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 第二卷

關燈


    九地名一子地。

    後二所行即佛地也 大慧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至)法自性第一義心 此七種第一義。

    是三世諸佛所證第一義法性。

    如來藏心。

    非緣慮妄識也 以此心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最上法 自下明真心之德用也。

    以有此第一義心。

    故能成就如來法身。

    及世出世間。

    最上菩提涅槃淨妙等一切諸法。

    若無此心。

    則不能成 以聖慧眼入自共相種種安立不與外道惡見共 言以聖慧眼。

    入一切法自相共相種種安立。

    唯是一心。

    其所安立悉令悟。

    入佛之知見。

    不與外道惡見同。

    又雲此七種第一義心。

    是聖人慧眼所見。

    建立七種不同為自相。

    共成法身為共相餘義如上說 大慧雲何為外道惡見(至)見有見無而起言說 此征釋惡見。

    謂彼外道等。

    不知境界一切諸法。

    皆是自心分别所現。

    于自性第一義說為有無 大慧我今當說若了境如幻(至)及無知愛業緣 佛說若了自心所現境界。

    如幻不實。

    則一切妄想等悉滅也。

    言三有苦者果也。

    無知謂無明也。

    愛謂煩惱也。

    業謂有漏善惡等業也。

    是三皆因也。

    故論雲。

    若離妄念。

    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唯一真心矣 大慧有諸沙門婆羅門(至)依緣生住有已即滅 言起邪見人。

