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十二卷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義谛。
複次善男子。
若燒若割若死若壞。
是名世谛。
無燒無割無死無壞。
是名第一義谛。
複次善男子。
有八苦相名為世谛。
無生無老無病無死。
無愛别離無怨憎會無求不得無五盛陰。
是名第一義谛。
複次善男子。
譬如一人多有所能。
若其走時則名走者。
若收刈時複名刈者。
或作飲食名作食者。
若治材木則名工匠鍛金銀時言金銀師。
如是一人有多名字。
法亦如是其實是一而有多名。
依因父母和合而生。
名為世谛。
十二因緣和合生者。
名第一義谛 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
世尊。
所言實谛其義雲何。
佛言。
善男子。
言實谛者名曰真法。
善男子。
若法非真不名實谛。
善男子。
實谛者無颠倒。
無颠倒者乃名實谛。
善男子。
實谛者無有虛妄。
若有虛妄不名實谛。
善男子。
實谛者名曰大乘。
非大乘者不名實谛。
善男子。
實谛者是佛所說非魔所說。
若是魔說非佛說者不名實谛。
善男子。
實谛者一道清淨無有二也。
善男子。
有常有樂有我有淨。
是則名為實谛之義。
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
若以真實為實谛者。
真實之法即是如來虛空佛性。
若如是者如來虛空及與佛性無有差别。
佛告文殊師利。
有苦有谛有實。
有集有谛有實。
有滅有谛有實。
有道有谛有實。
善男子。
如來非苦非谛是實。
虛空非苦非谛是實。
佛性非苦非谛是實。
文殊師利。
所言苦者為無常相是可斷相。
是為實谛。
如來之性非苦非無常非可斷相。
是故為實。
虛空佛性亦複如是。
複次善男子。
所言集者能令五陰和合而生。
亦名為苦亦名無常是可斷相。
是為實谛。
善男子。
如來非是集性非是陰因非可斷相。
是故為實。
虛空佛性亦複如是。
善男子。
所言滅者名煩惱滅。
亦常無常。
二乘所得名曰無常。
諸佛所得是則名常。
亦名證法。
是為實谛。
善男子。
如來之性不名為滅。
能滅煩惱非常無常。
不名證知。
常住無變。
是故為實。
虛空佛性亦複如是。
善男子。
道者能斷煩惱亦常無常是可修法。
是名實谛。
如來非道能斷煩惱非常無常。
非可修法常住不變。
是故為實。
虛空佛性亦複如是。
複次善男子。
言真實者即是如來。
如來者即是真實。
真實者即是虛空。
虛空者即是真實。
真實者即是佛性。
佛性者即是真實。
文殊師利。
有苦有苦因有苦盡有苦對。
如來非苦乃至非對。
是故為實不名為谛。
虛空佛性亦複如是。
苦者有為有漏無樂。
如來非有為非有漏湛然安樂。
是實非谛。
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說。
不颠倒者名為實谛。
若爾者四谛之中有四倒不。
如其有者雲何說言無有颠倒名為實谛。
一切颠倒不名為實。
佛告文殊師利。
一切颠倒皆入苦谛。
如諸衆生有颠倒心。
名為颠倒。
善男子。
譬如有人不受父母尊長教敕。
雖受不能随順修行。
如是人等名為颠倒。
如是颠倒非不是苦。
即是苦也。
文殊師利言。
如佛所說。
不虛妄者即是實谛。
若爾者當知虛妄則非實谛。
佛言。
善男子。
一切虛妄皆入苦谛。
如有衆生欺诳于他。
以是因緣堕于地獄畜生餓鬼。
如是等法名為虛妄。
如是虛妄非不是苦即是苦也聲聞緣覺諸佛世尊。
遠離不行故名虛妄。
如是虛妄諸佛二乘所斷除故故名實谛。
文殊師利言。
如佛所說。
大乘是實谛者。
當知聲聞辟支佛乘則為不實。
佛言。
文殊師利。
彼二乘者亦實不實。
聲聞緣覺斷諸煩惱則名為實。
無常不住是變易法名為不實。
文殊師利言。
如佛所說。
若佛所說名為實者。
當知魔說則為不實。
世尊。
如魔所說聖谛攝不。
佛言。
文殊師利。
魔所說者二谛所攝。
所謂苦集凡是一切非法非律。
不能令人而得利益。
終日宣說亦無有人見苦斷集證滅修道。
是名虛妄。
如是虛妄名為魔說。
文殊師利言。
如佛所說。
一道清淨無有二者。
諸外道等亦複說言。
我有一道清淨無二。
若言一道是實谛者。
與彼外道有何差别。
若無差别不應說言一道清淨。
佛言。
善男子。
諸外道等有苦集谛無滅道谛。
于非滅中而生滅想。
于非道中而生道想。
于非果中而生果想。
于非因中而生因想。
以是義故。
彼無一道清淨無二 文殊師利言。
如佛所說。
有常有我有樂有淨是實義者。
諸外道等應有實谛佛法中無。
何以故。
諸外道輩亦複說言。
諸行是常。
雲何是常。
可意不可意諸業報等受不失故。
可意者名十善報。
不可意者十不善報。
若言諸行悉皆無常而作業者于此已滅。
誰複于彼受果報乎。
以是義故諸行是常。
殺生因緣故名為常。
世尊。
若言諸行悉無常者。
能殺可殺二俱無常。
若無常者誰于地獄而受罪報。
若言定有地獄受報者。
當知諸行實非無常。
世尊。
系心專念亦名為常。
所謂十年所念乃至百年亦不忘失。
是故為常。
若無常者本所見事誰憶誰念。
