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 第一卷

關燈
能入菩提之道。

    深密經雲。

    衆生被相縛。

    及為粗重縛。

    要勤修止觀。

    乃爾得解脫。

    故天台以止觀慈悲。

    導身口意業及誓願。

    為安樂行。

    是皆以止觀為能修。

    萬善為所修也。

    深密楞嚴涅槃等經。

    瑜伽起信止觀等論。

    廣明其義 楞伽王汝言我于過去(至)以如來藏而為境界 此言如來複為夜叉王征破種種妄分别見。

    使其離念寂滅發生正見。

    言楞伽王。

    汝言我于過去諸如來所。

    已問是義。

    彼諸如來已為我說。

    汝言過去但是分别。

    未來亦然。

    我亦同彼。

    彼諸佛法皆離分别。

    乃至為令衆生得安樂故者。

    此明過現未來三無差别也。

    如來以智為身。

    不可以我人衆生相分别乃至離能所分别者。

    謂心佛衆生三無差别也。

    譬如壁上畫衆生無有覺知。

    世間衆生亦如是。

    無業無報。

    諸法亦然無聞無說。

    此先舉喻。

    次以法合也。

    又言譬如有人于水鏡中自見其像。

    于月燈中見影。

    于山谷中聞響。

    此皆喻衆生以自心取自心。

    于無色像中起色像執。

    法與非法分别亦爾。

    若了虛妄寂滅一緣。

    生自證智。

    出是非是。

    則合如來藏妙淨明心以為境界。

    信哉。

    此品雖目為正宗之發起。

    即便能了根本無明。

    入佛知見矣 大乘入楞伽經問答品第二 将釋此品略啟五門。

    一來意二宗趣三解妨難四釋名五釋文。

    初來意者。

    前品序分由緻既彰。

    正宗宜顯故此品來也。

    二明宗趣者。

    謂一切諸經各自有宗。

    故先德言承言須會宗。

    今别明此經宗趣。

    然下品又雲一切法不生。

    不應立是宗者。

    斯言遣滞耳。

    若無宗之宗則宗說兼暢。

    起信論雲。

    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

    是故應說。

    所言法者。

    謂衆生心。

    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依于此心顯示摩诃衍義。

    何以故。

    是心真如相。

    即是摩诃衍體故。

    是心生滅因緣相。

    能示摩诃衍自體相用故。

    一切諸佛本所乘故。

    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是故知此自性清淨圓明真體。

    德用難思。

    本來具足悉是一切諸佛衆生本所乘之宗。

    亦是一切。

    若凡若聖。

    皆乘此法。

    到如來地。

    而為其趣也。

    但衆生不自了知随順悟入。

    以諸妄想染污故昏昧劣耳。

    三解妨難雲。

    梵本既一。

    何故三師所譯品目一多不同答曰天台雲。

    品者或佛自唱。

    或結集所置。

    或義譯增足。

    又雲夫分經節文悉是先賢蘭菊各擅其美。

    後生不應是非競诤。

    無三益。

    喪一道。

    三益者。

    世界等三悉檀也。

    一道者。

    第一義悉檀也。

    是故當知品目離合。

    或一或多皆方便故。

    四釋品名者。

    謂此正宗首品。

    是一經大位總問答也。

    從集一切法品。

    初諸識章訖斷食肉。

    凡十四品。

    名别問答也。

    謂大慧首以一百八句。

    同為一結。

    總問如來。

    如來一一牒領所問。

    随句答之。

    所謂生句非生句。

    常句非常句。

    乃至一百八句。

    皆以非字答之。

    欲其離念入心真如門也。

    故雲問答品。

    次經文下即正釋文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至)曲躬恭敬而說頌言 摩帝此雲慧也。

    言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即西域儀也。

    表荷擔佛法 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花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自下八頌總歎佛德也。

