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 第二卷
關燈
小
中
大
異二句。
上問中無。
本無今有名生。
法非凝然名異。
法有暫用名住 刹那句非刹那句(至)恒句非恒句 上無中句。
凡有三常。
一外道計四大性常。
二業習氣相續得果不斷故常。
三如來藏體真常住故常。
此三常皆愚夫虛妄見。
舊注凡有三常不同 緣句非緣句因句非因句(至)方便句非方便句 大煩惱有六。
随煩惱二十。
上無方便文 善巧句非善巧句(至)三輪句非三輪句 願句三輪句。
上無文 标相句非标相句有句非有(至)水句非水句 如恒河一水四見不同 弓句非弓句大種句非大種句(至)果句非果句 谛句牒上如實句。
果句上無文 滅句非滅句起句非起句(至)相句非相句 相有三種。
謂體相标相法相。
前是形色體相。
次是标相。
此則法相 支分句非支分句禅句非禅句(至)記句非記句 攝受句記句。
上無文 一闡提句非一闡提句(至)味句非味句 味句上無文 作句非作句身句非身句(至)因果句非因果句 有為句因果句上無文 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至)種種句非種種句 種種句上無文 演說句非演說句(至)文字句非文字句 住持句。
求那譯雲處句也 上約心真如門。
總答一百八句。
皆言非者。
如馬鳴雲。
當知真如自性。
非有相。
非無相。
非非有相非非無相。
非有無俱相。
非一相。
非異相。
非非一相非非異相。
非一異俱相。
從本已來。
一切染法。
及一切衆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
皆不相應故。
即是真心常恒不變。
淨法滿足。
亦無有相可取。
以離念境界。
唯證相應故 大慧此百八句(至)汝及諸菩薩摩诃薩應當修學 此是結勸。
諸菩薩等。
應當如是學菩薩道。
修菩薩行。
舉先佛者。
皆發明誠信故 大乘入楞伽經集一切法品第三 釋此品有四門。
一來意二解妨難。
三釋名。
四釋文。
初來意者。
上品明總問答竟。
此下諸品皆别問答。
故次來也。
二解妨難雲。
一百八句既已總明。
何故下諸品一一别問。
詞意皆不出總中。
豈非繁重乎。
答總别該攝。
斷常之見方銷。
真俗圓融。
去取之情始絕耳。
三釋名者。
論依一心開二門。
上品已明心真如門。
總攝一切法。
此品即明心生滅門。
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
以是二門不相離故。
論雲心生滅者。
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
非一非異。
名為阿賴耶識。
此識有二義。
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
雲何二義。
一者覺義。
二者不覺義。
所言覺義者。
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
無所不遍。
法界一相。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依此法身說名本覺。
依本覺故而有不覺。
乃至三細六粗升沈苦海。
依不覺故說有始覺。
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
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
是故十法界中若聖若凡。
若因若果。
依正染淨舉在是矣。
故名集一切法品。
次經文下即正釋文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至)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從此品訖斷食肉凡十四品。
明别問答。
故品品多雲重白世尊。
今此首章。
即别問答心意識也。
謂初刹那識異于木石。
生得染淨。
各自能為無量無數染淨識本。
從初刹那不可說劫。
乃至金剛喻定。
經一刹那。
有不可說不可說識。
生諸有情色心二法者。
則有染有淨。
有生有滅。
此識約生滅門中。
有幾種生住滅(然遠劫無始。
何名為初耶。
謂此即是忽起一念之時。
妄念違真。
名為初識。
非是過去有識創起名為初識也) 佛言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臆度者之所能知 真如妙性。
