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贊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大樂大财。
三界自在常能堅固。
饒益有情由斯陀羅尼。
以隐密言詞說其神咒。
能受持者一切障滅。
随心所欲無不成辨。
乃至廣說若離煩惱惡業。
諸願世出世間若今若後。
由無罪故悉能滿足。
若起煩惱惡業根本由有罪故。
如是諸願皆不與之。
故說世尊不奪有情一切諸願。
然不皆與。
要除無罪若起煩惱及起惡願雖有至誠亦定不與。
如如意珠所發善願一切皆得。
第八句雲已善安住三世平等。
常無斷盡廣大遍照者。
顯下十四段中第十三段無邊無際究竟理趣金剛法門。
此意總顯般若波羅蜜多。
若體若用弘廣深遠不異最勝 是故如來無邊無際一味究竟。
能觀般若體用廣大所以無邊。
能遍照故所以無際。
由無斷故所以一味。
由無盡故所以最勝。
故能觀智妙知三世。
知過未世猶如現在名為平等。
又觀照智無邊無際一味究竟。
能觀三世若理若事。
事事分明皆善了達故名平等。
其理一相亦名平等。
若理若事皆能了達。
故平等言通其理事。
常無斷盡。
廣大遍照智之用也。
善安住者能觀之智妙達三際名善安住。
理事之中皆無謬亂名善安住。
于一切時智用遍了是此意也。
第九句雲身語心性猶若金剛。
等諸如來無動無壞者。
顯下十四段中第六段如來智印金剛法門。
顯第九段真淨供養無上法門。
佛具攝受一切如來金剛身印能證一切佛之法身具攝諸佛金剛語印于一切法得自在轉。
具攝諸佛金剛心印于一切定當得自在。
具攝諸佛金剛智印能得無上妙身語心。
猶如金剛。
無動無壞不為煩惱之所鼓動。
不為外道魔王破壞。
令其三業有所動壞。
以佛三業智為前導。
離諸過失。
不可破壞令起過失。
故無動壞。
無動壞者與一切佛功德無差。
故名為等。
等諸如來即上諸門所說一切如來之妙義也。
此如金剛不可動壞。
殊勝三業。
由昔因中如法三業供養諸佛為法供養故至佛位。
得是果也。
真淨供養所得報故不可動壞。
或此三業非外道惡友所動。
非天魔邪朋所壞故。
猶若金剛。
破滅生死所有三業。
三業性者即三業體。
更無他義。
此中九句顯佛世尊下十四段經所顯功德。
今歎佛德欲令衆生知佛具德起殷重心。
敬受所說或聞此已當發勝心。
欣求證得。
或顯世尊具此諸德超過一切。
是故所說甚深理趣最為殊勝可依修學。
第二又解。
依諸經中說佛具有二十一德。
别配此等九句。
經文金剛住持平等性智者。
謂佛不二現行一向無障殊勝功德。
及顯逮得一切佛平等性。
得一切佛相似事業殊勝功德。
如是一句總顯二德。
謂佛世尊離諸凡夫現行生死起諸雜染住著生死。
離二乘者現行涅槃一向棄背利樂他事。
住著涅槃。
世尊無彼現行二障。
是故說名不二現行。
悲智遍故生死涅槃二俱不住故名平等。
能破此二障故假喻金剛。
住無所住無住涅槃故名住持。
住持悲智故又逮得一切佛平等性。
謂所證理等能證智等所成身等。
意業悲行悉皆平等。
由此平等能壞生死故名金剛。
平等為依能持衆德故名住持。
今但舉一。
此等甚多故名種種殊勝功德。
經第二句雲灌頂寶冠超過三界即佛三德。
一者一切菩薩正所求智。
二者極于法界。
三者所行無礙。
此中初句成就佛種不斷方便殊勝功德。
謂諸菩薩為令佛種無斷絕故勤修加行非二乘等。
是故佛智唯諸菩薩正所應求。
由此灌頂法王子位唯第十地。
著佛寶冠紹佛之位。
非二乘等。
謂令衆生求聽般若甚深經典拟成種覺。
亦是紹繼法王之位。