    言世間者。

    衆生世間也。

    歎佛了衆生虛假。

    如空中花故無起滅。

    謂如來正智觀察。

    不得此衆生為有為無。

    故無緣大悲任運而起。

    若計有衆生而起悲者。

    名愛見悲也 一切法如幻遠離于心識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一切法者。

    五蘊世間也。

    謂五陰。

    六入。

    十二處。

    十八界等一切諸法也。

    法既如幻。

    心識亦亡。

    此歎如來觀法如幻以成大悲也 世間恒如夢遠離于斷常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此總言情器世間也妄計有色。

    色壞名斷。

    又計有識。

    識更受生名常。

    佛知世間如夢所見。

    即無色識可計斷常。

    是歎如來了二見如夢以成大悲也 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焰常清淨無相而興大悲心 煩惱者。

    煩惱障也。

    爾焰者。

    所知障也。

    由我法執。

    二障具生。

    若了二空。

    障元無有。

    此歎如來達人法二空。

    二障清淨以成大悲也。

    問既人法空寂。

    二障元無。

    如來雲何而興大悲。

    答衆生不知此理。

    故迷妄颠倒流轉無極。

    今令衆生悟入斯法。

    是則真實而興大悲。

    故淨名雲。

    當為衆生說如斯法。

    是則真實慈也 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遠離覺所覺若有若非有 對生死說涅槃。

    對衆生說佛。

    佛知生死如夢無體。

    故不住涅槃。

    知衆生如空花不實。

    故不住佛。

    譬如有病則說藥。

    無病不得說藥。

    故雲佛不住涅槃。

    涅槃不住佛。

    無佛故無能覺。

    無涅槃故無所覺。

    有佛無佛。

    有涅槃無涅槃。

    乃至有無等二見。

    悉皆遠離。

    故雲遠離覺所覺。

    若有若非有 法身如幻夢雲何可稱贊知無性無生乃名稱贊佛 大般若雲。

    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無性故空。

    空故無相。

    無相故無願。

    無願故無生。

    無生故無滅。

    是故諸法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若佛出世。

    若不出世法常爾故。

    能達是者名稱贊佛 佛無根境相不見名見佛雲何于牟尼而能有贊毀 離根境相。

    出凡聖量。

    是則名見佛。

    牟尼此雲寂靜。

    離見超情孰能贊毀 若見于牟尼寂靜遠離生是人今後世離着無所取 言遠離生者。

    離相流注二種生也。

    一本作寂靜離生滅。

    以是觀者名為正觀。

    故雲是人今後世離着無所取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偈贊佛已自說姓名我名為大慧通達于大乘今以百八義仰咨尊中上 大慧自言有大乘機。

    今以百八義。

    仰咨尊中上。

    佛為尊中最上也 時世間解聞是語已普觀衆會而作是言汝等諸佛子今皆恣所問我當為汝說自證之境界 世間解者十号之一也。

    上世間生滅如空花等。

    是佛自證境界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至)以偈問曰 此後凡四十八偈半。

    問百八句見也。

    百八種見者。

    或一句為一問。

    或兩句為一問。

    或三句為一問。

    乃至十句為一問。

    或一句為兩問。

    有廣略不同。

    不可一一如數然此百八門。

    正問上五法三自性。

    八識二無我。

    度衆生對治法門是故大慧。

    舉上與摩帝菩薩遊諸佛刹所見之事。

    故下問山海日月等。

    即五法中名相妄想。

    下問諸禅解脫等。

    即五法中正智如如也 雲何起計度雲何淨計度雲何起迷惑雲何淨迷惑 上二句問妄計度性。

    起滅染淨。

    下二句問無明緣起。

    流轉還淨。

    如下二種沙門婆羅門中别答 雲何名佛子及無影次第 問菩薩何故名佛子。

    及問真實無相法中因何有次第。

    既有次第何名無相。

    言無影者。

    即無相也。

    但譯文變爾 雲何刹土化相及諸外道 問如來在刹土中化衆生化相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