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 第四卷
關燈
小
中
大
世凡演說法。
離四句。
絕百非。
建立诽謗。
凡情聖量所不能及。
大機未遇。
皆以四谛十二因緣。
證滅修道。
解脫生死而為濫觞之首。
不與諸外道勝性自然而共其相。
雖初說小乘之因緣。
已勝外道之玄妙 大慧諸佛說法(至)猶如商主善導衆人 為淨惑。
智二種障故。
猶如商主引導商人。
知道中通塞過咎止宿之處。
而又善。
别種種諸寶以譬如來引導衆生。
斷除二障。
令住無相法中安隐之處。
而又善别諸乘差别地位之寶也 言惑智二障者。
如起信論雲。
六染心者名煩惱礙。
能障真如根本智故。
無明義者名為智礙。
能障世間自然業智故。
此義雲何。
以依染心能見能現。
妄取境界。
違平等性故。
以一切法常靜。
無有起相。
無明不覺妄與法違。
故不能得。
随順世間。
一切境界種種知故。
此約本末相依以明二障義若約二執以明二障者。
如後當引。
成唯識論以釋其義 複次大慧有四種禅(至)攀緣真如禅諸如來禅 因上二障能障聖道。
不證如來菩提涅槃二轉依果。
凡學道者應修禅定。
發生無漏妙慧。
方能淨彼二障。
故次說四種禅也亦雲六波羅蜜中。
禅定一行最為神妙。
能發起性上無漏智慧。
萬行萬德。
乃至神通光明。
皆從定發。
故三乘學人欲。
求聖道。
必須修禅。
故通明四種禅也 大慧雲何愚夫所行禅(至)是名愚夫所行禅 言修二乘觀行者。
達人無我。
見自他蘊界處皆是無常苦空不淨之相。
觀察不舍得初靜慮。
漸次轉勝至無想。
受滅盡三昧。
然不離相故。
名為愚夫所行禅 雲何觀察義禅(至)是名觀察義禅 義者。
諸法實相也。
從初地至七地菩薩。
觀二乘外道等法俱知不實已。
于法無我諸地相義。
随順正觀。
故名觀察義禅也 雲何緣真如禅(至)是名緣真如禅 何者是妄念。
謂此二無我是妄念。
何以故為對治二種我見故。
說二種無我。
以所治既不實。
能治亦是妄。
故言二無我虛妄念。
若如實知如理平等。
不起二無我妄念。
是名緣真如禅。
一作正念真如禅 雲何諸如來禅(至)是名諸如來禅 言得如來地自證聖智真實法身。
常住寂滅。
令衆生得三種樂。
及得如來智慧法身不思議事也。
三種樂者。
禅定樂。
菩提樂。
涅槃樂。
是名如來禅。
又先德約凡夫外道三乘一乘。
所依不同。
通有五種禅。
謂滞異計欣上。
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禅。
正信因果亦以欣。
厭而修者。
是凡夫禅。
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
是小乘禅。
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
是大乘禅。
若頓悟自心。
本來清淨。
元無煩惱。
無漏智性本自具足。
此心即佛畢竟無異。
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
亦名如來清淨禅。
亦名一行三昧。
亦名真如三昧。
此是一切三昧根本。
若能念念修習。
自然漸得無量百千諸三昧也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愚夫所行禅觀察義相禅攀緣真如禅如來清淨禅 頌上四禅名也 修行者在定觀見日月形波頭摩深險虛空火及畫 此明外道二乘修禅之相也。
言外道計着神我。
于禅觀時見如日月形狀明淨朗曜。
或見紅蓮在深險之下。
二乘以自共相為實有。
灰身滅智同于虛空。
如薪盡火滅以為究竟涅槃。
畫字恐誤。
餘二本皆作盡字 如是種種相堕于外道法亦堕于聲聞辟支佛境界 如上諸相。
是外道及聲聞辟支佛禅境界也 舍離此一切住于無所緣 上句觀察義禅。
下自是攀緣真如禅 是則能随入如如真實相(至)而摩是人頂 言入如來清淨禅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至)說何等法名為涅槃 因上外道以見神我為涅槃。
二乘以身智滅如薪盡火滅為涅槃故問如來說何等法為涅槃 佛告大慧一切識自性習氣(至)即是諸法性空境界 言諸識等見習轉已名涅槃者。
謂無明轉即變為明。
如融冰成水更非他物不餘處來。
故雲即是諸法性空所顯真實境界 複次大慧涅槃者(至)一切聖者自證智所行故 明如來所證涅槃境界。
