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贊卷第一

關燈
起緣。

    喻如來鏡智非處樂惡愚昧衆生智影起緣。

    彼非器故。

    愚昧重故雖有三寶良田生長一切善法。

    不欲聽受不樂歸依返信外道。

    豈非愚癡尤重覆蔽。

    故雲非器。

    九又如圓鏡非處遠質影像起緣。

    喻如來智鏡非處不淨感匮法業。

    不信衆生智影起緣。

    彼非器故。

    由前身中诽謗正法經無量劫不聞正法自業障故。

    或由無性不信因緣非聖法器故非彼緣。

    由此九喻随其所應與自他身.有性無性.世出世善為因緣故名為住持。

    平等性者謂十平等。

    一諸相增上喜愛平等法性。

    謂于相好生喜愛故今證法性悉皆平等。

    二一切領受緣起平等法性謂内外緣起。

    三遠離異相非相平等法性。

    色等諸法變壞等相不相似故名為異相。

    遠離各别異相即是共相。

    如是共相以非相為相即法平等性。

    故經說言。

    一切諸法皆同一相。

    所謂非相。

    四弘濟大慈平等法性。

    慈有三種一有情緣。

    緣有情為境初發心菩薩修。

    二法緣。

    緣正法為境。

    修正行菩薩多分修。

    緣教生故。

    三無緣。

    緣真如為境。

    無生忍菩薩多修。

    此慈雖有所緣緣法界故亦名無緣。

    無分别故。

    佛皆具有平等福業。

    長時無間殷重無餘。

    故名弘濟。

    五無待大悲平等法性。

    二乘之悲不拔一切唯拔欲界暫時而轉。

    如來普拔遍緣三界恒時而轉無所觀待。

    恒救不舍能拔三苦所苦有情。

    等如一子不生分别。

    此子非子及拔不拔。

    如來證得大菩提已恒作是念。

    我常安立一切有情諸善根本。

    若未悟者我當開悟。

    此亦三種準慈應說。

    六随諸衆生所樂示現平等法性。

    如來雖居無戲論位由平等智增上力故大圓鏡智相應淨識現琉璃等微妙色身。

    令諸有情善根成就自心變似如是身相。

    謂自心外見如來身。

    七一切有情敬受所說平等法性。

    随衆生樂如是語業發生歡喜。

    如來即現由悲願故說必稱機不虛捐也。

    雖有衆生不順佛語此是化作或當有益後必信受。

    八世間寂靜皆同一味平等法性。

    有漏五蘊名為世間即彼息滅名為寂靜。

    生死涅槃二俱平等故名一味。

    又所執世間本性無故名為寂靜。

    此即顯如無差别故名為一味。

    九世間諸法苦樂一味平等法性。

    世間有八謂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得可意事名利。

    失可意事名衰。

    不現诽撥名毀。

    不現贊美名譽。

    現前贊美名稱。

    現前诽撥名譏。

    逼惱身心名苦。

    适悅身心名樂。

    聖者居中恒常一味得利不高遇衰不下。

    乃至遇苦無患得樂無愛。

    應如虛空平等一味。

    十修植無量功德究竟平等法性。

    功德即是菩提分等熏種長養成熟解脫名為修植。

    具此十德名平等性智。

    又有二平等。

    謂一切有情平等。

    諸佛平等。

    如攝大乘等解。

    轉第七得。

    因昔有我此彼不等。

    今離我故名等平等。

    種種希有殊勝功德者即妙觀智及成事智。

    各有十因。

    妙觀察智十種因者。

    一建立因。

    此智住持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無礙辨說諸佛妙法。

    謂十力等。

    二生起因。

    此智能為頓起一切所知無礙妙智種種無量相識因緣。

    謂一切智能頓了知一切境相。

    一切境相頓起生因也。

    三歡喜因。

    此智可玩。

    波羅蜜多.菩提分法.十力.無畏.不共佛法之所莊嚴甚可愛樂。

    四分别因。

    此智之上世及出世衰盛因果三乘圓證無餘。

    觀察妙飾間烈。

    世間惡趣善趣以為衰盛因果。

    出世以二乘大乘為衰盛因果也。

    又有異解如佛地第五。

    五受用因。

    此智助平等智為增上緣。

    擊發鏡智相應淨識現受用身。

    種種衆會威德熾盛雨大法雨。

    為令十地諸大菩薩受大法樂。

    亦助成智現變化身。

    乃至為令地前所化受用法樂。

    六趣差别因。

    此智之上無邊因果五趣差别具足顯現。

    七界差别因。

    此智之上無邊因果三界差别具足顯現。

    八雨大法雨因。

    此智之上諸佛菩薩威神所引廣大甚深教法可得。

    九降伏怨敵因。

    此智之上一切天魔外道異論所不傾動。

    甚深法界教法可得。

    十斷一切疑因。

    妙觀察智不愚一切自相共相之所圍繞故。

    此中廣辨自共相體。

    此等十因廣說其相如佛地論。

    成所作智十種因者謂三業化。

    一身業化。

    此有三種。

    一現神通化。

    由是如來示現種種工巧等處摧伏諸伎傲慢衆生。

    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衆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二現受生化。

