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八

關燈
果用。

    五彼諸如來下總知因果。

    第三結酬其問中三。

    初結此前。

    次及此劫中下。

    類顯未來及于餘界。

    後善男子下結勸修學。

    第二偈頌有十偈分三。

    初一誡聽勸修。

    次八正明昔行。

    于中前四智行上供。

    後四悲心下救。

    後一結行分齊。

    第四謙己推勝。

    第五指示後友。

    般若為得佛之所持。

    言菩提場。

    般若若現則善守心城及一切智城。

    萬行由生為增威力。

    第六戀德禮辭中。

    初以心觀。

    次以偈贊。

    後以身禮。

    偈中十偈分四。

    初一明因友得見。

    次二寄對顯勝。

    次六當相顯勝。

    後一總結圓融。

    第六守護一切城夜神。

    寄現前地。

    第二見彼夜神下。

    見敬咨問可知。

    第三時彼夜神下。

    稱贊授法。

    先贊發心之相。

    後善男子我得下。

    正授法界。

    于中三。

    初标名體。

    二顯業用。

    三辯法根深。

    今初即事契理。

    故曰甚深權實無礙蘊攝妙辯。

    稱為自在。

    依此演法普應群機。

    是為妙音。

    二為大法師下顯其業用。

    于中三。

    初總明次别顯。

    後結益。

    初中二。

    先十句彰法施之德。

    後佛子我以此等下顯法施之意。

    第二善男子我以如是淨法下。

    别顯業用。

    于中三。

    初釋甚深。

    次釋自在後釋妙音。

    初中三。

    初總标。

    次何者下征列。

    列法界中十種别義。

    約十種行顯之。

    以行必稱理理由行顯故。

    謂一無分量。

    二無邊際。

    三無齊限。

    四無涯畔。

    五豎無斷絕。

    餘可知。

    後善男子我作下結前觀益。

    二又善男子我如是正念下。

    釋自在義謂總持權實故。

    各就所持立名可知。

    三善男子我或為衆生下。

    釋妙音義。

    于中二。

    先别明後總結。

    今初有二十三。

    向初三約三慧。

    後二十句為十對。

    約廣略辨。

    略言一者通理通事。

    理一有者二十五。

    昔理無二故。

    事一有者。

    同一有為故。

    餘可思準。

    後我以如是等下總結。

    第三善男子我入下結益中二。

    先别結甚深益。

    由入無差别故住劫而不疲。

    後我成就下。

    通結妙音自在總持故。

    增長解脫。

    妙音故充滿法界。

    第三時善财童子下辨法根深。

    先問後答。

    答中二。

    先辨初劫修行。

    後後是已來下類顯多劫成益。

    今初分二。

    一總舉刹劫。

    言世界轉者。

    謂世界為塵一塵一刹。

    複末為塵故。

    亦猶無量無量為一無量轉等。

    若取回轉形。

    世界塵者。

    何以偏取此形。

    二善男子彼世界下别彰遇佛。

    于中四。

    初總舉佛數興處。

    二其最初下。

    别明于初佛得法。

    三次有佛興下。

    略舉次前百佛。

    四善男子如是等下。

    結略顯廣。

    二中分六。

    一标佛現。

    二彼佛出時下父王出家。

    三法欲滅下惡世過興。

    四時王比丘下滅過弘闡。

    五時有比丘尼下。

    王女見聞發心得法。

    即正答得法久近也。

    六于汝意雲何下。

    結會古今成益。

    三略舉。

    四結廣及類顯成益。

    文并可知。

    第四我唯知下。

    謙己推勝中先顯己知一。

    略顯四種業用。

    若約妙音釋。

    則不绮不離間不妄不惡口如次配之。

    若約甚深釋者。

    不與理合皆名戲論。

    理外發言即是二語。

    既與理乖則非真非淨。

    反此可知。

    後如諸下推勝知多。

    第五指示後友分三。

    初指後位。

    次頌前法。

    後善财得益。

    今初開敷樹華者。

    約事在香樹閣内故。

    約位七地是有行。

    有開發無相住故。

    二頌中頌前法者。

    臨去殷勤屬令修學故。

    十一偈分二。

    初二偈頌前體用。

    餘頌顯法根深。

    于中亦二。

