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十卷
關燈
小
中
大
切塵翳闇冥。
是大涅槃微妙經典出興于世亦複如是。
能除衆生無量劫中所作衆罪。
是故此經說護正法得大果報拔濟破戒。
若有毀謗是正法者。
能自改悔還歸于法自念所作一切不善。
如人自害心生恐怖驚懼慚愧。
除此正法更無救護。
是故應當還歸正法。
若能如是如說歸依。
布施是人得福無量。
亦名世間應受供養。
若犯如上惡業之罪。
若經一月或十五日。
不生歸依發露之心。
若施是人果報甚少。
犯五逆者亦複如是。
能生悔心内懷慚愧。
今我所作不善之業甚為大苦。
我當建立護持正法。
是則不名五逆罪也。
若施是人得福無量。
犯逆罪已不生護法歸依之心。
有施是者福不足言。
又善男子。
犯重罪者汝今谛聽。
我當為汝分别廣說。
應生是心。
謂正法者即是如來微密之藏。
是故我當護持建立。
施是人者得勝果報。
善男子。
譬如女人懷妊垂産值國荒亂遠至他土在一天廟即便産育。
後聞舊邦安隐豐熟。
[打-丁+(山/隹/乃)]持其子。
欲還本土。
路經恒河水漲暴急。
荷負是兒不能得渡。
即自念言。
我甯與子一處并命。
終不舍棄而獨濟也。
作是念已與子俱沒。
命終之後尋生天中。
以慈念子欲令得渡。
而是女人本性弊惡。
以愛子故得生天中。
犯四重禁五無間罪。
生護法心亦複如是。
雖複先為不善之業。
以護法故得為世間無上福田是護法者有如是等無量果報 純陀複言。
世尊。
若一闡提能自改悔。
恭敬供養贊歎三寶。
施如是人得大果不。
佛言。
善男子。
汝今不應作如是說。
善男子。
譬如有人食庵羅果吐核置地。
而複念言。
是果核中應有甘味。
即複還取破而嘗之。
其味極苦心生悔恨。
恐失果種即還收拾種之于地勤加修治。
以蘇油乳随時溉灌。
于意雲何。
甯可生不。
不也世尊。
假使天降無上甘雨猶亦不生。
善男子。
彼一闡提亦複如是燒滅善根。
當于何所而得除罪。
善男子。
若生善心是則不名一闡提也。
善男子。
以是義故。
一切所施所得果報非無差别。
何以故。
施諸聲聞所得報異。
施辟支佛得報亦異。
唯施如來獲無上果。
是故說言一切所施非無差别 純陀複言。
何故如來而說此偈。
佛告純陀。
有因緣故我說此偈。
王舍城中有優婆塞。
心無淨信奉事尼犍。
而來問我布施之義。
以是因緣故說斯偈。
亦為菩薩摩诃薩等說秘藏義。
如斯偈者其義雲何。
一切者少分一切。
當知菩薩摩诃薩人中之雄。
攝取持戒施其所須。
舍棄破戒如除稊稗複次善男子。
如我昔日所說偈言 一切江河 必有回曲 一切叢林 必名樹木 一切女人 必懷谄曲 一切自在 必受安樂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
即從座起偏袒右臂右膝着地。
前禮佛足而說偈言 非一切河 必有回曲 非一切林 悉名樹木 非一切女 必懷谄曲 一切自在 不必受樂 佛所說偈其義有餘。
唯垂哀愍說其因緣。
何以故。
世尊。
于此三千大千世界。
有洲名拘耶尼。
其洲有河端直不曲。
名娑婆耶。
猶如直繩入于西海。
如是河相于餘經中佛未曾說。
唯願如來。
因此方等阿含經中說有餘義。
令諸菩薩深信解之。
世尊。
譬如有人先識金礦後不識金。
如來亦爾。
盡知法已。
而所演說有餘不盡。
如來雖作如是餘說。
應當方便解其意趣。
一切叢林必是樹木。
是亦有餘。
何以故。
種種金銀琉璃寶樹。
