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八

關燈
不修下煩惱濁。

    任情下見濁。

    劫濁則通三。

    鹹來共繞下悲境現前。

    四爾時大王下正明起行。

    于中二。

    先深起大悲。

    後作是語已下廣行大施。

    于中八。

    一施令彌布。

    二其堅固下施會大敷。

    三時彼大王下施主超倫。

    四爾時閻浮下施田雲集。

    五時王見彼下施心殷重。

    六善男子其王爾時下施願廣深。

    七已能深入下施慧玄微。

    八不揀方下施時均普。

    第四正顯發心本事中六。

    一發心身德。

    二時寶光明女下。

    正發大心同王心故。

    三爾時大王下王發攝言。

    四時寶光明下女贊王德。

    五時彼大王下大王述贊。

    六王贊女已下施行攝持。

    六中前三可知。

    四女贊中三。

    初标心淨。

    次發口言。

    後展身禮口言。

    偈中五十二偈分二。

    初二十五偈總顯王德。

    後王父下二十七偈。

    顯王本生。

    前中有四。

    初六偈明王未興時損。

    次二偈明王興世之益。

    三有十偈翻損成德即翻十惡。

    四有七偈明依正難思。

    後顯王本生中四。

    初四偈明先王世末。

    次八偈明王興先相。

    三有七偈正顯誕生。

    四有八偈生後之益。

    身禮及王贊述等可知。

    第二善男子爾時一切下。

    結會古今。

    第二爾時下偈頌。

    但是總相顯已能知。

    于中先九明能知。

    後一結勸(已下入第七十三經)第八大願精進力夜神。

    寄不動地。

    無功用道任大願風普救護故。

    第一依教趣求略無念法。

    亦表無功離念故。

    第二見彼夜神下見敬咨問。

    然亦含二意。

    若約顯說則自此。

    盡偈皆第二段。

    至夜神答言下。

    方屬第三授已法界。

    若約密授則此現勝用已。

    為授已法界。

    善财發同善友心。

    便已得益。

    義雖通二為欲順文。

    且依前判就文分三。

    初見勝用。

    次時善财童子下設敬證入。

    後爾時善财說此偈已下。

    咨問法要。

    今初先總見所依。

    後現日月下别顯身相。

    有二十四身。

    初十即應機攝化身次現一切佛所下。

    六身是應法成行身。

    餘是離障契理身。

    多随内德顯身差别。

    見身了心。

    二設敬證入中四。

    第一設敬陳禮。

    第二于善知下發增勝心。

    第三發是心已下深證懸同。

    第四既獲此已下以偈慶贊。

    初二可知。

    三中有标釋結。

    今初由前起同己等十心故。

    得同善友等行。

    通論同有四義。

    一人法無二。

    與一切法界同。

    二因果無二與一切諸佛同。

    三自他無二。

    與一切菩薩同。

    四染淨無二與一切衆生同。

    今雲得彼夜神與諸菩薩同菩薩行則正是第三。

    義兼餘三。

    由見初。

    故則不殊餘二。

    方為究竟之同。

    良以八地證無生理。

    自他相作皆無礙故。

    偏此明同。

    故下列中有無生忍。

    二所謂下列釋。

    八十四同。

    各有标名釋義。

    文相自顯。

    三時善财童子觀察下總結第四以偈慶贊。

    十偈分三。

    初八頌前發增勝心。

    次第頌前十句。

    初六偈各頌一句。

    第七偈上三句。

    頌第七。

    下句頌第八。

    第八偈上半頌第九。

    下半頌第十。

    二有一偈頌前深證懸同。

    三一偈頌荷恩深重。

    第三咨問法要。

    前已睹解脫之用故。

    不問雲何修行。

    直征名而已。

    文有三問。

    第三夜神告言下授已法界。

    前即默授。

    今方言授于中二。

    初答名問後答發心久近。

    所以不答第三成菩提者有二意故。

    一顯悲增如休舍說。

    二顯久成示居因位故。

    下所救千佛尚已久成。

    況能救耶。

    前中二。

    先标名。

    謂現身廣化。

    令生諸善究竟得佛。

    故名為根。

    後我以成就下。

    顯其業用。

