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義記
關燈
小
中
大
地。
不知說無量耳。
彼土何故下解釋。
前明依果有三。
初總次别後結。
初總如文。
七重行樹下别釋有四。
一明寶樹池樓閣奇麗。
二明天華天樂映顯莊飾。
三明為宣道品。
四樹奏樂音。
其樹七重皆是四寶金銀琉璃玻璃等寶。
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微風徐動暢發和音。
聞此聲時即入正位。
八功德水充滿盈溢。
輕清冷軟美而不臭。
飲時調适飲已無患。
底布金沙。
四面階道四寶合成。
池中蓮華大如車輪。
光色炫耀微妙香潔。
上有樓閣。
亦以四寶而嚴飾之。
二明天樂。
不撫而韻弦出無量法化之聲。
聽發慈心。
聞便悟道。
晝夜六時雨曼陀羅。
天華至妙名曼陀羅。
色妙無比香氣芬馥。
常以清旦衣裓盛華。
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即以食時還到本國。
衣裓是盛華器。
形如函而有一足。
手擎供養。
三雜色鳥白鶴孔雀鹦鹉鸲鹆。
亦如此聞水禽之類。
迦陵頻伽妙音清高。
可譬佛聲。
共命兩頭而同一體生死齊等。
故曰共命。
此等衆鳥晝夜六時演暢五根五力七覺八道。
妙音和雅。
即道品中法門名義。
初五根者信進念定慧。
次明五力名不異前。
根生有力别更号。
七菩提分念擇進喜舍定等。
八正道分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進正念正定。
善修道品即得見谛至于無學。
勿謂此鳥罪報所生。
皆是彼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四明七重行樹及寶羅網。
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
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悟無生忍。
怡然快樂。
次辯正果文複有二。
前明化主次辨徒衆。
化主又二。
初辨光明無量次述壽命無限。
大品雲。
欲得光明無量壽命無極。
當學般若。
就此徒衆前辨聲聞次明菩薩。
前問前雲有無數聲聞。
後何得雲衆生生彼國者皆是阿鞞跋緻。
解雲彼土二乘亦皆不退。
二乘不退為凡夫。
菩薩不退為小乘也。
從衆生聞者下第二勸物往生有三。
初正勸往生。
次引證勸。
三結勸又二。
初正勸。
次示往生方法。
就初又二。
初正勸次釋勸意。
舍利弗以少善下次示方法。
問前雲不可以少善。
後那雲一日七日心不散亂皆得生。
答今不以時日多少。
特由用心厚薄耳。
若能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命終阿彌陀佛以宿願力化佛迎接。
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何以故臨終一念用心懇切即當得去也。
我見是利即是釋意。
應當發願一心修行。
發願莊嚴行願相扶必當得往生也。
如我今者下引證勸。
非我獨歎彼佛正勸物往生。
六方諸佛皆悉勸發稱揚贊歎恒河沙數各于其土往生彼國。
若男女聞是經名。
皆為諸佛共所護念。
皆得不退無上菩提心。
故汝等當信我語及諸佛說。
發願欲生皆不退轉往生彼國。
彼諸佛等亦稱釋迦。
能為難事于娑婆雜惡五濁境界。
為諸衆生說難信之法。
當得菩提。
穢國障深五濁垢重。
貪嗔是煩惱濁。
五見為見濁。
二為本攬此作因得有連持之命。
于五陰假立衆生。
此四經時名為劫濁。
穢國苦多其濁極重。
同居淨土其濁即輕。
因順餘方有其名字。
無此迫惱号極樂耳。
佛說經已下即流通段。
說經既竟。
四衆天人修羅等類歡喜信受。
聖主難遇若優昙華。
慶今得見。
正法難聞而今聞。
昔所未悟而今得悟。
具此三喜是故欣悅。
得之于懷踴躍無量也。
阿彌陀經義記一卷
不知說無量耳。
彼土何故下解釋。
前明依果有三。
初總次别後結。
初總如文。
七重行樹下别釋有四。
一明寶樹池樓閣奇麗。
二明天華天樂映顯莊飾。
三明為宣道品。
四樹奏樂音。
其樹七重皆是四寶金銀琉璃玻璃等寶。
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微風徐動暢發和音。
聞此聲時即入正位。
八功德水充滿盈溢。
輕清冷軟美而不臭。
飲時調适飲已無患。
底布金沙。
四面階道四寶合成。
池中蓮華大如車輪。
光色炫耀微妙香潔。
上有樓閣。
亦以四寶而嚴飾之。
二明天樂。
不撫而韻弦出無量法化之聲。
聽發慈心。
聞便悟道。
晝夜六時雨曼陀羅。
天華至妙名曼陀羅。
色妙無比香氣芬馥。
常以清旦衣裓盛華。
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即以食時還到本國。
衣裓是盛華器。
形如函而有一足。
手擎供養。
三雜色鳥白鶴孔雀鹦鹉鸲鹆。
亦如此聞水禽之類。
迦陵頻伽妙音清高。
可譬佛聲。
共命兩頭而同一體生死齊等。
故曰共命。
此等衆鳥晝夜六時演暢五根五力七覺八道。
妙音和雅。
即道品中法門名義。
初五根者信進念定慧。
次明五力名不異前。
根生有力别更号。
七菩提分念擇進喜舍定等。
八正道分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進正念正定。
善修道品即得見谛至于無學。
勿謂此鳥罪報所生。
皆是彼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四明七重行樹及寶羅網。
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
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悟無生忍。
怡然快樂。
次辯正果文複有二。
前明化主次辨徒衆。
化主又二。
初辨光明無量次述壽命無限。
大品雲。
欲得光明無量壽命無極。
當學般若。
就此徒衆前辨聲聞次明菩薩。
前問前雲有無數聲聞。
後何得雲衆生生彼國者皆是阿鞞跋緻。
解雲彼土二乘亦皆不退。
二乘不退為凡夫。
菩薩不退為小乘也。
從衆生聞者下第二勸物往生有三。
初正勸往生。
次引證勸。
三結勸又二。
初正勸。
次示往生方法。
就初又二。
初正勸次釋勸意。
舍利弗以少善下次示方法。
問前雲不可以少善。
後那雲一日七日心不散亂皆得生。
答今不以時日多少。
特由用心厚薄耳。
若能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命終阿彌陀佛以宿願力化佛迎接。
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何以故臨終一念用心懇切即當得去也。
我見是利即是釋意。
應當發願一心修行。
發願莊嚴行願相扶必當得往生也。
如我今者下引證勸。
非我獨歎彼佛正勸物往生。
六方諸佛皆悉勸發稱揚贊歎恒河沙數各于其土往生彼國。
若男女聞是經名。
皆為諸佛共所護念。
皆得不退無上菩提心。
故汝等當信我語及諸佛說。
發願欲生皆不退轉往生彼國。
彼諸佛等亦稱釋迦。
能為難事于娑婆雜惡五濁境界。
為諸衆生說難信之法。
當得菩提。
穢國障深五濁垢重。
貪嗔是煩惱濁。
五見為見濁。
二為本攬此作因得有連持之命。
于五陰假立衆生。
此四經時名為劫濁。
穢國苦多其濁極重。
同居淨土其濁即輕。
因順餘方有其名字。
無此迫惱号極樂耳。
佛說經已下即流通段。
說經既竟。
四衆天人修羅等類歡喜信受。
聖主難遇若優昙華。
慶今得見。
正法難聞而今聞。
昔所未悟而今得悟。
具此三喜是故欣悅。
得之于懷踴躍無量也。
阿彌陀經義記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