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贊卷第二

關燈
大慈恩寺沙門 基撰 經曰。

    是薄伽梵住欲界頂他化自在天王宮中。

     贊曰。

    自下第四明說教處。

    于化土中略彰四德以顯經勝舉化勝。

    處以表報身及法身土亦含實德。

    第一處尊勝在欲極天他化宮故。

    第二同居勝諸佛曾遊大寶殿故。

    第三嚴麗勝無價末尼蓥衆寶故。

    第四愛重勝賢聖天仙所欣樂故。

    此文第一處尊勝也。

    是薄伽梵者指說教主即能住人。

    住者依止居處之義。

    欲者貪愛即是淫觸段食之貪。

    界者族類疆畔之義。

    界由欲生能生于欲名為欲界。

    如胡椒飲如金剛環。

    頂者頭頂高極之義。

    此于欲界六欲天中最高勝處名欲界頂。

    雖言勝處仍未顯名為顯天名故。

    經次言他化自在諸天福力随欲所須如應即現。

    然第五天業既殊勝。

    則不如是随欲化物。

    但以生得變化之力變作種種所須之具而受用之。

    今第六天業更殊勝。

    雖有衆具随欲即現亦能自變化作衆具而不受用。

    要待他天變為樂具。

    自方受用業力勝故。

    由如是義名他化天。

    就此天中非無貴賤臣主等别。

    今處彼天貴主所居非住臣賤下惡天處。

    故經複言天王宮中。

    欲顯法尊說必依于上極勝處非于餘下也。

    如證菩提要金剛座。

    說此勝法必他化宮。

    如十地經依勝處也。

    此表報身住無漏淨土之中。

    亦表法身住離貪欲究竟極處清淨法界。

    證此法者能作利他之勝事。

    故亦為利他處于淨土及法性。

    無分别智及後得智神用無方名為自在。

    此乃諸天法王曾居之宮室也。

    故餘經言畢竟空寂以為舍。

    故三身利物各各别。

    故所居之土亦各别也。

    寄在天宮彰處尊而法勝。

    标居界頂顯妙理以幽深也。

     經曰。

    一切如來嘗所遊處鹹共稱美大寶藏殿。

     贊曰。

    此即第二同居勝也。

    嘗者曾也。

    遊謂遊陟。

    處謂安處。

    唯一佛住諸佛不居則非好處。

    今顯十方過現諸佛皆曾于此他化天宮遊陟安處。

    諸聖共履故知勝處。

    設後諸佛現雖不住皆共稱揚贊美其宮。

    稱者稱揚美者歎美。

    天王宮中舍有無量。

    今佛居彼大寶藏殿。

    衆珍所成名之為寶。

    以寶為藏名為寶藏。

    寶藏即殿名寶藏殿。

    殿既高廣複以貴寶之所莊嚴名為大寶。

    佛居天宮内大寶藏殿中住也。

    此意總表報法二身無分别智及後得智居過現佛曾所遊處。

    并共稱美大寶藏殿。

    亦顯諸佛共居同贊故知處勝。

    佛受用身住報土及後得智分别法性義名為遊。

    無分别智住法性土遊戲如理号為處。

    由受用土具十八德法性之土具含萬善。

    所以諸佛常共贊歎此二土故名共稱美。

    稱者稱揚顯名言之所不及。

    美者歎美假言诠以談實德。

    廣同法界名大。

    萬德所成名寶。

    含容衆善名藏。

    空寂之室名殿。

    報法二身初後二智常居此處。

    說法利他諸佛同居彰共遊而處麗。

    三明并贊示具德以号藏。

     經曰。

    其殿無價末尼所成種種珍奇間雜嚴飾。

     贊曰。

    自下第三莊嚴勝也。

    于中有三。

    一明總嚴二列别嚴三列餘嚴。

    此總嚴也。

    梵雲末尼此雲如意。

    其殿既以無價如意神珠所成。

    加以帝青大青石藏杵藏四寶四色七珍七光間錯莊嚴朱紫交映。

    此意總表法性之殿如如意珠。

    無為萬德之所嚴蓥。

    受用土殿般若為體同彼末尼。

    有為衆善之所莊飾義同間雜嚴飾其殿。

    二大殿二身所居。

    如如意珠随欲所求一切皆得。

    末尼無價更飾之以七珍境。

    智莫方加嚴之以萬德。

    此其總嚴也。

     經曰。

    衆色交映放大光明。

     贊曰。

    自下第二列别嚴也。

    于中總有十四别嚴。

    此有二嚴也。

    七珍間錯所以衆色交映。

    四輝[(起-走+光)-巳+光]耀故能放大光明。

    又朱紫相雜舉事而論交映。

    素黃飛彩離質而放光明。

    此意總表法性無著約緣。

    涅槃分四譬猶交映任物以成衆色。

    又智分真俗似衆色而交映。

    此二齊垂教彩。

    若色以放光明。

    既有照耀之功兼資破闇之力故。

    此二句即是二嚴。

     經曰。

    寶铎金鈴處處懸列微風吹動出和雅音。

     贊曰。

    此有四嚴。

    一懸寶铎。

    二列金鈴。

    三吹動以微風。

