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贊卷第一

關燈
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具名稱義。

    一切世間親近供養鹹稱贊故具吉祥義。

    具一切德常起方便。

    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疲故具尊貴義。

    或能破壞四魔怨故名薄伽梵。

    四魔怨者謂。

    煩惱.蘊.死.自在天魔。

    破諸有情所修善等名之為魔。

    入第三劫破煩惱死魔。

    将至金剛心取破其天魔。

    解脫道起破其蘊魔。

    若論其相金剛心時破煩惱魔。

    菩提樹下破自在天魔。

    舍第五分壽入無餘滅破其蘊魔。

    更留三月破其死魔。

    若其實義惱亂菩薩皆名煩惱。

    二障俱是。

    金剛心起永破煩惱魔。

    二障種有故解脫道起永破蘊死二魔。

    此依二死作論。

    其伏天魔不見文說。

    今依一義。

    十信菩薩八相成道已應伏天魔。

    或十住第六心始伏天魔。

    是中永離生死出三界故可伏天魔。

    或入初地即伏天魔。

    佛地論初地已上離粗四魔。

    随情取舍。

    故破四魔名薄伽梵。

    問佛具十号。

    何故經首佛教慶喜說此名也。

    答由此一名世鹹尊重故諸外道皆稱本師名薄伽梵。

    又此一名總攝衆德餘名不爾。

    是故經首皆置此名。

    然諸經首雖标教主然各不同。

    且如新譯稱贊大乘功德經。

    住法界藏諸佛所行衆寶莊嚴大功德殿法性土中即法身說。

    其佛地經處最勝光耀七寶莊嚴。

    乃至廣說大寶花王之所建立大宮殿中。

    十八圓滿淨土之中報身所說。

    其此經首雖彰佛實德然稍異餘經。

    所居即在他化自在天王宮中末尼殿内。

    化身所說。

    然法性土雖唯佛居标德嚴花菩薩亦在彼會。

    其淨土中雖但菩薩經中亦說有諸天龍。

    此經雖但說他化宮列衆但标十地圓滿諸大菩薩。

    此等總明一質異見。

    金剛論說。

    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

    說法不二取無說離言相。

    推功歸本以法身為身。

    餘身非身。

    法身為說二說非說。

    體依聚義總名為身。

    法身總為身說之依身說之本。

    二身方起非是常身及非常說般若但以法性為宗。

    意在亡相。

    二身二說皆有相故名非身說。

    實此二身亦有身說。

    欲顯大乘名義深遠證二空理方能知說。

    故假妙土以顯經深。

    法性土中言說稱贊大乘功德經。

    理實嚴花但居淨土不居法性土。

    法性土中無身無說。

    菩薩何由有聽聞等。

    又為顯正智内證真空名居法性土。

    後智起悲化名居淨土等。

    亦無過失。

    天龍八部見居化土。

    其佛地經欲顯十八圓滿淨土之相。

    所說五法如來實德。

    寄淨土說以顯經深。

    其實菩薩正智契真亦居法性。

    天龍聞法亦居化土。

    其此般若觀照證實相。

    一切菩薩及與如來亡相為本。

    實皆居法性身現居淨土。

    然顯悲深慈厚歎報身之德。

    言居化土而說。

    其聽法者亦但标勝人與佛實德相稱。

    寄化土以彰。

    别意如下當說。

    今言薄伽梵随應當說。

    即顯三身皆能說法徒衆皆有住三土義。

    唯标報身之德。

    然則不見經文居自報土說。

    由此應準佛德及處以知佛土。

    今此薄伽梵準下别德。

    即報身實德所居之處。

    即是化土彰勝身以顯法勝。

    舉化處以顯經深。

    欲顯悲智皆是事法修生。

    不言法性之身土也。

     經曰。

    (一)妙善成就一切如來金剛住持平等性智種種希有殊勝功德。

    (二)已能善獲一切如來灌頂寶冠超過三界。

    (三)已能善得一切如來遍金剛智大觀自在。

    (四)已得圓滿一切如來決定諸法大妙智印。

    (五)已善圓證一切如來畢竟空寂平等性印。

    (六)于諸能作所作事業皆得善巧成辨無餘。

    (七)一切有情種種希願随其無罪皆能滿足。

    (八)已善安住三世平等常無斷盡廣大遍照。

