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五卷
關燈
小
中
大
魚肉而複飲乳是人則為近死不久。
真解脫中無如是事。
是人若得甘露良藥所患得除。
真解脫者亦複如是。
甘露良藥喻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雲何逼切不逼切耶。
譬如凡夫我慢自高。
而作是念一切物中誰能害我。
即便捉持蛇虎毒蟲。
當知是人不盡壽命則便橫死。
真解脫中無如是事不逼切者。
如轉輪王所有神珠能伏蛣蜣九十六種諸毒蟲等。
若有聞是神珠香者。
諸毒消滅。
真解脫者亦複如是皆悉遠離二十五有。
毒消滅者喻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不逼切者譬如虛空。
解脫亦爾。
彼虛空者喻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逼切者如近幹草燃諸燈火近則熾燃。
真解脫中無如是事。
又不逼切者譬如日月不逼衆生。
解脫亦爾。
于諸衆生無有逼切。
無有逼切喻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無動法。
猶如怨親。
真解脫中無如是事。
又不動者如轉輪王更無聖王以為親友。
若更有親則無是處。
解脫亦爾。
更無有親。
若有親者亦無是處。
彼王無親喻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如來者即是法也。
又無動者譬如素衣易受染色。
解脫不爾。
又無動者如婆師花欲令有臭及青色者無有是處。
解脫亦爾。
欲令有臭及諸色者亦無是處。
是故解脫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為希有。
譬如水中生于蓮花非為希有。
火中生者是乃希有。
有人見之便生歡喜。
真解脫者亦複如是。
其有見者心生歡喜。
彼希有者喻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其如來者即是法身。
又希有者譬如嬰兒其齒未生漸漸長大然後乃生。
解脫不爾無生不生。
又解脫者名曰虛寂。
無有不定。
不定者如一闡提究竟不移。
犯重禁者不成佛道無有是處。
何以故。
是人若于佛正法中心得淨信。
爾時即便滅一闡提。
若複得作優婆塞者。
是亦得能滅一闡提。
犯重禁者滅此罪已則得成佛。
是故若言畢定不移不成佛道無有是處。
真解脫中都無如是滅盡之事又虛寂者堕于法界。
如法界性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一闡提若盡滅者。
則不得稱一闡提也。
何等名為一闡提耶。
一闡提者斷滅一切諸善根本。
心不攀緣一切善法。
乃至不生一念之善。
真解脫中都無是事。
無是事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不可量。
譬如谷聚其量可知。
真解脫者則不如是。
譬如大海不可度量。
解脫亦爾。
不可度量。
不可量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無量法。
如一衆生多有業報。
解脫亦爾。
有無量報。
無量報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為廣大。
譬如大海無與等者。
解脫亦爾。
無能與等。
無與等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最上。
譬如虛空最高無比。
解脫亦爾。
最高無比。
高無比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無能過。
譬如師子所住之處。
一切百獸無能過者。
解脫亦爾。
無有能過無能過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為無上。
譬如北方諸方中上。
解脫亦爾。
為無有上。
無有上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無上上。
譬如北方之于東方為無上上。
解脫亦爾。
無有上上。
無上上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恒法。
譬如人天身壞命終是名曰恒非不恒也。
解脫亦爾。
非是不恒。
非不恒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堅實。
如佉陀羅栴檀沉水其性堅實。
解脫亦爾。
其性堅實。
性堅實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不虛。
譬如竹葦其體空疏。
解脫不爾。
當知解脫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不可污。
譬如牆壁未被塗治。
蚊虻在上止住遊戲。
若以塗治彩畫雕飾。
蟲聞彩香即便不住。
如是不住喻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無邊。
譬如聚落皆有邊表。
解脫不爾。
譬如虛空無有邊際解脫亦爾。
無有邊際。
如是解脫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不可見。
譬如空中鳥迹難見。
如是難見喻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甚深。
何以故。
聲聞緣覺所不能入。
不能入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甚深者諸佛菩薩之所恭敬。
譬如孝子供養父母功德甚深。
功德甚深喻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不可見。
譬如有人不自見頂。
解脫亦爾。
聲聞緣覺所不能見。
不能見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無舍宅。
譬如虛空無有舍宅。
解脫亦爾。
言舍宅者喻二十五有。
無有舍宅者喻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不可取。
如阿摩勒果人可取持。
解脫不爾。
不可取持。
不可取持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不可執。
譬如幻物不可執持。
解脫亦爾。
不可執持。
不可執持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無有身體。
譬如有人體生瘡癞及諸癰疽颠狂幹枯。
真解脫中無如是病。
無如是病喻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為一味。
如乳一味。
解脫亦爾。
唯有一味。
如是一味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清淨。
如水無泥澄渟清淨。
解脫亦爾。
澄渟清淨。
澄渟清淨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一味。
如空中雨一味清淨。
一味清淨喻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除卻。
譬如滿月無諸雲翳。
解脫亦爾。
無諸雲翳。
無諸雲翳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寂靜。
譬如有人熱病除愈身得寂靜。
解脫亦爾。
身得寂靜。
身得寂靜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即是平等。
譬如野田毒蛇鼠狼俱有殺心。
解脫不爾。
無有殺心。
無殺心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平等者譬如父母等心于子。
