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 第九卷
關燈
小
中
大
雲無明熏于心。
所現諸衆生。
則知有情衆生。
無情器界。
皆由無明熏習而有。
故智覺雲。
于一圓湛。
析出根塵。
聚内四大為身。
分外四大為境。
若離熏習之緣。
決定無法可得。
言熏習者。
通有二種。
一習熏。
謂熏心體成染淨識等二資熏。
謂現行心境及諸惑相資等。
故起信論雲。
有四種法熏習義故。
染法淨法起不斷絕。
雲何為四。
一者淨法名為真如。
二者一切染因名為無明。
三者妄心名為業識。
四者妄境所謂六塵。
熏習義者。
如世衣服。
初非香臭。
随以物熏則有彼氣。
此亦如是。
真如淨法實無于染。
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無明染法實無淨業。
但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 雲何熏習起染法不斷。
所謂以有真如法故。
有于無明。
以有。
無明染法因故。
即熏習真如。
以熏習故則有妄心。
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
不了真如法故。
不覺起念現妄境界。
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
即熏習妄心令其念着造種種業。
受于一切身心等苦 雲何熏習起淨法不斷所謂以有真如法故。
能熏習無明。
以熏習因緣力故。
則令妄心厭生死苦。
樂求涅槃。
以此妄心有厭求因緣故。
即熏習真如。
自信己性。
知心妄動無前境界。
修遠離法。
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
種種方便起随順行不取不念。
乃至久遠熏習力故。
無明則滅。
以無明滅故。
心無有起。
以心無起故。
境界随滅。
以因緣俱滅故。
心相皆盡。
名得涅槃成自然業。
乃至廣說 愚夫亦如是妄取諸境界(至)無境但是心 問既無境但是心。
邪見外境者。
應一切時一切處皆見有色。
或皆不見。
何故于有色時處。
眼則見色。
餘無色時處。
則不見耶。
答如人夢中。
所見境界諸物。
雖一切是無。
從于虛妄夢想心起。
然亦不如見有物處。
見無物處。
或先見後不見。
或初不見後見。
非處處皆見。
亦非一期長見。
故識論雲。
于有色處。
眼則見色。
餘無色處。
不見色者。
此義不然。
何以故。
以彼夢中。
于無色處。
則見有色。
于有色處。
不見有色。
心識變起一切諸法。
無而見有。
亦複如是。
問若爾。
何故多人同處同時。
皆同于有處見有。
無處見無。
有時見有無時見無耶。
答譬如百千餓鬼。
同依業力。
皆于無膿血猛火等處。
同時而見。
豈清河流水實有猛火耶。
故雲無境但是心識 如理正觀察能所取皆滅(至)常住于無念 聖人内證常住無念者。
謂真心無念佛教所宗。
故起信雲。
以一切法本來。
唯心。
實無于念。
而有妄心不覺起念。
見諸境界。
故說無明。
若能觀察知心無念。
即得随順入真如門。
是故學者。
雖明悟修行期圓種智唯以無念為宗。
但得無念。
則愛惡自然淡薄。
悲智自然增明。
罪業自然銷除。
功行自然精進于解則見諸相非相于行則名無修。
而修障習盡時生死即絕生。
滅滅已寂滅現前。
應用無窮名之為佛 迷惑因相應執世間為實(至)衆生眼識生 此段末一偈。
如來順小乘機說。
衆生眼識具根境等五種緣時。
從藏識生。
然八識皆藉緣方生。
舉一例諸故。
但言眼識。
若約大乘義。
于八識中眼識一種藉九緣生。
謂一空。
二明。
三根。
四境。
五作意。
六根本。
七染淨。
八分别。
九種子。
耳識唯藉八緣而起。
九中除明。
鼻舌身三。
各藉七緣識方得轉。
八中除空。
第六意識依五緣生。
七中除染淨及分别。
第七識四緣生。
五中除根本。
或三緣生。
