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贊卷第二

關燈
白分明是三十六。

    世尊眼相修廣譬如青蓮花葉甚可愛樂是三十七。

    世尊眼睫上下齊整稠密不白是三十八。

    世尊雙眉長而不白緻而細軟是三十九。

    世尊雙眉绮靡順次绀琉璃色是第四十。

    世尊雙眉高顯光潤形如滿月是四十一。

    世尊耳厚廣大修長輪埵成就是四十二。

    世尊兩耳绮麗齊平離衆過失是四十三。

    世尊容儀能令見者無損無染皆生愛敬是四十四。

    世尊額廣圓滿平正形相殊妙是四十五。

    世尊身分上半圓滿如師子王威嚴無對是四十六。

    世尊首發修長绀青稠密不白是四十七。

    世尊首發香潔細軟潤澤旋轉是四十八。

    世尊首發齊整無亂亦不交雜是四十九。

    世尊首發堅固不斷永無[土*(虒-兒+巾)]落是第五十。

    世尊首發光滑殊妙塵垢不著是五十一。

    世尊身分堅固充實逾那羅延是五十二。

    世尊身體長大端直是五十三。

    世尊諸竅清淨圓好是五十四。

    世尊身支勢力殊勝無與等者是五十五。

    世尊身相衆所樂觀嘗無厭足是五十六。

    世尊面輪修廣得所皎潔光淨如秋滿月是五十七。

    世尊顔貌舒泰光顯含笑先言唯向不背是五十八。

    世尊面貌光澤熙怡遠離頻蹙青赤等過是五十九。

    世尊身支清淨無垢常無臭穢是第六十。

    世尊所有諸毛孔中常出如意微妙之香是六十一。

    世尊面門常出最上殊勝之香是六十二。

    世尊首相周圓妙好如末達那亦猶天蓋是六十三。

    世尊身毛绀青光淨如孔雀項紅晖绮飾色類赤銅是六十四。

    世尊法音随衆大小不增不減應理無差是六十五。

    世尊頂相無能見者是六十六。

    世尊手足指約分明莊嚴妙好如赤銅色是六十七。

    世尊行時其足去地如四指量而現印文是六十八。

    世尊自持不待他衛身無傾動亦不逶迤是六十九。

    世尊威德遠震一切惡心見喜恐怖見安是第七十。

    世尊音聲不高不下随衆生意和悅與言是七十一。

    世尊能随諸有情類言音意樂而為說法是七十二。

    世尊一音演說正法随有情類各令得解是七十三。

    世尊說法鹹依次第必有因緣言無不善是七十四。

    世尊等觀諸有情類贊善毀惡而無愛憎是七十五。

    世尊所為先觀後作軌範具足令識善淨是七十六。

    世尊相好一切有情無能觀盡是七十七。

    世尊頂骨堅實圓滿是七十八。

    世尊顔容常少不老好巡舊處是七十九。

    世尊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文同绮畫色類朱丹是第八十。

    善現是名八十随好。

    善現如來應正等覺成就如是諸相好故身光任運能照三千大千世界無不遍滿。

    若作意時即能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世界。

    然為憐愍諸有情故攝光常照面各一尋。

    若縱身光即日月等所有光明皆常不現。

    諸有情類便不能知晝夜半月日時歲數。

    所作事業即不得成。

    佛聲任運能遍三千大千世界。

    若作意時即能遍滿無量無邊無數世界。

    然為利樂諸有情故聲随衆量不減不增。

    善現如是功德勝利我先菩薩位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已能成辨。

    故今相好圓滿莊嚴一切有情見者歡喜。

    皆獲殊勝利益安樂。

    如是善現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能以财法二種布施攝諸有情。

    是為甚奇希有之法。

     經曰。

    無忘失法“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恒住舍性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贊曰。

    此即第五常記平等德。

    謂諸如來常随記念若事若處若如若時。

    有所為作皆随正念。

    普于一切所作事業。

    普于一切方處差别。

    普于一切所作方便。

    普于一切時分差别念無忘失。

    常住正念名無忘念。

    恒住舍性者謂六恒住法。

    于六根門不憂不喜。

    但起正舍平等觀境。

     經曰。

    一切智“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道相智一切相智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贊曰。