是故若障破滅衆生不令修學般若經典。
即為斷絕諸佛種子。
此第二句證得果相殊勝功德。
謂得窮極清淨法界。
此淨法界修道之果。
觀照心中常現前。
故喻于頭上所戴寶冠。
寶冠即是身之上飾。
法界亦是功德根本。
故喻寶冠。
此第三句降伏魔怨殊勝功德。
謂所行者即色等境。
此所行境擾亂心故障礙善。
故說名魔怨。
諸佛世尊心善安住極悅意境。
亦不能亂。
所有功德極善成滿。
一切惡境不能為礙。
以能摧伏一切境界。
一切所行不能拘礙離系縛法。
故至佛位超過三界。
此第二句世尊之德。
無始不成今時始得名之為獲。
第三句雲遍金剛智大觀自在即佛三德。
一不可轉法。
二住于佛住。
三于一切行成就大覺。
此中初句降伏外道殊勝功德。
謂佛正法一切外道不能退轉。
降伏彼已顯自正道。
以由成就遍金剛智說甚深法降伏外道。
又由成就遍諸法智。
能說深法降諸外道。
故說此智喻若金剛。
言遍智者遍解諸法一切智也。
此第二句觀所化生殊勝功德。
謂住大悲晝夜六時觀世間故。
此第三句于一切乘所化有情。
能随所應示現自身殊勝功德。
謂遍了知一切有情性行差别。
如其所應現自身。
故大觀自在。
若觀有情心行差别不自在者。
不能随類即現其身。
由此既能随應現者。
故知佛具遍智大觀自在故也。
又初句言遍金剛智是二十一功德之智總句最清淨覺。
謂于一切有為無為所應覺境正開覺故。
淨妙圓滿正開覺故。
又于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正開覺故名遍金剛智。
此中二德今顯創圓名之為得。
第四句雲決定諸法大妙智印者。
此智十地分已得之。
今顯滿也。
顯二種德。
一于一切法智無疑滞。
二于諸法智無有疑惑。
此中初句斷一切疑殊勝功德。
謂于諸法已得能除一切疑惑決定智。
故此第二句妙善了達一切法智。
能随所應恒正教誨殊勝功德。
謂于諸法懷疑惑者。
無有力能随應教誨。
唯佛世尊證見諸法。
智善決定。
能随所應無倒教誨無休廢。
故若于諸法不決定者理即不然。
又得三法印諸行無常有為别印。
涅槃寂靜無為别印。
諸法無我二法遍印。
此三妙理印定諸法。
稱之為印。
佛得此智名為智印。
第五句雲畢竟空寂平等性印者顯二種德。
一得佛無二住勝彼岸。
二證無中邊佛地平等。
此中初句自性身分殊勝功德。
佛無二住即是法身真如為體無差别相。
于中一切二相分别皆不現行。
緣彼勝定常住其中。
故名為住。
即無二住名勝彼岸。
佛已窮到故名為得。
此之法身諸佛共有平等之性。
要除二我。
觀二我空寂方始圓證。
此第二句證真如相殊勝功德。
謂真如相遠離一切有為無為中邊相故。
遠離方處中邊相故。
即是佛地平等法性。
由證此故遍知諸法。
于中不染。
此真如理印于諸法。
契畢竟空。
方能證會佛皆圓證。
第六句雲于諸能作所作事業皆得善巧成辨無餘者。
此顯世尊二種功德。
一其身流布一切世界。
二其所成立不可思議。
此中第一句現從睹史多天宮來下殊勝功德。
謂現化身普于一切世界洲渚同時流下入母胎故。
謂即八相示現成道。
此即世尊能作事業皆得善巧 化身既爾他報身等随應化現理亦如是。
此第二句安立法教殊勝功德。
謂佛安立一切法教超過一切尋思境故。
是則名為所作事業皆得善巧。
三劫修因本為有情。
現身說法作大利樂。
今既圓滿故名善巧成辨無餘。
第七句雲一切有情種種希願随其無罪皆能滿足。
此顯世尊二種功德。
一趣無相法。
二不相間雜。
如來解脫妙智究竟。
此中初句調伏方便殊勝功德。
無相法者即是涅槃。
佛善了知三乘有情随彼堪能調伏方便。
