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贊卷第二

關燈


    其能诠文善能緝綴。

    義妙者。

    謂能引發勝利樂故。

    其所诠義能引利樂。

    純一者。

    謂不與一切外道共故。

    其所說法唯佛能說諸外道等不能說故。

    所說法中非雜外道邪惡法故。

    圓滿者。

    謂無限量故最尊勝故教廣無限義深無量其修學者功德無量故最尊勝。

    清淨者。

    謂自性解脫故其所說法一刹那中亦無過失。

    離三毒根離諸系縛故性解脫非有三毒而起說故。

    鮮白者。

    謂相縛解脫故。

    非唯一念無其過失相續論之亦離諸過。

    又前清淨法體離過此中鮮白能令覺者身亦鮮白。

    梵行者。

    謂八支聖道此出梵行之體當知此道由純一等四種妙相之所顯說故。

    八聖道名為梵行。

    若依此解與古不同。

    此上十德總顯經勝。

     經曰。

    爾時世尊“為諸菩薩說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淨法門此門”即是菩薩句義。

     贊曰。

    自下明第二應機廣說分。

    于中總有十四段經。

    合之為三。

    初六段明菩薩境。

    次六段明菩薩行。

    後二段明菩薩果。

    一切佛教所诠義理不離此三。

    說境先令知法染淨因果善惡此可欣厭此可修斷。

    說行次令知依境起行修斷之法。

    說果後令知行行得果殊勝之相。

    初六段明境複分為三。

    初二段明體境。

    第一甚深微妙清淨法門。

    即是對妄顯真實相真如境體。

    第二寂靜法性現等覺門。

    即是除闇顯于觀照正智境體。

    真如是性正智是相。

    說有前後下皆準知。

    次二段明行境。

    第三調伏衆惡普勝法門。

    由觀實相能伏衆惡。

    第四平等智印清淨法門。

    由觀觀照智慧照明。

    後二段明果境。

    第五法王灌頂智藏法門。

    顯由二行得位财果。

    第六如來智印金剛法門。

    顯由二行得自體果。

    次六段明行複分為三。

    初二段明依實相斷修之相。

    第七離諸戲論輪字法門。

    由觀無相斷分别故。

    第八入廣大輪平等法門。

    由觀平等修證真故。

    次二段明依觀照修斷之相。

    第九真淨供養無上法門。

    由依觀照修真供養故。

    第十能善調伏智藏法門。

    由依觀照能除忿等故。

    後二段明依二法遍修之相。

    第十一性平等性最勝法門。

    修觀實相一切人法平等遍滿故。

    第十二有情住持勝藏法門。

    修觀觀照遍諸人法皆善緣故。

    由觀前六境而起六行。

    已後二段明得果。

    第十三無邊無際究竟法門。

    得二果時廣深一味極殊勝故自利果德。

    第十四甚深理趣無上法門。

    得二果已自利利他為三界主随諸有情所願皆證利他果德。

    就第一段甚深微妙清淨法門。

    即是對妄顯真實相真如境體。

    中文分為三。

    初叙世尊所說法門之名。

    次叙世尊所說理趣之義。

    後叙世尊所說法門之德。

    此即第一叙法門之号。

    爾時者發端義。

    處天宮衆雲集所化機感法王應現說聽懸會故言爾時。

    世尊者能說教主。

    為諸菩薩所被深機。

    說一切法。

    有為無為諸法體事。

    甚深微妙法性真如非凡所測名曰甚深。

    二乘莫知複稱微妙。

    般若理趣即深妙法理。

    謂法性道理義理。

    趣謂意況所趣旨趣。

    此意即說般若之文所诠深趣觀照般若所取意趣。

    自性潔白名清離諸垢染名淨。

    門者虛通趣入之道。

    即顯照理會證之由。

    欲證二空要聞此教理。

    依之修學方可會真。

    不知何名強名門也。

    此門是何。

    此門即是菩薩句義。

    菩薩三義已釋如前。

    言句義者句謂能诠聲之差别。

    不說文名但說句者。

