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故。
生等諸苦并皆解脫。
為遣此疑。
經曰。
須菩提于意雲何。
如來作是念我度衆生耶。
乃至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如是等。
無衆生者第一義故。
複次以大悲心攝同己故。
若實有衆生異于如來是所度者。
如來即有我等四取。
何以故。
若見有己能度衆生。
是我取故。
何故不欲我等取耶。
經曰。
我取者。
如來說為非取。
非者何義。
所謂不善。
雲何不善。
縛諸衆生住生死故。
複次非者。
無體性義。
此複雲何。
以無所取我亦無能取故。
若我等取無體可得。
何用遣我言非取耶。
以諸凡夫颠倒妄取。
言非取者令彼解故。
如經但無智凡夫生之所妄取如是等。
未得聖者各封于我差别而生名凡夫生。
彼即非生不善生故。
如不善人說為非人。
複次法從緣起。
無我造作故名非生。
是故說名凡夫生者随俗言故。
以諸衆生于佛色身多生取著。
是故複說色身無性。
經曰。
須菩提于意雲何。
可以相成就見如來不。
乃至轉輪聖王應是如來如是等。
佛欲令于色等身見法身義。
受持時易。
故說頌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如來法為身 但應觀法性 法性非所見 彼亦不能知 以色見我等。
其義雲何。
謂有見光明相好。
言見于佛及有聽受經等文字。
言我随逐而得如來。
彼作是言。
于相好身及言說身。
攀緣修習當斷煩惱。
為除此見。
經曰。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此義雲何。
色及文字性非真實。
于中取著是邪道故。
行于此道何能見佛。
雲何見耶。
經曰。
如來法為身但應觀法性。
法性者。
所謂空性無自性無生性等。
此即諸佛第一義身。
若見于此名為見佛。
如有經說。
不生不滅是如來故。
十萬頌經複作是說。
慈氏以見空性名見如來。
薩遮經中又作是說。
無取著見名為見佛。
若無取著名見佛者。
攀緣法性将非取著。
以淨智心了知法性。
法性豈是所了知耶。
是故經言。
法性非所見。
彼亦不能知法性之處。
無有一物可名所知。
由是彼智亦不能知。
如有經言。
大王。
一切法性猶如虛空。
等與衆物為所依止。
而其體性非是有物亦非無物。
能于此中寂然無知名為了知。
名為知者。
随俗言說。
複次疑曰。
若智亦不能知法性者。
雲何諸佛具丈夫相而證菩提。
以見具足丈夫相者。
得菩提故。
為遣此疑經曰。
須菩提于意雲何。
如來諸相成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是等。
此中顯示法界相。
其義雲何。
若相成就是真實有。
此相滅時即名為斷。
無有菩薩見法斷故。
何以故。
以生故即有斷。
一切法是無生性。
所以遠離常斷二邊遠離二邊是法界相。
是故于此說能信解無生之福多于寶施。
如經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若菩薩得無我無生法忍如是等。
但于無生愛樂修習福多彼故。
如有頌言。
若人持正法 及發菩提心 不如解于空 十六分之一 或念言。
若一切法無生者。
雲何而有福德生耶。
是故經言。
須菩提菩薩不應取福德如是等。
不應取福者。
非第一義中有福可取故。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菩薩不取福德者。
菩薩于福應圓滿故。
佛言。
須菩提菩薩應取者俗谛故。
不應貪著者第一義谛故。
複次疑曰。
若第一義無福可取。
何故餘經作如是說。
如來福智資糧圓滿。
坐菩提座趣于涅槃。
為遣此疑。
經曰。
須菩提。
若有人言。
如來若去若來若住若坐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如是等。
涅槃無有真實處所。
而至于彼。
名之為去。
生死亦無真實處所。
而從彼出。
名之為來。
不去不來是如來義。
此即顯示無住涅槃。
雖生死涅槃無有一異。
而于三界牢獄引喻衆生。
盡未來際而為利益。
複次疑曰。
若生死涅槃不可得故無去來者。
如來豈如須彌山等積聚一合而安住耶。
為遣此中是一是常無分有分一合見故。
經曰。
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
是微塵衆甯為多不如是等。
此中微塵衆多者。
遣無分一合見。
非微塵衆者。
遣有分一合見。
是名微塵衆者。
非有分物說之為衆。
複為遣積聚見故。
經曰。
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如是等。
何故複說非世界耶。
經曰。
若世界實有即是一合見。
何故不欲一合見耶。
經曰。
即為非見。
雲何非見。
于非有中而妄見故。
如經一合者即是不可說。
但我見凡夫而取其事。
此義雲何。
一合者。
是俗谛相非真實有。
何以故。
第一義一切法本性無生。
無生故不可得。
不可得故離于言說。
而我執凡夫于中妄取。
若不欲我見與教相違。
如有頌言。
我以己為依