如實為說令彼趣證無相法故。
此意說言一切有情求出生死皆得涅槃。
三乘妙願由無罪故佛皆能滿。
此第二句受用身分殊勝功德。
謂受用身不相間雜。
一切如來受用身體各各别故。
如來妙智能令一切有情解脫故。
言如來解脫妙智。
佛于此智已得究竟。
如來此智不相間雜。
于淨佛土現受用身。
亦不相雜。
大集會中現種種身。
與諸菩薩受用法樂。
亦不相雜。
如來于此智所現身亦到究竟。
此意即顯如來之智及所現身已得究竟。
随諸有情一切無罪所樂所願。
皆能為現方便拔濟令離生死。
故名滿足。
第八句雲已善安住三世平等常無斷盡廣大遍照。
此顯世尊三種功德。
一遊于三世平等法性。
二盡虛空性。
三窮未來際。
此中初句記别三世殊勝功德。
謂如現在記别過去未來世事皆無礙。
故謂記般若于東北方最後興盛最初滅之。
乃至正法滅盡時事。
于瞻波國記法當滅。
如正法滅經當廣說相。
又記菩提樹邊二石菩薩身若滅盡正法當滅。
今沒至胸事可驗矣。
記阿輸迦為輪王事即其證也。
此後二句自利利他二德無盡殊勝功德。
謂如虛空經成壞劫性常無盡。
如來一切真實功德亦複如是常無斷盡如未來際無有盡期。
利他功德亦複如是。
窮未來際常作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
故廣大遍照。
即無斷盡真實功德之照用也。
第九句雲身語心性猶若金剛等諸如來無動無壞者。
此顯世尊二種功德。
一到無障處。
二凡所現身不可分别。
此中初句已修一切障結對治殊勝功德。
謂已修習一切二障對治聖道。
已到解脫一切障處。
所依所趣故名為處。
由此如來所有三業皆善無漏。
猶如金剛以一切佛非餘動壞。
此第二句能正攝受無染自身殊勝功德。
謂佛自身非是虛妄分别所起。
無煩惱業生雜染故。
以如來身非是雜染分别起故。
不可分别故。
佛三業由離過失猶若金剛不可動壞。
等一切佛。
此中九句文義開合總歎二十一德。
此中且依佛地初釋。
恐文繁廣不錄後師。
攝大乘等随應廣說。
不能一一。
第三又解。
此九句經初四句歎報身。
第一句總歎四智微圓報身實德不論法界。
第二句歎道勝位尊。
第三句歎悲深智遍二果齊圓。
第四句歎慧廣智德。
總印一切有空事理。
證不謬故。
第五句歎照寂斷德。
此歎法身。
下四句歎化身。
第六句歎成巧恩德。
第七句總歎神通輪能滿勝願。
第八句歎記心輪能為說法。
第九句歎漏盡輪能現離染教誡教授。
第一句總歎四智微圓報身實德中。
言金剛者總喻四智所依真如。
性能摧壞并名金剛。
非皆正有摧壞事用。
言住持者圓鏡智也。
即是證于金剛真如之住持者。
此為世出世間衆善之本。
又為餘智之根本。
故名為住持。
依佛地經有九圓鏡喻。
一如依圓鏡衆像影現。
喻如來智鏡諸處.境.識.衆像影現故由此名為一切智者。
故佛身諸德此能住持。
又由鏡智自餘相續出世世善諸處.境.識皆依鏡智而得生。
故名為住持。
二又如圓鏡無動無搖。
衆生觀察自身得失。
為欲存德舍諸失。
喻如來鏡智懸法界幢無間斷故無所動搖。
無數衆生觀于染淨為欲存淨舍諸染故。
三如鏡善鑒淨無垢光明遍照。
喻如來鏡智離二障垢。
極善磨瑩為定攝持。
鑒淨無垢作大利樂事名光明遍照。
四如鏡依緣本質種種影相生起。
喻如來鏡智恒依緣故智影相生。
五如鏡周瑩其面于一切處為諸影像遍起依緣。
喻如來鏡智不斷。
無量衆善行瑩為諸三乘智影依緣。
六如鏡大地大山宮舍大影可得。
而鏡不等大影之量。
喻如來鏡智十地影現。
世出世善一切影現而智不同彼之分量。
七又如圓鏡非處障質影像起緣。
