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 第六卷

關燈
故語大慧。

    我非不說離見超情寂滅空法。

    堕于有見。

    何故不堕有見。

    已說聖智所證實法。

    不違真空自性事故。

    我為衆生無始覺故。

    計著有無。

    于如實空法。

    以如實不空聖智事說。

    令彼聞是法已。

    不生斷常怖畏。

    亦能如我所證實法。

    離惑亂妄想相。

    入唯識真實性。

    知其所見别無外法。

    悟空無相及于無作三解脫門。

    得如實法印。

    了聖人境界。

    故離有無凡情聖量一切計着也 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至)及彼宗因生相故 此言一切法真實自性本不生。

    不應更立不生宗也。

    文有六節以破立宗情執 一法本不生破。

    言菩薩不應成立一切諸法皆悉不生者。

    總标勸也。

    何以故不應立不生宗。

    謂一切法本來無有故。

    及彼宗因生相悉本來無有故。

    不得立不生宗也 複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至)彼宗有待而生故 二因待生法破。

    明若立不生宗。

    即自壞不生義也。

    又征何以故自壞不生義。

    以所立彼不生宗。

    要因待生法故。

    說不生宗。

    不生若因他生法說。

    即是自壞不生義。

    故中論雲。

    若法為待成。

    是法還成待 又彼宗即入一切法中不生相亦不生故 三責同諸法破。

    又彼不生宗。

    即入一切法數中。

    一切法者。

    世出世。

    生不生。

    有無一異常非常等法也。

    若立不生宗。

    即入一切法數。

    言一切法不生相本亦不生。

    故不待立也 又彼宗諸分而成故(至)有無相亦不生故 四假五分成堕有無破。

    又彼立不生宗。

    要假因喻合結五分而成。

    故不應立。

    又彼不生宗。

    于有無法上立皆不即。

    此宗即入一切法數中也。

    有無性相本亦不生故。

    何處得立不生宗也 是故一切法不生(至)展轉因異相故 五立宗多過破。

    是故若立一切法不生宗。

    即自壞不生義也。

    結勸不應如是立宗。

    五分論成多過失故。

    言因體性本不生上。

    更立不生宗。

    故雲展轉因也。

    異相故者。

    一切法體性不生。

    與不生宗異也 如不生一切法空無自性亦如是 六相望準例破。

    言如不生既爾。

    一切法空無自性不應立宗。

    亦複如是 大慧菩薩摩诃薩(至)而生驚恐遠離大乘 上總破不應立宗。

    此語菩薩應說一切法。

    體同幻夢。

    性離有無也。

    如幻夢現故。

    生不成生也。

    幻夢不現故。

    不生不成不生也。

    成上不因立宗。

    不得說生不生也。

    故雲如幻如夢。

    見不見故。

    然一切法。

    皆是惑亂妄想相故。

    若說生不生。

    愚癡凡夫多堕有無。

    而生怖畏。

    若言如幻如夢。

    二情自遣。

    結會前說有真實自性。

    離有離無。

    應如是悟入即契大乘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無自性無說無事無所依凡愚妄分别惡覺如死屍 言一切法無自性相。

