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 第九卷

關燈


    謂超情識是四俱無 大慧聲聞緣覺及諸菩薩(至)作是說者無有是處 三乘聖人皆以法喜禅悅為食也。

    如來法身無雜食者。

    如智論雲。

    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

    則煩惱爾炎。

    現行種習悉已斷故。

    種智圓明無緣悲心。

    觀于衆生如一子想。

    豈許弟子而食子肉。

    複自食子肉耶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悉曾為親屬衆穢所成長恐怖諸含生是故不應食 此一行偈。

    于上諸因緣中。

    略頌其三也 一切肉與蔥韭[廿/秝]及諸酒(至)于中大驚怖 自下諸偈多示其過。

    悉令遠離。

    少頌長行。

    言當離麻油者。

    外國風俗搗麻使生蟲合壓之。

    規多汁益肥。

    如何可食。

    及孔隙諸床多有蟲聚。

    皆不可坐卧 飲食生放逸放逸生邪覺(至)生死不解脫 放逸者。

    大随煩惱中之一也。

    飲酒食肉心多放逸。

    諸惡覺觀等悉随生長。

    是故生死輪轉。

    不得舍離 為利殺衆生以财取諸肉(至)食者我诃責 既無想教求。

    則三淨肉非有。

    凡諸肉者皆殺命而得。

    如何可食 更互相食啖死堕惡獸中(至)斯皆食肉報 旃茶羅。

    即旃陀羅也 食已無慚愧生生常颠狂(至)我皆制斷肉 象脅。

    大雲。

    涅槃。

    央掘摩。

    皆經名也 先說見聞疑已斷一切肉以其惡習故愚者妄分别 佛先所說見聞疑殺不許食者。

    已是悉斷。

    然惡習愚夫不知教意。

    妄起分别謂聽食肉 如貪障解脫肉等亦複然(至)知量而行乞 言凡食淨食。

    尚如服藥想。

    如食子肉想。

    何況食肉。

    是故比丘少欲知足。

    而行乞食。

    以斷貪愛食肉背解脫及違聖表相令衆生生怖是故不應食 背正解者由無慈慧。

    虧利自他。

    及違聖人護生儀表 安住慈心者我說常厭離師子及虎狼應共同遊止 既心無害物。

    假使猛獸如虎狼師子者。

    而常馴伏 若于酒肉等一切皆不食必生賢聖中豐财具智慧 此一偈明不食果報。

    謂必生賢聖諸佛會中。

    豐足法财具佛種智 陀羅尼品第十七 爾時佛告大慧菩薩摩诃薩言(至)即說咒曰 怛侄他(一)睹吒睹吒(至)莎诃(三十六) 天台于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

    皆以四悉檀翻名釋義。

    陀羅尼。

    此翻總持。

    總持惡不起。

    善不失(其一)又翻能遮。

    能持。

    能持善。

    能遮惡(其二其三)此能遮邊惡。

    能持中善(其四)衆經開遮不同。

    或專用治病。

    如那達居士。

    或專護法。

    如此文。

    或專用滅罪。

    如方等。

    或通用治病滅罪護經。

    如請觀音。

    或大明咒。

    無上明咒。

    無等等明咒。

    則非治病。

    非滅罪。

    非護經。

    若通方者亦應兼。

    若論别者幸須依經。

    勿乖教也 次釋義雲。

    諸師或說咒者是鬼神王名。

    稱其王名。

    部落敬主不敢為非。

    故能降伏一切鬼魅(其一)或雲咒者。

    如軍中之密号。

    唱号相應無所诃問。

    若不相應即執治罪。

    若不順咒者頭破七分。

    若順咒者則無過失(其二)或雲咒者。

    密默治惡。

    惡自休息。

    譬如微賤。

    從此國逃彼國。

    訛稱王子。

    彼國以公主妻之。

    多嗔難事。

    有一明人從其國來。

    主往說之。

    其人語主。

    若當嗔時說偈。

    偈雲無親遊他國。

    欺诳一切人。

    粗食是常事。

    何勞複作嗔。

    說是偈時默然嗔歇。

    後不複嗔。

    是主及一切人。

    但聞斯偈皆不知意。

    咒亦如是。

    密默遮惡餘無識者(其三)或雲咒者是諸佛密語。

    如王索先陀婆。

    一切群下無有能識唯有智臣乃能知之。

    咒亦如是。

    隻是一法遍有諸力。

    病愈罪除善生道合(其四)為此義故。

    皆存本音。

    譯人不翻意在此也。

    惡世弘經喜多惱難。

    以咒護之使道流通也 今此楞伽經。

    如來所說陀羅尼亦專護法使道流通 或又雲凡咒文自古不翻有五意。

    一是諸佛秘密語法。

    唯佛能知。

    二是總持門。

    含多義故。

    三或是鬼神名。

    呼之敕以守護修行人故。

    四或是諸佛秘密印。

    如王印信所往無不遵奉。

    五不思議力所加持故。

    受持密誦。

    滅罪生福。

    此與天台意。

    同異可知 大慧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即說咒曰 怛侄他(一至)莎诃(十三) 大慧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一切文句悉已具足 夜叉此雲捷疾鬼。

    亦雲苦活。

    羅刹此雲可畏。

    亦雲食人鬼。

    此二部是北方毗沙門天王之所領者 偈頌品第十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修多羅中諸廣義故而說頌言諸法不堅固皆由分别生以分别即空所分别非有 言一切法皆非堅實者。

    謂從分别想念而生也。

    若能了悟分别識空。

    則知諸法本來寂滅。

    若生若滅俱是分别。

    分别若亡法非生滅。

    金剛三昧經亦雲。

    法從分别生。

    還從分别滅。

    滅諸分别法。

    是法非生滅 由虛妄分别是則有識生八九識種種如海衆波浪 此又言九識者。

    即密嚴經以第九為純淨識也。

    諸經論中複指真如為第九識。

    皆名異體同。

    謂真一俗八二合說也。

    然此真如即識實性。

    非是依他别有體故。

    亦非體類别有九識。

    但是第八具分賴耶開。

    而為二。

    以有漏分為染。

    無漏分為淨。

    通七轉識。

    故言九識。

    如下偈雲。

    顯示阿賴耶。

    殊勝之藏識。

    離能取所取(離染分也)我說為真如(即淨分也)此開之者。

    即偈頌五對義中長合偈離也。

    又此緣起諸識應以四句辨之。

    一以識實性(今名第九識亦名真如)唯不生滅。

    如水濕性。

    二七轉識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