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 第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
謂既如實悟。
複達善巧方便。
則諸地始終。
永無委曲相也。
故樂遠離心識妄見。
直趣佛地。
三相續義。
如下廣明 聞虛空中及宮殿内(至)應如是見一切諸法 言夜叉王既開悟。
虛空宮殿。
為之贊可。
言應如是學應如是見。
如是者。
随順如實之辭也。
許其此學此見皆如實故。
諸佛如來見一切法。
亦同如是見也。
前來既以化境為說法。
此複以宮殿為贊可何也。
豈非發真歸源。
虛空宮殿。
自然消殒。
色空依正。
同一法界。
讵能爾也 若異見者則是斷見(至)亦不應住六定等中 此明種種勸其離異見。
若異見者。
則是斷見。
謂若異此如實之見。
則為斷滅見也。
汝應永離心意意識。
應勤觀察一切諸法者。
言自證法。
非心意識境界。
故當遠離之。
勤觀察者。
當如理觀察一切法性也。
應修内行者。
當潛行密用也。
莫着外見者。
即下所謂二乘外道句義境界也。
圍陀諸見者。
即外道婆羅門。
遵奉梵天所說四圍陀書。
可十萬偈。
鹹口相傳。
不書皮貝。
亦不應住六定等中者。
即外道異計。
欣厭六行伏惑等定也。
如一種外道。
計第四禅無想一天為涅槃。
而于欲界。
修無想定。
厭下三禅及于欲界為苦粗障。
欣上無想天是淨妙離。
故得下三禅及欲界惑伏而不行。
命終即生無想異熟。
經五百劫。
還即堕落流轉生死。
如是等六行伏惑邪定。
皆不應住耳 若能如是即是如實(至)于性空中亂想分别 言若不着二乘外道諸見。
方能如實修行。
摧破他論惡見。
及舍我執等。
能以妙慧轉所依識者。
即四智轉八識也。
入如來自證地者。
言與諸佛同得同證也。
善修三昧三摩缽底者。
三昧此雲正定。
亦雲正受。
為正定不亂。
能受諸法。
淨持簡擇故。
又以無境可動。
名為正定。
無物可受名為正受。
三摩缽底。
此雲等至。
為正定能發生正慧等持諸法至勝位故。
此法宜善修也。
外道執我見有我相及實。
求那取著者。
求那此雲功能。
謂外道執有我相。
及四大蘊界處。
有實功能。
取着色聲香味觸法。
及二乘見有十二緣。
不了性空。
于中亂想分别。
故勸于此莫生外道取着。
及二乘妄想也 楞伽王此法殊勝(至)如是思惟乃是見佛 所謂此法者何法。
為自心住無分别法也。
殊勝非昧劣法。
方能成就自證聖智也。
于諸有中受上妙生者。
謂能證此殊勝法。
必能于諸有中。
上品受生。
不趣下劣也。
所謂破無明翳。
滅識波浪者。
無明能障蔽慧目。
業識波浪。
能鼓動心源。
此大乘行能破滅之。
識性二義者。
為外道既執着我見。
于異論中。
不能演說離見識性法非法義也。
汝先見佛如是思惟者。
言夜叉王。
汝先見佛。
能如實思惟此義。
乃是真見佛之見也 爾時羅婆那王複作是念(至)如是等事悉無有别 言夜叉王複念願得重見如來。
佛即知含當悟深法。
複現其身。
令所化事如本不異。
彼遍一切。
無盡重重。
時十首王。
自見其身。
遍諸佛前。
悉有大慧。
夜叉圍繞。
說自覺聖智所證之法。
亦見一切佛刹。
如是等事。
與前無别 爾時世尊普觀衆會(至)楞伽山頂欣然大笑 此明如來普觀衆會。