    (九)身語心性猶若金剛等諸如來無動無壞。

     述曰。

    此中九句歎如來德。

    依諸經論略為三釋。

    第一且依此經文解。

    其第一句總歎如來兼以下德。

    餘之八句别歎如來列諸德異。

    然下正宗有十四段以顯世尊十四實德。

    今此初句總标衆德餘句别屬功德法門。

    金剛住持平等性智者舉次第二灌頂寶冠超過三界德。

    即是十四段中第三段。

    調伏衆惡普勝法門。

    亦是第五法王灌頂智藏法門之所顯也。

    舉下一德二種法門。

    其種種希有殊勝功德者。

    總指餘七句所有勝德。

    餘十二段所有法門。

    不可一一具足烈故。

    此總解已。

    别解釋者妙者功德微細故。

    善者非佛不恻故。

    又内道不了名妙外道不知名善。

    又智深難測名妙福細叵識為善。

    言成就者自在任運能現前義。

    又克獲圓滿名為成就。

    一切如來者欲顯佛德諸佛共故。

    由此共故佛德可尊。

    是真實德梵雲達他揭多。

    古雲多陀阿伽度。

    此雲如來。

    菩薩地說言。

    無虛妄故名如來。

    涅槃經雲。

    如過去佛說契經等不變改故名之為如。

    從波羅蜜三十七品十一空來至涅槃故名為來。

    此意說言。

    如諸佛等而說妙法。

    從修萬行來至涅槃故言不虛。

    是如來義。

    又言不虛常行谛語來至佛位故名如來。

    瑜伽論雲。

    十号之中初是總序。

    若住生死由行妙行去至佛位名蘇揭多。

    号為善逝。

    古雲修伽陀也。

    若住彼岸因如成佛号曰如來。

    一揭多言義通來去。

    如言蜜多通離到義。

    此亦如是。

    金剛者喻也。

    平等性智能調衆惡降伏煩惱普勝一切名曰金剛。

    如于金剛能摧壞故。

    言住持者至法王位能為一切三界勝主。

    世間所有勝法皆是此智之所住持。

    令其不壞名住。

    助其生長名持。

    又此平等智是諸智藏。

    一切福智以此為因。

    此能住持一切佛德能滅諸惑名金剛住持。

    此是平等性智之作用也。

    内能住持外能摧壞。

    平等性智者非是四智中第二平等性智也。

    畢竟空寂平等法性能證之智名平等性智。

    即無分别智正能斷惑為無間道。

    猶若金剛即妙觀智中之正智也。

    若為住持衆德之本。

    為能摧壞之根本。

    智即圓鏡中平等性智。

    若能摧壞著生死涅槃住無所住。

    即第七識所成平等性智。

    若能摧壞二乘異生一切煩惱住于慈悲利他功德。

    即成所作平等性智。

    今以正義即諸智中随其所應證性平等。

    皆能壞分别及二障等。

    諸德之本名為金剛住持平等性智。

    一切菩薩根本所求如灌頂位之寶冠也。

    性是無漏。

    離三界系永無分别。

    此牒次下第一德已。

    餘德非一名為種種。

    無始未得名為希有。

    唯佛乃成故名殊勝。

    積力道成名為功德。

    此總含下。

    下自當知。

    第二句雲。

    已能善獲一切如來灌頂寶冠超過三界者。

    即下十四段中第三調伏衆惡普勝法門。

    及第五灌頂智藏法門所顯。

    下經解言。

    若以世間灌頂位施當得出世灌頂位果。

    西域世間刹帝利種太子。

    将受帝王之位先請有德婆羅門等以為師傅。

    乘千裡象取四大海水。

    以吉祥茅沾彼海水。

    灑太子頂令其淨潔。

    作大吉祥四方歸伏方受王位。

    古翻經雲刹利水澆頭王。

    今新翻雲刹帝利種灌頂大王。

    王身必是刹帝利種。

    請婆羅門以為師傅灌其頭頂。

    以婆羅門性修梵行淨戒之族故。

    刹帝利請灌其頂。

    此乃效習受法王位之儀式也。

    謂第十地究竟菩薩生色界上大自在宮。

    蓮華台中将起金剛定受佛之位。

    勝諸菩薩菩薩中尊。

    佛之長子名為太子。

    十方諸佛是其師傅。

    各舒慧手及右臂手以三世佛清淨法水灌灑其頂。

    頂謂心首及其頭首。

    除無始來二障垢穢有漏染污遍滿清淨無漏潔白殊勝法王位。

    如世太子既灌頂已将受王位。

    戴王之冠著王之服處王之殿。

    佛法太子亦複如是。

    将受法王法主之位戴佛之冠。

    謂一切智一切種智。