本自無生。
一念随緣。
事分起盡。
即是真心不守自性。
随無明緣成于諸識。
生住異滅。
此非凡小及因位菩薩智慮所知。
故論雲。
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
非凡夫二乘智慧所覺。
乃至菩薩究竟地。
不能盡知。
唯佛窮了 所謂相續生及相生相續住及相住相續滅及相滅 相續即流注也。
一本亦雲流注。
言流注者。
唯目第八識。
三相微隐(即業相轉相現相也。
如起信論所明)種現不斷。
名為流注。
由無明緣初起業識。
故說為生。
相續長劫故名為住。
到金剛定。
等覺一念斷本無明。
名流注滅。
相生住滅者。
謂餘七識心境粗顯。
故名為相。
雖七緣八。
望六為細。
具有四惑。
亦名粗故。
依彼現識自種諸境緣合生七。
說名相生。
長劫熏習名為相住。
從末向本漸伏及斷。
至七地滿。
名為相滅。
依前生滅立迷悟依。
依後生滅立染淨依。
後短前長事分二别。
即是流注生住滅。
相生住滅也 諸識有三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上雖答雲諸識有二種生住滅。
未辨何識為生滅。
此複言三種相。
欲簡諸識之中有生滅不生滅者。
言真相者。
如來藏心在纏不染。
性自神解。
名自真相。
根本無明起靜令動。
動為業識。
即是賴耶極微細相。
名為業相。
轉相者。
依前業相。
轉成能緣及所緣境。
生七轉識。
同名轉相。
又從靜起動名之為業。
從内趣外名之為轉。
如來藏心不可增減。
名為真相。
亦名真識。
然雖三相名殊。
同是一心随緣不變之二義也。
謂真心不變即随緣。
故名轉相業相。
以随緣即不變故名真相。
論雲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
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
是不變即随緣也。
又雲雖有染心恒常不變。
是随緣即不變也 大慧識廣說有八略則唯二謂現識及分别事識 如來上明諸識有三種相。
是已處中說故。
而此又明諸識廣略者。
以衆生根行不等。
受解緣别故也。
言廣說有八者。
一曰眼識了别于色。
二曰耳識了别于聲。
三曰鼻識了别于香四曰舌識了别于味。
五曰身識了别于觸。
六曰意識了别諸法。
七曰末那識(此雲染污意)恒審思量。
唯緣藏識見分。
亦名傳送識。
八曰阿賴耶識(此雲藏識)謂此八識。
各是衆生無始已來。
不了自心。
随妄緣起。
于中第八是其根本。
頓變根身器界種子。
轉生七識。
各能變現自分所緣。
(所緣即境也。
色是眼識自分所緣。
乃至三境是阿賴耶識自分所緣。
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
但是自心生。
還與心為相)此八識外實無我法。
問曰如何變耶。
答曰我法分别熏習力故。
諸識生時變似我法。
六七二識無明覆故。
緣此執為實我實法。
如患夢者。
患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
夢時執為實有外境。
寤來方知唯夢所變。
我此身相。
及外世界色空等法。
亦複如是。
唯識所變。
迷故執有我及諸法。
悟來方知唯心識變。
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
種種方便起随順行。
轉八識成四智菩提。
安住秘藏。
究竟涅槃。
故曹溪雲。
大圓境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轉其名無實性。
若于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即此轉識成智義也 略則唯二。
謂現識及分别事識者。
求那譯本雲。
略有三種。
于現識上加一真識也。
若作三種釋者。
真謂性淨本覺。
現謂賴耶現識。
餘七俱名分别事識。
雖第七識不緣外塵。
緣第八故。
亦名分别事識。
真謂本覺者。
即識實性也。
此譯即雲。
現識屬賴耶。
分别事識屬前六識。
不言第七者。
謂第七末那計内為我。
屬賴耶。
計外為我所屬前六識。
真即識實性。
亦屬賴耶淨分。
是故但雲略則唯二。
與處中說。
數無相濫 大慧如明鏡中現諸色像現識亦爾 此舉喻合以明現識也。
謂現識如鏡。
所現境界如像。
故起信雲。
三界虛僞唯心所作。
離心則無六塵境界也。
又雲第八藏識為依止故。
轉生七識。
于中第六造引滿業。
感總别報。
如鏡現像。
