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稱無邊際可得。
能荷難勝者。
經曰。
如是人等。
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義雲何。
如佛成就難思妙法。
慱濟群苦無複遺餘。
持經之人當如是故。
廣大甚深信解者。
經曰。
若樂小法者。
即于此經不能受持讀誦如是等。
此中廣大信解者。
無小意樂故。
甚深信解者。
無我等見故。
福因之處者。
經曰。
在在處處。
若說此經如是等。
集福舍罪故名支提。
人能演法功與之等地。
雖無思持說者。
故拔一切罪者。
經曰。
若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讀誦此經。
為人輕賤如是等。
受持此經方緻成佛。
反被輕賤。
其故者何。
經曰。
是人先世罪業應堕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
先世罪業即為消滅。
如來品說。
若複有人受持此經。
乃至演說。
是人現世或作惡夢。
或遭重疾。
或被驅逼強使遠行。
罵辱鞭打乃至殒命。
所有惡業鹹得消除。
複有頌言。
若人造惡業 作已生怖畏 自悔若向人 永拔其根本 怖心悔過尚除根本。
何況有人受持正法。
此豈不與餘教相違。
如說。
業雖經百劫 而終無失壞 衆緣會遇時 要必生于果 非有相違。
此複雲何。
且十不善惡趣之業。
由持正法及悔先罪。
惡趣果雖永不生。
然于現身受諸苦報。
現受諸苦豈失壞耶。
不生惡趣非拔根耶。
若有無間決定業者。
命終之後定生彼故。
應住劫受須臾出故。
如阿阇王等。
是故無違。
速疾證地者。
經曰。
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
乃至若複有人。
于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
廣為人說。
我所供養諸佛功德。
于此百分不及一如是等。
此義雲何。
無邊佛所供養之福。
不證真實。
持此法門速疾能證。
是故受持功德威力。
設為百分彼前福聚不及其一。
如是千分百千分數分不及。
取類應知。
數者謂六十位。
過斯已往數不能及歌羅。
不及校計。
不及者此依歌羅微細義說。
謂受持福最微細性功德已多。
非前所及。
窮于校計終無與等。
微細尚爾況一切耶。
優波尼沙者因也。
其義雲何。
此少分福于最勝果即成因性。
總前福聚亦不成因。
不能得真實果故。
譬喻不及者。
如有童女稱為月面。
女面豈能全類于月。
以有光潔少分相同。
彼前福聚即不如是。
無少相似可為譬喻。
此複雲何。
謂但受持文字之福。
前福于此無相似性匪薄福人。
而能聽受此文字故。
如經若我具說者。
或有人聞心則迷惑而生輕賤。
謂聞此功德威力思惟時不信時也。
如經此法門不可思議。
果報亦不可思議。
二俱難思威力勝故。
須菩提何故複言發菩薩乘。
應雲何住等。
欲具顯因清淨相故。
何者不具雲何具顯。
謂所修因非但離于三事相想即名清淨。
要當遠離我住我修我降伏心。
如是諸想方得淨故。
如經應生如是心。
乃至實無有法名為發菩薩乘者。
此複雲何。
第一義無有衆生得般涅槃。
亦無有法名為菩薩。
發心住果修行降伏。
于無有中而起有想。
是颠倒行非清淨因。
複次疑曰。
若無菩薩發趣大乘。
則無有因證于佛果成滿四種利益之業。
雲何世尊然燈佛所。
而得授記。
汝于來世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能成四種利衆生事。
為遣此疑。
經曰。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昔在然燈佛所。
頗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如是等。
此中意說。
佛于往昔證真實義得授記時。
不見少法而是無上菩提。
因體以無所得得授尊記。
此即證知一切法皆無所得。
如經須菩提。
言如來者以真如故。
真如者無所得義。
須菩提心念我于此說雖複無疑。
然有人言。
然燈佛所不見有法。
能得菩提升于覺座。
豈亦如是。
是故經言。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人不實語。
乃至如來所得法。
是中無實無妄。
此義雲何。
夫實妄者生于有得。
有時言實壞時知妄。
無所得中此二俱遣。
複有念言。
若如來但證無所得者。
佛法即一非是無邊。
是故經言。
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佛法謂何。
即無所得。
未曾一法有可得性。
是故一切無非佛法。
雲何一切皆無所得。
經曰。
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
雲何非耶。
無生性故。
若無生即無性。
雲何名一切法。
于無性中假言說故。
一切法無有性者。
即是衆生如來藏性。
是故世尊垂次開顯。
經曰。
須菩提。
譬如有人其身妙大如是等。
妙大身者。
謂空性身。
雲何妙大。
随于所在而不異故。
一切衆生鹹共有故。
如說此一衆生空性。
彼一切衆生空性。
如來有之。
衆生亦有。
何故但說如來藏一切衆生有。
不說衆生藏如來有耶。
以諸衆生未證空理。
如來證故。
如有經說。
衆生身内有如來藏具相莊嚴。
豈不同于妄計神我。
雖如是說。
然了空性名為法身。