欲為說法。
言慧眼非以肉眼者。
為肉眼礙而非通故。
不能普觀。
故以慧眼觀之。
于其眉間髀脅腰頸及以肩臂德字之中。
一一毛孔皆放光明者。
如來凡放光必表法。
非苟然也。
今此會。
眉間七處俱放光明。
豈非表圓明中道。
離遍計依他。
成就衆德乎。
時虛空中釋梵諸天。
遙見如來坐如妙高楞伽山頂。
欣然大笑。
笑非無所以也 爾時諸菩薩及諸天衆(至)觀羅婆那念如實法 是時菩薩及諸天衆。
鹹念如來何因緣故。
欣然而笑。
身放光明。
入三昧樂。
周旋回顧。
觀夜叉王。
疑必有以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至)及諸外道皆不能測 言大慧知菩薩衆會之心。
及觀未來一切衆生迷惑執取。
為斷彼疑。
而問于佛。
佛歎善哉。
為利自他。
能起是問。
謂夜叉王。
曾問過去諸佛是二種義。
今亦欲問。
未來亦爾。
二乘外道。
所不能測。
既已曾問。
今複欲問。
未來亦爾。
于是二義。
果誠不知耶 爾時如來知楞伽王(至)梵釋天等所未曾見 明是時如來知楞伽王欲請問。
告其速問。
欲解釋滿其願。
言善知諸地者。
即知初地乃至不動善慧法雲及佛地也。
修習對治證真實義者。
即于諸地加功用行。
治所治障不遭邪路也。
于大寶蓮花宮中。
三昧水灌其頂者。
謂行與佛同。
為法王子入灌頂住也。
佛複教其起一平等行。
及無量差别行。
定當得如上所說境界。
唯汝楞伽王親證所能得之。
非二乘外道釋梵所能見也 爾時楞伽王蒙佛許已(至)汝應問我當為汝說 言楞伽王蒙聽許。
即化妝嚴供具。
所謂種種華香幢幡幰蓋璎珞。
即莊嚴諸具。
幰即帳屬也。
又化欲界所有。
及過天龍等世間諸佛國土。
所有樂器。
以為供養。
表其敬法也。
複于虛空中。
雨諸供養。
從空而下。
表其請法謙下恭敬也。
言過去如來已為我說者。
明三世如來同一法也。
世尊。
變化如來所說二義。
非根本佛說者。
謂報化非真佛。
亦非說法者。
故欲世尊根本佛為說也。
世尊告言。
當為說二義也 時夜叉王更着種種(至)法性如是雲何可舍 此正問如來法與非法二義。
雲何可舍也。
前以莊嚴具供養。
此複以莊嚴具。
嚴身何也。
此表進問威儀不敢輕易。
餘義經文自明 爾時佛告楞伽王言(至)無量差别外法如是 此正答前問。
如來先舉瓶等無常。
及焰火性種子生芽三喻以明法與非法差别之相。
使其易明 内法亦然謂無為緣(至)當知悉是相分别故 此舉三内法合前喻。
以無明為緣。
合前瓶喻。
以諸識。
合火性喻。
以修觀行。
合種子喻。
然瓶以造作為義。
由無明緣。
能造根身器界種種不同。
火以熏變為義。
由諸識。
能熏變一切染淨諸法差别。
種子以發生為義。
由修觀行。
自智發生。
亦複見有差别之相。
如是法喻。
各有以也。
是三法總明二義。
悉是相分别故 楞伽王何者是法(至)汝先所問我已說竟 上正答法與非法二義。
如經自明。
金剛經無著釋論即雲。
法尚應舍者。
實相生故。
何況非法者。
理不應故。
亦皆破其有無情見令自證入。
如大香象擺壞缰鎖自在而去耳。
言毗缽舍那者。
此雲觀。
舉觀必同修止。
止者梵音奢摩他。
偏圓諸教。
釋義不同。
大意謂一念稱理。
攝散歸寂曰止。
寂而常照曰觀。
起信論以此二行。
