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 第七卷
關燈
小
中
大
是。
其實幻人不出不入。
諸法亦爾。
離生離滅。
凡夫妄想起諸異見。
非聖賢也 言虛妄者不如法性(至)不生不滅則是涅槃 言如來所說真實法性而有奇特也。
妄想者不如實義以悟法性故。
起種種諸颠倒見。
執一切法有實性相。
不見本來寂靜義故。
不能離妄分别也。
是故無相見者。
與涅槃為因故勝。
不同相見。
計得不生不滅者是受生因。
達無性相。
無有妄想生住異滅。
寂靜妙常。
則涅槃也 大慧言涅槃者見如實處(至)爾時世尊重說頌言為除有生執成立無生義(至)雲何為我說 此言無生無因者。
謂非如外道。
妄計作者。
而為能生諸法因也。
故楞嚴經雲。
妄元無因。
于妄想中。
立因緣性。
皆是衆生。
妄心計度 離諸和合緣智慧不能見以是故我說空無生無性 離諸妄緣無能見者。
是故說空無生無性 一一緣和合雖現而非有(至)世事皆如是 妄緣合成。
本無自性。
雖現可見而非實有。
故論問雲。
若一切法皆非實有。
如何現前分明可見。
答雲鏡像水月。
乾闼婆城。
夢境幻事。
第二月等。
分明可見。
豈有實耶。
唯識亦雲。
現見如夢中。
見所見不俱。
見時不分别。
雲何言現見。
野馬即陽焰遊氣 折伏有因論申述無生旨(至)外道鹹驚怖 言外道聞說無因無生。
即作斷滅怖畏 爾時大慧以偈問曰雲何何所因複以何故生于何處和合而作無因論 言雲何者。
曾有大士語外道言。
汝生法雲何生。
為從有因生。
為從無因生。
答言從有因生也。
言何所因者。
謂既從有因生。
即問何所因。
答言從微塵世性。
四大種等因生也。
言複以何故生者。
謂又問彼大種等複以何故生。
答言四大種等無因生也。
言于何處和合。
而作無因論者。
謂若四大種等無因。
無因則無法。
無法則無處。
無處則無和合。
無和合則無生。
何得立四大無因生諸世間論。
大慧舉此重請佛決 爾時世尊複以偈答觀察有為法非因非無因彼生滅論者所見從是滅 佛言應觀有為一切諸法。
非有因生。
非無因生。
故說無生。
以滅外道生滅戲論。
問曰現見諸法有生有滅。
雲何言無耶。
答雲一切諸法緣起無性。
故無生滅自體可得。
生即無生。
滅即無滅。
如陽焰水。
本自幹爾。
故金剛三昧經雲。
因緣所生義。
是義滅非生。
滅諸生滅義。
是義生非滅。
如上九偈破外道計從邪因生。
故說無生 爾時大慧說偈問曰為無故不生為待于衆緣為有名無義願為我宣說 為無故無生耶。
為待于衆緣故無生耶。
既有不生名。
不應無此不生義。
惟為分别說也 爾時世尊複以偈答非無法不生亦非以待緣(至)此是無生相 如來答言悉皆非也。
此是意生法身名作無生。
外道二乘七地菩薩非其境界 遠離諸因緣無有能作者(至)我說是無生 離二性者。
離内外二性也。
餘文可知 外物有非有其心無所取(至)無生故說空 非如太虛斷滅空等故說空。
謂法身無生故說空。
自此已上八行偈。
說如來意生法身以為無生 因緣共集會是故有生滅(至)俱非亦複然 若離妄緣。
更有别法而謂因果一性異性。
是諸外道凡愚妄想也。
有無不生俱非四句。
亦複如是 唯除衆緣會于中見生滅(至)生義不可得 凡夫不能了諸妄緣。
是故長劫為之鈎銷。
連環不斷。
故目因緣名鈎鎖也。
若離妄緣無别生法 我說唯鈎鎖生無故不生(至)别有于諸法 此末一偈。
是牒外道救立生法是先有。
要待因緣生。
譬如暗中物是先有。
要待燈照始得見。
故言鈎鎖現若然。
謂因緣現生法。
亦如燈光現暗中物。
佛言若如此論者。
是則離因緣外。
别更有生法也 無生則無性體性如虛空(至)是則無生忍 言無彼刹那生住異滅四相生故。
可謂無生。
此則名為無生法忍 一切諸世間無非是鈎鎖(至)此則非教理 此言無明與愛業者。
于十二有支因緣中。
略舉其三也。
若具言之。
即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此明三世妄因果法。
謂過去有二支因。
一無明。
二行。
現在有五支果。
一識。
二名色。
三六入。