喻如來鏡智非惡友攝聞不正法障礙衆生智影起緣彼非器故。
八又如圓鏡非處闇質影像
三界自在常能堅固。
饒益有情由斯陀羅尼。
以隐密言詞說其神咒。
能受持者一切障滅。
随心所欲無不成辨。
乃至廣說若離煩惱惡業。
諸願世出世間若今若後。
由無罪故悉能滿足。
若起煩惱惡業根本由有罪故。
如是諸願皆不與之。
故說世尊不奪有情一切諸願。
然不皆與。
要除無罪若起煩惱及起惡願雖有至誠亦定不與。
如如意珠所發善願一切皆得。
第八句雲已善安住三世平等。
常無斷盡廣大遍照者。
顯下十四段中第十三段無邊無際究竟理趣金剛法門。
此意總顯般若波羅蜜多。
若體若用弘廣深遠不異最勝 是故如來無邊無際一味究竟。
能觀般若體用廣大所以無邊。
能遍照故所以無際。
由無斷故所以一味。
由無盡故所以最勝。
故能觀智妙知三世。
知過未世猶如現在名為平等。
又觀照智無邊無際一味究竟。
能觀三世若理若事。
事事分明皆善了達故名平等。
其理一相亦名平等。
若理若事皆能了達。
故平等言通其理事。
常無斷盡。
廣大遍照智之用也。
善安住者能觀之智妙達三際名善安住。
理事之中皆無謬亂名善安住。
于一切時智用遍了是此意也。
第九句雲身語心性猶若金剛。
等諸如來無動無壞者。
顯下十四段中第六段如來智印金剛法門。
顯第九段真淨供養無上法門。
佛具攝受一切如來金剛身印能證一切佛之法身具攝諸佛金剛語印于一切法得自在轉。
具攝諸佛金剛心印于一切定當得自在。
具攝諸佛金剛智印能得無上妙身語心。
猶如金剛。
無動無壞不為煩惱之所鼓動。
不為外道魔王破壞。
令其三業有所動壞。
以佛三業智為前導。
離諸過失。
不可破壞令起過失。
故無動壞。
無動壞者與一切佛功德無差。
故名為等。
等諸如來即上諸門所說一切如來之妙義也。
此如金剛不可動壞。
殊勝三業。
由昔因中如法三業供養諸佛為法供養故至佛位。
得是果也。
真淨供養所得報故不可動壞。
或此三業非外道惡友所動。
非天魔邪朋所壞故。
猶若金剛。
破滅生死所有三業。
三業性者即三業體。
更無他義。
此中九句顯佛世尊下十四段經所顯功德。
今歎佛德欲令衆生知佛具德起殷重心。
敬受所說或聞此已當發勝心。
欣求證得。
或顯世尊具此諸德超過一切。
是故所說甚深理趣最為殊勝可依修學。
第二又解。
依諸經中說佛具有二十一德。
别配此等九句。
經文金剛住持平等性智者。
謂佛不二現行一向無障殊勝功德。
及顯逮得一切佛平等性。
得一切佛相似事業殊勝功德。
如是一句總顯二德。
謂佛世尊離諸凡夫現行生死起諸雜染住著生死。
離二乘者現行涅槃一向棄背利樂他事。
住著涅槃。
世尊無彼現行二障。
是故說名不二現行。
悲智遍故生死涅槃二俱不住故名平等。
能破此二障故假喻金剛。
住無所住無住涅槃故名住持。
住持悲智故又逮得一切佛平等性。
謂所證理等能證智等所成身等。
意業悲行悉皆平等。
由此平等能壞生死故名金剛。
平等為依能持衆德故名住持。
今但舉一。
此等甚多故名種種殊勝功德。
經第二句雲灌頂寶冠超過三界即佛三德。
一者一切菩薩正所求智。
二者極于法界。
三者所行無礙。
此中初句成就佛種不斷方便殊勝功德。
謂諸菩薩為令佛種無斷絕故勤修加行非二乘等。
是故佛智唯諸菩薩正所應求。
由此灌頂法王子位唯第十地。
著佛寶冠紹佛之位。
非二乘等。
謂令衆生求聽般若甚深經典拟成種覺。
亦是紹繼法王之位。
是故若障破滅衆生不令修學般若經典。
即為斷絕諸佛種子。
此第二句證得果相殊勝功德。
謂得窮極清淨法界。
此淨法界修道之果。
觀照心中常現前。
故喻于頭上所戴寶冠。