毫厘不差。
言總
上問中無。
本無今有名生。
法非凝然名異。
法有暫用名住 刹那句非刹那句(至)恒句非恒句 上無中句。
凡有三常。
一外道計四大性常。
二業習氣相續得果不斷故常。
三如來藏體真常住故常。
此三常皆愚夫虛妄見。
舊注凡有三常不同 緣句非緣句因句非因句(至)方便句非方便句 大煩惱有六。
随煩惱二十。
上無方便文 善巧句非善巧句(至)三輪句非三輪句 願句三輪句。
上無文 标相句非标相句有句非有(至)水句非水句 如恒河一水四見不同 弓句非弓句大種句非大種句(至)果句非果句 谛句牒上如實句。
果句上無文 滅句非滅句起句非起句(至)相句非相句 相有三種。
謂體相标相法相。
前是形色體相。
次是标相。
此則法相 支分句非支分句禅句非禅句(至)記句非記句 攝受句記句。
上無文 一闡提句非一闡提句(至)味句非味句 味句上無文 作句非作句身句非身句(至)因果句非因果句 有為句因果句上無文 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至)種種句非種種句 種種句上無文 演說句非演說句(至)文字句非文字句 住持句。
求那譯雲處句也 上約心真如門。
總答一百八句。
皆言非者。
如馬鳴雲。
當知真如自性。
非有相。
非無相。
非非有相非非無相。
非有無俱相。
非一相。
非異相。
非非一相非非異相。
非一異俱相。
從本已來。
一切染法。
及一切衆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
皆不相應故。
即是真心常恒不變。
淨法滿足。
亦無有相可取。
以離念境界。
唯證相應故 大慧此百八句(至)汝及諸菩薩摩诃薩應當修學 此是結勸。
諸菩薩等。
應當如是學菩薩道。
修菩薩行。
舉先佛者。
皆發明誠信故 大乘入楞伽經集一切法品第三 釋此品有四門。
一來意二解妨難。
三釋名。
四釋文。
初來意者。
上品明總問答竟。
此下諸品皆别問答。
故次來也。
二解妨難雲。
一百八句既已總明。
何故下諸品一一别問。
詞意皆不出總中。
豈非繁重乎。
答總别該攝。
斷常之見方銷。
真俗圓融。
去取之情始絕耳。
三釋名者。
論依一心開二門。
上品已明心真如門。
總攝一切法。
此品即明心生滅門。
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
以是二門不相離故。
論雲心生滅者。
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
非一非異。
名為阿賴耶識。
此識有二義。
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
雲何二義。
一者覺義。
二者不覺義。
所言覺義者。
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
無所不遍。
法界一相。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依此法身說名本覺。
依本覺故而有不覺。
乃至三細六粗升沈苦海。
依不覺故說有始覺。
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
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
是故十法界中若聖若凡。
若因若果。
依正染淨舉在是矣。
故名集一切法品。
次經文下即正釋文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至)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從此品訖斷食肉凡十四品。
明别問答。
故品品多雲重白世尊。
今此首章。
即别問答心意識也。
謂初刹那識異于木石。
生得染淨。
各自能為無量無數染淨識本。
從初刹那不可說劫。
乃至金剛喻定。
經一刹那。
有不可說不可說識。
生諸有情色心二法者。
則有染有淨。
有生有滅。
此識約生滅門中。
有幾種生住滅(然遠劫無始。
何名為初耶。
謂此即是忽起一念之時。
妄念違真。
名為初識。
非是過去有識創起名為初識也) 佛言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臆度者之所能知 真如妙性。
本自無生。
一念随緣。
事分起盡。
即是真心不守自性。
随無明緣成于諸識。
生住異滅。
此非凡小及因位菩薩智慮所知。