    句诠義周非文名故。

    義謂所诠法之差别。

    不說自體但說義者。

    法義圓被非自體故。

    句既能诠所诠唯義欲顯此教能诠一一皆圓滿。

    故所诠一一亦周被故。

    舉寬能诠及寬所诠。

    文名體法皆已攝故。

    欲求菩提于有情之類起大悲智而起修學及求菩提。

    發勇猛者名為菩薩。

    今此理趣能诠之教即是能诠菩薩之句。

    所诠之理即是所诠菩薩之義。

    若依此教而行此義證此理者名為菩薩。

    後道滿時名之為佛遂舍因名。

    此言菩薩略有三位。

    一初發心二修正行三證法性。

    三位皆須依此修學。

    方可得證故名為門。

     經曰。

    雲何名為菩薩句義。

     贊曰。

    自下第二叙佛所說理趣之義。

    于中有三。

    初佛自問。

    次述其義。

    後勸修學此初問也。

     經曰。

    謂極妙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贊曰。

    自下述其義。

    于中有二。

    初釋其義後釋所由。

    若依清辨世俗可有勝義皆空今說正義空寂。

    若依護法應依下釋。

    就釋義中合有四十一句義。

    釋菩薩句義。

    複分為二。

    初有十門明菩薩修果清淨句義以顯菩薩所有句義。

    後色蘊空寂下三十一門依諸法本性及所由空寂清淨句義以顯菩薩所有句義。

    就初十門明菩薩修果清淨句義以顯菩薩句義之中複分為五。

    然菩薩修略有五種。

    所謂集總修。

    無相修。

    無功用修。

    熾盛修。

    無喜足修。

    謂集一切總為一聚簡要修習初修行者諸惡皆斷諸善皆修諸生皆度。

    或觀一切為骨瑣等或觀此身從頭至足唯膿血等名集總修。

    于離十相真法界中遣事差别而修習故名無相修。

    漸修行者應觀無相。

    為令此修純熟自在不假功力任運現前。

    名無功用修。

    雖無功用修有勝劣為令增勝說熾盛修。

    或雖熾盛恐有少所得便生喜足。

    謂且修此餘何用為為令勿厭乃至菩提名無喜足修。

    今顯菩薩得轉依時地前名為益力損能轉。

    由習慚愧及勝解故益聖道力損二障能。

    亦可分得五修之果。

    十地正證正行五修。

    今此十句顯五修果至文當知。

    此即第一順清淨分無所分别。

    無相現行當來佛果名清淨分。

    此能引彼故名順。

    如佛輪王鮮白蓋等無所分别無相現行。

    由得于此順清淨分。

    無分别故。

    悟極妙樂即無漏智。

    地上正證地前分得。

    若有分别不順清淨得苦惡果。

    今無分别順清淨分故極妙樂苦果永無。

    觸無相樂故。

    此極妙樂非分别引生故名清淨。

    能诠此句。

    此句所诠即是菩薩句義。

    诠辨聞行即此。

    是故下文所說菩薩句義并準此知。

    更不重釋。

     經曰。

    諸見永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微妙适悅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贊曰。

    此中二句義。

    即五果中離種種想得法苑樂。

    由見永寂故離諸相。

    諸相多由諸見生故。

    由得法苑樂故微妙适悅。

    諸見者五見等。

    地前地上伏斷無餘故言永寂。

    以法界為苑于中遊玩故。

    于此喜悅名法苑樂。

    證會名得。

    如王宮外上妙園苑遊戲其中受勝喜樂。

    法界亦爾。

    求證正證皆生樂故。

     經曰。

    渴愛永息“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胎藏超越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衆德莊嚴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贊曰。