寶冠即是身之上飾。
法界亦是功德根本。
故喻寶冠。
此第三句降伏魔怨殊勝功德。
謂所行者即色等境。
此所行境擾亂心故障礙善。
故說名魔怨。
諸佛世尊心善安住極悅意境。
亦不能亂。
所有功德極善成滿。
一切惡境不能為礙。
以能摧伏一切境界。
一切所行不能拘礙離系縛法。
故至佛位超過三界。
此第二句世尊之德。
無始不成今時始得名之為獲。
第三句雲遍金剛智大觀自在即佛三德。
一不可轉法。
二住于佛住。
三于一切行成就大覺。
此中初句降伏外道殊勝功德。
謂佛正法一切外道不能退轉。
降伏彼已顯自正道。
以由成就遍金剛智說甚深法降伏外道。
又由成就遍諸法智。
能說深法降諸外道。
故說此智喻若金剛。
言遍智者遍解諸法一切智也。
此第二句觀所化生殊勝功德。
謂住大悲晝夜六時觀世間故。
此第三句于一切乘所化有情。
能随所應示現自身殊勝功德。
謂遍了知一切有情性行差别。
如其所應現自身。
故大觀自在。
若觀有情心行差别不自在者。
不能随類即現其身。
由此既能随應現者。
故知佛具遍智大觀自在故也。
又初句言遍金剛智是二十一功德之智總句最清淨覺。
謂于一切有為無為所應覺境正開覺故。
淨妙圓滿正開覺故。
又于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正開覺故名遍金剛智。
此中二德今顯創圓名之為得。
第四句雲決定諸法大妙智印者。
此智十地分已得之。
今顯滿也。
顯二種德。
一于一切法智無疑滞。
二于諸法智無有疑惑。
此中初句斷一切疑殊勝功德。
謂于諸法已得能除一切疑惑決定智。
故此第二句妙善了達一切法智。
能随所應恒正教誨殊勝功德。
謂于諸法懷疑惑者。
無有力能随應教誨。
唯佛世尊證見諸法。
智善決定。
能随所應無倒教誨無休廢。
故若于諸法不決定者理即不然。
又得三法印諸行無常有為别印。
涅槃寂靜無為别印。
諸法無我二法遍印。
此三妙理印定諸法。
稱之為印。
佛得此智名為智印。
第五句雲畢竟空寂平等性印者顯二種德。
一得佛無二住勝彼岸。
二證無中邊佛地平等。
此中初句自性身分殊勝功德。
佛無二住即是法身真如為體無差别相。
于中一切二相分别皆不現行。
緣彼勝定常住其中。
故名為住。
即無二住名勝彼岸。
佛已窮到故名為得。
此之法身諸佛共有平等之性。
要除二我。
觀二我空寂方始圓證。
此第二句證真如相殊勝功德。
謂真如相遠離一切有為無為中邊相故。
遠離方處中邊相故。
即是佛地平等法性。
由證此故遍知諸法。
于中不染。
此真如理印于諸法。
契畢竟空。
方能證會佛皆圓證。
第六句雲于諸能作所作事業皆得善巧成辨無餘者。
此顯世尊二種功德。
一其身流布一切世界。
二其所成立不可思議。
此中第一句現從睹史多天宮來下殊勝功德。
謂現化身普于一切世界洲渚同時流下入母胎故。
謂即八相示現成道。
此即世尊能作事業皆得善巧 化身既爾他報身等随應化現理亦如是。
此第二句安立法教殊勝功德。
謂佛安立一切法教超過一切尋思境故。
是則名為所作事業皆得善巧。
三劫修因本為有情。
現身說法作大利樂。
今既圓滿故名善巧成辨無餘。
第七句雲一切有情種種希願随其無罪皆能滿足。
此顯世尊二種功德。
一趣無相法。
二不相間雜。
如來解脫妙智究竟。
此中初句調伏方便殊勝功德。
無相法者即是涅槃。
佛善了知三乘有情随彼堪能調伏方便。
如實為說令彼趣證無相法故。
此意說言一切有情求出生死皆得涅槃。
三乘妙願由無罪故佛皆能滿。
此第二句受用身分殊勝功德。
謂受用身不相間雜。
一切如來受用身體各各别故。
