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六十

關燈
身。

    潛入塵中調柔無礙。

    明其賢義内外周遍。

    限量斯盡故名普賢。

    二善财童子見下明得深益。

    既得智度已彰地滿。

    況十表無盡耶。

    第二善财童子既得下。

    明摩頂得益。

    于中三。

    初摩頂。

    次既摩下得益。

    前向外觀故得智度。

    此摩頂親證故得三昧。

    後如此娑婆下結通。

    良以善财等普賢故。

    第三爾時普賢下明因深廣。

    因深則果厚故。

    文分為三。

    初問答審見。

    二顯因深遠。

    三結因成果。

    二中三。

    一别明求菩提行。

    于中二。

    先順顯所行。

    後善男子我于下結離過成德。

    二我莊嚴下通明悲智行。

    三我法海中下。

    别明求法行。

    于中先反顯無不能舍。

    一文尚無所不舍。

    況全部耶。

    以一文即。

    一切之一。

    如海一滴故。

    後我所求法下。

    顯求所為結說無盡。

    第三是故善男子。

    我以如是下。

    結因成果。

    于中先結因。

    以有成果之功故雲力也。

    文有十句。

    初四緣因。

    次二了因。

    後四通于緣了。

    後得此下成果。

    謂由了因故得法身果。

    由緣因故得色身果。

    第四善男子汝且觀下觀用無涯。

    于中三。

    初舉益勸觀。

    次觀見奇特。

    後校量顯勝。

    今初有标釋結。

    初标可知。

    二我此下釋中二。

    一明難見聞。

    二若有衆生下明見聞皆益。

    于中三。

    初明不退菩提益。

    次或有衆生下善根成熟益。

    後我以如是下總結多門。

    皆不退成熟。

    于中先多門皆不退。

    後若有衆生見聞下。

    種種皆成熟。

    淨刹可生身雲何生。

    此有二義。

    一約法性身刹。

    則與刹為體名清淨刹。

    與身為體名清淨身。

    從能依有殊。

    欲顯所依體一。

    故言生身。

    二約相用淨刹是所依之刹。

    淨身則身内之刹。

    欲顯身土互融故言生淨身耳。

    後汝應觀下總結。

    第二爾時善财下觀見奇特。

    于中三。

    初見毛内含三世間。

    次又見普賢下。

    見普賢身遍諸刹中出生大用。

    後時善财童子下。

    自見己身等普賢化。

    第三又善财下校量顯勝。

    于中三。

    初校量善根。

    二從初發心下。

    校量所入刹海。

    三善财童子于普賢下。

    雙顯上二超勝之相。

    于中二。

    先别明橫豎深廣。

    于中有三世間。

    一器世間。

    一步超過顯橫廣。

    盡未來劫明豎窮。

    猶不能知顯深遠。

    藏約包含。

    普入約廣遍。

    餘可知。

    後善财童子于下。

    總結平等周遍。

    不于此沒彼現者。

    以沒現相如法性故。

    以此彼相相即故也。

    第二當是之時下明位滿齊佛。

    于中初句明自得。

    餘皆等上。

    初一等因圓。

    次一等果滿。

    一身下别顯等相。

    此即義當等覺。

    因位既滿更無所修。

    故但說等不辨更求。

    此則一生頓成。

    行布亦足。

    非唯但約理觀初後圓融。

    上明見聞證入竟。

    第二從爾時下明聞佛勝德難思。

    前長行但顯因圓。

    此偈方陳果用。

    非頌前文。

    然有二意。

    一對普賢。

    普賢意雲。

    上見我難思。

    尚是因位。

    今示汝果尤更甚深。

    二對善财。

    善财等佛但是因圓。

    以果海離言故不說成佛。

    今寄現佛之德。

    以顯善财果相故。

    長行偈文因果绮互。

    文中三。

    初偈頌标德。

    誡聽許說。

    二爾時下長行舉衆渴仰欲聞。

    三爾時普賢下。

    廣陳德相令衆求滿。

    于中二。

    先長行重誡許說分齊。

    後偈頌廣顯佛德難思。

    九十五偈分二。

    先九十三偈别歎佛德。

    後二偈結德無盡。

    勸信勿疑。

    前中前八十偈法說。

    後十三偈喻明。

    然通贊毗盧遮那十身圓滿二十一種殊勝功德。

    即分二十一段。

    初有二偈。