    由是如來往諸衆生種種生處示同類生而居尊位。

    由其示現同類生故攝伏一切異類衆生。

    三現業果化由。

    是如來示現領受本事本生難修諸行。

    如契經說。

    如來先世迦葉佛時作是罵言。

    何處沙門剃除鬓發有大菩提。

    無上菩提極難得。

    故由彼惡業今受如是難行苦果。

    此言亦是為止惡行現化所作。

    若不爾者何有系屬一生。

    菩薩已曾親事無量如來植諸善本。

    性憶宿命。

    更起如是動語惡行。

    當知此言為欲化度宜聞此言而得度者。

    令于佛所離此言故。

    二語業化。

    此亦三種。

    一慶慰語化。

    由是如來宣暢種種随所樂法。

    文義巧妙小智。

    衆生初聞尚信。

    謂佛言音具六十德。

    諸凡愚慧暫時得聞尚生信解。

    何況其餘聰慜者慧。

    二方便語化。

    由是如來立正學處毀諸放逸贊不放逸。

    又複建立随信行人随法行等。

    由大悲故。

    為諸有情安立學處令伏諸惡修世間善。

    安立聖道分位差别。

    令入正道出離三界。

    三辨揚語化。

    由是如來斷諸衆生無量疑惑。

    謂成事智随諸衆生意樂差别現化語業。

    說種種義斷諸疑惑。

    謂發一音表一切義令諸有情随類獲益。

    佛以一音演說諸法衆生随類各得解。

    等此由如來本願所引不思議力。

    若作化身一質異見利樂事成。

    三意業化。

    此有四種。

    一決擇意化。

    由是如來決擇衆生八萬四千心行差别。

    謂諸有情八萬四千諸垢塵勞心行差别。

    此能障礙八萬四千波羅蜜多陀羅尼門三摩地等。

    如賢劫經廣說其相。

    所謂最初修習行法波羅蜜多。

    乃至最後分布佛體波羅蜜多三百五十。

    一一皆具六到彼岸。

    如是總有二千一百。

    對治貪嗔癡及等分有情心行差别八千四百。

    除四大種及六無義所生過失。

    十轉合數八萬四千。

    修習此故後得成就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三摩地等。

    此猶略說。

    廣則無量。

    二造作意化。

    由是如來觀諸衆生所行之行行與不行若德若失。

    為令取舍造作對治。

    謂随觀察一切有情所行之行。

    若諸惡行不行有德行即有失。

    若諸善行行即有德不行有失。

    如是觀察為欲令彼取德舍失。

    于德造作住持對治于失造作遠離對治。

    三發起意化。

    由是如來為欲宣說彼對治故顯彼所樂名句字身。

    謂随衆生所樂說法令起愛樂發生對治。

    四受領意化。

    由是如來于定不定返問置記為記别。

    故随其所應受領去來現在等義。

    此四即是一向分别返問置記四種論說。

    謂三寶性良福田等此三業化即三神變。

    謂神通記說教戒三種。

    由此義故說佛世尊名大聖智藥。

    能除一切煩惱病故。

    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各有十因故名種種希有功德。

    此句總顯報身實德故以四智初門贊述。

    餘色非色諸有為德皆是四智品類攝故。

    第二句雲灌頂寶冠超過三界此歎道勝位尊。

    出第十地灌頂位已戴佛寶冠殊勝妙智身淨無漏。

    離諸系縛非界所攝故。

    名超過由此二乘異生外道位皆卑下故。

    十地雲有此淨土出過三界。

    第十地菩薩當生其中。

    彼土處所不離三界以離系縛故名超也非彼攝故。

    如來之身亦複如是。

    非有漏故名為超過非離三界别處生也。

    第三句雲遍金剛智大觀自在者歎悲深智廣二果齊圓。

    因中修行自利利他悲智為因果道成滿。

    果既了知諸法名遍金剛智。

    能證遍智能摧二障故喻金剛。

