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贊卷第二

關燈
慧為性。

    慧由相應之念住此四境之中名為念住。

    四正斷者。

    一律儀斷。

    謂已生惡法為令斷故生欲策勵。

    二斷斷。

    謂未生惡法為令不生故生欲策勵。

    三修習斷。

    謂未生善法為令生故乃至策心持心。

    四防護斷。

    謂于已生善法為欲令住。

    乃至策心持心。

    此四種以精進為體。

    策發于慧自能漸伏名為正斷。

    四神足者欲勤心觀。

    由此四故引生于定故。

    四神足以定為體。

    運轉最勝自在為神由定能得能證于此故名神足。

    五根者信進念定慧。

    生出世法此為上首故名為根。

    此五于諸出世法中深生勝解。

    清信難伏說名為力。

    天魔外道及沙門等不能伏故。

    此五随名各自為體。

    七等覺支者謂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及念為七。

    此七唯無漏在見道位起。

    覺者擇法。

    支謂支分。

    擇法覺是覺亦覺支。

    餘覺支而非覺如其自名即為其體。

    此七能遍觀諸法故立以等名。

    等是遍義。

    八聖道支者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正語正業及正命正念及正定。

    語業命三戒蘊所攝。

    餘體如名修道位起。

    諸聖有學由八支攝行迹正道能無餘。

    斷一切煩惱能于解脫究竟作證。

    是故此八名聖道支。

    合此三十七種道品總以十一法而為自體。

    一慧即四念住慧根力擇法覺正見支。

    二精進即四正斷精進根力精進覺支正精進。

    三定即四神足定根力定覺支正定。

    四信即信根力。

    五念即念根力念覺支正念。

    六欲即四神足。

    七喜受即喜覺支。

    八輕安即安覺支。

    九舍即舍覺支。

    十尋即正思惟實體即慧。

    十一色即無表戒正語業命。

    此中假實.修法.廢立.開合.學攝體支.對辨.并如别鈔。

     經曰。

    空解脫門“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地相無願解脫門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贊曰。

    自下第三解脫門行。

    觀空無我名之為空。

    觀滅離相名為無相。

    觀苦集道諸有為法不生願求名為無願。

    由此三種能入谛理。

    名之為門。

    體是無漏法。

    複能證解脫故名解脫。

    若但言空無相無願即通三慧。

    定之與散通有無漏。

    若言三昧即唯修慧。

    唯定非散通有無漏。

    言解脫門即唯修慧。

    唯定非散不通有漏。

    此三或總或别緣谛如餘處說。

    又除見說空。

    離愛說無願。

    離無明說無相。

     經曰。

    八解脫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述曰。

    自下第四别對治行。

    八解脫者一内有色觀諸色。

    二内無色觀諸色。

    三淨解脫身作證。

    四空處。

    五識處。

    六無所有處。

    七非想非非想處。

    八滅盡解脫。

    謂諸聖者能順無漏能離諸障名為解脫。

    八勝處者一内有色觀外色少若好若惡若劣若勝。

    于彼諸色勝知勝見得如實相。

    二内有色觀外色多。

    餘如前說下準此知。

    三内無色想觀外色少。

    四内無色想觀外色多。

    五内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青青顯青現青光。

    六内無色想觀外色黃。

    七内無色想觀外色赤。

    八内無色想觀外色白。

    勝伏所緣名為勝處。

    九次第定者謂四靜慮四無色及滅盡定。

    粗細漸次上下次故。

    十遍處者謂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識無邊處。

    觀遍一切其量廣大名為遍處。

    此等體性。

    增減。

    所由無量義門如别處說。

     經曰。

    極喜地“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雲無法善慧地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贊曰。