    亦無言說若事若理。

    能依心所依處悉無。

    但是愚夫妄想惡覺。

    無有慧命。

    如彼死屍也。

    頌上如來印述所難。

    先答前問。

    言諸法性非如是有。

    此但妄計等 一切法不生外道所成立以彼所有生非緣所成立 此明諸法性相本不生也。

    外道不了。

    計虛妄法。

    成立有生。

    以彼所立生者非謂因緣所成也。

    計從神我冥谛等生也。

    若能覺了法從緣生即無自性。

    無自性故即是無生也 一切法不生智者不分别彼宗因生故此覺則便壞 言智者知一切法體是不生故。

    不作有無分别也。

    若不生宗因他生法立。

    如此妄覺。

    即壞本不生義也。

    此二偈頌上一切法不生。

    不應立宗也 譬如目有翳妄想見毛輪諸法亦如是凡愚妄分别 謂妄想分别計有諸法者。

    譬如翳目見毛輪垂發也 三有唯假名無有實法體(至)遊行無分别 言三界有無生死諸法。

    但有假名。

    而無實義。

    愚夫不達聖人方便言教是假施設。

    由此分别妄想計度名言事相以為實有。

    惑亂心識。

    佛子菩薩能知如來方便言說無可計度。

    超過情量所行境界。

    無有分别 無水取水相斯由渴愛起凡愚見法爾諸聖則不然 由渴愛故。

    無水處妄作水想。

    以譬愚夫由癡愛故。

    無生滅有無處。

    妄作生滅有無想。

    此四偈頌上大慧假立五種難也 聖人見清淨生于三解脫(至)是故生聖果 言三解脫從聖人清淨知見生也。

    遠離生滅常行無相境者。

    亦無有無一異等法也。

    由此有無平等悟諸法實相。

    是故能生聖人果也 雲何法有無雲何成平等(至)亂相爾時滅 佛自征問何者是有無。

    何者為平等。

    謂彼愚夫不達諸法虛妄。

    計著有無故。

    内外惑亂。

    若能了者有無妄想本來平等。

    亂相自亡。

    上三偈半。

    頌如來答五種難。

    結會諸法有真實自性。

    有無平等。

    能生聖果。

    是故唯證相應。

    莫妄分别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至)不起分别說名為智 大慧因上言三有唯假名。

    無有實法體。

    又雲一切法不生。

    智者不分别。

    故舉此智不得能所分别以請問也 世尊何故彼智不得于境(至)一異義故言不得耶 為如一米投多米。

    相似不辨故。

    智不得也 為以諸法自相共相種種不同更相隐蔽而不得耶 為如少鹽投多水。

    味相隐蔽故。

    智不得也 為山岩石壁簾幔帷障之所覆隔而不得耶 為如是等障外有物故。

    智不得也 為極遠極近老小盲冥諸根不具而不得耶 極近者眼睫也。

    此上四節定宗。

    自下一一牒難也 若不了諸法自相共相(至)以有境界而不知故 以有來事不能分别得故。

    應是無智也 若以諸法自相共相種種不同(至)非不知故 言非是無前境界相與智和合名為智也 若山岩石壁(至)智不具足而不知故 以有此諸事不能分别故。

    亦是無智 佛言大慧此實是智(至)智慧于中畢竟無得如來言此實是智。

    非如汝說不得前境名無智也。

    汝說有前境疊相隐覆故智慧不得。

    我謂境界假名無實智慧不得者應是智。

    以覺諸法唯是自心。

    有無性離。

    智慧于中了無所得 以無得故爾焰不起入三脫門智體亦忘 言以不得于事故。

    智于境界不生。

    入三解脫門。

    智體尚亦忘。

    況餘外法乎 非如一切覺想凡夫(至)如是而知名為不知 明非如惡覺妄想愚夫。

    無始虛僞戲論熏習。

    計着諸法有無形相。

    作如是而知者。

    名為不知也 不了諸法唯心所見(至)其心住于斷見中故 言彼愚夫不覺諸法唯是自心現量。

    計我我所。

    分别境智以為實有。

    以障礙遠近諸根不具故。

    不知外法是有是無。

    即名無智。

    名為斷見 為令舍離如是分别說一切法唯心建立 言三界萬法唯心建立者。

    是一切如來應衆生病發藥之要也。

    故伽陀雲。

    知諸法唯心。

    便舍外塵相。

    由此息分别。

    悟平等真如。

    是謂但離妄緣。

    即如如佛。

    凡情聖量不待别作觀行而自銷殒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若有于所緣智慧不觀見彼無智非智是名妄計者 牒頌計有所緣一切法自共相一異義。

    種種境界事。

    不能觀察分别知也。

    縱使能知亦不是智。

    不知非無智。

    若言知不知為智不智者。

    是妄想愚夫所計也 無邊相互隐障礙及遠近(至)是名為邪智 是二頌皆上三句牒。

    下一句破斥。

    如文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