故論雲。
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
非凡夫二乘智慧所覺。
乃至菩薩究竟地。
不能盡知。
唯佛窮了 所謂相續生及相生相續住及相住相續滅及相滅 相續即流注也。
一本亦雲流注。
言流注者。
唯目第八識。
三相微隐(即業相轉相現相也。
如起信論所明)種現不斷。
名為流注。
由無明緣初起業識。
故說為生。
相續長劫故名為住。
到金剛定。
等覺一念斷本無明。
名流注滅。
相生住滅者。
謂餘七識心境粗顯。
故名為相。
雖七緣八。
望六為細。
具有四惑。
亦名粗故。
依彼現識自種諸境緣合生七。
說名相生。
長劫熏習名為相住。
從末向本漸伏及斷。
至七地滿。
名為相滅。
依前生滅立迷悟依。
依後生滅立染淨依。
後短前長事分二别。
即是流注生住滅。
相生住滅也 諸識有三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上雖答雲諸識有二種生住滅。
未辨何識為生滅。
此複言三種相。
欲簡諸識之中有生滅不生滅者。
言真相者。
如來藏心在纏不染。
性自神解。
名自真相。
根本無明起靜令動。
動為業識。
即是賴耶極微細相。
名為業相。
轉相者。
依前業相。
轉成能緣及所緣境。
生七轉識。
同名轉相。
又從靜起動名之為業。
從内趣外名之為轉。
如來藏心不可增減。
名為真相。
亦名真識。
然雖三相名殊。
同是一心随緣不變之二義也。
謂真心不變即随緣。
故名轉相業相。
以随緣即不變故名真相。
論雲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
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
是不變即随緣也。
又雲雖有染心恒常不變。
是随緣即不變也 大慧識廣說有八略則唯二謂現識及分别事識 如來上明諸識有三種相。
是已處中說故。
而此又明諸識廣略者。
以衆生根行不等。
受解緣别故也。
言廣說有八者。
一曰眼識了别于色。
二曰耳識了别于聲。
三曰鼻識了别于香四曰舌識了别于味。
五曰身識了别于觸。
六曰意識了别諸法。
七曰末那識(此雲染污意)恒審思量。
唯緣藏識見分。
亦名傳送識。
八曰阿賴耶識(此雲藏識)謂此八識。
各是衆生無始已來。
不了自心。
随妄緣起。
于中第八是其根本。
頓變根身器界種子。
轉生七識。
各能變現自分所緣。
(所緣即境也。
色是眼識自分所緣。
乃至三境是阿賴耶識自分所緣。
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
但是自心生。
還與心為相)此八識外實無我法。
問曰如何變耶。
答曰我法分别熏習力故。
諸識生時變似我法。
六七二識無明覆故。
緣此執為實我實法。
如患夢者。
患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
夢時執為實有外境。
寤來方知唯夢所變。
我此身相。
及外世界色空等法。
亦複如是。
唯識所變。
迷故執有我及諸法。
悟來方知唯心識變。
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
種種方便起随順行。
轉八識成四智菩提。
安住秘藏。
究竟涅槃。
故曹溪雲。
大圓境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轉其名無實性。
若于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即此轉識成智義也 略則唯二。
謂現識及分别事識者。
求那譯本雲。
略有三種。
于現識上加一真識也。
若作三種釋者。
真謂性淨本覺。
現謂賴耶現識。
餘七俱名分别事識。
雖第七識不緣外塵。
緣第八故。
亦名分别事識。
真謂本覺者。
即識實性也。
此譯即雲。
現識屬賴耶。
分别事識屬前六識。
不言第七者。
謂第七末那計内為我。
屬賴耶。
計外為我所屬前六識。
真即識實性。
亦屬賴耶淨分。
是故但雲略則唯二。
與處中說。
數無相濫 大慧如明鏡中現諸色像現識亦爾 此舉喻合以明現識也。
謂現識如鏡。
所現境界如像。
故起信雲。
三界虛僞唯心所作。
離心則無六塵境界也。
又雲第八藏識為依止故。
轉生七識。
于中第六造引滿業。
感總别報。
如鏡現像。
毫厘不差。
言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