離斷常有無性故。
雲何非常。
謂除自共相妄想故非常。
雲何非斷。
謂三世如來所證得故非斷 複次大慧大般涅槃(至)諸修行者之所歸趣 以更不受生相續故涅槃不死。
以非有為生住滅法故涅槃不壞。
以無壞無死故。
為修行者之所歸趣 複次大慧無舍無得故(至)不一不異故說名涅槃 涅槃無煩惱可舍。
無菩提可得。
故非斷常一異。
唯證相應。
是名如來涅槃 複次大慧聲聞緣覺(至)彼于其中生涅槃想 二乘覺知陰界入中無冥谛神我。
舍離愦鬧。
煩惱障滅不生颠倒。
不起未來生死分别。
彼于其中生涅槃想。
故法華經雲。
但盡生死名為解脫。
其實未得一切解脫 複次大慧有二種自性相(至)以不覺自心所現故起 因上一切識自性習氣等轉。
說名涅槃。
然一切識自性是凡夫法。
故明凡夫計着一切識自性起二種自性相也。
謂無始以來。
妄想言說習氣不斷故。
計著有言說自性相。
不知自心所起諸法故。
見有自共相陰界入一切法。
故執着着法自性相 複次大慧諸佛有二種加持(至)手灌其頂 因上凡夫計着起二種自性相故。
如來對上二種自性相。
故以二種加持加諸菩薩 大慧初地菩薩摩诃薩(至)菩薩摩诃薩者是 言初地菩薩蒙如來神力加持故。
入菩薩大乘照明三昧。
入已。
一切諸佛皆現其前。
三業加持。
如金剛藏。
華嚴會中住初地時。
及餘成就初地功德相菩薩亦如是加 大慧此菩薩摩诃薩(至)受灌頂已而得自在 菩薩蒙加入定已。
于百千劫。
積集一切諸善根故。
漸入諸地。
能達治所治相。
至法雲地者。
總收地義略有二種。
一者果分。
此不可說。
唯證相應。
二者因分。
可以寄言辯于行解斷證等故。
故此十地。
修十勝行。
斷十種障。
證十真如。
建立十地。
行有二種。
一者通相。
于地地中。
具修一切諸善行故。
二者别相。
此複有二。
一者十度。
雖諸地中皆具修習。
然别地相各說一增。
初地檀增。
二地戒增。
乃至十地智度增。
複修十行。
今略對明。
謂初歡喜地修願樂行。
說十大願。
樂利樂故。
便能斷異生性障。
證遍滿真如。
而此真如二空所顯。
無有一法而不在故。
證此便得名歡喜地。
謂初獲聖性。
具證二空。
能益自他。
生大歡喜。
乃至第十地修受位行。
斷于諸法中未自在障。
便證業自在等所依真如。
而此真如普
離四句。
絕百非。
建立诽謗。
凡情聖量所不能及。
大機未遇。
皆以四谛十二因緣。
證滅修道。
解脫生死而為濫觞之首。
不與諸外道勝性自然而共其相。
雖初說小乘之因緣。
已勝外道之玄妙 大慧諸佛說法(至)猶如商主善導衆人 為淨惑。
智二種障故。
猶如商主引導商人。
知道中通塞過咎止宿之處。
而又善。
别種種諸寶以譬如來引導衆生。
斷除二障。
令住無相法中安隐之處。
而又善别諸乘差别地位之寶也 言惑智二障者。
如起信論雲。
六染心者名煩惱礙。
能障真如根本智故。
無明義者名為智礙。
能障世間自然業智故。
此義雲何。
以依染心能見能現。
妄取境界。
違平等性故。
以一切法常靜。
無有起相。
無明不覺妄與法違。
故不能得。
随順世間。
一切境界種種知故。
此約本末相依以明二障義若約二執以明二障者。
如後當引。
成唯識論以釋其義 複次大慧有四種禅(至)攀緣真如禅諸如來禅 因上二障能障聖道。
不證如來菩提涅槃二轉依果。
凡學道者應修禅定。
發生無漏妙慧。
方能淨彼二障。
故次說四種禅也亦雲六波羅蜜中。
禅定一行最為神妙。
能發起性上無漏智慧。
萬行萬德。
乃至神通光明。
皆從定發。
故三乘學人欲。
求聖道。
必須修禅。
故通明四種禅也 大慧雲何愚夫所行禅(至)是名愚夫所行禅 言修二乘觀行者。
達人無我。
見自他蘊界處皆是無常苦空不淨之相。
觀察不舍得初靜慮。
漸次轉勝至無想。
受滅盡三昧。
然不離相故。
名為愚夫所行禅 雲何觀察義禅(至)是名觀察義禅 義者。
諸法實相也。
從初地至七地菩薩。
觀二乘外道等法俱知不實已。
于法無我諸地相義。
随順正觀。
故名觀察義禅也 雲何緣真如禅(至)是名緣真如禅 何者是妄念。
謂此二無我是妄念。
何以故為對治二種我見故。
說二種無我。
以所治既不實。
能治亦是妄。
故言二無我虛妄念。
若如實知如理平等。
不起二無我妄念。
是名緣真如禅。
一作正念真如禅 雲何諸如來禅(至)是名諸如來禅 言得如來地自證聖智真實法身。
常住寂滅。
令衆生得三種樂。
及得如來智慧法身不思議事也。
三種樂者。
禅定樂。
菩提樂。
涅槃樂。
是名如來禅。
又先德約凡夫外道三乘一乘。
所依不同。
