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 第二卷

關燈
别報者。

    一謂總報。

    屬第八識。

    二謂别報。

    在前六識。

    且以有漏善業言之。

    如持五戒招得人身。

    是總報業。

    由于因中有嗔忍等。

    于人總報而有妍醜等。

    名别報業。

    亦名引滿業。

    即能招第八引異熟果。

    名為引業。

    能招第六滿異熟果。

    名為滿業。

    然其引業能造之思。

    要是第六意識所起。

    若其滿業。

    能造之思從五識起。

    雖造滿業亦非自能。

    由意識引方能作故。

    其第七識唯有俱生惑智二障。

    業障報障。

    彼七俱無。

    雖具四惑。

    但緣内故。

    屬于有覆無記性攝。

    則不能造善惡二業。

    唯前六識起惑造業。

    業成難逃。

    感諸異報。

    如鏡現像不漏絲毫。

    故楞嚴雲。

    六識造業。

    所招惡報從六根出也。

    或注此經指第七識而為能造善惡業者。

    教無明文(唯宗鏡錄七十三卷首一處因憑古注。

    而雲七識造業。

    又與本錄節次引經論義明諸識處皆相違。

    斷可見也) 大慧現識與分别事識此二識無異相互為因 言賴耶現識。

    及分别事識無異相。

    皆由最初一念為緣。

    令真如心不守自性。

    随緣成有。

    諸識熏習。

    更互為因。

    流轉不息。

    故華嚴雲。

    眼耳鼻舌身。

    心意諸情根。

    以此常流轉。

    而無能轉者。

    彼疏釋雲。

    言以此者。

    謂以上八識自為能所熏。

    展轉為因。

    而常流轉。

    無别我人。

    故雲無能轉者。

    又雲識外無法亦為無者。

    故曰此二識無異相互為因也 大慧現識以不思議熏變為因(至)戲論習氣為因 此又廣明諸識生住因也。

    通而言之。

    粗細二識皆依無明住地而起。

    以根本無明。

    動彼靜心而起細識。

    依此細識轉起粗心。

    故以無明通為其本。

    若别言之。

    依無明為因。

    生三細不相應心。

    依境界為緣。

    生三粗相應心。

    故雲粗細二識。

    各具二因。

    方得生住。

    言不思議熏者。

    謂無明能熏真如。

    不可熏處而能熏故。

    名不思議熏。

    又熏則不熏。

    不熏之熏。

    名不思議熏。

    言不思議變者。

    謂真如心受無明熏。

    不可變異而變異。

    故名不思議變。

    又變即不變。

    不變之變。

    名不思議變。

    勝鬘經雲。

    不染而染難可了知者。

    謂此不思議也。

    然此熏變。

    甚微且隐。

    故所起現識行相微細。

    于中亦有轉識業識。

    舉粗顯細。

    故但雲現識。

    即起信雲不相應心 言分别境界者。

    即是現識所現種種境界。

    還能動彼心海。

    起諸事識之浪也。

    言無始戲論習氣者。

    即彼和合心海之中。

    妄念戲論習氣。

    無始已來熏習不斷。

    未曾離念。

    故此境界及妄念戲論。

    熏動心海種種識生。

    以妄念及境界。

    粗而且顯。

    故所起分别事識行相粗顯。

    即起信雲相應心也。

    此謂現識依不思議熏故得生。

    依不思議變故得住。

    分别事識依境界故得生。

    依心海故得住也 上佛言諸識有二種生住滅已下至此。

    謂無明熏習真如成染緣起也。

    故論雲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

    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 大慧阿賴耶識虛妄分别(至)是名相滅 自下明若達妄源成淨緣起也。