以根與境并屬第八。
第八識四緣生。
五中除根本。
以第七識即所依根故若加等無間緣。
即如次十九八六四五諸緣而生。
如有頌雲眼識九緣生。
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
後三五三四。
若加等無間。
于前各增一。
故唯識偈雲依止根本識諸識随緣現。
或俱或不俱。
如波濤依水。
意識常現起。
除生無想天。
及無心二定。
睡眠與悶絕 取者能所取名事俱無有(至)我說是唯心 問十二有支因緣。
是一切衆生流轉三世因果法。
何得言無。
唯是一心耶。
答本來無故。
隻由一念無明風。
鼓動真如海。
遂成十二緣起。
作流轉之根由若了之為佛智海之波瀾昧之作生死河之漩洑。
故華嚴雲不了第一義。
号曰為無明。
因不了之所盲。
成惑業之衆苦。
了無明之實性。
成涅槃之妙心。
若迷為惑業。
則成三道。
一無明愛聚三支。
是煩惱道。
二行有二支是業道。
三識名色六入觸受生死七支。
是苦道。
若悟為三因佛性。
一識名色六入觸受生死是正因佛性。
二無明愛取。
是了因佛性三行有是緣因佛性。
如是等義。
唯是一心。
随迷悟緣。
派成多種。
雖成多種。
不離一心(如華嚴第六地有十種逆順觀十二因緣皆不離唯心故)故大集經雲。
十二因緣。
一人一念悉皆具足。
但随一境一念起處。
無不具足。
(非獨如常以三世論)且如眼見色不了名無明生愛惡名行。
是中心意名識。
色共識行即名色。
六處生貪名六入。
色與眼作對名觸。
領納名受。
于色纏綿名愛。
想色相名取。
念色心起名有。
心生名生。
心滅名死。
乃至耳聞聲。
意知法。
于一念中一一如是。
一日一夜凡起幾念。
幾念織幾十二因緣。
成六趣無窮之生死。
是知生死無體。
全是如來藏第一義心。
迷悟升沉了不可得。
故起信雲所謂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離于妄動則一切。
境界滅。
唯一真心無所不遍。
豈非唯一心乎
所現諸衆生。
則知有情衆生。
無情器界。
皆由無明熏習而有。
故智覺雲。
于一圓湛。
析出根塵。
聚内四大為身。
分外四大為境。
若離熏習之緣。
決定無法可得。
言熏習者。
通有二種。
一習熏。
謂熏心體成染淨識等二資熏。
謂現行心境及諸惑相資等。
故起信論雲。
有四種法熏習義故。
染法淨法起不斷絕。
雲何為四。
一者淨法名為真如。
二者一切染因名為無明。
三者妄心名為業識。
四者妄境所謂六塵。
熏習義者。
如世衣服。
初非香臭。
随以物熏則有彼氣。
此亦如是。
真如淨法實無于染。
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無明染法實無淨業。
但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 雲何熏習起染法不斷。
所謂以有真如法故。
有于無明。
以有。
無明染法因故。
即熏習真如。
以熏習故則有妄心。
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
不了真如法故。
不覺起念現妄境界。
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
即熏習妄心令其念着造種種業。
受于一切身心等苦 雲何熏習起淨法不斷所謂以有真如法故。
能熏習無明。
以熏習因緣力故。
則令妄心厭生死苦。
樂求涅槃。
以此妄心有厭求因緣故。
即熏習真如。
自信己性。
知心妄動無前境界。
修遠離法。
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
種種方便起随順行不取不念。
乃至久遠熏習力故。
無明則滅。
以無明滅故。
心無有起。
以心無起故。
境界随滅。
以因緣俱滅故。
心相皆盡。
名得涅槃成自然業。
乃至廣說 愚夫亦如是妄取諸境界(至)無境但是心 問既無境但是心。