    謂契理之用故用而無涯。

    動寂無二。

    于中三。

    初明内契理事。

    二而恒下明大用無涯。

    略顯九十八種色身。

    并初後标結即為百身。

    起信等論。

    明八地當色自在地故。

    此廣辨色身種種。

    約其類别非一。

    約一類而多餘可思準。

    三念念中現下總結深廣。

    于中四。

    一結所作之業。

    二善男子當知下結能現所因。

    三善男子我入下雙結寂用無礙。

    四一一身下結成深廣。

    第二善男子如汝所問下。

    答發心久近中二。

    初歎深許說。

    後正答所問。

    前中三。

    初牒問許說二善男子菩薩智輪下歎法甚深三佛子菩薩智輪雖複下。

    結承力說。

    二中先法說後喻明。

    今初先标後釋。

    釋中先正釋本性約理。

    離分别約智。

    超障約所斷後随所應下釋妨。

    既無長短。

    今說長短者為利生故。

    欲長則長顯法根深。

    欲短便短顯法超勝。

    後喻顯有五。

    一皎日随時喻。

    謂日體恒明映山出沒。

    智無三世心障見殊。

    二日輪現影喻。

    謂白日無來随處隐顯。

    智輪常寂機見短長。

    三虛舟運物喻。

    喻菩薩無住攝生。

    四太虛無礙喻。

    喻于菩薩無功益物。

    五幻化無真喻。

    喻即用而寂。

    然上諸夜神歎深。

    皆仿斯法喻。

    三結承力為說可知。

    二佛子乃往下正答所問。

    先長行後偈頌。

    前中三。

    初善光劫中行因得法。

    次日光劫内供佛修行。

    後總結時處。

    初中二。

    先明最初佛所修證。

    後轉生值佛修行。

    前中三。

    初古佛出興。

    二是時國王下先王治化。

    囹圄者周之獄名。

    三王有太子下夜神修因。

    于中有三。

    初明在家本事。

    二結會古今。

    三出家得法。

    今初有十一悲救罪人。

    正答發心之始。

    榜笞捶擊也。

    膑謂刖足之流。

    二臣議非理。

    三請代囚命。

    四臣執令誅。

    言寶祚者祚位也。

    易雲聖人之大寶曰位。

    五王後哀祈。

    六王奪子志。

    七太子确救。

    八母請修因。

    九正設施場。

    十經半月下如來親救于中六。

    一就戮時臨。

    二時法輪下如來降德。

    三爾時太子下敬申禮請。

    四以佛神下就座談經。

    言普照因輪者。

    謂令知善惡各自有因。

    罪人惡因所招。

    太子善因當滿故。

    五時彼會下廣益當機。

    六善伏下太子得法。

    二善男子爾時太子下。

    結會古今分四。

    初結自身正酬發心之問。

    二結大臣。

    三結獄囚。

    四結王屬。

    并文處可知。

    薩遮有也尼幹不系也。

    裸形自餓不系衣食故。

    三佛子我于爾時下。

    明出家得法。

    各言百萬。

    義當彼時已得四地。

    二佛子我于爾時命終下。

    明轉生值佛修行。

    略列八佛通結一萬。

    第二次複有劫下。

    明日光劫中。

    值佛修行。

    中三。

    初總标舉。

    次最初下别列十佛。

    後于彼劫下總結得法。

    第三如于此劫下。

    總結時處修行得法。

    第二偈頌中有三十四頌分四。

    初一頌承力許說。

    次二頌古佛出興。

    次一偈半先王治化。

    餘頌夜神修因。

    于中四。

    初九偈半頌在家本事。

    次一偈頌出家得法。

    三有二偈頌一萬佛。

    四次于佛刹下有十七偈。

    頌總結時處得法。

    于中三。

    初一略标。

    次三總會古今。

    後十三偈。

    重頌末後得法深廣。

    四謙己推勝。

    第五指示後友岚毗尼林此雲樂勝圓光。

    昔有天女下生此處。

    因以為名。

    表九地總持光明無不照故。

    友名妙德圓滿者。

    善慧無缺故。

    然此園在迦毗羅城東二十裡。

    是摩耶生佛之處。

    又從九地當得受職。

    是故今問生如來家(已下入第七十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