    自下第二明勝義位。

    于中有二。

    初大乘位後三乘位。

    此即初也。

    但明因中菩薩十地。

    一極喜地。

    初獲聖性具證二空。

    能益自他生大喜故。

    二離垢地。

    具淨屍羅遠離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故。

    三發光地。

    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

    四焰慧地。

    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慧焰增故。

    五極難勝地。

    真俗兩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極難勝故。

    六現前地住緣起智引無分别最勝般若令現前故。

    七遠行地。

    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故。

    八不動地。

    無分别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

    九善慧地。

    成就微妙四無礙解能遍十方善說法故。

    十法雲地。

    大法智雲含衆德水。

    弊如空粗重充滿法身故。

    此地總以有為無為一切功德以為自性。

    與所修行為勝依持。

    令得生長。

    故名為地。

     經曰。

    淨觀地“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贊曰。

    此即第二明三乘位。

    初二地中略有二釋。

    一雲淨觀地。

    在解脫分位及前三善根。

    種性地唯在世第一法。

    故婆娑雲。

    有說種性地法亦可說有退。

    二解雲。

    淨觀地唯在解脫分位未為谛觀。

    種性未定但淨修心觀身受等故名淨觀。

    種性地通在四善根。

    暖等位中種性方定不可轉故。

    第八地謂預流向。

    從阿羅漢向前數故。

    即住見道前十五心。

    具見地者謂預流果。

    此位具足十六心故。

    薄地謂一來。

    于欲界九品惑已斷六品故。

    離欲地謂不還。

    決定全離欲界惑故。

    已辨地者謂阿羅漢。

    我生已盡所作已辨故。

    餘之三地随名釋義。

    前唯一乘今通師弟長短作說。

    故十地别。

     經曰。

    一切陀羅尼門“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一切三摩地門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贊曰。

    自下第三明所成德。

    依行入位成此德故。

    于中有八德。

    此即第一引生諸德。

    一是總持門。

    二是等持門。

    前此經序。

    菩薩德中已略解訖。

    由此二種引生諸德故。

     經曰。

    五眼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六神通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贊曰。

    此即第二觀照化生德。

    五眼者謂肉天慧法及佛眼。

    照了導義名之為眼。

    六神通者一神境通二天耳通三心差别通四宿住随念通五死生通六漏盡通。

    運轉自在名神事無障擁名通。

    此二體性如經廣說。

    及如瑜伽論第五十四六十九對法論中第十四卷等文解釋。

     經曰。

    如來十力“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贊曰。

    此即第三降伏不共德。

    十力者一處非處智力。

    二自業智力。

    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

    四根勝劣智力。

    五種種勝解智力。

    六種種界智力。

    七遍趣行智力。

    八宿住随念智力。

    九死生智力。

    十漏盡智力。

    由與利生功德相應畢竟勝伏一切魔怨。

    大威力故說名為力。

    總以信等五根為性。

    四無畏者一正等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障法無畏四出苦道無畏。

    于大衆中正師子吼。

    沙門魔梵無能難者故名無畏。

    四無礙解者一法無礙解。

    二義無礙解。

    三訓詞無礙解四辯才無礙解。

    通達無礙名無礙解。

    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者遍緣三界。

    周及四生行境寬廣故名為大。

    慈悲等相如前已說。

    四無量境狹在欲色。

    通在三乘。

    假實觀攝。

    此唯佛具境行寬遍通在三界。

    唯是實觀。

    十八佛不共法者。

    一身無誤失越杌等。

    二無卒暴揚聲等。

    三無忘失念久所作等。

    四無不定心恒在定故。

    五無種種相生死涅槃等。

    六無不擇舍利樂等。

    此上六種由所知障有此習故。

    七者欲無退。

    八精進無退。

    九念無退。

    十定無退。

    十一慧無退。

    十二解脫無退。

    此上六種依所知障修斷事中而無退減。

    十三身業智為前導。

    十四語業智為前導。

    十五意業智為前導。

    十六知過去。

    十七知未來。

    十八知現在無差無礙。

    此上六種亦由有彼所知障習。

    此十八法唯佛所有。

    非二乘等故名不共。

    餘體義門廢立增減如瑜伽等廣說其相。

    然此大經亦具宣說應勘異同。

     經曰。

    三十二相“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八十随好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贊曰。