邪見外境者。
應一切時一切處皆見有色。
或皆不見。
何故于有色時處。
眼則見色。
餘無色時處。
則不見耶。
答如人夢中。
所見境界諸物。
雖一切是無。
從于虛妄夢想心起。
然亦不如見有物處。
見無物處。
或先見後不見。
或初不見後見。
非處處皆見。
亦非一期長見。
故識論雲。
于有色處。
眼則見色。
餘無色處。
不見色者。
此義不然。
何以故。
以彼夢中。
于無色處。
則見有色。
于有色處。
不見有色。
心識變起一切諸法。
無而見有。
亦複如是。
問若爾。
何故多人同處同時。
皆同于有處見有。
無處見無。
有時見有無時見無耶。
答譬如百千餓鬼。
同依業力。
皆于無膿血猛火等處。
同時而見。
豈清河流水實有猛火耶。
故雲無境但是心識 如理正觀察能所取皆滅(至)常住于無念 聖人内證常住無念者。
謂真心無念佛教所宗。
故起信雲。
以一切法本來。
唯心。
實無于念。
而有妄心不覺起念。
見諸境界。
故說無明。
若能觀察知心無念。
即得随順入真如門。
是故學者。
雖明悟修行期圓種智唯以無念為宗。
但得無念。
則愛惡自然淡薄。
悲智自然增明。
罪業自然銷除。
功行自然精進于解則見諸相非相于行則名無修。
而修障習盡時生死即絕生。
滅滅已寂滅現前。
應用無窮名之為佛 迷惑因相應執世間為實(至)衆生眼識生 此段末一偈。
如來順小乘機說。
衆生眼識具根境等五種緣時。
從藏識生。
然八識皆藉緣方生。
舉一例諸故。
但言眼識。
若約大乘義。
于八識中眼識一種藉九緣生。
謂一空。
二明。
三根。
四境。
五作意。
六根本。
七染淨。
八分别。
九種子。
耳識唯藉八緣而起。
九中除明。
鼻舌身三。
各藉七緣識方得轉。
八中除空。
第六意識依五緣生。
七中除染淨及分别。
第七識四緣生。
五中除根本。
或三緣生。
以根與境并屬第八。
第八識四緣生。
五中除根本。
以第七識即所依根故若加等無間緣。
即如次十九八六四五諸緣而生。
如有頌雲眼識九緣生。
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
後三五三四。
若加等無間。
于前各增一。
故唯識偈雲依止根本識諸識随緣現。
或俱或不俱。
如波濤依水。
意識常現起。
除生無想天。
及無心二定。
睡眠與悶絕 取者能所取名事俱無有(至)我說是唯心 問十二有支因緣。
是一切衆生流轉三世因果法。
何得言無。
唯是一心耶。
答本來無故。
隻由一念無明風。
鼓動真如海。
遂成十二緣起。
作流轉之根由若了之為佛智海之波瀾昧之作生死河之漩洑。
故華嚴雲不了第一義。
号曰為無明。
因不了之所盲。
成惑業之衆苦。
了無明之實性。
成涅槃之妙心。
若迷為惑業。
則成三道。
一無明愛聚三支。
是煩惱道。
二行有二支是業道。
三識名色六入觸受生死七支。
是苦道。
若悟為三因佛性。
一識名色六入觸受生死是正因佛性。
二無明愛取。
是了因佛性三行有是緣因佛性。
如是等義。
唯是一心。
随迷悟緣。
派成多種。
雖成多種。
不離一心(如華嚴第六地有十種逆順觀十二因緣皆不離唯心故)故大集經雲。
十二因緣。
一人一念悉皆具足。
但随一境一念起處。
無不具足。
(非獨如常以三世論)且如眼見色不了名無明生愛惡名行。
是中心意名識。
色共識行即名色。
六處生貪名六入。
色與眼作對名觸。
領納名受。
于色纏綿名愛。
想色相名取。
念色心起名有。
心生名生。
心滅名死。
乃至耳聞聲。
意知法。
于一念中一一如是。
一日一夜凡起幾念。
幾念織幾十二因緣。
成六趣無窮之生死。
是知生死無體。
全是如來藏第一義心。
迷悟升沉了不可得。
故起信雲所謂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離于妄動則一切。
境界滅。
唯一真心無所不遍。
豈非唯一心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