    此中三句。

    渴愛者謂貪欲由渴愛生故名渴愛。

    謂如鹿渴遙見陽煙将以為水。

    而起貪求奔走往趣。

    有情亦爾。

    由煩惱渴見不淨物謂以為淨。

    廣起貪求故名渴愛。

    此潤生惑以愛為先或通發業。

    諸煩惱等貪為首故。

    此但舉之。

    地前漸伏地上能除故名永息。

    由因滅故苦果不生。

    是故胎藏亦能超越。

    舉一胎生意離分段處變易故。

    此之生死因果既亡遂得殊勝變易異熟。

    故于地前種相好因化成八相。

    十地之位得諸相好清淨功德莊嚴其身。

    惡法既亡勝果斯起即是念念消融一切粗重依止有漏身器。

    依止本識鞕強不安名為粗重。

    如癰瘡等。

    三苦迫逼不安穩故。

    若在地前由聞般若修行無相。

    令聞熏增銷融本識依上粗重如大良藥銷衆病塊。

    若在十地正能斷之名銷融也。

    粗重既滅故渴愛息。

    胎藏超越得無粗重。

    衆德莊嚴愛能潤發。

    下緣生中自當廣說。

    胎藏身者。

    瑜伽論說胎藏有八位。

    已結凝箭内稀名羯剌濫位。

    表裡如酪未至肉位名頞部昙位。

    若已成肉仍極柔軟名閉屍位。

    若已堅厚稍堪摩觸名健南位。

    肉轉增長支分相現名缽羅賒佉位。

    此後發毛爪生位眼等根生位依處分明願名形位。

    然由先業或母惡緣令此胎藏或發或色或皮或支變異而生。

    由業及母多習灰鹽等味令發毛稀鮮。

    由業及母多習燸熱令色黑黯。

    近寒室等令色白生。

    多啖熱食色極赤生。

    由業及母多習淫欲皮或癬疥或癞等。

    由業及母多習馳走跳踯威儀或倒或屈支分缺減。

    女居左脅倚背向腹。

    男居右脅倚腹向背。

    胎成滿時其母不堪持此重胎。

    内風便起發生苦痛。

    又此業報生分風起令頭向下足便向上。

    胎衣纏裹而趣産門。

    其正出時胎衣遂裂分之兩腋。

    生産門時名正生位。

    時令其母苦痛無量胎身亦爾。

    此大般若第五百八十九卷說。

    此胎藏身三十六物不淨所成。

    一發毛.二爪.三齒.四皮革.五血.六肉.七筋.八脈.九骨.十髓.十一心.十二肝.十三肺.十四腎.十五脾.十六膽.十七胞.十八胃.十九大腸.二十小腸.二十一屎.二十二尿.二十三洟.二十四唾.二十五涎.二十六淚.二十七垢.二十八汗.二十九淡.三十膿.三十一肪.三十二[月*冊].三十三腦.三十四膜.三十五[強-弓+目].三十六聍。

    既生長已次起六觸。

    次随世學次耽家室。

    次造生業次受色等苦樂境界。

    次随其業流随五趣複受此身。

    菩薩不爾。

    随願受生設入母胎。

    即至缽羅賒佉位自無惡業。

    亦不令母習近惡緣自損發等。

    亦不令母受諸苦惱。

    既生長已亦無如前所說惡過。

    唯以悲智受生為業故名超越。

    變易之身無是事也。

    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故名衆德莊嚴。

    悲智熏修得是身故。

     經曰。

    意極猗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得大光明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贊曰。

    此中二句義即是能正了知無量無分限相大法光明。

    得達法界等十方無邊無分量相故極猗适。

    顯照行故名法光明。

    既能廣達契會法性證真妙理意極猗适。

    能了此智分明顯照名法光明。

    此二離垢故名清淨。

     經曰。

    身善安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語善安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意善安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贊曰。

    此中三句即是第五為令法身圓滿成辨能正攝受後後勝因。

    第十地名圓滿在佛地名成辨感此之因最是殊勝說為勝因。

    即是此中三業安樂清淨之義。

    正由前位意善安樂語身二業助安樂故。

    後後法身圓滿成辨。

    三業不淨逼迫現前便無安樂。

    後後法身無由成辨。

    此上十句義明菩薩修果清淨句義。

    以顯菩薩所有句義。

    此中清淨若是染者離過清淨。

    若善者修習清淨。

    菩薩句義不離此。

    故地前分得地上正證。

    故益力轉在地前位。

     經曰。

    色蘊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受想行識蘊空寂。

    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眼處空寂。

    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耳鼻舌身意處空寂。

    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色處空寂。

    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聲香味觸法處空寂。

    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眼界空寂。

    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耳鼻舌身意界空寂。

    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色界空寂。

    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聲香味觸法界空寂。

    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眼識界空寂。

    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耳鼻舌身意識界空寂。

    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贊曰。

    自下第二三十一門依諸法本性及所由空寂清淨句義以顯菩薩所有句義。

    于中分二。

    初有二十六門明世俗勝義法所依所從本性空寂清淨句義。

    以顯菩薩所有句義。

    第二善非善下五對通染淨法差别本性空寂清淨句義。

    以顯菩薩所有句義。

    初中分三。

    初有九門唯明世俗法所依本性空寂清淨句義。

    以顯菩薩所有句義。

    次有十六門唯明勝義法所從本性空寂句義。

    以顯菩薩所有句義。

    後有一門總明世俗及勝義法所依本性空寂清淨句義以顯菩薩所有句義。

    初中九門即分為九。

    此所牒中有三句義。

    即三科法。

    且如凡夫遍計所執色蘊等法。

    本來空寂空寂即清淨。

    但有妄心境都無故。

    依他門有本性亦空。

    經自說言。

    色如聚沫受喻浮泡想同陽焰行類芭蕉識猶幻事。

    色如聚沫者。

    速增減故水界生故。

    思飲食味水所生故。

    不可捼接故。

    非如泥團可令轉變造作餘物故。

    又實非聚似聚顯現乃能發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