以是因緣一切諸行非無常也。
世尊。
一切憶想亦名為常。
有人先見他人手足頭
複次善男子。
若燒若割若死若壞。
是名世谛。
無燒無割無死無壞。
是名第一義谛。
複次善男子。
有八苦相名為世谛。
無生無老無病無死。
無愛别離無怨憎會無求不得無五盛陰。
是名第一義谛。
複次善男子。
譬如一人多有所能。
若其走時則名走者。
若收刈時複名刈者。
或作飲食名作食者。
若治材木則名工匠鍛金銀時言金銀師。
如是一人有多名字。
法亦如是其實是一而有多名。
依因父母和合而生。
名為世谛。
十二因緣和合生者。
名第一義谛 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
世尊。
所言實谛其義雲何。
佛言。
善男子。
言實谛者名曰真法。
善男子。
若法非真不名實谛。
善男子。
實谛者無颠倒。
無颠倒者乃名實谛。
善男子。
實谛者無有虛妄。
若有虛妄不名實谛。
善男子。
實谛者名曰大乘。
非大乘者不名實谛。
善男子。
實谛者是佛所說非魔所說。
若是魔說非佛說者不名實谛。
善男子。
實谛者一道清淨無有二也。
善男子。
有常有樂有我有淨。
是則名為實谛之義。
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
若以真實為實谛者。
真實之法即是如來虛空佛性。
若如是者如來虛空及與佛性無有差别。
佛告文殊師利。
有苦有谛有實。
有集有谛有實。
有滅有谛有實。
有道有谛有實。
善男子。
如來非苦非谛是實。
虛空非苦非谛是實。
佛性非苦非谛是實。
文殊師利。
所言苦者為無常相是可斷相。
是為實谛。
如來之性非苦非無常非可斷相。
是故為實。
虛空佛性亦複如是。
複次善男子。
所言集者能令五陰和合而生。
亦名為苦亦名無常是可斷相。
是為實谛。
善男子。
如來非是集性非是陰因非可斷相。
是故為實。
虛空佛性亦複如是。
善男子。
所言滅者名煩惱滅。
亦常無常。
二乘所得名曰無常。
諸佛所得是則名常。
亦名證法。
是為實谛。
善男子。
如來之性不名為滅。
能滅煩惱非常無常。
不名證知。
常住無變。
是故為實。
虛空佛性亦複如是。
善男子。
道者能斷煩惱亦常無常是可修法。
是名實谛。
如來非道能斷煩惱非常無常。
非可修法常住不變。
是故為實。
虛空佛性亦複如是。
複次善男子。
言真實者即是如來。
如來者即是真實。
真實者即是虛空。
虛空者即是真實。
真實者即是佛性。
佛性者即是真實。
文殊師利。
有苦有苦因有苦盡有苦對。
如來非苦乃至非對。
是故為實不名為谛。
虛空佛性亦複如是。
苦者有為有漏無樂。
如來非有為非有漏湛然安樂。
是實非谛。
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說。
不颠倒者名為實谛。
若爾者四谛之中有四倒不。
如其有者雲何說言無有颠倒名為實谛。
一切颠倒不名為實。
佛告文殊師利。
一切颠倒皆入苦谛。
如諸衆生有颠倒心。
名為颠倒。
善男子。
譬如有人不受父母尊長教敕。
雖受不能随順修行。
如是人等名為颠倒。
如是颠倒非不是苦。
即是苦也。
文殊師利言。
如佛所說。
不虛妄者即是實谛。
若爾者當知虛妄則非實谛。
佛言。
善男子。
一切虛妄皆入苦谛。
如有衆生欺诳于他。
以是因緣堕于地獄畜生餓鬼。
如是等法名為虛妄。
如是虛妄非不是苦即是苦也聲聞緣覺諸佛世尊。
遠離不行故名虛妄。
如是虛妄諸佛二乘所斷除故故名實谛。
文殊師利言。
如佛所說。
大乘是實谛者。
當知聲聞辟支佛乘則為不實。
佛言。
文殊師利。
彼二乘者亦實不實。
聲聞緣覺斷諸煩惱則名為實。
無常不住是變易法名為不實。
文殊師利言。
如佛所說。
若佛所說名為實者。
當知魔說則為不實。
世尊。
如魔所說聖谛攝不。
佛言。
文殊師利。
魔所說者二谛所攝。
所謂苦集凡是一切非法非律。
不能令人而得利益。
終日宣說亦無有人見苦斷集證滅修道。
是名虛妄。
如是虛妄名為魔說。
文殊師利言。
如佛所說。
一道清淨無有二者。
諸外道等亦複說言。
我有一道清淨無二。
若言一道是實谛者。
與彼外道有何差别。
若無差别不應說言一道清淨。
佛言。
善男子。
諸外道等有苦集谛無滅道谛。
于非滅中而生滅想。
于非道中而生道想。
于非果中而生果想。
于非因中而生因想。
以是義故。
彼無一道清淨無二 文殊師利言。
如佛所說。
有常有我有樂有淨是實義者。
諸外道等應有實谛佛法中無。
何以故。
諸外道輩亦複說言。
諸行是常。
雲何是常。
可意不可意諸業報等受不失故。
可意者名十善報。
不可意者十不善報。
若言諸行悉皆無常而作業者于此已滅。
誰複于彼受果報乎。
以是義故諸行是常。
殺生因緣故名為常。
世尊。
若言諸行悉無常者。
能殺可殺二俱無常。
若無常者誰于地獄而受罪報。
若言定有地獄受報者。
當知諸行實非無常。
世尊。
系心專念亦名為常。
所謂十年所念乃至百年亦不忘失。
是故為常。
若無常者本所見事誰憶誰念。
以是因緣一切諸行非無常也。
世尊。
一切憶想亦名為常。
有人先見他人手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