調伏。
如大火聚其明久住。
電光之明不得暫停。
嗔如火聚慈如電明。
是故此心難得調伏。
以是義故不名大慈。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住于初地名曰大慈。
何以故。
善男子。
最極惡者名一闡提。
初住菩薩修大慈時。
于一闡提心無差别。
不見其過故不生嗔。
以是義故得名大慈。
善男子。
為諸衆生除無利益。
是名大慈。
欲與衆生無量利樂。
是名大悲。
于諸衆生心生歡喜。
是名大喜。
無所擁護名為大舍。
若不見我法相己身。
見一切法平等無二。
是名大舍。
自舍己樂施與他人。
是名大舍。
善男子。
唯四無量能令菩薩增長具足六波羅蜜。
其餘諸行不必能爾。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先得世間四無量心。
然後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次第方得出世間者。
善男子。
因世無量。
得出世無量。
以是義故名大無量。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除無利益與利樂者。
實無所為。
如是思惟。
即是虛觀無有實利。
世尊。
譬如比丘觀不淨時。
見所著衣悉是皮相而實非皮。
所可食啖皆作蟲相而實非蟲。
觀大豆羹作下汁想而實非糞。
觀所食酪猶如髓腦而實非腦。
觀骨碎末猶如麨相而實非麨。
四無量心亦複如是。
不能真實利益衆生令其得樂。
雖口發言與衆生樂而實不得。
如是之觀非虛妄耶。
世尊。
若非虛妄實與樂者。
而諸衆生何故不以諸佛菩薩威德力故一切受樂。
若當真實不得樂者。
如佛所說。
我念往昔獨修慈心。
經此劫世七返成壞不來此生。
世界成時生梵天中。
世界壞時生光音天。
若生梵天力勢自在無能摧伏。
于千梵中最勝最上。
名大梵王。
有諸衆生皆于我所生最上想。
三十六返作忉利王釋提桓因。
無量百千作轉輪王。
獨
或說六種。
三世因果。
或說七種。
謂識名色六入觸受及以愛取。
或說八種。
除無明行及生老死。
其餘八事。
或說九種。
如城經中除無明行識。
其餘九事。
或說十一。
如為薩遮尼犍子說除生一法。
其餘十一。
或時具說十二因緣。
如王舍城為迦葉等具說十二。
無明乃至生老病死。
善男子。
如一因緣為衆生故種種分别。
無量心法亦複如是。
善男子。
以是義故于諸如來深秘行處不應生疑。
善男子。
如來世尊有大方便。
無常說常常說無常。
說樂為苦說苦為樂不淨說淨淨說不淨。
我說無我無我說我。
于非衆生說為衆生。
于實衆生說非衆生。
非物說物物說非物。
非實說實實說非實。
非境說境境說非境。
非生說生生說非生。
乃至無明說明明說無明。
色說非色非色說色。
非道說道道說非道。
善男子。
如來以是無量方便為調衆生。
豈虛妄耶。
善男子。
或有衆生貪于财貨。
我于其人自化其身作轉輪王。
于無量歲随其所須種種供給。
然後教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衆生貪着五欲。
于無量歲以妙五欲充足其情。
然後勸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衆生榮豪自貴。
我于其人無量歲中。
為作仆使趨走給侍得其心已。
即複勸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衆生性悷自是須人呵谏。
我于無量百千歲中。
教诃敦喻令其心調。
然後複勸令其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如來如是于無量歲以種種方便。
令諸衆生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豈虛妄耶。
諸佛如來雖處衆惡。
無所染污猶如蓮花。
善男子。
應如是知四無量義。
善男子。
是無量心體性有四。
若有修行生大梵處 善男子。
如是無量伴侶有四。
是故名四。
夫修慈者能斷貪欲。
修悲心者能斷嗔恚。
修喜心者能斷不樂。
修舍心者能斷貪欲嗔恚衆生。
善男子。
以是義故得名為四非一二三。
善男子。
如汝所言。
慈能斷嗔悲亦如是應說三者。
汝今不應作如是難。
何以故。
善男子。
恚有二種。
一能奪命。
二能鞭撻。
修慈則能斷彼奪命。
修悲能除彼鞭撻者。
善男子。
以是義故豈非四耶。
複次嗔有二種。
一嗔衆生。
二嗔非衆生修慈心者斷嗔衆生。
修悲心者斷嗔非衆生。
複次嗔有二種。
一有因緣。
二無因緣。
修慈心者斷有因緣。
修悲心者斷無因緣。
複次嗔有二種。
一者久于過去修習。
二者于今現在修習。
修慈心者能斷過去。
