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童子三昧經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世燈何因放 如此大光明
善哉決我疑 及餘衆生等
佛告阿難。
汝見已不。
此力士子。
一心集聚合掌向我及無攀緣童子菩薩。
并于此經至心淨信。
複發無上大菩提心。
阿難白言。
見已世尊。
佛複告阿難言。
此力士子。
從今已後阿僧祇億劫不堕惡趣。
然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阿難汝不見 摩羅子集聚 心生大歡喜 曲躬而向我 歡喜說此言 當得無上道 大智力士子 此等供養我 及于無攀緣 于法生尊重 我諸聲聞等 如是合掌已 阿僧祇劫數 當不堕惡道 因此合掌業 及向我曲躬 假令一劫說 或無數億劫 此等當證道 成就諸佛土 行于最勝行 其數不可測 于億數等劫 思量不能知 阿難今不久 于此後夜分 吾共汝等别 是最後相見 佛複告阿難。
阿難。
汝見從北方有大金光照耀來已不。
彼之威光映蔽一切。
其方所有樹木苗稼藥草華果。
山崖堆阜台殿樓閣。
辇輿車乘人非人等。
于上虛空皆成一色。
所謂金色。
阿難白佛言。
如是婆伽婆。
佛複告阿難。
汝見北方複有七閻浮檀金辇輿從彼來不。
中央辇輿其上童子結加趺坐。
威光最勝功德巍巍。
阿難白佛言。
如是婆伽婆。
我今已見。
佛複告阿難。
北方去此刹土六十四百千俱緻。
有佛刹名曰俱蘇摩拔坻(隋言多華)。
彼刹世尊。
号名菩提分轉多陀阿伽度阿羅诃三藐三佛陀。
彼佛刹中有此童子菩薩摩诃薩。
名曰華敷神通德。
從彼舍身來生此土。
阿難。
彼世界出諸法聲。
名曰菩提分音。
彼處衆生有聞聲者。
成諸善根。
阿難。
彼菩提分轉如來。
從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來。
六十四千劫現在說法。
阿難。
彼如來無有聲聞衆唯菩薩衆。
阿難。
譬如灌頂轉輪聖王多有諸子。
彼諸子等。
為作大臣。
為作國師。
為作諸小國王。
如是如是。
彼佛如來諸菩薩等亦複如是。
亦名為子。
亦名大臣。
彼佛亦爾。
有二菩薩最為殊勝。
于諸菩薩獨為侍者。
還以菩薩而為僧寶。
阿難。
如是次第說彼佛刹。
皆悉菩薩滿彼國界。
阿難。
彼佛世界資生所須。
皆悉豐足無所乏少。
具足無畏安隐快樂。
微妙可瞻人民充滿。
菩薩功德皆悉滿足。
住諸神通最為殊勝。
以三昧力周旋往返。
猶彼朋友智慧之聚。
最為殊勝智藏滿足。
常能修習菩提之心。
常能講論一切智法。
于諸菩薩一切深法。
無量無邊皆悉證得。
阿難。
如是等諸菩薩摩诃薩滿彼世界。
彼佛刹中此華敷神通德菩薩摩诃薩。
善男子。
來生此土閻浮提毗舍離城。
彼善男子。
今現神通而來此者。
為欲頂禮如來足故。
又欲觀見如來世尊入大涅槃。
阿難。
此大光明現者。
是彼如來多陀阿伽度阿羅诃三藐三佛陀威神之力。
阿難。
所謂此七閻浮檀金辇輿者。
是彼如來。
七菩提分助道法故為作化現。
阿難。
此閻浮提有無量千俱胝諸衆生諸天人等。
共此童子往昔已來同種善根而此童子亦生此間閻浮提時。
令彼衆生即得歡喜踴躍無量。
複有衆生當得漏盡。
或有衆生當得學地。
或有衆生得無學地。
或有衆生未發菩提心者。
當能令發菩提之心。
或有衆生發于本性不退忍心。
阿難。
如此童子。
處中辇輿加趺坐者所出光明。
此之光明是彼如來神通威力之所現耳。
從此光明出生彼之六辇輿也。
阿難汝看以彼如來威神之力。
此華敷神通德菩薩摩诃薩。
能于此處現種種神通。
又此光明之力。
于此世界能為無量無邊諸衆生等。
作大利益。
所謂以彼正法共相攝受。
爾時彼童子等。
悉皆和合歡喜踴躍。
複與無量百千衆生前後圍繞。
于一刹那之頃雨種種華。
詣向佛所到已頂禮佛足。
爾時世尊告慧命阿難言。
阿難。
如來為諸衆生所可作者。
及如來長子諸菩薩摩诃薩等所應作者。
我于今者皆已具足。
我為衆生所作利益者今已作竟。
阿難。
此華敷神通德菩薩摩诃薩。
在于閻浮檀金辇輿中俨然而坐。
所作神通以如是等。
教化那由他衆生證于阿羅漢果。
複教俱胝那由他數衆生已得學地。
複有百俱胝數衆生。
令于三寶得生淨信受持五戒。
複有七百俱胝諸天。
令得住于不退轉地。
決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有七俱胝衆生令住無生法忍。