通有五種禅。
謂滞異計欣上。
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禅。
正信因果亦以欣。
厭而修者。
是凡夫禅。
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
是小乘禅。
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
是大乘禅。
若頓悟自心。
本來清淨。
元無煩惱。
無漏智性本自具足。
此心即佛畢竟無異。
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
亦名如來清淨禅。
亦名一行三昧。
亦名真如三昧。
此是一切三昧根本。
若能念念修習。
自然漸得無量百千諸三昧也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愚夫所行禅觀察義相禅攀緣真如禅如來清淨禅 頌上四禅名也 修行者在定觀見日月形波頭摩深險虛空火及畫 此明外道二乘修禅之相也。
言外道計着神我。
于禅觀時見如日月形狀明淨朗曜。
或見紅蓮在深險之下。
二乘以自共相為實有。
灰身滅智同于虛空。
如薪盡火滅以為究竟涅槃。
畫字恐誤。
餘二本皆作盡字 如是種種相堕于外道法亦堕于聲聞辟支佛境界 如上諸相。
是外道及聲聞辟支佛禅境界也 舍離此一切住于無所緣 上句觀察義禅。
下自是攀緣真如禅 是則能随入如如真實相(至)而摩是人頂 言入如來清淨禅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至)說何等法名為涅槃 因上外道以見神我為涅槃。
二乘以身智滅如薪盡火滅為涅槃故問如來說何等法為涅槃 佛告大慧一切識自性習氣(至)即是諸法性空境界 言諸識等見習轉已名涅槃者。
謂無明轉即變為明。
如融冰成水更非他物不餘處來。
故雲即是諸法性空所顯真實境界 複次大慧涅槃者(至)一切聖者自證智所行故 明如來所證涅槃境界。
離斷常有無性故。
雲何非常。
謂除自共相妄想故非常。
雲何非斷。
謂三世如來所證得故非斷 複次大慧大般涅槃(至)諸修行者之所歸趣 以更不受生相續故涅槃不死。
以非有為生住滅法故涅槃不壞。
以無壞無死故。
為修行者之所歸趣 複次大慧無舍無得故(至)不一不異故說名涅槃 涅槃無煩惱可舍。
無菩提可得。
故非斷常一異。
唯證相應。
是名如來涅槃 複次大慧聲聞緣覺(至)彼于其中生涅槃想 二乘覺知陰界入中無冥谛神我。
舍離愦鬧。
煩惱障滅不生颠倒。
不起未來生死分别。
彼于其中生涅槃想。
故法華經雲。
但盡生死名為解脫。
其實未得一切解脫 複次大慧有二種自性相(至)以不覺自心所現故起 因上一切識自性習氣等轉。
說名涅槃。
然一切識自性是凡夫法。
故明凡夫計着一切識自性起二種自性相也。
謂無始以來。
妄想言說習氣不斷故。
計著有言說自性相。
不知自心所起諸法故。
見有自共相陰界入一切法。
故執着着法自性相 複次大慧諸佛有二種加持(至)手灌其頂 因上凡夫計着起二種自性相故。
如來對上二種自性相。
故以二種加持加諸菩薩 大慧初地菩薩摩诃薩(至)菩薩摩诃薩者是 言初地菩薩蒙如來神力加持故。
入菩薩大乘照明三昧。
入已。
一切諸佛皆現其前。
三業加持。
如金剛藏。
華嚴會中住初地時。
及餘成就初地功德相菩薩亦如是加 大慧此菩薩摩诃薩(至)受灌頂已而得自在 菩薩蒙加入定已。
于百千劫。
積集一切諸善根故。
漸入諸地。
能達治所治相。
至法雲地者。
總收地義略有二種。
一者果分。
此不可說。
唯證相應。
二者因分。
可以寄言辯于行解斷證等故。
故此十地。
修十勝行。
斷十種障。
證十真如。
建立十地。
行有二種。
一者通相。
于地地中。
具修一切諸善行故。
二者别相。
此複有二。
一者十度。
雖諸地中皆具修習。
然别地相各說一增。
初地檀增。
二地戒增。
乃至十地智度增。
複修十行。
今略對明。
謂初歡喜地修願樂行。
說十大願。
樂利樂故。
便能斷異生性障。
證遍滿真如。
而此真如二空所顯。
無有一法而不在故。
證此便得名歡喜地。
謂初獲聖性。
具證二空。
能益自他。
生大歡喜。
乃至第十地修受位行。
斷于諸法中未自在障。
便證業自在等所依真如。
而此真如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