是亦名林。
一切女人必懷谄曲。
是亦有餘。
何以故。
亦有女人善持禁戒。
功德成就有大慈悲。
一切自在必受安樂。
是亦有餘。
何以故。
有自在者轉輪聖帝。
如來法王不屬死魔不可滅盡。
梵釋諸天雖得自在悉是無常。
若得常住無變易者乃名自在。
所謂大乘大般涅槃。
佛言。
善男子。
汝今善得樂說之辯。
且止谛聽。
文殊師利。
譬如長者身嬰病苦良醫診之為合膏藥。
是時病者貪欲多服。
醫語之言。
若能消者則可随意。
汝今體羸不應多服。
當知是膏亦名甘露亦名毒藥。
若多服不消則名為毒。
善男子。
汝今勿謂是醫所說。
違于義理損失膏勢。
善男子。
如來亦爾。
為諸國王後妃太子王子大臣。
因波斯匿王王子後妃憍慢心故。
為欲調伏示現恐怖如彼良醫。
故說此偈 一切江河 必有回曲 一切叢林 必名樹木 一切女人 必懷谄曲 一切自在 必受安樂 文殊師利。
汝今當知。
如來所說無有漏失。
如此大地可令反覆。
如來之言終無漏失。
以是義故。
如來所說一切有餘。
爾時佛贊文殊師利。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已久知如是之義。
愍哀一切。
欲令衆生得智慧故。
廣問如來如是偈義。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
複于佛前而說偈言 于他語言 随順不逆 亦不觀他 作以不作 但自觀身 善不善行 世尊如是說此法藥非為正說。
于他語言随順不逆者。
唯願如來垂哀正說。
何以故。
世尊。
常說一切外學九十五種皆趣惡道。
聲聞弟子皆向正路。
若護禁戒攝持威儀守慎諸根。
如是等人深樂大法趣向善道。
如來何故。
于九部中見有毀他則便呵責。
如是偈義為何所趣。
佛告文殊師利。
善男子我說此偈亦不盡為一切衆生。
爾時唯為阿阇世王。
諸佛世尊若無因緣終不逆說。
有因緣故乃說之耳。
善男子。
阿阇世王害其父已。
來至我所欲折伏我。
作如是問。
雲何世尊。
是一切智非一切智耶。
若一切智。
調達往昔無量世中常懷惡心。
随逐如來欲為逆害。
雲何如來聽其出家。
善男子以是因緣我為是王。
而說此偈 于他語言 随順不逆 亦不觀他 作以不作 但自觀身 善不善行 佛告大王。
汝今害父已作逆罪最重無間。
應當發露以求清淨。
何緣乃更見他過咎。
善男子。
以是義故。
我為彼王而說是偈。
複次善男子。
亦為護持不毀禁戒成就威儀見他過者。
而說是偈。
若複有人受他教誨遠離衆惡。
複教他人令遠衆惡。
如是之人則我弟子。
爾時世尊為文殊師利。
複說偈言 一切畏刀杖 無不愛壽命 恕己可為譬 勿殺勿行杖 爾時文殊師利複于佛前。
而說偈言 非一切畏杖 非一切愛命 恕己可為譬 勤作善方便 如來說是法句之義亦是未盡。
何以故。
如阿羅漢轉輪聖王玉女象馬主藏大臣。
若諸天人及阿修羅。
執持利劍能害之者。
無有是處。
勇士烈女馬王獸王持戒比丘。
雖複對至而不恐怖。
以是義故。
如來說偈亦是有餘。
若言恕己可為譬者。
是亦有餘。
何以故。
若使羅漢以己喻彼。
則有我想及以命想。
若有我想及以命想。
則應擁護。
凡夫亦應見阿羅漢悉是行人。
若如是者即是邪見。
若有邪見命終應生阿鼻地獄。
又阿羅漢設于衆生生害心者。
無有是處。
無量衆生亦複無能害羅漢者。
佛言。
善男子。
言我想者。
謂于衆生生大悲心無殺害想。
謂阿羅漢平等之心。
勿謂世尊無有因緣而逆說也。
昔日于此王舍城中有大獵師。
