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 第三卷

關燈
行經。

    還攝五法為三自性。

    謂名相分别是妄計緣起二自性。

    正智如如即圓成實 是知三性無際随一全收。

    真妄互融。

    性相無礙。

    從緣起生分别。

    即是妄計。

    從緣起悟真實。

    即是圓成。

    所以由分别故一分成生死。

    由真實故一分成涅槃。

    了分别性空故。

    即生死成涅槃。

    迷真實性有故。

    即涅槃成生死。

    都是一法。

    随緣顯義成三。

    三非三而一性圓。

    一非一而三性具。

    卷舒不失。

    隐顯常如。

    非一非三。

    泯性相于實地。

    而三而一。

    耀行布于義天。

    撮要所歸。

    莫先斯旨 大慧是名觀察五法自性法門(至)當勤修學 結成五法三性法門以勸修學 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至)法無我相 既能修學五法三自性已。

    更當觀察人法二無我相言。

    人無我者。

    梵雲補特伽羅。

    此言數取趣。

    謂諸有情。

    起惑造業。

    即為能取。

    當來五趣。

    名之為趣。

    雖複數數起惑造業。

    五趣輪回。

    都無主宰實自在用。

    故言無我。

    經雲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法無我者。

    謂諸法體雖複任持軌生物解。

    亦無勝性實自在用。

    故言無我 此二種執我。

    或有有情總執補特伽羅為我。

    或有有情别執色受想行識等為我。

    故瑜伽雲。

    補特伽羅無我者。

    謂離一切緣生行外。

    别有實我。

    不可得故。

    法無我者。

    謂即一切緣生諸行。

    性非實我。

    是無常故。

    是故經雲。

    當善觀察。

    上略通釋竟。

    下文即别廣釋 大慧何者人無我相(至)皆是藏心之所顯現 雲何人無我。

    謂離我。

    雲何離我。

    謂于我所陰界入中分别觀察。

    但是無明業愛等生。

    于眼識等諸根。

    妄取自心現妄想境界。

    皆是藏心妄想施設。

    彼無有我也。

    此即就陰界入中以示無我 刹那相續變壞不停(至)躁動不安如猿猴 自下約喻舉五觀門以明無我。

    此舉無常門也。

    夫我謂常義。

    今既無常故無有我。

    文标六喻。

    上五喻幻身。

    下一喻妄心。

    如水奔流。

    種牙變易。

    燈藉衆緣。

    飄風不住。

    浮雲起滅。

    以上諸喻刹那變壞。

    此身亦爾。

    豈有常耶。

    又妄心躁動等若猿猴。

    既不能令身心常住。

    我義焉在 樂不淨處如飛蠅 舉不淨門明其無我。

    然一切世間貪着此身不淨之聚。

    三十六物穢惡之軀。

    如彼飛蠅玩于臭處。

    我謂淨義。

    故知無我 不知厭足如猛火 舉苦門以破我。

    一雲如風火。

    我者樂義。

    今貪欲無厭。

    如風中猛火。

    逢薪轉熾。

    追求不得。

    為苦所惱。

    既無有樂。

    故知無我 無始虛僞習氣為因諸有趣中流轉不息如汲水輪 舉不自在門以示無我。

    謂無始虛僞習業所熏。

    往來三有。

    如汲井輪循環不息。

    為愛水故溉灌業因。

    即業因所推。

    豈有實我 種種色身威儀進止(至)亦如木人因機運動 此舉空門以破我。

    謂觀陰界入種種身色。

    如機關木人咒術所起死屍。

    雖若雲為。

    實非我也 若能于此善知其相是名人無我智 上以法喻推诘。

    善知陰界入中悉無有我。

    如機關木人等。

    是名人空智 大慧雲何為法無我智謂知蘊界處是妄計性言菩薩知緣起陰界入法。

    若執為實者。

    是妄計自性。

    本來非有。

