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卷上

關燈


    依自分限。

    是一大千微塵數故。

    越内多者。

    經曰所有世界如來說非世界等。

    此中世界者。

    謂衆生界。

    大千界中一一衆生。

    出息入息微塵刹那皆亦多故。

    非世界等如微塵說勝佛色因者。

    經曰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如是等。

    此明何義。

    顯示法身無相為體。

    如經三十二相即是非相非相者。

    非法身相是名相者。

    是佛色身丈夫之相。

    受持等福是法身因。

    非諸相因。

    是故此福最為殊勝。

    超内施福者。

    經曰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乃至其福勝彼無量阿僧祇。

    此何所因是财施故。

    舍身尚爾況外物耶。

    雲何名為同佛出現。

    佛興于世薄福難逢。

    此經亦然。

    預聞者少。

    如經爾時須菩提。

    聞此法門深生信解。

    悲泣雨淚扪淚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是等。

    須菩提阿羅漢人。

    随佛覺悟于此正法。

    昔尚不聞。

    是故希有同于佛現。

    希能信解者。

    經曰若複有人。

    得聞此經生于實想。

    當知成就最上希有如是等。

    實想者。

    謂聞此法門是無邊福因。

    以為實故。

    複次謂聞難得同于佛興。

    以為實故。

    複次謂聞此說一切法無生無所得等。

    以為實故。

    若一切法無生。

    何故言當生實想。

    雖生實想不壞無生。

    如經實想者。

    即是非想。

    是故當知生實想者。

    依俗谛說第一義。

    即非實想。

    複次俗谛名實想者。

    俗谛之想。

    是人雖信諸法無生。

    而不舍俗谛法故。

    以是當得最上希有。

    難有修行者。

    經曰我今得聞如是法門信解受持不足為難如是等。

    信修果大者。

    經曰是諸衆生無複我想衆生想命想取者想如是等。

    此義雲何。

    以于此經信及行故。

    了生無我性。

    不生我等想。

    何以故。

    有所取我是中乃生能取想故。

    彼能取想。

    随俗言說第一義即是非想。

    何以故。

    諸佛世尊證法無我。

    遠離一切分别想故。

    諸佛體相名為大果。

    信解成就者。

    經曰若複有人。

    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如是等。

    此中不驚者。

    謂于諸法無生之理。

    心不驚愕趣生道故。

    不怖者。

    謂于諸法無和合相心不怖懼。

    而于世俗和合相中。

    相續分别執為實故。

    不畏者。

    心不如是永決定故。

    複次不驚等者。

    如其次第。

    謂聞法時思惟時修習時心安不動。

    衆生等想已遠離故。

    威力無上者。

    經曰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

    須菩提此第一波羅蜜。

    如來說彼無量諸佛亦如是說如是等。

    雲何名第一。

    無與等者故。

    雲何無與等一切佛法中威力最勝故。

    一切諸佛同演說故。

    以如是等十三種因。

    持經之福多于寶施。

    複次疑曰。

    若一切佛法中般若波羅蜜最為上者何用勤苦行餘度耶。

    為遣此疑。

    示現般若攝持餘度。

    經曰須菩提如來忍辱波羅蜜即非波羅蜜如是等。

    非波羅蜜者。

    遠離此分别心故。

    雲何無分别。

    經曰。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支體我于爾時無我想無衆生想無命想無取者想。

    如是等此義雲何。

    若有我等想。

    即見有自他。

    他來犯己必生嗔恨。

    若謂無分别想是愚癡心。

    癡心作因嗔念還起。

    于彼王所孰能不校。

    以不校故證知無想。

    亦非無想。

    無想者所謂無我等想。

    無自他想及嗔恨想。

    非無想者。

    謂非愚癡。

    何故愚癡名為無想。

    不能觀察是應作是不應作故。

    複次無想亦非無想者。

    離于想無想染著分别故。

    此已說被虐害時攝持忍辱。

    複欲顯示餘時攝持。

    經曰。

    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如是等。

    此顯往昔未遇惡王。

    已于多生斷我等想。

    皆由般若攝持力故。

    複欲顯示攝持菩提。

    經曰。

    菩薩應離一切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以離諸想得菩提故。

    如說坐于菩提座永斷一切想。

    雲何離想耶。

    經曰。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生無所住心。

    若生無所住心者。

    雲何住菩提而發心耶。

    以住菩提故無所住。

    如經何以故如是住者。

    即為非住。

    此義雲何。

    如是住者俗谛故。

    非住者第一義故。

    複次言住菩提即是非住。

    如有經說。

    菩提無住處是故非住。

    是住菩提之異名也。

    已說般若攝持忍辱。

    攝持餘度其相雲何經曰。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三施攝六如前說故。

    五波羅蜜離于施物施者受者。

    三種分别。

    即是般若波羅蜜相故。

    持餘度其義得成。

    如說五波羅蜜。

    若離般若如阙目者而無導師。

    為顯示彼方便故。

    經曰。

    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應如是布施。

    或念言若不住法而行施者。

    雲何為利益衆生。

    是故經言。

    一切衆生想即是非想為利益者。

    俗谛言說第一義即是非想。

    何以故。

    以衆生想取諸衆生。

    計與蘊異或不異等。

    第一義中皆不可得。

    如經是諸衆生即非衆生。

    此顯遠離智及所知二種分别。

    言非想者顯智無性。

    非衆生者。

    所知無性彼二無性。

    如來證了諸想永除。

    證無性故。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