    四發音而和雅。

    既铿锵以振響足觀聽以明心。

    此意運以六通同寶铎。

    而振駭飛乎四辯若金鈴。

    而驚濟随機往利處處之義顯然愍物宣揚。

    懸列之言攸顯。

    若不大悲之風飄扇七辯之音無發。

    故知感應道成智悲之德被也。

    言七辯者所謂捷辯。

    迅辯。

    應辯。

    無疏謬辯。

    無斷盡辯。

    凡所演說豐義味辯。

    一切世間最勝妙辯。

    六通等義并如下釋。

     經曰。

    绮蓋缯幡華幢彩拂寶珠纓絡半滿月等。

     贊曰。

    此有八嚴。

    羅蓋扶疏飛圓華而孕绮。

    霞幡飄飏曳曲[彰-章+(卄/果)]以疑虹。

    華幢肅以幹雲。

    彩拂嚴而曳地。

    明珠磊磊映明銀星。

    珍纓絡絡潔逾金鏡。

    輪低翠嶺同浮半月之晖。

    璧挂青岩如含滿月之彩。

    即其化土所居天宮之麗飾也。

    此意總顯報法二土。

    四無量如绮蓋以蔭群生。

    四總持若缯幡而轉衆惡。

    三三摩地喻彼華幢。

    百千功德所莊飾故。

    四種攝事譬斯彩拂。

    垂遍含生拂塵垢故。

    四總持三三昧皆如下釋。

    四無量攝事等不異常談。

    三念住為寶珠恒時平等故。

    四弘願為纓絡助嚴衆行故。

    無畏為半月能破外道消除邪惡故。

    十力為滿月能破天魔令除諸惡故。

    或以六度為寶珠通攝萬行故。

    三念住者謂一分贊不生愛。

    一分毀不生嗔。

    于一會中半贊半毀不愛不恚。

    于此三中但住大舍名為念住。

    四弘願者一未離苦願離。

    二未得樂願得。

    三未發心修斷願發心修斷。

    四未成佛者願早成佛。

    無畏十力至下當知。

    此上第二列别嚴也。

     經曰。

    種種雜飾而用莊嚴。

     贊曰。

    此即第三列餘嚴也。

    末尼之殿大嚴如是。

    子細别嚴今總彰舉。

    所謂戶牖軒窗甍棟蘭楯皆随具有。

    即顯解脫。

    勝處。

    遍處。

    無诤。

    願智。

    永斷習氣。

    一切種妙智百千功德。

    所嚴二土有為無為理應爾故。

     經曰。

    賢聖天仙之所愛樂。

     贊曰。

    此即第四寶重勝也。

    五乘凡夫曰賢。

    三乘證果曰聖。

    五趣之極曰天。

    人有神德曰仙。

    寶而重之為愛。

    欣求傾渴為樂。

    此化土也。

    今顯三乘之中若凡若聖俱生愛重欣求趣證。

    名為愛樂。

    此顯法報二身随應土也。

     經曰。

    與八十億大菩薩俱。

     贊曰。

    自下第五教所被機。

    然此經中實通凡聖如下經雲。

    金剛手等諸大菩薩及餘天衆聞佛所說信受奉行。

    金剛手等聖人衆也。

    餘天等者凡夫衆也。

    故知此會凡聖兩集。

    又準化處在他化宮。

    顯居化土理然。

    天宮非是淨土。

    若準十地諸大菩薩者即應化處不說天宮。

    由此人處影顯。

    可知處說天宮彰凡夫皆居穢土。

    衆标菩薩明大士鹹處淨方。

    然則教迹幽深非愚所測故。

    乃但題菩薩。

    應此通機。

    化處舉勝而說天宮。

    聽衆标尊但言菩薩。

    理兼通也。

    又法門邃但被一乘之人。

    玄宗寥廓遂隔二乘之衆也。

    此被機中文勢有四。

    一舉數二陳德三列名四彰軌。

    此舉數也。

    與者兼并及會之義。

    十萬為億八十億者八百萬也。

    所言大者略有四義。

    一數大八百萬菩薩會集聽法故。

    二德大皆具總持等諸大功德故。

    三業大并具妙辯才說法利生故。

    四名大如金剛手等十地滿名故。

    菩薩俱者顯教深妙唯被上機。

    欲令有情得希有法精勤渴仰信受奉行故。

     經曰。

    一切皆具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無礙妙辯。

     贊曰。

    下陳德也于中有二。

    初列名後例指。

    此列名也。

    陀羅尼者此雲總持以念慧為性。

    此有四種。

    法義及明咒能得菩薩忍。

    法謂能诠于一名等中持諸名等故。

    義謂所诠于一義中持諸義故。

    咒如下說。

    能得菩薩忍者謂有一咒速得菩薩無生法忍。

    彌勒菩薩說壹胝密胝吉胝思羼底(丁履反)缽陀膩莎诃。

    三摩地者此雲等持舊雲三昧。

    謂諸有漏無漏等定皆能平等持心于境名曰等持。

    謂大空等三三昧等。

    無礙妙辯謂法義詞辯說無礙。

    初之二德舉自利行。