合為一門。
共相助成。
不相舍離。
若止觀不俱。
則無
謂既如實悟。
複達善巧方便。
則諸地始終。
永無委曲相也。
故樂遠離心識妄見。
直趣佛地。
三相續義。
如下廣明 聞虛空中及宮殿内(至)應如是見一切諸法 言夜叉王既開悟。
虛空宮殿。
為之贊可。
言應如是學應如是見。
如是者。
随順如實之辭也。
許其此學此見皆如實故。
諸佛如來見一切法。
亦同如是見也。
前來既以化境為說法。
此複以宮殿為贊可何也。
豈非發真歸源。
虛空宮殿。
自然消殒。
色空依正。
同一法界。
讵能爾也 若異見者則是斷見(至)亦不應住六定等中 此明種種勸其離異見。
若異見者。
則是斷見。
謂若異此如實之見。
則為斷滅見也。
汝應永離心意意識。
應勤觀察一切諸法者。
言自證法。
非心意識境界。
故當遠離之。
勤觀察者。
當如理觀察一切法性也。
應修内行者。
當潛行密用也。
莫着外見者。
即下所謂二乘外道句義境界也。
圍陀諸見者。
即外道婆羅門。
遵奉梵天所說四圍陀書。
可十萬偈。
鹹口相傳。
不書皮貝。
亦不應住六定等中者。
即外道異計。
欣厭六行伏惑等定也。
如一種外道。
計第四禅無想一天為涅槃。
而于欲界。
修無想定。
厭下三禅及于欲界為苦粗障。
欣上無想天是淨妙離。
故得下三禅及欲界惑伏而不行。
命終即生無想異熟。
經五百劫。
還即堕落流轉生死。
如是等六行伏惑邪定。
皆不應住耳 若能如是即是如實(至)于性空中亂想分别 言若不着二乘外道諸見。
方能如實修行。
摧破他論惡見。
及舍我執等。
能以妙慧轉所依識者。
即四智轉八識也。
入如來自證地者。
言與諸佛同得同證也。
善修三昧三摩缽底者。
三昧此雲正定。
亦雲正受。
為正定不亂。
能受諸法。
淨持簡擇故。
又以無境可動。
名為正定。
無物可受名為正受。
三摩缽底。
此雲等至。
為正定能發生正慧等持諸法至勝位故。
此法宜善修也。
外道執我見有我相及實。
求那取著者。
求那此雲功能。
謂外道執有我相。
及四大蘊界處。
有實功能。
取着色聲香味觸法。
及二乘見有十二緣。
不了性空。
于中亂想分别。
故勸于此莫生外道取着。
及二乘妄想也 楞伽王此法殊勝(至)如是思惟乃是見佛 所謂此法者何法。
為自心住無分别法也。
殊勝非昧劣法。
方能成就自證聖智也。
于諸有中受上妙生者。
謂能證此殊勝法。
必能于諸有中。
上品受生。
不趣下劣也。
所謂破無明翳。
滅識波浪者。
無明能障蔽慧目。
業識波浪。
能鼓動心源。
此大乘行能破滅之。
識性二義者。
為外道既執着我見。
于異論中。
不能演說離見識性法非法義也。
汝先見佛如是思惟者。
言夜叉王。
汝先見佛。
能如實思惟此義。
乃是真見佛之見也 爾時羅婆那王複作是念(至)如是等事悉無有别 言夜叉王複念願得重見如來。
佛即知含當悟深法。
複現其身。
令所化事如本不異。
彼遍一切。
無盡重重。
時十首王。
自見其身。
遍諸佛前。
悉有大慧。
夜叉圍繞。
說自覺聖智所證之法。
亦見一切佛刹。
如是等事。
與前無别 爾時世尊普觀衆會(至)楞伽山頂欣然大笑 此明如來普觀衆會。
欲為說法。
言慧眼非以肉眼者。
為肉眼礙而非通故。
不能普觀。
故以慧眼觀之。
于其眉間髀脅腰頸及以肩臂德字之中。
一一毛孔皆放光明者。