    此即第六覺了空有德。

    觀空性智名一切智。

    即正體智觀有智中分之為二。

    一觀無漏道。

    一觀所餘法相。

    相者相狀差别之相即後得智。

    智觀無漏道此名道相智。

    觀所餘法名一切相智。

    一切種智分為二故。

     經曰。

    一切菩薩“摩诃薩行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贊曰。

    此即第七第八二門。

    明因果位二滿總德。

    此上所說諸功德等若在因位名菩薩行。

    若在果位名佛菩提。

    菩提覺義。

    其菩提智及菩提斷一切并名為菩提。

    故有為無為一切功德随應皆攝在此二故。

     經曰。

    一切異生法“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一切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菩薩如來法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贊曰。

    此即第三總明世俗勝義法所依本性空寂句義。

    以顯菩薩所有句義。

    一切異生唯在凡位。

    以業煩惱輪回六趣。

    異聖者生故名異生。

    一切預流等并是聖位。

    預流向果并名預流。

    無間漸超三界見道諸煩惱盡。

    十五心來皆名為向。

    第十六心名之為果。

    預聖流故名為預流。

    即此進向三界見惑并已斷盡。

    欲界修道前五品盡名一來向。

    六品盡時名之為果。

    此于欲界唯有一生。

    如從人中得第二果舍此身已次生天中。

    天中沒已來生人中便得無學故名一來。

    即此進向已斷見惑盡。

    欲界修惑斷七八品名不還向。

    欲界修惑要皆斷盡。

    餘地不定。

    心不還生于欲界故名為不還。

    阿羅漢者名之為應。

    一應永害煩惱賊。

    二應不後受分段生。

    三應受妙供養。

    三界見惑并皆斷盡。

    初定已上所有修惑或多或少。

    乃至非想八品解脫九品無間已前能斷盡者名阿羅漢向。

    三界見修并俱斷盡名阿羅漢果。

    以上果向無間解脫皆準此說。

    此觀谛理若思風動樹悟十二緣起。

    不藉善友自得菩提。

    或麟角或衆出名為獨覺。

    十地已去名為菩薩。

    法雲地後号曰如來。

    此亦并是初二十六門。

    明世俗勝義法所依所從本性空寂清淨句義。

    以顯菩薩所有句義。

    自下第二五對十門。

    通染淨法差别本性空寂清淨句義。

    以顯菩薩所有句義。

     經曰。

    一切善非善法“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一切有記無記法有漏無漏法有為無為法世間出世間法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贊曰。

    順理益物名之為善通有無為。

    與此相違名為非善。

    即不善無記自體殊勝。

    及有當果可記别故名之為記。

    即善不善與此相違名為無記。

    與煩惱漏相應相雜相随增長名為有漏。

    漏是流漏義。

    于六根門當流洩故毀之名漏。

    無漏翻此。

    為之言作亦名為生。

    有作有生名曰有為。

    與此相違名曰無為。

    體用顯現遷流名世。

    堕虛僞中名之為間。

    與此相違名出世間。

    此等差别所依本性真如空寂清淨句義。

    以顯菩薩所有句義。

    妄即真故性即相故。

     經曰。

    所以者何。

     贊曰。

    大文第二釋其所由。

    于中有二初問後釋。

    此初問也。

    謂此諸法清淨句義即是菩薩所有句義。

    此義之所以者何謂也。

     經曰。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自性遠離。

     贊曰。

    下釋所由如幻[少/兔]等世俗妄有勝義。

    知空故說諸法空寂句義即是菩薩所有句義。

    故言諸法自性空故釋上所由。

    為欲顯發般若尊勝以自性空釋遠離等。

    由此諸法勝義自性空無性故遠離虛妄颠倒相也。

     經曰。

    由遠離故“自性寂靜由寂靜故自性清淨由清淨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最勝甚深。

     贊曰。

    生死嚣煩真如寂靜故由遠離。

    自性亦靜煩惱有染空性清淨故由寂靜顯體清淨。

    此意總顯。

    由一切法自性空故空寂句義即是菩薩所有句義。

    諸法既空故離虛妄離虛妄故體無嚣動故性寂靜。

    既無嚣動自性空寂故非染污自性清淨。

    自性清淨者顯般若最勝清淨。

    觀照悟此本性清淨真相自體本來清淨。

    故文字等甚深般若最勝清淨。

    清辨護法二釋随應。

     經曰。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當知即是菩薩句義諸菩薩衆”皆應修學。

     贊曰。

    此即第三結勸修學。

    文字般若即菩薩句義。

    求此學此名為句故。

    餘四般若名菩薩義。

    菩薩之教诠此四故。

    既成菩薩由此五種。

    五種即是菩薩能诠所诠之義。

    諸菩薩中下位望進勝上位者。

    應勤精進學此五種。

     經曰。

    佛說如是“菩薩句義般若理趣”清淨法已。

     贊曰。

    自下第三叙佛所說法門之德。

    于中有二。

    初結前義以發經端。

    後正告陳所說之德此即初也。

     經曰。

    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此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淨法門深信受者乃至當坐妙菩提座一切障蓋皆不能染謂煩惱障業障法障雖多積集而不能染雖造種種極重惡業而易消滅”不堕惡趣。