    第三之德舉利他行。

    此三體性。

    依處。

    修法。

    得位。

    一切義門如别處說。

     經曰。

    如是等類無量功德設經多劫說不能盡。

     述曰。

    此指例也。

    劫者時分。

    菩薩修因時行并大故贊功德經劫不窮。

    謂轉法輪無生忍等恐文繁廣故例指也。

    何故須贊菩薩功德。

    為舍衆生輕慢心故。

    有作是言。

    諸聲聞衆久修梵行諸菩薩衆應當敬禮。

    又令衆生起淨心故。

    菩薩尚有如是功德何況如來。

    故諸有情至心歸禮并願速證。

     經曰。

    其名曰金剛手菩薩摩诃薩“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虛空藏菩薩摩诃薩金剛拳菩薩摩诃薩妙吉祥菩薩摩诃薩大空藏菩薩摩诃薩發心即轉法輪菩薩摩诃薩”摧伏一切魔怨菩薩摩诃薩。

     述曰。

    下列名也。

    此有八人舉其勝者。

    言菩薩摩诃薩者菩提言覺即一切智。

    薩埵言有情即求菩提之有情也。

    此通三乘。

    摩诃言大薩埵如前為簡取大故言摩诃薩。

    又菩提者所求之果智境也。

    言薩埵者所為拔濟之有情悲境也。

    即是自利利他二德。

    又薩埵者是勇健義。

    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言菩薩。

    此後二解許通凡聖。

    今取第十金剛心者故複說言摩诃薩也。

    言金剛手手者取義執義。

    常起信手取諸功德故。

    起智慧手執受金剛本法性故。

    又信智二手猶如金剛堅固難壞非邪惡友所能壞故。

    觀自在者即觀世音。

    觀謂觀察觀諸有情身語心性。

    受苦惡時或祈念時應時為拔往詣救護名觀自在。

    神用無方得自在故。

    虛空藏者以空為藏藏諸珍寶。

    見諸有情貧無财寶從虛空中雨種種寶施貧乏故。

    金剛拳者拳者破壞擊碎之能。

    發起堅固智慧之拳擊破生死煩惱業等。

    如以金剛拳擊碎諸物因以名也。

    妙吉祥者即文殊師利先雲妙德。

    妙者善義。

    由善能作勝福利事饒益有情名妙吉祥也。

    大空藏者。

    大空即是遍滿法界。

    真如空理以此為藏。

    為諸有情說大空法。

    以此法施令諸有情皆獲種種聖法财寶名大空藏。

    發心即轉法輪者。

    輪謂摧伏移轉之義。

    法謂教法如法輪章說法輪義。

    此大菩薩從初發心終至十地凡所舉措身語意業皆為有情說深妙理轉大法輪行饒益故。

    摧伏一切魔怨者。

    魔謂四魔如前已說。

    此四能破有情善事為衆生怨。

    此大菩薩住金剛心離分段死及諸煩惱故能摧伏一切魔怨。

    此八名中金剛手智取善為名。

    觀自在悲拔苦為号虛空藏濟貧為字。

    金剛拳破惡為能妙吉祥作善為目。

    大空藏顯真為稱。

    轉法輪說法為利。

    摧伏魔怨害賊為益。

    或智慧慈悲一對或顯真顯妄一對。

    拳如妄法故或顯有為無為善法一對。

    或進善破惡一對。

    随其所應準名知義。

     經曰。

    如是上首有八百萬大菩薩衆前後圍繞。

     贊曰。

    此第四彰軌也。

    八百萬者八十億也。

    言前後者以方為首故有前後。

    各見世尊在其前坐為其說法。

    既無背面甯有前後。

    如珠星而拱朗月。

    譬金山而輔妙高。

    若衆梵之繞梵王。

    似諸天之圍天帝。

    尊人重道渴法希益。

    翹注一心冀聞深緻。

     經曰。

    宣說正法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

     贊曰。

    此即第六歎法勝德。

    宣說正法是總句也。

    刊定可軌離邪分别名為正法。

    宣顯未聞為初開智說彰舊理為久悟人。

    初中等者總有十德以彰教勝。

    瑜伽師論八十三雲。

    一初善二中善三後善四文巧五義妙六純一七圓滿八清淨九鮮白十梵行。

    彼自釋言。

    初善者謂聽聞時生歡喜故。

    由法殊勝初有聽聞即令生喜。

    中善者謂修行時無有艱苦遠離二邊。

    依中行故既聽聞已正修行時遠離苦樂邪怠二邊。

    依處中行以求出世故中善也。

    後善者謂極究竟離諸垢故。

    及一切究竟離欲為後邊故。

    謂佛言教理極究竟性離諸垢能現涅槃。

    依修行者能離欲故。

    文巧者謂善緝綴名身等故。

    及八語具得圓滿故。

    八十一雲。

    先首美妙顯了易解樂聞無依不逆無邊名八語具。

    如彼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