    故寶積經雲。

    了色不堅如聚沫。

    思惟諸受等浮泡。

    想如熱時陽焰動。

    芭蕉諸行應觀察。

    如世善幻舞戲者。

    刹那便現諸色像。

    了知識用亦如是。

    智者于此皆無願。

    此破凡夫執有五蘊也。

    大般若雲。

    苦惱聚沫是蘊相。

    如來覺為無相 寶積又雲。

    内外十二處。

    我說心為主。

    彼複因業生。

    業由思久住。

    眼色俱為緣。

    而生起于識。

    緣阙則不生。

    譬無薪之火。

    如是生諸法。

    和合互相生。

    無作無受者。

    現作用如幻。

    一切内外法。

    我已知空幻。

    愚夫颠倒執。

    分别我我所。

    此破凡夫執有十二處十八界也。

    大般若雲。

    生長門是處相。

    如來覺為無相。

    多毒害是界相。

    如來覺為無相 楞嚴亦雲。

    根塵同源。

    縛解無二。

    識性虛妄猶如空花 如蘊界處離我我所(至)愚夫分别非諸聖者 如陰界入空無我我所。

    唯共積聚煩惱業故。

    如繩自縛展轉相生。

    無實自體。

    一切諸法亦複如是。

    離自共相。

    由妄分别種種相現。

    愚夫如是。

    非諸聖者。

    令知悟修超凡入聖 如是觀察一切諸法(至)法無我智 言諸聖賢何以不起妄想者。

    以滅一切心意識名相妄想故 得此智已知無境界(至)而坐其上 自此已下明觀察法無我所得利益也。

    謂見法無我故得入初地。

    觀察開覺次第漸進乃至十地。

    所作已辦。

    有大寶花王衆寶莊嚴上。

    有大寶宮殿蓮花王座。

    菩薩修如幻三昧。

    成就。

    而坐其上受佛職位也 同行佛子前後圍繞(至)而灌其頂 言此菩薩欲受佛位故。

    同類菩薩以為眷屬前後圍繞。

    一切諸佛從十方來。

    以手摩頂授以佛位。

    如轉輪王授太子王位時。

    以金鐘盛四大海水。

    灌太子頂上。

    授轉輪王位。

    譬諸佛皆申右手摩菩薩頂授法王位 超佛子地獲自證法(至)應勤修學 以見法無我故。

    乘茲增進行因圓滿。

    故超菩薩地得如來法身。

    是故諸菩薩當勤修學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至)願說建立诽謗相 因上觀二無我能離有無斷常二見。

    故請建立诽謗相也。

    非有說有名建立。

    非無說無名诽謗 令我及諸菩薩摩诃薩(至)三藐三菩提 若如來為我說者。

    令我等離有無惡見。

    疾得無上菩提 得菩提已(至)令于正法不生毀謗 言正法離有無。

    若說于有無。

    名謗正法 佛受其請即說頌言身資财所住皆唯心影像(至)離心不可得 言依正諸法。

    不知自心妄現。

    而起有無建立诽謗。

    堕于二見也 爾時世尊欲重明此義(至)無有性建立性是為四 此列四名。

    謂非有相見因性之中。

    而橫立也 大慧诽謗者(至)此是建立诽謗相 彼于所建立法。

    觀察不得而說言無。

    名為诽謗矣 大慧雲何無有相建立相(至)是名無有相建立相 言陰界入無自共相。

    而妄計此如是。

    自相也。

    此不異。

    共相也。

    從無始過惡熏習所生故也 雲何無有見建立見(至)是名無有見建立見 謂于蘊界處中。

    妄建立我人衆生。

    以為能見者 雲何無有因建立因(至)是名無有因建立因 外道建立初識有因從冥谛而生。

    佛言此識初不從冥谛因生。

    其初識本無生。

    後眼色明念等為因。

    如幻生。

    一念不住故。

    生已有。

    有還滅 雲何無有性建立性(至)是名無有性建立性 言外道于三無為無作法。

    而建立有性。

    佛言此離性非性。

    類明一切諸法。

    離于有無。

    猶如毛輪垂發由翳目而生。

    兔馬等角本自無有 大慧建立诽謗(至)當勤觀察遠離此見 總結離二惡見。

    以勸修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