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八卷

關燈
是經典。

    如我先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中說我無我無有二相。

    如因乳生酪因酪得生酥因生酥得熟酥因熟酥得醍醐。

    如是酪性為從乳生。

    為從自生從他生耶。

    乃至醍醐亦複如是。

    若從他生。

    即是他作非是乳生。

    若非乳生乳無所為。

    若自生者。

    不應相似相續而生。

    若相續生則不俱生。

    若不俱生五種之味則不一時。

    雖不一時定複不從餘處來也。

    當知乳中先有酪相。

    甘味多故不能自變。

    乃至醍醐亦複如是。

    是牛食啖水草因緣。

    血脈轉變而得成乳若食甘草其乳則甜。

    若食苦草乳則苦味。

    雪山有草名曰肥膩。

    牛若食者純得醍醐。

    無有青黃赤白黑色。

    谷草因緣其乳則有色味之異。

    是諸衆生以明無明業因緣故生于二相。

    若無明轉則變為明。

    一切諸法善不善等。

    亦複如是無有二相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說乳中有酪。

    是義雲何。

    世尊。

    若言乳中定有酪相以微細故不可見者。

    雲何說言從乳因緣而生于酪。

    法若本無則名為生。

    如其已有雲何言生。

    若言乳中定有酪相。

    百草之中亦應有乳。

    如是乳中亦應有草。

    若言乳中定無酪者。

    雲何因乳而得生酪。

    若法本無而後生者。

    何故乳中不生于草 善男子。

    不可定言乳中有酪乳中無酪。

    亦不可說從他而生。

    若言乳中定有酪者。

    雲何而得體味各異。

    是故不可說言乳中定有酪性。

    若言乳中定無酪者。

    乳中何故不生兔角。

    置毒乳中酪則殺人。

    是故不可說言乳中定無酪性。

    若言是酪從他生者。

    何故水中不生于酪。

    是故不可說言酪從他生。

    善男子。

    是牛食啖草因緣故血則變白。

    草血滅已衆生福力變而成乳。

    是乳雖從草血而出不得言二。

    唯得名為從因緣生。

    酪至醍醐亦複如是。

    以是義故得名牛味。

    是乳滅已因緣成酪。

    何等因緣若酢若暖。

    是故得名從因緣有。

    乃至醍醐亦複如是。

    是故不得定言乳中無有酪相。

    從他生者離乳而有。

    無有是處。

    善男子。

    明與無明亦複如是。

    若與煩惱諸結俱者。

    名為無明若與一切善法俱者。

    名之為明。

    是故我言無有二相。

    以是因緣我先說言。

    雪山有草名曰肥膩。

    牛若食者即成醍醐。

    佛性亦爾善男子。

    衆生薄福不見是草。

    佛性亦爾。

    煩惱覆故衆生不見。

    譬如大海雖同一醎其中亦有上妙之水味同于乳。

    譬如雪山雖複成就種種功德多生諸藥亦有毒草。

    諸衆生身亦複如是。

    雖有四大毒蛇之種。

    其中亦有妙藥大王。

    所謂佛性。

    非是作法。

    但為煩惱客塵所覆。

    若刹利婆羅門毗舍首陀能斷除者。

    即見佛性成無上道。

    譬如虛空震雷起雲一切象牙上皆生花。

    若無雷震花則不生亦無名字。

    衆生佛性亦複如是。

    常為一切煩惱所覆不可得見。

    是故我說衆生無我。

    若得聞是大般涅槃微妙經典。

    則見佛性如象牙花。

    雖聞契經一切三昧。

    不聞是經不知如來微妙之相。

    如無雷時象牙上花不可得見。

    聞是經已。

    即知一切如來所說秘藏佛性。

    譬如天雷見象牙花。

    聞是經已。

    即知一切無量衆生皆有佛性。

    以是義故。

    說大涅槃名為如來秘密之藏。

    增長法身。

    猶如雷時象牙上花以能長養。

    如是大義。

    故得名為大般涅槃。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有能習學是大涅槃微妙經典。

    當知是人能報佛恩真佛弟子 迦葉菩薩白佛言。

    甚奇世尊。

    所言佛性甚深甚深難見難入。

    聲聞緣覺所不能解佛言。

    善男子。

    如是如是。

    如汝所歎不違我說。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佛性者雲何甚深難見難入 佛言。

    善男子。

    如百盲人為治目故造詣良醫。

    是時良醫即以金錍決其眼膜。

    以一指示問言見不。

    盲人答言。

    我猶未見。

    複以二指三指示之。

    乃言少見。

    善男子。

    是大涅槃微妙經典。