多殺群鹿請我
是大涅槃微妙經典出興于世亦複如是。
能除衆生無量劫中所作衆罪。
是故此經說護正法得大果報拔濟破戒。
若有毀謗是正法者。
能自改悔還歸于法自念所作一切不善。
如人自害心生恐怖驚懼慚愧。
除此正法更無救護。
是故應當還歸正法。
若能如是如說歸依。
布施是人得福無量。
亦名世間應受供養。
若犯如上惡業之罪。
若經一月或十五日。
不生歸依發露之心。
若施是人果報甚少。
犯五逆者亦複如是。
能生悔心内懷慚愧。
今我所作不善之業甚為大苦。
我當建立護持正法。
是則不名五逆罪也。
若施是人得福無量。
犯逆罪已不生護法歸依之心。
有施是者福不足言。
又善男子。
犯重罪者汝今谛聽。
我當為汝分别廣說。
應生是心。
謂正法者即是如來微密之藏。
是故我當護持建立。
施是人者得勝果報。
善男子。
譬如女人懷妊垂産值國荒亂遠至他土在一天廟即便産育。
後聞舊邦安隐豐熟。
[打-丁+(山/隹/乃)]持其子。
欲還本土。
路經恒河水漲暴急。
荷負是兒不能得渡。
即自念言。
我甯與子一處并命。
終不舍棄而獨濟也。
作是念已與子俱沒。
命終之後尋生天中。
以慈念子欲令得渡。
而是女人本性弊惡。
以愛子故得生天中。
犯四重禁五無間罪。
生護法心亦複如是。
雖複先為不善之業。
以護法故得為世間無上福田是護法者有如是等無量果報 純陀複言。
世尊。
若一闡提能自改悔。
恭敬供養贊歎三寶。
施如是人得大果不。
佛言。
善男子。
汝今不應作如是說。
善男子。
譬如有人食庵羅果吐核置地。
而複念言。
是果核中應有甘味。
即複還取破而嘗之。
其味極苦心生悔恨。
恐失果種即還收拾種之于地勤加修治。
以蘇油乳随時溉灌。
于意雲何。
甯可生不。
不也世尊。
假使天降無上甘雨猶亦不生。
善男子。
彼一闡提亦複如是燒滅善根。
當于何所而得除罪。
善男子。
若生善心是則不名一闡提也。
善男子。
以是義故。
一切所施所得果報非無差别。
何以故。
施諸聲聞所得報異。
施辟支佛得報亦異。
唯施如來獲無上果。
是故說言一切所施非無差别 純陀複言。
何故如來而說此偈。
佛告純陀。
有因緣故我說此偈。
王舍城中有優婆塞。
心無淨信奉事尼犍。
而來問我布施之義。
以是因緣故說斯偈。
亦為菩薩摩诃薩等說秘藏義。
如斯偈者其義雲何。
一切者少分一切。
當知菩薩摩诃薩人中之雄。
攝取持戒施其所須。
舍棄破戒如除稊稗複次善男子。
如我昔日所說偈言 一切江河 必有回曲 一切叢林 必名樹木 一切女人 必懷谄曲 一切自在 必受安樂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
即從座起偏袒右臂右膝着地。
前禮佛足而說偈言 非一切河 必有回曲 非一切林 悉名樹木 非一切女 必懷谄曲 一切自在 不必受樂 佛所說偈其義有餘。
唯垂哀愍說其因緣。
何以故。
世尊。
于此三千大千世界。
有洲名拘耶尼。
其洲有河端直不曲。
名娑婆耶。
猶如直繩入于西海。
如是河相于餘經中佛未曾說。
唯願如來。
因此方等阿含經中說有餘義。
令諸菩薩深信解之。
世尊。
譬如有人先識金礦後不識金。
如來亦爾。
盡知法已。
而所演說有餘不盡。
如來雖作如是餘說。
應當方便解其意趣。
一切叢林必是樹木。
是亦有餘。
何以故。
種種金銀琉璃寶樹。
是亦名林。
一切女人必懷谄曲。
是亦有餘。
何以故。
亦有女人善持禁戒。
功德成就有大慈悲。
一切自在必受安樂。
是亦有餘。