修悲心者斷于現在。
複次嗔有二種。
一嗔聖人。
二嗔凡夫。
修慈心者斷嗔聖人。
修悲心者斷嗔凡夫。
複次嗔有二種。
一上二中修慈斷上修悲斷中。
善男子。
以是義故則名為四。
何得難言應三非四。
是故迦葉。
是無量心伴侶相對分别為四。
複以器故應名為四。
器若有慈則不得有悲喜舍心。
以是義故應四無減。
善男子。
以行分别故應有四。
若行慈時無悲喜舍。
是故有四。
善男子。
以無量故亦得名四。
夫無量者則有四種。
有無量心有緣非自在。
有無量心自在非緣有無量心亦緣亦自在。
有無量心非緣非自在。
何等無量有緣非自在。
緣于無量無邊衆生。
而不能得自在三昧。
雖得不定或得或失。
何等無量自在非緣。
如緣父母兄弟姊妹欲令安樂。
非無量緣。
何等無量亦緣亦自在。
謂諸佛菩薩。
何等無量非緣非自在。
聲聞緣覺不能廣緣無量衆生。
亦非自在。
善男子。
以是義故名四無量。
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乃是諸佛如來境界。
善男子。
如是四事聲聞緣覺。
雖名無量少不足言。
諸佛菩薩則得名為無量無邊。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如是如是實如聖教。
諸佛如來所有境界。
非諸聲聞緣覺所及。
世尊。
頗有菩薩。
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得慈悲心。
非是大慈大悲心不。
佛言。
有善男子。
菩薩若于諸衆生中三品分别。
一者親人。
二者怨憎。
三者中人。
于親人中複作三品。
謂上中下。
怨憎亦爾。
是菩薩摩诃薩于上親中與增上樂。
于中下親亦複平等與增上樂。
于上怨中與少分樂。
于中怨所與中品樂。
于下怨中與增上樂。
菩薩如是轉增修習。
于上怨中與中品樂。
于中下怨等與增上樂。
轉複修習于上中下等與上樂。
若上怨中與上樂者。
爾時得名慈心成就。
菩薩爾時于父母所及上怨中。
得平等心無有差别。
善男子。
是名得慈非大慈也。
世尊。
何緣菩薩得如是慈。
猶故不得名為大慈。
善男子。
以難成故不名大慈。
何以故。
久于過去無量劫中。
多集煩惱未修善法。
是故不能于一日中調伏其心。
善男子。
譬如豌豆幹時錐刺終不可着。
煩惱堅硬亦複如是。
雖一日夜系心不散難可調伏。
又如家犬不畏于人。
山林野鹿見人怖走。
嗔恚難去如守家狗。
慈心易失如彼野鹿。
是故此心難可調伏。
以是義故不名大慈。
複次善男子。
譬如畫石其文常在畫水速滅勢不久住。
嗔如畫石。
諸善根本如彼畫水。
是故此心難得調伏。
如大火聚其明久住。
電光之明不得暫停。
嗔如火聚慈如電明。
是故此心難得調伏。
以是義故不名大慈。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住于初地名曰大慈。
何以故。
善男子。
最極惡者名一闡提。
初住菩薩修大慈時。
于一闡提心無差别。
不見其過故不生嗔。
以是義故得名大慈。
善男子。
為諸衆生除無利益。
是名大慈。
欲與衆生無量利樂。
是名大悲。
于諸衆生心生歡喜。
是名大喜。
無所擁護名為大舍。
若不見我法相己身。
見一切法平等無二。
是名大舍。
自舍己樂施與他人。
是名大舍。
善男子。
唯四無量能令菩薩增長具足六波羅蜜。
其餘諸行不必能爾。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先得世間四無量心。
然後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次第方得出世間者。
善男子。
因世無量。
得出世無量。
以是義故名大無量。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除無利益與利樂者。
實無所為。
如是思惟。
即是虛觀無有實利。
世尊。
譬如比丘觀不淨時。
見所著衣悉是皮相而實非皮。
所可食啖皆作蟲相而實非蟲。
觀大豆羹作下汁想而實非糞。
觀所食酪猶如髓腦而實非腦。
觀骨碎末猶如麨相而實非麨。
四無量心亦複如是。
不能真實利益衆生令其得樂。
雖口發言與衆生樂而實不得。
如是之觀非虛妄耶。
世尊。
若非虛妄實與樂者。
而諸衆生何故不以諸佛菩薩威德力故一切受樂。
若當真實不得樂者。
如佛所說。
我念往昔獨修慈心。
經此劫世七返成壞不來此生。
世界成時生梵天中。
世界壞時生光音天。
若生梵天力勢自在無能摧伏。
于千梵中最勝最上。
名大梵王。
有諸衆生皆于我所生最上想。
三十六返作忉利王釋提桓因。
無量百千作轉輪王。
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