生等諸苦并皆解脫。
為遣此疑。
經曰。
須菩提于意雲何。
如來作是念我度衆生耶。
乃至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如是等。
無衆生者第一義故。
複次以大悲心攝同己故。
若實有衆生異于如來是所度者。
如來即有我等四取。
何以故。
若見有己能度衆生。
是我取故。
何故不欲我等取耶。
經曰。
我取者。
如來說為非取。
非者何義。
所謂不善。
雲何不善。
縛諸衆生住生死故。
複次非者。
無體性義。
此複雲何。
以無所取我亦無能取故。
若我等取無體可得。
何用遣我言非取耶。
以諸凡夫颠倒妄取。
言非取者令彼解故。
如經但無智凡夫生之所妄取如是等。
未得聖者各封于我差别而生名凡夫生。
彼即非生不善生故。
如不善人說為非人。
複次法從緣起。
無我造作故名非生。
是故說名凡夫生者随俗言故。
以諸衆生于佛色身多生取著。
是故複說色身無性。
經曰。
須菩提于意雲何。
可以相成就見如來不。
乃至轉輪聖王應是如來如是等。
佛欲令于色等身見法身義。
受持時易。
故說頌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如來法為身 但應觀法性 法性非所見 彼亦不能知 以色見我等。
其義雲何。
謂有見光明相好。
言見于佛及有聽受經等文字。
言我随逐而得如來。
彼作是言。
于相好身及言說身。
攀緣修習當斷煩惱。
為除此見。
經曰。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此義雲何。
色及文字性非真實。
于中取著是邪道故。
行于此道何能見佛。
雲何見耶。
經曰。
如來法為身但應觀法性。
法性者。
所謂空性無自性無生性等。
此即諸佛第一義身。
若見于此名為見佛。
如有經說。
不生不滅是如來故。
十萬頌經複作是說。
慈氏以見空性名見如來。
薩遮經中又作是說。
無取著見名為見佛。
若無取著名見佛者。
攀緣法性将非取著。
以淨智心了知法性。
法性豈是所了知耶。
是故經言。
法性非所見。
彼亦不能知法性之處。
無有一物可名所知。
由是彼智亦不能知。
如有經言。
大王。
一切法性猶如虛空。
等與衆物為所依止。
而其體性非是有物亦非無物。
能于此中寂然無知名為了知。
名為知者。
随俗言說。
複次疑曰。
若智亦不能知法性者。
雲何諸佛具丈夫相而證菩提。
以見具足丈夫相者。
得菩提故。
為遣此疑經曰。
須菩提于意雲何。
如來諸相成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是等。
此中顯示法界相。
其義雲何。
若相成就是真實有。
此相滅時即名為斷。
無有菩薩見法斷故。
何以故。
以生故即有斷。
一切法是無生性。
所以遠離常斷二邊遠離二邊是法界相。
是故于此說能信解無生之福多于寶施。
如經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若菩薩得無我無生法忍如是等。
但于無生愛樂修習福多彼故。
如有頌言。
若人持正法 及發菩提心 不如解于空 十六分之一 或念言。
若一切法無生者。
雲何而有福德生耶。
是故經言。
須菩提菩薩不應取福德如是等。
不應取福者。
非第一義中有福可取故。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菩薩不取福德者。
菩薩于福應圓滿故。
佛言。
須菩提菩薩應取者俗谛故。
不應貪著者第一義谛故。
複次疑曰。
若第一義無福可取。
何故餘經作如是說。
如來福智資糧圓滿。
坐菩提座趣于涅槃。
為遣此疑。
經曰。
須菩提。
若有人言。
如來若去若來若住若坐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如是等。
涅槃無有真實處所。
而至于彼。
名之為去。
生死亦無真實處所。
而從彼出。
名之為來。
不去不來是如來義。
此即顯示無住涅槃。
雖生死涅槃無有一異。
而于三界牢獄引喻衆生。
盡未來際而為利益。
複次疑曰。
若生死涅槃不可得故無去來者。
如來豈如須彌山等積聚一合而安住耶。
為遣此中是一是常無分有分一合見故。
經曰。
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
是微塵衆甯為多不如是等。
此中微塵衆多者。
遣無分一合見。
非微塵衆者。
遣有分一合見。
是名微塵衆者。
非有分物說之為衆。
複為遣積聚見故。
經曰。
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如是等。
何故複說非世界耶。
經曰。
若世界實有即是一合見。
何故不欲一合見耶。
經曰。
即為非見。
雲何非見。
于非有中而妄見故。
如經一合者即是不可說。
但我見凡夫而取其事。
此義雲何。
一合者。
是俗谛相非真實有。
何以故。
第一義一切法本性無生。
無生故不可得。
不可得故離于言說。
而我執凡夫于中妄取。
若不欲我見與教相違。
如有頌言。
我以己為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