複有無量阿僧祇那由他俱胝衆生。
當令值遇彌勒世尊初首法會。
四童子三昧經卷中
汝見已不。
此力士子。
一心集聚合掌向我及無攀緣童子菩薩。
并于此經至心淨信。
複發無上大菩提心。
阿難白言。
見已世尊。
佛複告阿難言。
此力士子。
從今已後阿僧祇億劫不堕惡趣。
然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阿難汝不見 摩羅子集聚 心生大歡喜 曲躬而向我 歡喜說此言 當得無上道 大智力士子 此等供養我 及于無攀緣 于法生尊重 我諸聲聞等 如是合掌已 阿僧祇劫數 當不堕惡道 因此合掌業 及向我曲躬 假令一劫說 或無數億劫 此等當證道 成就諸佛土 行于最勝行 其數不可測 于億數等劫 思量不能知 阿難今不久 于此後夜分 吾共汝等别 是最後相見 佛複告阿難。
阿難。
汝見從北方有大金光照耀來已不。
彼之威光映蔽一切。
其方所有樹木苗稼藥草華果。
山崖堆阜台殿樓閣。
辇輿車乘人非人等。
于上虛空皆成一色。
所謂金色。
阿難白佛言。
如是婆伽婆。
佛複告阿難。
汝見北方複有七閻浮檀金辇輿從彼來不。
中央辇輿其上童子結加趺坐。
威光最勝功德巍巍。
阿難白佛言。
如是婆伽婆。
我今已見。
佛複告阿難。
北方去此刹土六十四百千俱緻。
有佛刹名曰俱蘇摩拔坻(隋言多華)。
彼刹世尊。
号名菩提分轉多陀阿伽度阿羅诃三藐三佛陀。
彼佛刹中有此童子菩薩摩诃薩。
名曰華敷神通德。
從彼舍身來生此土。
阿難。
彼世界出諸法聲。
名曰菩提分音。
彼處衆生有聞聲者。
成諸善根。
阿難。
彼菩提分轉如來。
從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來。
六十四千劫現在說法。
阿難。
彼如來無有聲聞衆唯菩薩衆。
阿難。
譬如灌頂轉輪聖王多有諸子。
彼諸子等。
為作大臣。
為作國師。
為作諸小國王。
如是如是。
彼佛如來諸菩薩等亦複如是。
亦名為子。
亦名大臣。
彼佛亦爾。
有二菩薩最為殊勝。
于諸菩薩獨為侍者。
還以菩薩而為僧寶。
阿難。
如是次第說彼佛刹。
皆悉菩薩滿彼國界。
阿難。
彼佛世界資生所須。
皆悉豐足無所乏少。
具足無畏安隐快樂。
微妙可瞻人民充滿。
菩薩功德皆悉滿足。
住諸神通最為殊勝。
以三昧力周旋往返。
猶彼朋友智慧之聚。
最為殊勝智藏滿足。
常能修習菩提之心。
常能講論一切智法。
于諸菩薩一切深法。
無量無邊皆悉證得。
阿難。
如是等諸菩薩摩诃薩滿彼世界。
彼佛刹中此華敷神通德菩薩摩诃薩。
善男子。
來生此土閻浮提毗舍離城。
彼善男子。
今現神通而來此者。
為欲頂禮如來足故。
又欲觀見如來世尊入大涅槃。
阿難。
此大光明現者。
是彼如來多陀阿伽度阿羅诃三藐三佛陀威神之力。
阿難。
所謂此七閻浮檀金辇輿者。
是彼如來。
七菩提分助道法故為作化現。
阿難。
此閻浮提有無量千俱胝諸衆生諸天人等。
共此童子往昔已來同種善根而此童子亦生此間閻浮提時。
令彼衆生即得歡喜踴躍無量。
複有衆生當得漏盡。
或有衆生當得學地。
或有衆生得無學地。
或有衆生未發菩提心者。
當能令發菩提之心。
或有衆生發于本性不退忍心。
阿難。
如此童子。
處中辇輿加趺坐者所出光明。
此之光明是彼如來神通威力之所現耳。
從此光明出生彼之六辇輿也。
阿難汝看以彼如來威神之力。
此華敷神通德菩薩摩诃薩。
能于此處現種種神通。
又此光明之力。
于此世界能為無量無邊諸衆生等。
作大利益。
所謂以彼正法共相攝受。
爾時彼童子等。
悉皆和合歡喜踴躍。
複與無量百千衆生前後圍繞。
于一刹那之頃雨種種華。
詣向佛所到已頂禮佛足。
爾時世尊告慧命阿難言。
阿難。
如來為諸衆生所可作者。
及如來長子諸菩薩摩诃薩等所應作者。
我于今者皆已具足。
我為衆生所作利益者今已作竟。
阿難。
此華敷神通德菩薩摩诃薩。
在于閻浮檀金辇輿中俨然而坐。
所作神通以如是等。
教化那由他衆生證于阿羅漢果。
複教俱胝那由他數衆生已得學地。
複有百俱胝數衆生。
令于三寶得生淨信受持五戒。
複有七百俱胝諸天。
令得住于不退轉地。
決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有七俱胝衆生令住無生法忍。
複有無量阿僧祇那由他俱胝衆生。
當令值遇彌勒世尊初首法會。
四童子三昧經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