    此即第四相好殊異德。

    今依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八十一。

    佛言善現雲何如來應正等覺三十二大士相。

    善現。

    世尊足下有平滿相。

    妙善安住猶如奁底。

    地雖高下随足所蹈皆悉坦然無不等觸是為第一。

    世尊足下千輻輪文辋毂衆相無不圓滿是為第二。

    世尊手足皆悉柔軟如睹羅綿勝過一切是為第三。

    世尊手足一一指間猶如雁王鹹有鞔網。

    金色交絡文同绮畫是為第四。

    世尊手足所有諸指圓滿纖長甚可愛樂是為第五。

    世尊足跟廣長圓滿與趺相稱勝餘有情是為第六。

    世尊足趺修高充滿柔軟妙好與跟相稱是為第七。

    世尊雙腨漸次纖圓如醫泥耶仙鹿王腨是為第八。

    世尊雙臂修直傭圓如象王鼻平立摩膝是為第九。

    世尊陰相勢峰藏密其猶龍馬亦如象王是為第十。

    世尊毛孔各一毛生柔潤绀青右旋宛轉是第十一。

    世尊發毛端皆上靡右旋宛轉柔潤绀青嚴金色身甚可愛樂是第十二。

    世尊身皮細薄潤滑塵垢水等皆所不住是第十三。

    世尊身皮皆真金色光潔晃曜如妙金台衆寶莊嚴衆所樂見是第十四。

    世尊兩足二手掌中頸及雙肩七處充滿是第十五。

    世尊肩項圓滿殊妙是第十六。

    世尊髆腋悉皆充實是第十七。

    世尊容儀洪滿端直是第十八。

    世尊身相修廣端嚴是第十九。

    世尊體相縱廣量等周匝圓滿如諾瞿陀是第二十。

    世尊颔臆并身上半威容廣大如師子王是二十一。

    世尊常光面各一尋是二十二。

    世尊齒相四十齊平淨密根深白逾珂雪是二十三。

    世尊四牙鮮白鋒利是二十四。

    世尊常得味中上味喉脈直故。

    能引身中諸支節脈所有上味風熱淡病不能為雜。

    由彼不雜脈離沉浮延縮壞損擁曲等過。

    能正吞咽津液通流故身心适常得上味是二十五。

    世尊舌相薄淨廣長能覆面輪至耳發際是二十六。

    世尊梵音詞韻和雅随衆多少無不等聞。

    其聲洪震猶如天鼓。

    發言婉約如頻迦音是二十七。

    世尊眼睫猶若牛王绀青齊整不相雜亂是二十八。

    世尊眼睛绀青鮮白紅環間飾映潔分明是二十九。

    世尊面輪其猶滿月眉相皎淨如天帝弓是第三十。

    世尊眉間有白毫相右旋柔軟如睹羅綿鮮白光淨逾珂雪等是三十一。

    世尊頂上烏瑟膩沙高顯周圓猶如天蓋是三十二。

    善現是名三十二大士相。

    善現雲何如來應正等覺八十随好。

    善現世尊指爪狹長薄潤光潔鮮淨如花赤銅是為第一。

    世尊手足指圓纖長傭直柔軟節骨不現是為第二。

    世尊手足各等無差于諸指間悉皆充密是為第三。

    世尊手足圓滿如意軟淨光澤色如蓮華是為第四。

    世尊筋脈盤結堅固深隐不現是為第五。

    世尊兩踝俱隐不現是為第六。

    世尊行步直進庠審如龍象王是為第七。

    世尊行步威容齊肅如師子王是為第八。

    世尊行步安平庠序不過不減猶如牛王是為第九。

    世尊行步進止儀雅猶如鵝王是為第十。

    世尊回顧必皆右旋如龍象王舉身随轉是第十一。

    世尊支節漸次傭圓妙善安布是第十二。

    世尊骨節交結無隙猶若龍盤是第十三。

    世尊膝輪妙善安布堅固圓滿是第十四。

    世尊隐處其文妙好威勢具足圓滿清淨是第十五。

    世尊身支潤滑柔軟光悅鮮淨塵垢不著是第十六。

    世尊身容敦肅無畏常不怯弱是第十七。

    世尊身支堅固稠密善相屬著是第十八。

    世尊身支安定敦重曾不掉動圓滿無壞是第十九。

    世尊身相猶如仙王周匝端嚴光淨離翳是第二十。

    世尊身有周匝圓光于行等時恒自照曜是二十一。

    世尊腹形方正無欠柔軟不現衆相莊嚴是二十二。

    世尊臍深右旋圓妙清淨光澤是二十三。

    世尊臍厚不窊不凸周匝妙好是二十四。

    世尊皮膚遠離疥癬亦無黡點疣贅等過是二十五。

    世尊手掌充滿柔軟足下安平是二十六。

    世尊手文深長明直潤澤不斷是二十七。

    世尊唇色光潤丹晖如頻婆果上下相稱是二十八。

    世尊面門不長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嚴是二十九。

    世尊舌相軟薄廣長如赤銅色是第三十。

    世尊發聲威震深遠如象王吼明朗清徹是三十一。

    世尊音韻美妙具足如深谷響是三十二。

    世尊鼻高修而且直其孔不現是三十三。

    世尊諸齒方整鮮白是三十四。

    世尊諸牙圓白光潔漸次鋒利是三十五。

    世尊眼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