    初頌初劫。

    後一偈頌類顯多劫。

    前中三。

    初三通頌初後。

    次四别頌于初佛得法。

    後一頌中間百佛。

    及後結文。

    三善财得益。

    雖通由前。

    文亦近由此。

    于中先長行叙益。

    後觀察下偈頌慶贊。

    十偈分四。

    初一贊福智超絕。

    次四歎悲智甚深。

    念念攀緣一切境。

    不礙分别事故。

    心心永斷諸分别。

    常契理故。

    又上句約觀下句約止。

    即止觀雙運了達無性。

    成無分别而起大悲。

    成上攀緣。

    攀緣即分别耳。

    不唯屬妄。

    次四總顯德圓離障攝益。

    後一成行入位(已下入第七十二經)第七開敷一切樹華夜神。

    寄遠行地。

    初二可知。

    第三夜神言下授已法界。

    于中四。

    一顯法行。

    二立法名。

    三明業用。

    四辨根深。

    今初亦是法門所作業用。

    對先問行故。

    總示其行未舉法門之名。

    于中二。

    先明安樂衆生行。

    後善男子若有下利益衆生行。

    令物斷惡修善故。

    于中先總。

    後為悭吝下别顯十度。

    治十蔽障。

    第二善男子我已成下立法名。

    此有二意。

    一望前稱已益物悲智之心。

    故生大喜。

    二者望後照佛攝生廣大悲智故生大喜。

    第三善财言下明業用中。

    先問後答。

    問中以是業用分齊。

    故雲境界。

    答中三。

    初總标。

    謂知佛攝生之智為業用分齊。

    二雲何普攝下。

    略顯普攝之相。

    謂一切物樂皆由佛得。

    故知佛攝。

    三雲何知然下。

    廣顯巧方便智。

    先征可知。

    後釋意雲。

    我見如來從因至果。

    大悲巧攝故。

    知樂由佛生。

    于中二。

    先總明。

    後善男子世尊往昔下别顯。

    于中亦二。

    先發善巧普攝之心。

    後起善巧普攝之行。

    前中亦二。

    先見發心之境沈苦集故。

    後見如是下正發救心。

    令得滅道。

    于中先并起慈悲後起觀察下雙運悲智。

    二起如是心已下。

    起普攝行中亦二。

    先别明利益衆生行。

    後善男子毗盧遮那下。

    雜明種種行。

    前中三。

    初舉攝生行體。

    次以是方便下明攝生本意。

    後菩薩如是念念下辨攝生周遍。

    即廣大義。

    二雜明種種行中二。

    先明觀機彰苦集無涯。

    後起大悲心下顯修行無量。

    于中三。

    初總明化益。

    次為說種種下别明化法。

    後令諸衆生下總結化意。

    第四善财童子言下辨法根深。

    先問後答。

    答中二。

    先歎深許說。

    二乃往下承力正酬。

    前中二。

    先長行亦二。

    先歎深難知。

    後承力許說。

    前中四。

    一标難知。

    非唯久遠難知。

    抑亦當時發心。

    已得深法滿佛境故。

    況無久近相非常見聞故。

    難信非聞慧境故。

    難知非思修故。

    難解難入上皆心緣處滅故。

    難說者言語道斷故。

    二一切下顯不知人三唯除下揀去能知即善财之類。

    四何以故下征釋所以。

    以是佛境故。

    權教菩薩尚不能知。

    況前劣耶。

    二然我今下承力許說。

    後爾時下偈頌。

    二十一偈分二。

    初十九偈頌歎深難說。

    後二偈頌承力為說。

    前中四。

    初一偈頌标深難說二有三偈頌不知人。

    三有一偈超頌前釋。

    以是佛境故。

    惑者不知。

    四有十四偈總頌揀去能知。

    次第頌前佛力所護等。

    恐繁不配。

    說者随宜。

    第二承力正酬中二。

    先長行亦二。

    先正說後結會古今。

    前中四。

    初總顯發心時處佛興。

    二善男子彼普光明下。

    别舉本生時處。

    三其中有王下。

    明發心勝緣。

    四時此會中有童女下。

    正顯發心本事。

    初二可知。

    三中有四。

    初明大王治化。

    即鐵輪王故雲閻浮。

    二時彼世界下。

    五濁為因感三災果。

    壽命短促即命濁。

    資财下衆生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