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 第四卷

關燈
佛答言。

    非言語是。

    亦非所說。

    何以故。

    第一義者是自證聖智三昧樂境。

    因言而入非即是言。

    是故言殺如标月指。

    若複見月。

    了知所标畢竟非月 第一義者是聖智内自證境(至)于第一義不能顯示 言語生滅動搖。

    是無常故。

    從衆緣生即無自體。

    雲何能顯第一義 第一義者無自他相(至)應當遠離言語分别 言第一義谛絕自他相。

    言說涉有相故不能顯示。

    又第一義者但唯證入自性真心。

    心外無法。

    外種種法悉皆無性。

    言說妄想豈能顯示。

    故勸離言說分别依第一義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諸法無自性亦複無言說不見空空義愚夫故流轉 以諸法無體故。

    亦無有言說。

    凡愚不見言說空所說空故。

    流轉生死 一切法無性離語言分别諸有如夢化非生死涅槃 言一切法及言說不實。

    如夢如化。

    如夢化者。

    豈有生死涅槃定相 如王及長者為令諸子喜(至)自證實際法 上一頌舉喻。

    下頌法合。

    謂我今所演自覺聖智實際境界。

    不說言說所說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至)自證聖智所行境界 大慧因上言第一義者。

    是自證聖智所得。

    非言說分别境界。

    即舉自證聖智。

    所得第一義以請問。

    然第一義。

    體離一異有無斷常俱不俱等四句見故。

    大慧請離四句法也。

    此中說三法以明四句。

    有十二句。

    依文有九。

    隐顯互出。

    一異上有四句。

    有無上有三句。

    常無常上有二句。

    經家略故。

    具如四宗論所明 遠離妄計自相(至)具足圓滿一切功德 言非獨離外道見。

    亦離二乘執陰界入自共相見。

    令諸菩薩及諸衆生。

    速證如來無上種智 佛言大慧善哉善哉(至)常無常等一切自性 上雖言離有無等。

    未知何者是有無。

    今正出有無法體。

    言凡夫愚癡。

    不知是自心量妄習為因之所變現。

    執着外法為有為無。

    起四句等見。

    此是妄計有無體也。

    下十二喻。

    況此有無一異等法。

    皆不真實。

    是應遠離。

    答上願為我說離一異有無常無常等所行境界 大慧譬如群獸為渴所逼(至)堕一異等執着之中 鹿逐時焰。

    況愚樂欲境言愚癡凡夫亦複如是。

    合上群獸。

    無始戲論分别所熏三毒燒心。

    合上為渴所逼。

    樂色境界見生住滅。

    合上于熱時焰而作水想。

    取内外法。

    堕一異等執着之中。

    合上迷惑馳趣不知非水 大慧如乾闼婆城(至)離二自性法起有性分别 言三種量者。

    一曰現量。

    二曰比量。

    三曰聖言量。

    量者是楷定義。

    譬夫升鬥量物也。

    現量者。

    現即顯現。

    謂分明證境。

    不帶名言。

    無籌度心。

    親得法體。

    離妄分别。

    而非錯謬。

    比量者。

    比即比類。

    謂以因由譬喻。

    比類量度而得知故。

    如遠見煙必知有火。

    隔牆見角必知是牛。

    雖不親見。

    亦非虛妄。

    聖言量者。

    謂以如來聖教為準繩故。

    故古德曰吾佛滅後。

    以經論為繩墨。

    知識為指南。

    以防閑魔外是也 五分論者。

    一宗二因三喻四合五結。

    宗因喻三。

    亦雲三支比量。

    喻合但成之。

    且如外道妄計。

    執聲為常。

    于聲明中立量雲。

    聲是有法。

    定常為宗。

    因雲所作性故。

    同喻如虛空。

    然而虛空非所作性。

