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法可取。
言獲忍者。
以俗谛故。
如說得菩提者謂無所得。
複有經說。
文殊師利我坐道場。
無得而起金剛場。
經又作是說。
我所有法皆不可得。
若聲聞獨覺及以如來。
或曰。
言語不能取于證法。
非智不取。
此說違經。
經說第一義非智之所行。
何況文字故。
複次智所知境名所诠境。
是二差别智之所證。
名初不行。
何義須說語不能取。
斯或太簡應具說。
牙齒手足諸身分等不能取故。
複次有餘經中世尊自釋。
然燈佛所得無生智不取于法。
如彼經言海慧當知。
菩薩有四。
所謂初發心菩薩。
修行菩薩。
不退轉菩薩。
一生補處菩薩。
此中初發心菩薩見色相如來。
修行菩薩見功德成就如來。
不退轉菩薩見法身如來。
海慧一生補處菩薩。
非色相見。
非功德成就見。
非法身見。
何以故。
彼菩薩以淨慧眼而觀察故。
依淨慧住依淨慧行。
淨慧者無所行非戲論不複是見。
何以故。
見非見是二邊遠離二邊。
是即見佛。
若見于佛即見自身。
見身清淨見佛清淨。
見佛清淨者。
見一切法。
皆悉清淨。
是中見清淨智亦複清淨。
是名見佛。
海慧我如是見然燈如來。
得無生忍。
證無得無所得理。
即于此時上升虛空高七多羅樹。
一切智智明了現前。
斷衆見品超諸分别。
異分别遍分别。
不住一切識之境界。
得六萬三昧。
然燈如來即授我記。
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
是授記聲不至于耳。
亦非餘智之所能知。
亦非我惛蒙都無所覺。
然無所得亦無佛想。
無我想無授記說授記想。
乃至廣說。
言無想者。
顯是智證而無所取。
想者心法非是語故。
當知此中說智之境。
是故言以淨慧眼而觀察故。
複次無生忍者是心法。
非語法故。
複次證于無得無所得者。
以法無性無能取得。
此無得理有可得耶。
都無所得豈智能取。
複次斷衆見品。
超諸分别見品分别智法非語。
複次不住一切識之境界。
不言不住一切語境故。
無所取是智境界。
雲何餘師固謂遮語。
複次疑曰。
若智亦不能取諸佛法。
何故菩薩以智取佛土功德而興誓願。
為遣此疑。
經曰須菩提。
若菩薩作是言。
我成就莊嚴佛國土。
是人不實語如是等。
衆妙珍绮悅可于心名為莊嚴。
彼有體相色等性故。
第一義中斯不可得。
說非莊嚴也。
而依俗谛以智成就是名莊嚴也。
菩薩應如是不生。
有住心者我作我成就。
如是住心不應生故。
不應住色等生心者。
于色等果不應求故。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者。
以智成就而不住。
彼如是心應生故。
複次疑曰。
若不取一切法。
雲何諸佛取遍滿自在身耶。
為遣此疑。
經曰須菩提。
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如是等。
此喻顯示彼相似法自在之身。
其義雲何。
如須彌山由共業力。
雖無分别而生大體。
如來亦爾。
于無量劫修諸福行。
雖獲大身不由分别。
如來何故。
同須彌山無分别耶。
第一義中山及色身無體性故。
是形相者。
皆有為故。
如經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為身。
非謂有身名為大身。
複次顯示受持正法。
其福甚多。
是故此中重說譬喻。
經曰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雲何。
是諸恒河沙甯為多不如是等此之勝喻何不先舉。
以諸凡夫未見真實。
先為廣說不生信解。
漸次聞之乃生信故。
複次受持福多。
以十三種因而得成就。
所謂處可恭敬故。
人可尊崇故。
一切勝因故。
彼義無上故。
越外内多故。
勝佛色因故。
超内施福故。
同佛出現故。
希能信解故。
難有修行故。
信修果大故。
信解成就故。
威力無上故。
世尊何故。
殷勤說此諸因相耶。
以諸衆生行資生施求财位果。
不持正法斷諸苦因。
此中處可恭敬者。
經曰複次須菩提。
随所有處說是法門。
乃至一四句頌。
當知此處即是支提如是等。
人可尊崇者。
經曰當知是人成就最上希有之法如是等。
一切勝因者。
經曰當何名此法門。
乃至名為般若波羅蜜如是等。
此義雲何。
諸佛菩薩以般若波羅蜜。
于世出世最勝了知。
今此法門如是教故。
雲何知然。
如經即非波羅蜜故。
此複雲何。
智功德岸無能量者。
複次非彼岸者。
謂三界法智能稱量知不堅固第一義本性無生。
是故說言非波羅蜜。
彼義無上者。
即如是義無有上故。
如經須菩提于意雲何。
如來有所說法不如是等。
此義雲何。
以般若波羅蜜中無法可得。
是故如來亦不能以文字而說。
唯此分量說名菩提。
如有經言空中鳥迹不可得。
菩提性亦複如是。
言菩薩者。
于無得中能覺了故。
越外多者。
經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如是等。
此中舉大千界微塵數多。
為欲對顯受持之福。
雲何顯耶。
比持經福即非多故。
如經是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
非微塵者顯非多義。
若以非多名非微塵者。
雲何複說是名微塵