    如來未說亦複如是。

    無量菩薩雖具足行諸波羅蜜乃至十住。

    猶未能見所有佛性。

    如來既說即便少見。

    是菩薩摩诃薩薩既得見已。

    鹹作是言。

    甚奇世尊。

    我等流轉無量生死。

    常為無我之所惑亂。

    善男子。

    如是菩薩位階十地。

    尚不明了知見佛性。

    何況聲聞緣覺之人能得見耶。

    複次善男子。

    譬如仰觀虛空鵝雁。

    為是虛空。

    為是鵝雁。

    谛觀不已仿佛見之。

    十住菩薩于如來性知見少分亦複如是。

    況複聲聞緣覺之人而能知見。

    善男子。

    譬如醉人欲涉遠路朦胧見道。

    十住菩薩于如來性知見少分亦複如是。

    善男子。

    譬如渴人行于圹野。

    是人渴逼遍行求水。

    見有叢樹樹有白鶴。

    是人迷悶不能分别是樹是水。

    谛觀不已乃見白鶴及以叢樹。

    善男子。

    十住菩薩于如來性知見少分亦複如是。

    善男子。

    譬如有人在大海中。

    乃至無量百千由旬。

    遠望大舶樓橹堂閣。

    即作是念。

    彼是樓橹為是虛空。

    久視乃生必定之心知是樓橹。

    十住菩薩于自身中見如來性亦複如是。

    善男子。

    譬如王子身極懦弱通夜遊戲至明清旦目視一切悉不明了。

    十住菩薩雖于己身見如來性。

    亦複如是不大明了。

    複次善男子。

    譬如臣吏王事所拘逼夜還家。

    電明暫發因見牛聚。

    即作是念。

    為是牛群為雲為舍。

    是人久視雖生牛想猶不審定。

    十住菩薩雖于己身見如來性。

    未能審定亦複如是。

    複次善男子。

    如持戒比丘觀無蟲水而見蟲相。

    即作是念。

    此中動者為是蟲耶是塵土耶。

    久視不已雖知是塵亦不明了。

    十住菩薩于己身中見如來性。

    亦複如是不大明了。

    複次善男子。

    譬如有人于陰闇中遠見小兒。

    即作是念。

    彼為是牛為人為鳥耶。

    久觀不已雖見小兒猶不明了。

    十住菩薩于己身中見如來性。

    亦複如是不大明了。

    複次善男子。

    譬如有人于夜闇中見畫菩薩。

    即作是念。

    是菩薩像自在天像大梵天像成染衣耶。

    是人久觀雖複意謂是菩薩像亦不明了。

    十住菩薩于己身中見如來性。

    亦複如是不大明了。

    善男子。

    所有佛性如是甚深難得知見。

    唯佛能知。

    非諸聲聞緣覺所及。

    善男子。

    智者應作如是分别知如來性。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佛性如是微細難知。

    雲何肉眼而能得見 佛告迦葉。

    善男子。

    如非想非非想天。

    亦非二乘所能得知。

    随順契經以信故知。

    善男子。

    聲聞緣覺信順如是大涅槃經。

    自知己身有如來性亦複如是。

    善男子。

    是故應當精勤修習大涅槃經。

    善男子。

    如是佛性唯佛能知非諸聲聞緣覺所及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非聖凡夫有衆生性皆說有我 佛言。

    譬如二人共為親友。

    一是王子。

    一是貧賤。

    如是二人互相往返。

    是時貧人見是王子有一好刀淨妙第一。

    心中貪着。

    王子後時執持是刀逃至他國。

    貧人于後寄宿他家。

    即于眠中寱言刀刀。

    傍人聞之收至王所。

    時王問言。

    汝言刀者可以示我。

    是人具以上事答王。

    王今設使屠割臣身分裂手足。

    欲得刀者實不可得。

    臣與王子素為親厚。

    先共一處雖曾眼見。

    乃至不敢以手掁觸。

    況當故取。

    王複問言。

    卿所見刀相貌何類。

    答言。

    大王。

    臣所見者如羖羊角。

    王聞是已欣然而笑。

    語言。

    汝今随意所至莫生憂怖。

    我庫藏中都無是刀況汝乃于王子邊見。

    時王即問諸群臣言。

    汝等曾見如是刀不。

    言已便崩。

    尋立餘子紹繼王位。

    複問群臣。

    汝等曾于官庫藏中見是刀不。

    諸臣答言。

    臣等曾見。

    又複問言。

    其狀何似。

    答言。

    大王。

    如羖羊角。

    王言。

    我庫藏中何緣當有如是相刀。

    次第四王皆悉檢校求索不得。

    卻後數時先逃王子。

    從他國還歸其本土。

    複得為王。

    既登王位。

    複問諸臣。

    汝見刀不。

    答言。

    大王。

    臣等皆見。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