    則因上不轉。

    引喻不齊。

    立聲為常不成。

    若佛法中聲是無常。

    故立量雲。

    聲是有法。

    定無常為宗。

    因雲所作性故。

    同喻如瓶盆。

    如楞嚴經雲。

    音聲雜語言。

    但依名句味。

    豈常也哉。

    外道種種計執。

    自謂過人。

    若不類彼立量比破之。

    何由破執。

    故如來所說五分論者。

    如以楔出楔。

    将聲止聲也。

    所謂摧魔外之異執。

    定佛法之綱宗。

    令諸衆生。

    于自覺聖智所證境界。

    離有無等諸異見故。

    愚夫迷教者。

    猶計有性。

    一異斷常妄想分别 大慧諸修行者轉心意識(至)則着我人衆生壽者 諸修行者應滅心意識離二自性能取所取。

    入如來地。

    于有及無不生妄想。

    若于自覺所證境作有無計。

    還着我我所 大慧一切諸法自相共相(至)自證聖智三昧樂境 言化佛但随順愚夫妄起之見作種種言說。

    說自相共相。

    令知不實法故。

    非非佛者。

    宋魏二譯皆雲法佛 大慧譬如水中有樹影現(至)俱不俱等一切分别 如來結勸于所證中。

    應離如上凡夫外道生滅一異。

    有無斷常。

    俱不俱等惡見分别也 然天竺邪見。

    大約有三。

    一佛法外外道。

    如上計執四句。

    及六師九十六種外道是也。

    二附佛法外道。

    起自犢子方廣。

    自以聰明讀佛經書。

    不明正見。

    别生妄解。

    譬夫牛飲水成乳。

    蛇飲水則成毒。

    諸師皆推不受。

    是附佛法邪見人也。

    三學佛法成外道。

    執佛教門而生惱煩。

    不得悟入。

    大論雲。

    若不得般若方便。

    入阿毗昙即堕有中。

    入空即堕無中。

    入昆勒堕亦有亦無中。

    中論雲。

    執非有非無名愚癡論。

    倒執正法還成邪見人。

    又大乘四門皆成見者。

    實語是虛妄。

    生語見故。

    涅槃是生死。

    起貪着故。

    多服甘露。

    傷命早夭。

    失方便門。

    堕于邪執故稱内邪見也。

    是知法無定相。

    回轉随心。

    執則成非。

    達之無咎。

    如四句法。

    通塞由人。

    在法名四句。

    悟入名四門。

    妄計名四執。

    毀之名四謗。

    四句不動得失空生。

    一法無差。

    升沈自異。

    但有所重所依。

    立知立解。

    絲毫見處不忘。

    皆成外道。

    故知見在即凡情亡即佛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諸識蘊有五猶如水樹影所見如夢幻不應妄分别 此頌上三喻類于五蘊。

    不應妄起分别 三有如陽焰幻夢及毛輪若能如是觀究竟得解脫 頌牒四喻明三有不實。

    以是觀者必得菩提 譬如熱時焰動轉迷亂心(至)愚夫生執着 上一頌頌前初喻。

    次一頌頌前法合 無始生死中執着所纏覆 通頌十二喻意。

    由于無始執着我法所纏覆故 退舍令出離如因榍出榍 上十二喻。

    如逆榍欲去生死榍 幻咒機所作浮雲夢電光觀世恒如是永斷三相續 又頌五喻。

    觀世如是能斷三界永無相續。

    浮雲。

    電光。

    上無文 此中無所有如空中陽焰如是知諸法則為無所知 言知諸法無體則無可知 諸蘊如毛輪于中妄分别唯假施設名求相不可得 言諸陰非有。

    假名亦空。

    無自性相 如畫垂發幻夢乾闼婆城(至)愚夫妄分别 又通頌七喻。

    顯有無一異常無常等四句見不實。

    畫喻上文無 明鏡水淨眼摩尼妙寶珠(至)亦如石女兒 此明諸法雖現。

    皆無實事。

    淨眼。

    石女兒。

    上文無 複次大慧諸佛說法(至)時微塵等而共相應 言諸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