    或所破二障堅牢難壞亦喻金剛。

    能證遍破猶如金剛煩惱所知。

    真實妙智名遍金剛智。

    得此智覺能悲拔濟一切有情。

    自利智圓利他悲滿名觀自在。

    随其衆生三業求願即能悲拔無有遺漏名大觀自在。

    顯佛諸德莫過此二。

    攝法周盡随應廣攝 第四句雲決定諸法大妙智印者歎慧廣智德。

    總印一切有空事理證不謬故。

    智有二種二種無智皆已斷盡故得二智。

    有為智能知有為定無常。

    無為智能知無為定寂靜。

    此二無我印法定然必無猶預故。

    用廣大名大妙智印。

    若無此智于法不能決定智起。

    第五句雲畢竟空寂平等性印者歎照寂斷德。

    此歎法身要斷二障方證二空。

    二空之理印定諸法。

    諸法平等皆由二空。

    由二空門證此法性名平等性。

    然畢竟空但能入門非平等性。

    平等性者真如之體非空非有。

    今從方便名畢竟空。

    由觀有情為畢竟空所證得故。

    佛已圓得故名為證。

    第六句雲于諸能作所作事業皆得善巧成辨無餘者。

    下四句歎化身。

    此歎成巧恩德。

    謂佛世尊大悲熏煮六時驅逼。

    為利有情為現方便報身化身。

    如應說法利樂菩薩及二乘等。

    其平等智擊發鏡智。

    為諸菩薩現他報身。

    妙觀察智于中說法斷衆疑網。

    成所作智擊發鏡智起變化身。

    為二乘等現化身語。

    妙觀察智于中說法斷諸疑網。

    成所作智現三業化。

    總有十種。

    如此中解釋初句總德中解。

    此成事智及平等性智名為能作事業。

    其十種化平等智等之所作事名為所作事業。

    世尊于此能作所作皆得善巧成辨無餘。

    一切皆得善巧滿故。

    第七句雲一切有情種種希願随其無罪皆能滿足者。

    歎神通輪能滿勝願。

    由佛具有神通威力。

    一切有情世及出世諸無罪願皆能滿足。

    然不皆與故說為能。

    恐諸有情增惡業故。

    謂見貧者常求其财應亦施與。

    然得财已增長惡業所以不與。

    攝大乘雲甯使貧乏于财位遠離惡趣諸惡行。

    勿彼起過亂諸根能感當來衆苦器諸根缺等。

    類此應知。

    若求智門無罪福慧然必皆與。

    如末利夫人願為王妃後獲聖果。

    五百聖種願見佛身說本生事。

    迦葉夫婦願為道心夫妻眷屬後得聖果。

    阿育王女願得錢施後為王女。

    此等皆是無罪之願皆能滿足。

    不同父母亦與其子有罪之願無罪希願則不能與。

    又現神通随其宜現佛則為現滿足所求。

    如為優樓頻螺迦葉三人等現神通事。

    如為調伏劫比拏等現大神通令其入道。

    皆滿勝願也。

    第八句已善安住三世平等常無斷盡廣大遍照者。

    歎佛世尊記心輪能為說法。

    天眼通知現在世如知人間牛産犢事。

    生死智知未來知未來婆羅門等旃遮謗已後自敗事。

    亦知郁頭藍子生天已為著翅狸後入地獄事。

    以宿住智知下乞兒久發善根。

    為其說法拔濟饒益記别三世而為說法。

    行利樂事無有差别名為平等。

    能觀此智相續現前常無斷盡無所不知廣大遍照。

    第九句雲身語心性猶若金剛等諸如來無動無壞者。

    歎漏盡輪能現離染教誡教授。

    三之中惑業皆盡故似金剛等于諸佛。

    不為一切外道天魔生死惡友之所動亂破壞。

    令起惡業等也。

    由三業中一切漏盡故能教誡教授衆生故名漏盡。

    如對法論第一疏解。

    又第四解。

    此中九句初之一句總歎四智法身報身。

    次有二句歎位尊德廣。

    次三句别歎三德。

    後三句别歎三神變。

    欲令衆生聞佛功德生勝歡喜殷重聞法起趣求故。

    佛具此德以歎經初令知所說最勝妙故。

     般若理趣分疏卷第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