解脫亦爾
真解脫中無如是事。
是人若得甘露良藥所患得除。
真解脫者亦複如是。
甘露良藥喻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雲何逼切不逼切耶。
譬如凡夫我慢自高。
而作是念一切物中誰能害我。
即便捉持蛇虎毒蟲。
當知是人不盡壽命則便橫死。
真解脫中無如是事不逼切者。
如轉輪王所有神珠能伏蛣蜣九十六種諸毒蟲等。
若有聞是神珠香者。
諸毒消滅。
真解脫者亦複如是皆悉遠離二十五有。
毒消滅者喻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不逼切者譬如虛空。
解脫亦爾。
彼虛空者喻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逼切者如近幹草燃諸燈火近則熾燃。
真解脫中無如是事。
又不逼切者譬如日月不逼衆生。
解脫亦爾。
于諸衆生無有逼切。
無有逼切喻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無動法。
猶如怨親。
真解脫中無如是事。
又不動者如轉輪王更無聖王以為親友。
若更有親則無是處。
解脫亦爾。
更無有親。
若有親者亦無是處。
彼王無親喻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如來者即是法也。
又無動者譬如素衣易受染色。
解脫不爾。
又無動者如婆師花欲令有臭及青色者無有是處。
解脫亦爾。
欲令有臭及諸色者亦無是處。
是故解脫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為希有。
譬如水中生于蓮花非為希有。
火中生者是乃希有。
有人見之便生歡喜。
真解脫者亦複如是。
其有見者心生歡喜。
彼希有者喻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其如來者即是法身。
又希有者譬如嬰兒其齒未生漸漸長大然後乃生。
解脫不爾無生不生。
又解脫者名曰虛寂。
無有不定。
不定者如一闡提究竟不移。
犯重禁者不成佛道無有是處。
何以故。
是人若于佛正法中心得淨信。
爾時即便滅一闡提。
若複得作優婆塞者。
是亦得能滅一闡提。
犯重禁者滅此罪已則得成佛。
是故若言畢定不移不成佛道無有是處。
真解脫中都無如是滅盡之事又虛寂者堕于法界。
如法界性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一闡提若盡滅者。
則不得稱一闡提也。
何等名為一闡提耶。
一闡提者斷滅一切諸善根本。
心不攀緣一切善法。
乃至不生一念之善。
真解脫中都無是事。
無是事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不可量。
譬如谷聚其量可知。
真解脫者則不如是。
譬如大海不可度量。
解脫亦爾。
不可度量。
不可量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無量法。
如一衆生多有業報。
解脫亦爾。
有無量報。
無量報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為廣大。
譬如大海無與等者。
解脫亦爾。
無能與等。
無與等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最上。
譬如虛空最高無比。
解脫亦爾。
最高無比。
高無比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無能過。
譬如師子所住之處。
一切百獸無能過者。
解脫亦爾。
無有能過無能過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為無上。
譬如北方諸方中上。
解脫亦爾。
為無有上。
無有上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無上上。
譬如北方之于東方為無上上。
解脫亦爾。
無有上上。
無上上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恒法。
譬如人天身壞命終是名曰恒非不恒也。
解脫亦爾。
非是不恒。
非不恒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堅實。
如佉陀羅栴檀沉水其性堅實。
解脫亦爾。
其性堅實。
性堅實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不虛。
譬如竹葦其體空疏。
解脫不爾。
當知解脫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不可污。
譬如牆壁未被塗治。
蚊虻在上止住遊戲。
若以塗治彩畫雕飾。
蟲聞彩香即便不住。
如是不住喻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無邊。
譬如聚落皆有邊表。
解脫不爾。
譬如虛空無有邊際解脫亦爾。
無有邊際。
如是解脫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不可見。
譬如空中鳥迹難見。
如是難見喻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甚深。
何以故。
聲聞緣覺所不能入。
不能入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甚深者諸佛菩薩之所恭敬。
譬如孝子供養父母功德甚深。
功德甚深喻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不可見。
譬如有人不自見頂。
解脫亦爾。
聲聞緣覺所不能見。
不能見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無舍宅。
譬如虛空無有舍宅。
解脫亦爾。
言舍宅者喻二十五有。
無有舍宅者喻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不可取。
如阿摩勒果人可取持。
解脫不爾。
不可取持。
不可取持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不可執。
譬如幻物不可執持。
解脫亦爾。
不可執持。
不可執持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無有身體。
譬如有人體生瘡癞及諸癰疽颠狂幹枯。
真解脫中無如是病。
無如是病喻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為一味。
如乳一味。
解脫亦爾。
唯有一味。
如是一味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清淨。
如水無泥澄渟清淨。
解脫亦爾。
澄渟清淨。
澄渟清淨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一味。
如空中雨一味清淨。
一味清淨喻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除卻。
譬如滿月無諸雲翳。
解脫亦爾。
無諸雲翳。
無諸雲翳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寂靜。
譬如有人熱病除愈身得寂靜。
解脫亦爾。
身得寂靜。
身得寂靜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即是平等。
譬如野田毒蛇鼠狼俱有殺心。
解脫不爾。
無有殺心。
無殺心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平等者譬如父母等心于子。
解脫亦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