    不越在家出家二衆也。

    亦二乘外道二衆也。

    非有者謂計虛空自然為因也。

    及有者。

    謂計微塵世性自在天等為因也。

    即是計無因邪因為能生因也。

    于正因果外。

    計顯現諸物。

    依時而住。

    皆外道所計也。

    或計五蘊。

    十八界。

    十二處。

    依因緣生住。

    無常變異。

    生已即滅。

    不了常住真心。

    即二乘所計也。

    皆迷自心所現耳 大慧彼于若相續若作用(至)不見根本故 此牒破也。

    言若相續者。

    即總牒其因果不斷也。

    若作用者。

    即牒其生滅之間暫有用也。

    若諸有。

    若陰界入滅名涅槃。

    若趣向涅槃名道。

    若有漏諸業。

    若修道所得名果。

    若冥初等二十五谛。

    上皆牒計也。

    言是破壞斷滅論者。

    破計也。

    謂外道無種生。

    即是破壞因果也。

    又言從有種生。

    生已滅。

    名斷滅論也。

    言何以故等者。

    征結也。

    謂上妄計即體非有故雲不得現法故。

    何獨現計本無。

    窮其初因亦不可得。

    故雲不見根本故 大慧譬如瓶破不作瓶事又如燋種不能生芽 次引喻明。

    言如瓶已破。

    不作瓶用事。

    以譬無種則無法。

    不作陰界入因事。

    又如雖有燋種不作芽事。

    以譬雖有自在天等為種。

    不能作陰界入相續生因事 此亦如是若陰界處法(至)但是自心心虛妄所見 後言法合也。

    以上二因不成故。

    即無陰界入性可滅。

    今外道說有陰界入性。

    言三世中滅得涅槃者。

    是自心妄想也。

    彼陰界入無相續生。

    以有種無種不成因故故言但是自心虛妄所見 複次大慧若本無有識(至)而作事業悉空無益 言重複次于前文。

    破轉計也。

    謂彼轉計所生。

    與無種有種三緣和合而生者。

    龜應生毛。

    沙應出油。

    然龜本無毛。

    沙本無油。

    合亦不生。

    三緣體空。

    如何生果。

    汝宗則壞。

    違決定義者。

    喻斥不成。

    故言宗壞。

    以違汝決定能生之義。

    又于一相中妄計。

    三緣。

    違我大乘決定之義。

    所作事業悉空無益者。

    事即是果。

    業乃是因。

    言因果事業。

    并唯妄說都無實義 大慧三合為緣是因果性(至)熏習餘氣作如是說 此牒示其過也。

    謂彼外道以三合為緣。

    是因果性。

    可說為有成三世法。

    此即邪謬相承。

    及自惡見作是說耳 大慧愚癡凡夫惡見所噬(至)妄稱一切智說 言凡夫外道。

    為惡見迷醉所噬。

    不能自知愚癡無智。

    妄稱一切智說。

    外道指六師為一切智人。

    二乘執權智為實智也 大慧複有沙門婆羅門(至)如是思惟恒住不舍 自下言正見人。

    觀一切法皆無自性。

    如幻夢等。

    不離自心。

    無能所取及生住滅。

    如是觀察無有間斷。

    是名正觀 大慧此菩薩摩诃薩(至)轉依次第成如來身 此菩薩摩诃薩者。

    即上正見沙門婆羅門也。

    行無相道者。

    謂萬行齊修三輪體寂也。

    漸升諸地者。

    謂初登歡喜地。

    乃至第七遠行地也。

    證無生法者。

    謂得無功用道登第八不動地也。

    入金剛喻三昧者。

    謂初地菩薩創得無分别智。

    斷異生性障。

    二地至十地菩薩如實修行。

    漸斷諸障增勝功德。

    第十一地等覺菩薩金剛喻定頓斷俱生二障種子也。

    轉依次第成如來身者。

    即等覺後念解脫道斷二障習氣。

    即得如來無上菩提。

    及大涅槃。

    二轉依果也。

    一謂轉染得淨。

    二謂轉迷得悟。

    又菩提名生得。

    二障障不生。

    今斷障得生。

    涅槃名顯得。

    本性清淨客塵翳故。

    今斷而彼顯。

    轉依位别通有六種。

    故雲轉依次第成如來身也。

    餘義如文可以意得 大慧菩薩摩诃薩(至)于自悉檀應善修學 言但住心量觀察三有。

    又雲令達唯心漸入諸地者。

    謂此一心法門。

    是凡聖之本。

    迷之堕世間生死。

    悟之證出世菩提。

    故先聖曰。

    世間不越三科。

    出世不過二果。

    二果者即如上釋成如來身二轉依果也。

    三科者。

    即此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諸妄心法也。

    故雲欲得佛身。

    應當遠離。

    乃至觀察令達唯心。

    于自心宗勸善修學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至)藏識海浪法身境界 大慧于此。

    雖通請說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

    意欲如來且成前問。

    是故結請但雲。

    順諸佛說藏識海浪法身境界也。

    言稱真實義諸佛教心者。

    揀非虛妄心識也。

    凡言心者。

    略示名體通有四種。

    梵音各别翻譯亦殊。

    一纥利陀耶。

    此雲肉團心。

    是色身中五藏心也。

    如此方黃庭經五藏論中說。

    二緣慮心。

    此是八識俱能緣慮自分境故。

    此八各有心數。

    亦雲心所。

    于中或無記。

    或通善染之殊。

    諸經論中自心所。

    法總名心也。

    謂善心惡心等。

    三質多耶。

    此雲集起心。

    唯是根本第八識也。

    積集諸法種子起現行故。

    四幹栗陀耶。

    此雲貞實心。

    亦雲堅實心。

    此是真實心也。

    然第八識無别自體。

    但是真心。

    以不覺故。

    與諸妄想而有和合不和合義。

    和合義者能含染淨目為藏識。

    不和合者體常不變。

    目為真如。

    即此離所行相稱真實義諸佛教心也。

    雖然四種體同。

    迷悟真妄義别。

    如取真金。

    須明識瓦礫及以僞寶但盡除之縱不識金。

    金體自現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诃薩言(至)諸色相故 佛言有四因緣眼識轉。

    轉生也。

    一謂不覺外塵是自心現而執取故。

    二謂無始已來取着于色妄想熏習不斷故。

    三謂識本性。

    如是故。

    識以了别為自性故。

    四謂樂欲見諸色相故 大慧以此四緣(至)猶如猛風吹大海水 言以此四緣。

    令心水流生轉識浪。

    如眼識既爾。

    餘諸識亦如是。

    于一切諸根微塵毛孔。

    眼等諸轉識或頓生。

    譬如明鏡現衆色像。

    無有前後或漸生猶如猛風吹大海水。

    前波起後波随。

    言微塵毛孔者。

    即色塵身根也 心海亦爾境界風吹起諸識浪相續不絕 言外塵風擊如來藏心海。

    起諸識浪。

    造業感報生死不絕。

    亦如之 大慧因所作相非一非異(至)差别境相有意識生 此明諸識展轉互為因也。

    言因所作相非一非異者。

    因即第八如來藏識也。

    所作相謂七轉識從第八所生也。

    非一者諸識行相不同也。

    非異者同皆緣起無自性也。

    言業與生相相系深縛者。

    謂第八識變起根身器界名為生相。

    六七二識無明覆故。

    由此執為實我實法第六意識引起前五造引滿業。

    感諸異報生死不絕。

    故雲業與生相。

    相系深縛。

    是皆不了色等諸塵自心妄現。

    故五識身轉也。

    大慧。

    眼等五識與五塵俱時。

    或因了别色等差别境相而意識生也。

    是故當知根身塵境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