如來凡放光必表法。
非苟然也。
今此會。
眉間七處俱放光明。
豈非表圓明中道。
離遍計依他。
成就衆德乎。
時虛空中釋梵諸天。
遙見如來坐如妙高楞伽山頂。
欣然大笑。
笑非無所以也 爾時諸菩薩及諸天衆(至)觀羅婆那念如實法 是時菩薩及諸天衆。
鹹念如來何因緣故。
欣然而笑。
身放光明。
入三昧樂。
周旋回顧。
觀夜叉王。
疑必有以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至)及諸外道皆不能測 言大慧知菩薩衆會之心。
及觀未來一切衆生迷惑執取。
為斷彼疑。
而問于佛。
佛歎善哉。
為利自他。
能起是問。
謂夜叉王。
曾問過去諸佛是二種義。
今亦欲問。
未來亦爾。
二乘外道。
所不能測。
既已曾問。
今複欲問。
未來亦爾。
于是二義。
果誠不知耶 爾時如來知楞伽王(至)梵釋天等所未曾見 明是時如來知楞伽王欲請問。
告其速問。
欲解釋滿其願。
言善知諸地者。
即知初地乃至不動善慧法雲及佛地也。
修習對治證真實義者。
即于諸地加功用行。
治所治障不遭邪路也。
于大寶蓮花宮中。
三昧水灌其頂者。
謂行與佛同。
為法王子入灌頂住也。
佛複教其起一平等行。
及無量差别行。
定當得如上所說境界。
唯汝楞伽王親證所能得之。
非二乘外道釋梵所能見也 爾時楞伽王蒙佛許已(至)汝應問我當為汝說 言楞伽王蒙聽許。
即化妝嚴供具。
所謂種種華香幢幡幰蓋璎珞。
即莊嚴諸具。
幰即帳屬也。
又化欲界所有。
及過天龍等世間諸佛國土。
所有樂器。
以為供養。
表其敬法也。
複于虛空中。
雨諸供養。
從空而下。
表其請法謙下恭敬也。
言過去如來已為我說者。
明三世如來同一法也。
世尊。
變化如來所說二義。
非根本佛說者。
謂報化非真佛。
亦非說法者。
故欲世尊根本佛為說也。
世尊告言。
當為說二義也 時夜叉王更着種種(至)法性如是雲何可舍 此正問如來法與非法二義。
雲何可舍也。
前以莊嚴具供養。
此複以莊嚴具。
嚴身何也。
此表進問威儀不敢輕易。
餘義經文自明 爾時佛告楞伽王言(至)無量差别外法如是 此正答前問。
如來先舉瓶等無常。
及焰火性種子生芽三喻以明法與非法差别之相。
使其易明 内法亦然謂無為緣(至)當知悉是相分别故 此舉三内法合前喻。
以無明為緣。
合前瓶喻。
以諸識。
合火性喻。
以修觀行。
合種子喻。
然瓶以造作為義。
由無明緣。
能造根身器界種種不同。
火以熏變為義。
由諸識。
能熏變一切染淨諸法差别。
種子以發生為義。
由修觀行。
自智發生。
亦複見有差别之相。
如是法喻。
各有以也。
是三法總明二義。
悉是相分别故 楞伽王何者是法(至)汝先所問我已說竟 上正答法與非法二義。
如經自明。
金剛經無著釋論即雲。
法尚應舍者。
實相生故。
何況非法者。
理不應故。
亦皆破其有無情見令自證入。
如大香象擺壞缰鎖自在而去耳。
言毗缽舍那者。
此雲觀。
舉觀必同修止。
止者梵音奢摩他。
偏圓諸教。
釋義不同。
大意謂一念稱理。
攝散歸寂曰止。
寂而常照曰觀。
起信論以此二行。
合為一門。
共相助成。
不相舍離。
若止觀不俱。
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