如來妙智能令一切有情解脫故。
言如來解脫妙智。
佛于此智已得究竟。
如來此智不相間雜。
于淨佛土現受用身。
亦不相雜。
大集會中現種種身。
與諸菩薩受用法樂。
亦不相雜。
如來于此智所現身亦到究竟。
此意即顯如來之智及所現身已得究竟。
随諸有情一切無罪所樂所願。
皆能為現方便拔濟令離生死。
故名滿足。
第八句雲已善安住三世平等常無斷盡廣大遍照。
此顯世尊三種功德。
一遊于三世平等法性。
二盡虛空性。
三窮未來際。
此中初句記别三世殊勝功德。
謂如現在記别過去未來世事皆無礙。
故謂記般若于東北方最後興盛最初滅之。
乃至正法滅盡時事。
于瞻波國記法當滅。
如正法滅經當廣說相。
又記菩提樹邊二石菩薩身若滅盡正法當滅。
今沒至胸事可驗矣。
記阿輸迦為輪王事即其證也。
此後二句自利利他二德無盡殊勝功德。
謂如虛空經成壞劫性常無盡。
如來一切真實功德亦複如是常無斷盡如未來際無有盡期。
利他功德亦複如是。
窮未來際常作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
故廣大遍照。
即無斷盡真實功德之照用也。
第九句雲身語心性猶若金剛等諸如來無動無壞者。
此顯世尊二種功德。
一到無障處。
二凡所現身不可分别。
此中初句已修一切障結對治殊勝功德。
謂已修習一切二障對治聖道。
已到解脫一切障處。
所依所趣故名為處。
由此如來所有三業皆善無漏。
猶如金剛以一切佛非餘動壞。
此第二句能正攝受無染自身殊勝功德。
謂佛自身非是虛妄分别所起。
無煩惱業生雜染故。
以如來身非是雜染分别起故。
不可分别故。
佛三業由離過失猶若金剛不可動壞。
等一切佛。
此中九句文義開合總歎二十一德。
此中且依佛地初釋。
恐文繁廣不錄後師。
攝大乘等随應廣說。
不能一一。
第三又解。
此九句經初四句歎報身。
第一句總歎四智微圓報身實德不論法界。
第二句歎道勝位尊。
第三句歎悲深智遍二果齊圓。
第四句歎慧廣智德。
總印一切有空事理。
證不謬故。
第五句歎照寂斷德。
此歎法身。
下四句歎化身。
第六句歎成巧恩德。
第七句總歎神通輪能滿勝願。
第八句歎記心輪能為說法。
第九句歎漏盡輪能現離染教誡教授。
第一句總歎四智微圓報身實德中。
言金剛者總喻四智所依真如。
性能摧壞并名金剛。
非皆正有摧壞事用。
言住持者圓鏡智也。
即是證于金剛真如之住持者。
此為世出世間衆善之本。
又為餘智之根本。
故名為住持。
依佛地經有九圓鏡喻。
一如依圓鏡衆像影現。
喻如來智鏡諸處.境.識.衆像影現故由此名為一切智者。
故佛身諸德此能住持。
又由鏡智自餘相續出世世善諸處.境.識皆依鏡智而得生。
故名為住持。
二又如圓鏡無動無搖。
衆生觀察自身得失。
為欲存德舍諸失。
喻如來鏡智懸法界幢無間斷故無所動搖。
無數衆生觀于染淨為欲存淨舍諸染故。
三如鏡善鑒淨無垢光明遍照。
喻如來鏡智離二障垢。
極善磨瑩為定攝持。
鑒淨無垢作大利樂事名光明遍照。
四如鏡依緣本質種種影相生起。
喻如來鏡智恒依緣故智影相生。
五如鏡周瑩其面于一切處為諸影像遍起依緣。
喻如來鏡智不斷。
無量衆善行瑩為諸三乘智影依緣。
六如鏡大地大山宮舍大影可得。
而鏡不等大影之量。
喻如來鏡智十地影現。
世出世善一切影現而智不同彼之分量。
七又如圓鏡非處障質影像起緣。
喻如來鏡智非惡友攝聞不正法障礙衆生智影起緣彼非器故。
八又如圓鏡非處闇質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