     贊曰。

    于中複二。

    初明聞經深信受果。

    後明受持精勤等果。

    所以但告金剛手者欲令有情取一切佛大珍寶故。

    聞者聽聞信者能順受者領納。

    殷重供養恭敬名深。

    此意總顯。

    聽聞信順領納殷重始從今日乃至菩提三障五蓋皆不能染。

    蓋謂五蓋。

    謂貪欲于樂出家位。

    嗔恚于覺邪行位。

    惛沉睡眠掉舉惡作及與疑蓋于止舉舍位。

    能覆蔽心名之為蓋。

    障者障礙障道不生礙滅不證。

    此有三種經文自列。

    若小乘中以數行煩惱難可伏除名煩惱障。

    以殺父等五種逆業名為業障。

    合三惡趣人趣北洲及無想天名異熟障。

    然不見說别有法障。

    然今此文障解脫惑名煩惱障。

    薩遮尼犍子經以破塔壞寺等為五逆。

    像法決疑經說有七逆。

    然不離尼犍子經所說五種名為業障。

    言法障者前異熟障亦名法障。

    感遺法業名為法障。

    或去世時障礙正法障他修定。

    不種聞法所有種子所以今生于法不聞不信不悟名為法障。

    集者作也積者積造。

    雖多積集而不能染由解法空不樂生死。

    雖起煩惱重業障法以經威力定不能染。

    染者染污令感苦果等名為染也。

    又雖造種種極重惡業由體性空煩惱不堅。

    故而易消滅易消滅故不堕惡趣。

    業既易亡惡果甯起。

    由法性空諸法實理體實遠鑒三障故銷。

     經曰。

    若能受持“日日讀誦精勤無間如理思惟彼于此生定得一切法平等性金剛等持于一切法皆得自在恒受一切”勝妙喜樂。

     贊曰。

    下明受持精勤等果。

    言受持者愛樂寶重領受在心持之不忘。

    如念子等不忘在心。

    日日讀者披文誦者暗說。

    精者專精勤者勇勵身心。

    日夜六時中無間隙如其理趣而谛思惟。

    彼于此生現報果也。

    定得一切法平等性真如理也。

    金剛等持者等持謂定金剛者喻。

    能破分别著相煩惱。

    謂觀一切法平等性真如空理所有等持能破分别著相颠倒故名金剛。

    又真如理名曰金剛。

    緣此之定名金剛等持。

    謂能受持心心不忘日日讀誦精勤思惟如是法性故得此定。

    當起勝慧破諸分别颠倒著相。

    今時證此金剛等持聞思位中相應定。

    此中但有五種法行。

    謂聽聞.受持.披讀.諷誦.思惟五種。

    略無書寫供養施他開演修行五種互影顯故。

    其實而論行十法行并得此果。

    讀誦尚得況能演說及修行等。

    于一切法皆得自在者未體真空理事皆擁。

    體真遠鑒于理既通故得自在。

    自在者無礙義。

    恒受一切勝妙喜樂者于法著有憂有恚。

    于真會空于俗體妄。

    既無憂恚故得恒時受妙喜樂。

    既聞法性真喜未曾得故。

     經曰。

    當經十六“大菩薩生定得如來執金剛性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贊曰。

    世尊自說善修神足能住一劫或一劫餘。

    菩薩十六大生即義當十六劫。

    金剛性者謂。

    真如性能破裂生死過失名為金剛。

    諸法之體故名為性。

    執者受義親領受之故名為執。

    即正體智能緣于空。

    或執金剛之性即是真如。

    經十六生得此真性故。

    由于此經行前法行能超生死。

    不經僧祇經十六劫便入初地。

    以經所明實相之理有大神驗。

    聞此法等故超生死無邊劫量。

    既爾故能疾證無上菩提。

    此中所說現在定得金剛等持。

    于法自在受勝喜樂。

    後生之障皆不能染不堕惡趣。

    得金剛性疾得菩提經力故也。

     般若理趣分疏卷第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