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 第九卷

關燈
滅。

    如衆波浪三第八阿賴耶識亦生滅。

    亦不生滅。

    如海含動靜。

    故前偈雲。

    阿賴耶如海。

    轉識同波浪。

    四無明倒執非生滅。

    非不生滅。

    如起浪猛風。

    非水非浪。

    故前偈雲。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今此品經凡六百六十有六偈。

    重頌經中諸廣義也。

    如下偈雲涅槃有六諸色有八。

    諸蘊及佛各二十四。

    此類名數頗多。

    前諸品内并無文者。

    即五對義中長無偈有也。

    其中要義未見經論及章疏解釋者不敢臆說。

    并俟來哲。

    餘四對中所未釋者亦爾 習氣常增長盤根堅固依(至)轉依即解脫 轉依之義前已略釋。

    識論又雲。

    菩薩從前見道起已。

    為斷餘障。

    複數修習無分别智。

    乃至舍彼二粗重故(二障種子名二粗重)便能證得廣大轉依。

    依謂依他。

    即依他起。

    與染淨法為所依故。

    染謂虛妄遍計所執。

    淨謂真實圓成實性。

    轉謂二分轉舍轉得。

    由數修習無分别智。

    斷本識中二障粗重。

    故能轉舍依他起上遍計所執。

    及能轉得依他起中圓成實性。

    由轉煩惱得大涅槃。

    轉所知障證無上覺 或依即是唯識真如。

    生死涅槃之所依故。

    愚夫颠倒迷此真如。

    故無始來受生死苦。

    聖人離倒悟。

    此真如。

    便得涅槃畢竟安樂。

    謂數修習無分别智。

    斷本識中二障粗重。

    故能轉滅依如生死。

    及能轉。

    證依如涅槃。

    故雲及離智所知轉依即解脫 得如幻三昧超過于十地(至)衆聖之所行 問既唯一性無有二者。

    何故此經及諸修多羅說有三性。

    該攝一切。

    答應知三性。

    雖随相分(平音)各具二義。

    本末相收唯一性故。

    妄計二義者。

    一情有。

    二理無緣起二義者。

    一似有。

    二無性。

    圓成二義者。

    一不變。

    二随緣。

    由圓成中不變。

    緣起無性。

    妄計理無。

    由此三義故。

    三性一際無有異也。

    故經雲。

    一切衆生即涅槃。

    不複更滅。

    此則不壞末而常本也。

    由圓成中随緣。

    緣起似有。

    妄計情有。

    由此三義亦無異也。

    故經雲法身流轉五道名曰衆生。

    此則不動本而常末也。

    是故真該妄末。

    妄徹真源。

    性相融通。

    無有二也。

    故雲我唯說一性。

    自性無有二。

    問既不壞三性而說一性。

    如何此經及諸修多羅。

    又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答應知如來密意說故。

    故唯識雲。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無性。

    故佛密意說。

    一切法無性。

    初則相無性(謂妄計性體相俱無)。

    次無自然性(依他緣起非自然故)。

    後由遠離前。

    所執我法性。

    (是圓成性)此言三性三無性。

    不是依圓體亦無。

    但無計執之妄情。

    是故皆言無自性。

    是知究竟指歸。

    唯一實性。

    故。

    次偈雲此諸法性義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識實性。

    故智論雲除諸法實相。

    餘皆魔事(能了此三性三無性義。

    即于此經及餘修多羅。

    說一切法性非性理如破竹焉) 如四大不調變吐見螢光(至)不生亦不滅 愚夫所見随妄緣故。

    謂有生滅。

    故圓覺雲。

    一切衆生于無生中。

    妄見生滅。

    如實觀者。

    了妄即真故。

    不生不滅。

    故前經雲。

    即說此妄名為真如也 然不生滅義。

    三性不同。

    謂妄計性。

    無體可生可滅依他起性。

    即生不生。

    即滅不滅。

    圓成實性。

    自體本有不待新生。

    盡未來際究竟常住。

    永不斷滅。

    若以三性相對各約自相論者。

    即妄計之法妄生妄滅。

    圓成真心不生不滅。

    依他有二。

    謂相同妄計。

    似生似滅。

    性同圓成。

    不生不滅故華嚴經雲。

    一切法不生。

    一切法不滅。

    以依他緣起。

    無别自性。

    全同圓成。

    能悟此旨。

    諸大乘經說一切法不生不滅。

    究竟常住等。

    皆無餘蘊也 常行無分别遠離心心法(至)是則名為識 梵阿賴耶。

    此雲藏識。

    謂第八根本識。

    而能含藏積集世出世間諸法種故。

    故雲藏識說名心。

    然此識具能藏所藏。

    執藏義故。

    謂與雜染互為緣故。

    有情執為自内我故。

    由是三義得藏識名若是菩薩至第八地。

    及二乘無學人但有能所二藏。

    無執藏故。

    故此本識通有三位。

    及七種名。

    如别章說 焚音末那。

    此雲染污意。

    謂第七傳送識與四惑俱。

    名為染污。

    恒審思量。

    名之為意。

    故雲思量以為意。

    又标意名。

    為簡心(第八)識(前六)積集了别劣餘識故。

    标心識名應知亦爾 前六轉識。

    随六根境。

    種類異故。

    謂名眼識。

    乃至意識(随根立名)。

    或名色識。

    乃至法識(随境立名)謂于六境了别名識。

    然此随境立大識名依五色根未自在說。

    若得自在。

    諸根互用。

    一根發識了一切境。

    但可随根立名。

    而無相濫 亦雲心積集義意思量義。

    識了别義。

    各分二種積集二者。

    一集行相。

    二集種子。

    初通諸識。

    後唯第八。

    思量二者。

    一無間意。

    二現思量。

    初通諸識。

    後唯第七。

    了别二者。

    一細。

    二粗。

    細通諸識。

    粗唯前六。

    故華嚴雲。

    諸業虛妄積集名心。

    末那思量。

    意識分别。

    眼等五識了境不同。

    愚癡凡夫不能知覺 若依小乘教。

    但說有六識。

    義分心意識。

    于阿賴耶唯得其名。

    若大乘權教。

    于阿賴耶但得一分生滅之義。

    而于真性未能融通。

    即說真如凝然。

    不作諸法。

    此經如實說故。

    謂依如來藏故有生死。

    依如來藏故有涅槃。

    論雲自性清淨心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

    雖有染心恒常不變。

    是謂真妄和合。

    非異非同。

    能成一心二谛之門。

    不堕斷常有無之見 心常為無說意具二種行(至)迷惑見毛輪 此言惡習熏于心。

    所現種種相。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