    即于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

    謂佛無障礙智。

    于一切事品類差别。

    無著無礙故。

    二有一偈。

    明于有無無二相真如最清淨能入功德。

    謂了真如無二故無動念。

    三有三偈。

    即無功用佛事不休息功德。

    謂住佛無住處作佛事不休息。

    故雲或見等。

    四有十五偈。

    即于法身中。

    所依意樂作事無差别功德。

    謂由諸佛所依智同。

    益生意樂同。

    報化作用同故。

    前經雲得佛平等。

    亦同攝論四種意趣中平等意趣故。

    此廣列諸佛皆互相遍。

    此釋已妙。

    今更以文理證。

    此諸佛皆遮那之身謂此文言。

    此三十界阿閦在中。

    阿閦本在東方。

    今雲在此明不異此。

    又無量壽佛月覺如來。

    皆遍十方豈容隔此。

    又皆言或見。

    則知一佛随見不同。

    若言别贊餘佛。

    直言阿閦在此。

    何成贊德。

    況華藏刹海皆遮那化境。

    無量壽等未出刹種之中。

    豈非是此佛耶。

    法華央掘并說十方分身。

    故知法藏别緣十六王子皆方便說。

    以理推之。

    皆是如來海印所現。

    何緣不說自所現佛而說他耶。

    故知賢首佛等。

    皆本師矣。

    然此段文。

    亦兼顯第十七随其勝解。

    示現差别佛土功德。

    文中三。

    初八主伴嚴土攝生同。

    次四微細含容轉法同。

    後三總攝多門結前生後。

    五或見釋迦下三偈。

    即修一切障對治功德。

    謂一切時常修覺慧。

    治六蔽等故。

    既雲已經多劫。

    則不定始成。

    六有三偈即降伏一切外道功德。

    于中初二即教證二道。

    後一現所摧同類之身。

    七或現兜率下十六偈。

    即生在世間。

    不為世法所礙功德。

    于中初五八相現世無礙。

    次三處天宮殿無礙。

    次六随世巧化無礙。

    後二結無礙智之能遍随機。

    八如來住下有十八偈。

    明安立正法功德。

    于中初四偈。

    立三乘法輪兼顯業用。

    次三明立六度道品對治法。

    次七明一音随類聞法不同。

    乃至無量。

    後四明平等語業而應一切。

    九具足下三偈明授記功德。

    謂記别過未如現在。

    故雲悉明見。

    十有四偈。

    明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

    十一或持下二偈。

    明斷一切疑功德。

    謂于一切境善決定故。

    能斷他疑。

    十二有九偈。

    令入種種行功德。

    謂遍了一切有情性行。

    随根令入故。

    十三如來無礙智。

    一偈即當來生妙智功德。

    謂佛知久遠故。

    十四有五偈。

    随其勝解示現功德。

    謂随解現身故。

    十五有三偈。

    即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德。

    意雲。

    佛智為無量菩薩調伏衆生加行之所依故。

    十六如來清淨下二偈。

    明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

    然同攝論法身具五種相。

    初句白法為相。

    以是極果圓滿自在故。

    次二句不思議相。

    次一是無二相。

    次一無依相。

    次句常住相。

    次句二喻者空畫喻無依。

    夢喻非有無二相。

    餘不可喻。

    或略不喻。

    十七有一偈。

    明随勝解示現差别佛土功德。

    既随解而現故不可喻。

    此偈亦總拂前喻。

    如山等必不依空。

    有等必不能喻佛。

    十八一偈。

    明三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德。

    十九一偈。

    攝三種功德。

    同法性等。

    即窮生死際常現利樂一切有情功德等。

    虛空即無盡功德等。

    實際等即究竟功德。

    以如實際之際窮未來際故。

    後二偈結德無盡。

    亦是别顯無盡功德。

    雖是總結即當别文。

    于中前偈結德後偈勸信。

    古德亦有将此二偈為一部流通。

    已如前說 法性深廣難思議  我已随分略開解 願斯功德同實際  普令含識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