    言阿賴耶識和合心海中。

    妄念分别種種習氣若滅。

    即一切根識滅。

    言一切根者。

    謂意根起識而能分别一切諸法。

    名一切根識。

    即第六意識。

    及所依第七末那現行識相滅。

    名相生住滅識滅也。

    所言種種習氣者。

    約唯識宗。

    說諸習氣總有三種。

    一名言習氣。

    謂有為法各别親種。

    名言有二。

    一表義名言。

    即能诠義音聲差别。

    二顯境名言。

    即能了境心心所法。

    随二名言所熏成種。

    作有為法各别因緣。

    二我執習氣。

    謂虛妄執我我所種。

    我執有二。

    一俱生我執。

    即修所斷我我所執。

    二分别我執。

    即見所斷我我所執。

    随二我執所熏成種。

    令有情等自他差别。

    三有支習氣。

    謂招三界異熟果種。

    有支有二。

    一有漏善。

    即是能招可愛果業。

    二諸不善。

    即是能招非愛果業。

    随二有支所熏成種。

    令異熟果善惡趣别。

    諸說習氣。

    皆準應知 大慧相續滅者(至)謂自心所見分别境界 言所依因及所緣滅即相續滅者。

    謂所依無始根本無明習氣因滅。

    及所緣妄境界染法緣滅。

    即微細流注生住滅識滅也。

    言所依因。

    謂無始戲論習氣。

    所緣謂自心所見分别境界者。

    經自牒釋所滅無明。

    及妄境界為因緣義也。

    故論雲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

    以心無起故。

    境界随滅。

    以因緣俱滅故。

    心相皆盡。

    名得涅槃。

    成自然業 大慧譬如泥團與微塵(至)金莊嚴具亦複如是 此引二喻。

    喻上染淨二緣起也。

    一謂真妄體非一異。

    二但妄滅而真不亡。

    義如次文釋之 大慧若泥團與微塵異者(至)泥團微塵應無分别 若言泥團與微塵實異者。

    泥團應非微塵所成。

    而實彼成。

    故不可言異也。

    若實不異者。

    則泥團與微塵應無分别。

    既其因果粗細有殊。

    亦不可言一也 大慧轉識藏識若異者(至)然彼真相不滅 以法合喻。

    明非一異也。

    謂諸轉識與藏識若異者。

    依無明風熏動之時。

    藏識之體應不随緣。

    則堕常過。

    然如來藏藏識是善不善因非不随緣也。

    若不異者。

    轉識滅時藏識亦應滅。

    則堕斷過。

    然藏識真相竟不滅爾。

    故起信雲。

    以一切心識之相。

    皆是無明。

    無明之相。

    不離覺性。

    非可壞。

    非不可壞。

    如大海水。

    因風波動水相風相。

    不相舍離。

    而水非動性。

    若風止滅動相則滅濕性不壞故。

    如是衆生自性清淨心。

    因無明風動。

    心與無明。

    俱無形相。

    不相舍離。

    而心非動性。

    若無明滅相續則滅智性不壞故 大慧識真相不滅(至)即不異外道斷滅戲論 如下經雲。

    如來藏為無始虛僞惡習所熏。

    名為藏識。

    故論雲不生不滅。

    與生滅和合。

    非一非異。

    名為具分賴耶藏識。

    是以此藏識中。

    不生不滅淨分真相竟不滅。

    但生滅染分業相滅也。

    若真相滅者。

    藏識實性亦應滅爾若藏識實性滅。

    則與外道斷滅見同。

    是故論雲。

    所言滅者。

    唯心相滅。

    非心體滅。

    又雲唯癡滅故。

    心相随滅。

    非心智滅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說(至)即無始相續識滅 謂諸外道。

    見身壞命終。

    六識不能取境。

    一生相續識随四大緣離散之時。

    即計無始相續識永滅。

    更無業報受生相續。

    是故名為堕落斷見。

    故下偈雲。

    色識雖轉滅。

    而業不失壞。

    令于諸有中。

    色識複相續若色識轉滅。

    諸業失壞者。

    是則無生死。

    亦無常無常。

    即斷常二見亦俱離也。

    豈同外道妄計斷滅耶 大慧彼諸外道說相續識(至)唯說作者為生因故 諸外道說。

    六根能取境界之六識。

    執從神我邪因等生不說眼等諸識。

    從色等因緣生。

    唯計作者為生因故。

    故名外道 作者是何彼計勝性丈夫自在時及微塵為能作者 勝性亦雲勝妙。

    是生梵天之天主也。

    丈夫即我之别名。

    自在謂大自在天。

    及計時節微塵等為能作者。

    更餘異計。

    如下廣說 複次大慧有七種自性(至)緣自性成自性 自下重明染淨二緣真妄識體。

    此七自性。

    成上妄識生滅身也。

    謂煩惱體性。

    能集善惡等業。

    故名煩惱為集自性。

    既有集因。

    必有未來苦果性。

    故言性自性。

    既有苦果。

    必有形相。

    故言相自性。

    既有形相。

    即從四大種生。

    故言大種自性。

    既有四大。

    即從因緣所成。

    故言因自性。

    緣自性。

    成自性。

    然妄無别體。

    随所執得名 複次大慧有七種第一義(至)如來自證智所行 第一義谛道理無二。

    為人不同證有優劣。

    此七成上真識不生不滅法身也。

    所行。

    一本作境界。

    即所行境界也。

    謂發心菩薩。

    緣第一義法性如來藏心。

    故名心所行勝解行地菩薩等。

    各起十種智慧。

    緣于真如。

    故名智所行初地菩薩。

    正證真如。

    見二種無我。

    故名二見所行。

    八地菩薩起二乘。

    超七地。

    故名超二見所行。

    十地超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