四觸。
五受。
現在有三支因。
一愛。
二取。
三有。
未來有二支果。
一生。
二老死。
言一切衆生。
無始已來。
皆為無明十二因緣。
長劫鈎鎖。
往來三界牢獄之中。
無有出離。
智者了悟修道斷除。
即得解脫。
故雲無明滅則行滅。
乃至生滅即老死滅。
當知滅妄因緣故須修道。
問雲何修道。
答推求十二因緣根本乃是無明。
因無明故起煩惱業。
因業故起果報而有諸苦。
皆因無明為根本。
如人伐樹。
須先斷其根。
問無明何者是。
答不覺心是。
以不覺故妄起分别。
心外見法。
謂有謂無。
謂是謂非。
謂得謂失。
受諸果報身心等苦皆由無明。
我今欲斷無明。
先須自覺心源。
随心所起一切妄想。
皆從不覺心生。
須知自心之性本無生滅。
亦無來去。
何以得知。
一切妄念忽然而起。
覺即不生。
雲何名覺。
如貪嗔癡起時。
還以自心觀察推求此貪嗔癡有何形狀。
為青黃。
為赤白。
為未來。
為過去。
為現在。
為在内外中間。
推求貪嗔癡都無形狀。
若本來是有。
今日覺時亦應可見。
今覺既無。
故知由不覺故忽然妄起。
覺即不生。
故覺是無明對治。
此現在無明不得心。
以無無明故。
一切妄想煩惱不生。
煩惱不生故業不生。
故無過去二因。
無二因故。
現在五果不生。
五果不生故。
愛取有三因不生。
現在三因無故。
未來二果報不生。
名斷十二因緣鈎鎖。
此十二因緣無處名為涅槃。
此自覺聖智名為菩提。
依此十二因緣觀察修行者。
通有三類。
上智觀者得佛菩提。
中智觀者得緣覺菩提。
下智觀者得聲聞菩提。
故肇論雲。
三乘觀法無異。
但心有大小為差矣 生法若非有彼為誰因緣展轉而相生此是因緣義 言生法若非實有。
彼因緣與誰為因緣。
此二句牒外道計也。
以其展轉相生故。
正知有因緣義。
無别有生性也 堅濕暖動等凡愚所分别(至)清涼八支道 以人異故說異。
非法性有異。
以病别治殊。
非真如有别。
故言唯有一大乘。
清涼八支道。
八支道者。
能生一乘果法之因也。
一即八。
八即一。
圓融交映。
無二無别。
受一非餘。
是為偏見
其實幻人不出不入。
諸法亦爾。
離生離滅。
凡夫妄想起諸異見。
非聖賢也 言虛妄者不如法性(至)不生不滅則是涅槃 言如來所說真實法性而有奇特也。
妄想者不如實義以悟法性故。
起種種諸颠倒見。
執一切法有實性相。
不見本來寂靜義故。
不能離妄分别也。
是故無相見者。
與涅槃為因故勝。
不同相見。
計得不生不滅者是受生因。
達無性相。
無有妄想生住異滅。
寂靜妙常。
則涅槃也 大慧言涅槃者見如實處(至)爾時世尊重說頌言為除有生執成立無生義(至)雲何為我說 此言無生無因者。
謂非如外道。
妄計作者。
而為能生諸法因也。
故楞嚴經雲。
妄元無因。
于妄想中。
立因緣性。
皆是衆生。
妄心計度 離諸和合緣智慧不能見以是故我說空無生無性 離諸妄緣無能見者。
是故說空無生無性 一一緣和合雖現而非有(至)世事皆如是 妄緣合成。
本無自性。
雖現可見而非實有。
故論問雲。
若一切法皆非實有。
如何現前分明可見。
答雲鏡像水月。
乾闼婆城。
夢境幻事。
第二月等。
分明可見。
豈有實耶。
唯識亦雲。
現見如夢中。
見所見不俱。
見時不分别。
雲何言現見。
野馬即陽焰遊氣 折伏有因論申述無生旨(至)外道鹹驚怖 言外道聞說無因無生。
即作斷滅怖畏 爾時大慧以偈問曰雲何何所因複以何故生于何處和合而作無因論 言雲何者。
曾有大士語外道言。
汝生法雲何生。
為從有因生。
為從無因生。
答言從有因生也。
言何所因者。
謂既從有因生。
即問何所因。
答言從微塵世性。
四大種等因生也。
言複以何故生者。
謂又問彼大種等複以何故生。
答言四大種等無因生也。
言于何處和合。
而作無因論者。
謂若四大種等無因。
無因則無法。
無法則無處。
無處則無和合。
無和合則無生。
何得立四大無因生諸世間論。
大慧舉此重請佛決 爾時世尊複以偈答觀察有為法非因非無因彼生滅論者所見從是滅 佛言應觀有為一切諸法。
非有因生。
非無因生。
故說無生。
以滅外道生滅戲論。
問曰現見諸法有生有滅。
雲何言無耶。