何以故。
有自在者轉輪聖帝。
如來法王不屬死魔不可滅盡。
梵釋諸天雖得自在悉是無常。
若得常住無變易者乃名自在。
所謂大乘大般涅槃。
佛言。
善男子。
汝今善得樂說之辯。
且止谛聽。
文殊師利。
譬如長者身嬰病苦良醫診之為合膏藥。
是時病者貪欲多服。
醫語之言。
若能消者則可随意。
汝今體羸不應多服。
當知是膏亦名甘露亦名毒藥。
若多服不消則名為毒。
善男子。
汝今勿謂是醫所說。
違于義理損失膏勢。
善男子。
如來亦爾。
為諸國王後妃太子王子大臣。
因波斯匿王王子後妃憍慢心故。
為欲調伏示現恐怖如彼良醫。
故說此偈 一切江河 必有回曲 一切叢林 必名樹木 一切女人 必懷谄曲 一切自在 必受安樂 文殊師利。
汝今當知。
如來所說無有漏失。
如此大地可令反覆。
如來之言終無漏失。
以是義故。
如來所說一切有餘。
爾時佛贊文殊師利。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已久知如是之義。
愍哀一切。
欲令衆生得智慧故。
廣問如來如是偈義。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
複于佛前而說偈言 于他語言 随順不逆 亦不觀他 作以不作 但自觀身 善不善行 世尊如是說此法藥非為正說。
于他語言随順不逆者。
唯願如來垂哀正說。
何以故。
世尊。
常說一切外學九十五種皆趣惡道。
聲聞弟子皆向正路。
若護禁戒攝持威儀守慎諸根。
如是等人深樂大法趣向善道。
如來何故。
于九部中見有毀他則便呵責。
如是偈義為何所趣。
佛告文殊師利。
善男子我說此偈亦不盡為一切衆生。
爾時唯為阿阇世王。
諸佛世尊若無因緣終不逆說。
有因緣故乃說之耳。
善男子。
阿阇世王害其父已。
來至我所欲折伏我。
作如是問。
雲何世尊。
是一切智非一切智耶。
若一切智。
調達往昔無量世中常懷惡心。
随逐如來欲為逆害。
雲何如來聽其出家。
善男子以是因緣我為是王。
而說此偈 于他語言 随順不逆 亦不觀他 作以不作 但自觀身 善不善行 佛告大王。
汝今害父已作逆罪最重無間。
應當發露以求清淨。
何緣乃更見他過咎。
善男子。
以是義故。
我為彼王而說是偈。
複次善男子。
亦為護持不毀禁戒成就威儀見他過者。
而說是偈。
若複有人受他教誨遠離衆惡。
複教他人令遠衆惡。
如是之人則我弟子。
爾時世尊為文殊師利。
複說偈言 一切畏刀杖 無不愛壽命 恕己可為譬 勿殺勿行杖 爾時文殊師利複于佛前。
而說偈言 非一切畏杖 非一切愛命 恕己可為譬 勤作善方便 如來說是法句之義亦是未盡。
何以故。
如阿羅漢轉輪聖王玉女象馬主藏大臣。
若諸天人及阿修羅。
執持利劍能害之者。
無有是處。
勇士烈女馬王獸王持戒比丘。
雖複對至而不恐怖。
以是義故。
如來說偈亦是有餘。
若言恕己可為譬者。
是亦有餘。
何以故。
若使羅漢以己喻彼。
則有我想及以命想。
若有我想及以命想。
則應擁護。
凡夫亦應見阿羅漢悉是行人。
若如是者即是邪見。
若有邪見命終應生阿鼻地獄。
又阿羅漢設于衆生生害心者。
無有是處。
無量衆生亦複無能害羅漢者。
佛言。
善男子。
言我想者。
謂于衆生生大悲心無殺害想。
謂阿羅漢平等之心。
勿謂世尊無有因緣而逆說也。
昔日于此王舍城中有大獵師。
多殺群鹿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