    是佛心首所戴持故。

    即是觀照波羅蜜多。

    此功德法真實珍寶。

    七聖财中名為慧财。

    故此冠冤名為寶冠。

    服二際佛功德法衣即是慚愧柔和忍辱之上衣也。

    此智慧冠是大智藏。

    一切善法因此生故處十方佛空寂寶殿。

    由戴如是冠衣等故。

    無始惡友以煩惱水澆其心頂。

    生死心首所戴愚癡醜惡冠冤。

    生死所著無慚無愧剛強佷戾嗔恚惡服。

    悉得消滅永為棄舍。

    永更不入三界牢獄。

    故名降伏衆惡普勝法門。

    亦名灌頂智藏法門。

    由如是故為三界主出諸有漏生死系縛超三界也。

    自體無漏名為也。

    故下經雲。

    若以世間灌頂位施當得出世法王位果。

    第三句雲遍金剛智大觀自在者。

    即下十四段中第十二一切有情住持遍滿勝藏法門。

    謂佛具證一切有情皆如來藏。

    普賢菩薩自體遍故。

    能證如來藏遍諸有情。

    此能證智名遍金剛智。

    摧滅生死一切障故。

    然由悲故觀諸有情身語心行。

    可濟拔者應時為現。

    故諸有情皆金剛藏。

    以金剛藏所灌灑故皆正法藏。

    一切皆随正語轉故皆妙業藏。

    一切事業加行依故。

    由觀有情而起三業故曰觀自在。

    于求念者如應利樂無失時處法器等。

    故大觀自在。

    如龜茲國聖苾刍尼所現事也。

    第四句雲決定諸法大妙智印者。

    即下十四段中第二寂靜法性般若理趣現等覺門。

    總一切法不過有二。

    一智二境。

    智謂金剛智。

    境謂一切法。

    又有二種一能诠二所诠。

    能诠謂法。

    所诠謂義。

    今顯世尊于二二種諸法之中決定悟解無有疑惑。

    能知此智名大妙智印。

    此智印定二二種法。

    離諸疑網非凡愚所測名之為妙。

    神用難思複名為大。

    即觀有智印定諸法無疑惑也。

    第五句雲一切如來畢竟空寂平等性印者。

    即下十四段中五法門也。

    第一一切諸法甚深微妙清淨法門。

    第四平等智印清淨法門。

    第七離諸戲論輪字法門。

    第八入廣大輪平等性法門。

    第十一性平等性最勝法門。

    謂昔妄想計諸法有。

    今離妄想計執永除。

    所執既無所證亦滿。

    諸妄永棄名為清淨。

    此諸妄想畢竟體空。

    世出世間染淨等法無不空寂。

    空寂之體性即真如。

    即一切法平等之性。

    此理決定遍諸法中名之為印。

    佛得此如一切圓滿故名善證。

    然中邊論解二十空中畢竟空雲。

    為于有情常作饒益而觀空故名畢竟空。

    此意說言。

    為有情故别觀于空或觀所為有情為空。

    此觀有情等畢竟不可得畢竟即空名畢竟空。

    此畢竟空寂一切有情一切法中皆悉平等。

    是諸人法平等之性印定諸法定畢竟空。

    若計所執若二空理皆畢竟空故。

    此解即是第一一切法甚深微妙清淨法門之大義也。

    自餘四門準下應悉。

    恐文繁廣故不并釋。

    第六句雲于諸能作所作事業皆得善巧成辦無餘者。

    當下十四段中第十能善調伏智藏法門之所顯德。

    所調伏者謂諸纏垢忿恚等過。

    謂佛世尊自能調伏忿恚等過。

    亦能調伏一切有情纏垢等失。

    随其大小善惡事緣起纏垢等。

    如來善巧皆能調伏。

    成辨此智一切皆盡更無遺餘。

    故佛世尊自智圓滿伏衆惡患。

    亦能調伏諸有情等纏垢等患。

    亦令乃至得佛菩提。

    是名善巧成辨無餘。

    但是能伏諸纏垢等。

    所有方便皆悉成辨故言善巧成辨無餘。

    智慧善巧名能作事業。

    所伏忿等名所作事業。

    又智慧方便名能作事。

    其所調伏身語意業令離纏垢名所作事。

    此歎世尊具智方便善能調伏自他忿等一切無餘。

    第七句雲一切有情種種希願随其無罪皆能滿足者。

    顯下十四段中第十四甚深理趣最勝法門。

    謂佛世尊由具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成立勝智。

    善辨一切清淨事業能令諸有皆得清淨。

    又以貪等調伏世間。

    普遍恒時乃至諸有皆令清淨。

    自然調伏。

    又大貪等能得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