答雲一切諸法緣起無性。
故無生滅自體可得。
生即無生。
滅即無滅。
如陽焰水。
本自幹爾。
故金剛三昧經雲。
因緣所生義。
是義滅非生。
滅諸生滅義。
是義生非滅。
如上九偈破外道計從邪因生。
故說無生 爾時大慧說偈問曰為無故不生為待于衆緣為有名無義願為我宣說 為無故無生耶。
為待于衆緣故無生耶。
既有不生名。
不應無此不生義。
惟為分别說也 爾時世尊複以偈答非無法不生亦非以待緣(至)此是無生相 如來答言悉皆非也。
此是意生法身名作無生。
外道二乘七地菩薩非其境界 遠離諸因緣無有能作者(至)我說是無生 離二性者。
離内外二性也。
餘文可知 外物有非有其心無所取(至)無生故說空 非如太虛斷滅空等故說空。
謂法身無生故說空。
自此已上八行偈。
說如來意生法身以為無生 因緣共集會是故有生滅(至)俱非亦複然 若離妄緣。
更有别法而謂因果一性異性。
是諸外道凡愚妄想也。
有無不生俱非四句。
亦複如是 唯除衆緣會于中見生滅(至)生義不可得 凡夫不能了諸妄緣。
是故長劫為之鈎銷。
連環不斷。
故目因緣名鈎鎖也。
若離妄緣無别生法 我說唯鈎鎖生無故不生(至)别有于諸法 此末一偈。
是牒外道救立生法是先有。
要待因緣生。
譬如暗中物是先有。
要待燈照始得見。
故言鈎鎖現若然。
謂因緣現生法。
亦如燈光現暗中物。
佛言若如此論者。
是則離因緣外。
别更有生法也 無生則無性體性如虛空(至)是則無生忍 言無彼刹那生住異滅四相生故。
可謂無生。
此則名為無生法忍 一切諸世間無非是鈎鎖(至)此則非教理 此言無明與愛業者。
于十二有支因緣中。
略舉其三也。
若具言之。
即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此明三世妄因果法。
謂過去有二支因。
一無明。
二行。
現在有五支果。
一識。
二名色。
三六入。
四觸。
五受。
現在有三支因。
一愛。
二取。
三有。
未來有二支果。
一生。
二老死。
言一切衆生。
無始已來。
皆為無明十二因緣。
長劫鈎鎖。
往來三界牢獄之中。
無有出離。
智者了悟修道斷除。
即得解脫。
故雲無明滅則行滅。
乃至生滅即老死滅。
當知滅妄因緣故須修道。
問雲何修道。
答推求十二因緣根本乃是無明。
因無明故起煩惱業。
因業故起果報而有諸苦。
皆因無明為根本。
如人伐樹。
須先斷其根。
問無明何者是。
答不覺心是。
以不覺故妄起分别。
心外見法。
謂有謂無。
謂是謂非。
謂得謂失。
受諸果報身心等苦皆由無明。
我今欲斷無明。
先須自覺心源。
随心所起一切妄想。
皆從不覺心生。
須知自心之性本無生滅。
亦無來去。
何以得知。
一切妄念忽然而起。
覺即不生。
雲何名覺。
如貪嗔癡起時。
還以自心觀察推求此貪嗔癡有何形狀。
為青黃。
為赤白。
為未來。
為過去。
為現在。
為在内外中間。
推求貪嗔癡都無形狀。
若本來是有。
今日覺時亦應可見。
今覺既無。
故知由不覺故忽然妄起。
覺即不生。
故覺是無明對治。
此現在無明不得心。
以無無明故。
一切妄想煩惱不生。
煩惱不生故業不生。
故無過去二因。
無二因故。
現在五果不生。
五果不生故。
愛取有三因不生。
現在三因無故。
未來二果報不生。
名斷十二因緣鈎鎖。
此十二因緣無處名為涅槃。
此自覺聖智名為菩提。
依此十二因緣觀察修行者。
通有三類。
上智觀者得佛菩提。
中智觀者得緣覺菩提。
下智觀者得聲聞菩提。
故肇論雲。
三乘觀法無異。
但心有大小為差矣 生法若非有彼為誰因緣展轉而相生此是因緣義 言生法若非實有。
彼因緣與誰為因緣。
此二句牒外道計也。
以其展轉相生故。
正知有因緣義。
無别有生性也 堅濕暖動等凡愚所分别(至)清涼八支道 以人異故說異。
非法性有異。
以病别治殊。
非真如有别。
故言唯有一大乘。
清涼八支道。
八支道者。
能生一乘果法之因也。
一即八。
八即一。
圓融交映。
無二無别。
受一非餘。
是為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