法身為因
能荷難勝者。
經曰。
如是人等。
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義雲何。
如佛成就難思妙法。
慱濟群苦無複遺餘。
持經之人當如是故。
廣大甚深信解者。
經曰。
若樂小法者。
即于此經不能受持讀誦如是等。
此中廣大信解者。
無小意樂故。
甚深信解者。
無我等見故。
福因之處者。
經曰。
在在處處。
若說此經如是等。
集福舍罪故名支提。
人能演法功與之等地。
雖無思持說者。
故拔一切罪者。
經曰。
若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讀誦此經。
為人輕賤如是等。
受持此經方緻成佛。
反被輕賤。
其故者何。
經曰。
是人先世罪業應堕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
先世罪業即為消滅。
如來品說。
若複有人受持此經。
乃至演說。
是人現世或作惡夢。
或遭重疾。
或被驅逼強使遠行。
罵辱鞭打乃至殒命。
所有惡業鹹得消除。
複有頌言。
若人造惡業 作已生怖畏 自悔若向人 永拔其根本 怖心悔過尚除根本。
何況有人受持正法。
此豈不與餘教相違。
如說。
業雖經百劫 而終無失壞 衆緣會遇時 要必生于果 非有相違。
此複雲何。
且十不善惡趣之業。
由持正法及悔先罪。
惡趣果雖永不生。
然于現身受諸苦報。
現受諸苦豈失壞耶。
不生惡趣非拔根耶。
若有無間決定業者。
命終之後定生彼故。
應住劫受須臾出故。
如阿阇王等。
是故無違。
速疾證地者。
經曰。
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
乃至若複有人。
于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
廣為人說。
我所供養諸佛功德。
于此百分不及一如是等。
此義雲何。
無邊佛所供養之福。
不證真實。
持此法門速疾能證。
是故受持功德威力。
設為百分彼前福聚不及其一。
如是千分百千分數分不及。
取類應知。
數者謂六十位。
過斯已往數不能及歌羅。
不及校計。
不及者此依歌羅微細義說。
謂受持福最微細性功德已多。
非前所及。
窮于校計終無與等。
微細尚爾況一切耶。
優波尼沙者因也。
其義雲何。
此少分福于最勝果即成因性。
總前福聚亦不成因。
不能得真實果故。
譬喻不及者。
如有童女稱為月面。
女面豈能全類于月。
以有光潔少分相同。
彼前福聚即不如是。
無少相似可為譬喻。
此複雲何。
謂但受持文字之福。
前福于此無相似性匪薄福人。
而能聽受此文字故。
如經若我具說者。
或有人聞心則迷惑而生輕賤。
謂聞此功德威力思惟時不信時也。
如經此法門不可思議。
果報亦不可思議。
二俱難思威力勝故。
須菩提何故複言發菩薩乘。
應雲何住等。
欲具顯因清淨相故。
何者不具雲何具顯。
謂所修因非但離于三事相想即名清淨。
要當遠離我住我修我降伏心。
如是諸想方得淨故。
如經應生如是心。
乃至實無有法名為發菩薩乘者。
此複雲何。
第一義無有衆生得般涅槃。
亦無有法名為菩薩。
發心住果修行降伏。
于無有中而起有想。
是颠倒行非清淨因。
複次疑曰。
若無菩薩發趣大乘。
則無有因證于佛果成滿四種利益之業。
雲何世尊然燈佛所。
而得授記。
汝于來世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能成四種利衆生事。
為遣此疑。
經曰。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昔在然燈佛所。
頗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如是等。
此中意說。
佛于往昔證真實義得授記時。
不見少法而是無上菩提。
因體以無所得得授尊記。
此即證知一切法皆無所得。
如經須菩提。
言如來者以真如故。
真如者無所得義。
須菩提心念我于此說雖複無疑。
然有人言。
然燈佛所不見有法。
能得菩提升于覺座。
豈亦如是。
是故經言。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人不實語。
乃至如來所得法。
是中無實無妄。
此義雲何。
夫實妄者生于有得。
有時言實壞時知妄。
無所得中此二俱遣。
複有念言。
若如來但證無所得者。
佛法即一非是無邊。
是故經言。
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佛法謂何。
即無所得。
未曾一法有可得性。
是故一切無非佛法。
雲何一切皆無所得。
經曰。
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
雲何非耶。
無生性故。
若無生即無性。
雲何名一切法。
于無性中假言說故。
一切法無有性者。
即是衆生如來藏性。
是故世尊垂次開顯。
經曰。
須菩提。
譬如有人其身妙大如是等。
妙大身者。
謂空性身。
雲何妙大。
随于所在而不異故。
一切衆生鹹共有故。
如說此一衆生空性。
彼一切衆生空性。
如來有之。
衆生亦有。
何故但說如來藏一切衆生有。
不說衆生藏如來有耶。
以諸衆生未證空理。
如來證故。
如有經說。
衆生身内有如來藏具相莊嚴。
豈不同于妄計神我。
雖如是說。
然了空性名為法身。
法身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