言獲忍者。
以俗谛故。
如說得菩提者謂無所得。
複有經說。
文殊師利我坐道場。
無得而起金剛場。
經又作是說。
我所有法皆不可得。
若聲聞獨覺及以如來。
或曰。
言語不能取于證法。
非智不取。
此說違經。
經說第一義非智之所行。
何況文字故。
複次智所知境名所诠境。
是二差别智之所證。
名初不行。
何義須說語不能取。
斯或太簡應具說。
牙齒手足諸身分等不能取故。
複次有餘經中世尊自釋。
然燈佛所得無生智不取于法。
如彼經言海慧當知。
菩薩有四。
所謂初發心菩薩。
修行菩薩。
不退轉菩薩。
一生補處菩薩。
此中初發心菩薩見色相如來。
修行菩薩見功德成就如來。
不退轉菩薩見法身如來。
海慧一生補處菩薩。
非色相見。
非功德成就見。
非法身見。
何以故。
彼菩薩以淨慧眼而觀察故。
依淨慧住依淨慧行。
淨慧者無所行非戲論不複是見。
何以故。
見非見是二邊遠離二邊。
是即見佛。
若見于佛即見自身。
見身清淨見佛清淨。
見佛清淨者。
見一切法。
皆悉清淨。
是中見清淨智亦複清淨。
是名見佛。
海慧我如是見然燈如來。
得無生忍。
證無得無所得理。
即于此時上升虛空高七多羅樹。
一切智智明了現前。
斷衆見品超諸分别。
異分别遍分别。
不住一切識之境界。
得六萬三昧。
然燈如來即授我記。
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
是授記聲不至于耳。
亦非餘智之所能知。
亦非我惛蒙都無所覺。
然無所得亦無佛想。
無我想無授記說授記想。
乃至廣說。
言無想者。
顯是智證而無所取。
想者心法非是語故。
當知此中說智之境。
是故言以淨慧眼而觀察故。
複次無生忍者是心法。
非語法故。
複次證于無得無所得者。
以法無性無能取得。
此無得理有可得耶。
都無所得豈智能取。
複次斷衆見品。
超諸分别見品分别智法非語。
複次不住一切識之境界。
不言不住一切語境故。
無所取是智境界。
雲何餘師固謂遮語。
複次疑曰。
若智亦不能取諸佛法。
何故菩薩以智取佛土功德而興誓願。
為遣此疑。
經曰須菩提。
若菩薩作是言。
我成就莊嚴佛國土。
是人不實語如是等。
衆妙珍绮悅可于心名為莊嚴。
彼有體相色等性故。
第一義中斯不可得。
說非莊嚴也。
而依俗谛以智成就是名莊嚴也。
菩薩應如是不生。
有住心者我作我成就。
如是住心不應生故。
不應住色等生心者。
于色等果不應求故。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者。
以智成就而不住。
彼如是心應生故。
複次疑曰。
若不取一切法。
雲何諸佛取遍滿自在身耶。
為遣此疑。
經曰須菩提。
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如是等。
此喻顯示彼相似法自在之身。
其義雲何。
如須彌山由共業力。
雖無分别而生大體。
如來亦爾。
于無量劫修諸福行。
雖獲大身不由分别。
如來何故。
同須彌山無分别耶。
第一義中山及色身無體性故。
是形相者。
皆有為故。
如經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為身。
非謂有身名為大身。
複次顯示受持正法。
其福甚多。
是故此中重說譬喻。
經曰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雲何。
是諸恒河沙甯為多不如是等此之勝喻何不先舉。
以諸凡夫未見真實。
先為廣說不生信解。
漸次聞之乃生信故。
複次受持福多。
以十三種因而得成就。
所謂處可恭敬故。
人可尊崇故。
一切勝因故。
彼義無上故。
越外内多故。
勝佛色因故。
超内施福故。
同佛出現故。
希能信解故。
難有修行故。
信修果大故。
信解成就故。
威力無上故。
世尊何故。
殷勤說此諸因相耶。
以諸衆生行資生施求财位果。
不持正法斷諸苦因。
此中處可恭敬者。
經曰複次須菩提。
随所有處說是法門。
乃至一四句頌。
當知此處即是支提如是等。
人可尊崇者。
經曰當知是人成就最上希有之法如是等。
一切勝因者。
經曰當何名此法門。
乃至名為般若波羅蜜如是等。
此義雲何。
諸佛菩薩以般若波羅蜜。
于世出世最勝了知。
今此法門如是教故。
雲何知然。
如經即非波羅蜜故。
此複雲何。
智功德岸無能量者。
複次非彼岸者。
謂三界法智能稱量知不堅固第一義本性無生。
是故說言非波羅蜜。
彼義無上者。
即如是義無有上故。
如經須菩提于意雲何。
如來有所說法不如是等。
此義雲何。
以般若波羅蜜中無法可得。
是故如來亦不能以文字而說。
唯此分量說名菩提。
如有經言空中鳥迹不可得。
菩提性亦複如是。
言菩薩者。
于無得中能覺了故。
越外多者。
經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如是等。
此中舉大千界微塵數多。
為欲對顯受持之福。
雲何顯耶。
比持經福即非多故。
如經是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
非微塵者顯非多義。
若以非多名非微塵者。
雲何複說是名微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