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種世間義如常釋。
辨法師雲。
地前為願樂世間。
初地至七地名功用世間。
八至等覺名無功用世間。
有雲。
西域相傳。
衆生界中有三世間。
一地下世間龍修羅等。
二人中世間。
三天上世間。
若依智論。
三世間者。
即衆生五蘊及器為三。
于彼顯勝義皆無失。
餘并可知。
十九施蓋中。
本行經。
說編草為蓋七寶蓋随。
況衆寶嚴功報何極。
四所為中有十為令二十又欲。
皆令衆生因圓果滿。
觸理皆蓋方顯菩薩悲智深妙。
可謂随順一切善根。
并可虛求。
法門浩大不可具釋。
二十幢旛二事。
合一回向十中初二。
幢旛合願。
一建善翻惡。
二重法翻慢。
次一唯就旛旛書字故。
後七皆就幢辨。
二十一開藏施寶。
回向行中言十六智寶者。
辨法師雲地前。
明得明增印順無間等四定。
地上。
光明集。
福德王。
賢首健行等四定。
此八各有自分勝進。
依此發智為十六智寶。
有雲。
佛地四智。
智各有四。
故為十六。
以果位自在互融通故。
今依賢首即是八忍八智。
然此有二。
一依觀能所取以立十六。
一苦法智忍觀三界苦真如。
正斷三界見苦所斷分别随眠。
二苦法智。
謂忍無間觀前真如。
證前所斷煩惱解脫。
三苦類智忍。
謂智無間無漏慧生。
于法忍智各别内證。
言後聖法皆是此類。
四苦類智。
謂此無間無漏智生審定印可苦類智忍。
前二觀如後二觀智。
苦下有四三谛亦然。
為十六智。
二者依觀上下谛境别立。
謂觀欲苦有法忍法智。
初即無間道。
後即解脫道。
次觀上二界苦為類忍類智。
類同欲故。
如苦既然餘三亦爾為十六智。
廣如唯識雜集第九所明。
第十願言無上寶主者。
佛為法寶之主故。
二十二施莊嚴具中十願。
初一利他後九自利。
于中初三約身次三約語。
後三約意。
其中言百福相。
前文已引涅槃二十四說。
依瑜伽五十三。
名百福行故論雲。
複由百行所攝律儀。
謂少分。
離殺乃至邪見為一十。
二多分離殺等。
三全分離。
四少時離。
五多時離。
六盡壽離。
七自離。
八教人離。
九以無量門稱揚贊述離。
十見離殺等深心慶悅。
生大歡喜。
十門各十。
總說為百行所生福量亦爾。
此且就同教三十二相化身而說。
若依此經十身相海。
随一一相無盡因成故。
上普興雲幢主水神偈雲。
清淨慈門刹塵數。
共生如來一妙相等故。
餘可知。
二十三施寶冠及髻珠二事。
合一回向。
六智慧明珠等者。
體圓德備鑒徹惑亡。
為智明珠。
極果所宗故名頂上。
是秘是妙無能見者。
亦以權隐實名在髻中。
開權顯實故名解髻。
文無解義因便故來。
若不明解佛有秘藏前後。
可知。
二十四施妻子等。
救獄囚者。
上來皆明外施。
此下二段明無畏施。
初一兼于内外之财。
内财為難故。
佛本行經說。
昔五百長者子。
各舍珍寶等施。
有一貧人。
問求何願。
雲欲求佛道。
遂自念貧無以蜜塗身。
冢間而舍。
天帝試之心安不動。
知求佛果而稱贊雲。
汝此勇猛過彼五百菩薩所施百千億倍。
當先作佛。
彼貧人者即我身是。
故知難中之難。
施行有三。
初睹境興悲。
二如大悲下指同先例大悲即觀自在也。
以其偏主此門故。
下文引例皆準此知。
後既救度下施以财法。
回向行十願準思易了。
二十五舍身代死囚。
一向内财。
文四可知(從此已下入第二十七經)二十六連膚頂髻即肉髻也。
施行中三。
初總标施行。
二如寶髻下指物同修。
三菩薩是時下正明施行。
于中六。
一睹乞生欣住種性故。
二而語下語意清淨。
離二障故。
三便執下身業正舍。
事業勝故。
四正念下欣慕上流。
意樂勝故。
五于諸法下巧安谛理。
無相攝故。
六是故下決志思齊。
依止勝故。
此及回向有七最勝成波羅蜜。
前後諸施文多略無。
二菩薩下回向行中十願。
一無見頂者。
縱窮上界亦有餘故。
言如塔者菩薩敬故。
二堅無中斷故。
五中靜法雲。
準梵本令得二相發謂室利靺蹉塞縛悉底迦相發。
義如前說。
六雲得佛相發。
準梵本卻是右旋。
餘可知。
回向所為中。
總绾諸發成髻圓滿故雲爾也。
二十七施眼。
智論十四說。
施有三種。
飲食為下。
珍寶為中。
頭目五髒為上。
廣如彼說。
文中施行内有四。
一标章引例。
二菩薩摩诃薩下發起勝心。
三為究竟下明行心所為可知。
四佛子下彰施儀式。
二回向行願成十眼。
與離世間大同小異。
二十八施耳鼻中。
二事合明施行。
别顯回向而文但三。
今初。
施行有二。
一标章引例。
二布施之時下安住勝心。
一具佛種性即安住最勝。
二念諸下事業最勝。
三常勤下依止最勝。
四随順下清淨最勝。
五免濟下意樂最勝。
六生長下巧便最勝。
二回向行中。
先耳十願。
初及第七俱名無礙者。
準梵本初名無著聩者。
從生即聾故為耳王者聞與不聞皆自在故。
後施鼻回向中有四。
初牒起。
二正顯中有二願。
前一願得十鼻。
言随好者兩孔不現故。
善相者。
相海品雲。
如來鼻有大人相。
名一切神通智慧雲故。
随順鼻者。
随宜所現故。
後一願得十面。
鼻居面中好醜由起。
故相從立願。
一切法者正向諸法故。
三是為下結。
四為令下回向所為有十。
以鼻香氣所入故。
攝受香故。
了知故。
住于覺故。
如眼見色故。
合中知故。
不壞鼻根故。
不邪分别故。
香氣嚴潔故。
五分法身香故。
二十九施牙齒。
初施行中。
安住堅固。
自在位者。
登地已上故。
智論十四雲。
象王施牙是法身菩薩事。
廣如彼及十輪第四。
二菩薩下回向行十願。
唯第三單約心說。
謂智能調惑趣于彼岸。
如牙調食以資法身。
餘皆約牙齒說。
萬字成就者。
準梵本但雲右旋及有樂耳。
放無量光者。
即如相海品說。
三十施舌願中。
初即相海品廣長舌相餘可知。
三十一施頭。
初施行中三。
初标章引證。
引迦屍國王者。
又本行經說月光王報恩。
第五名大光王施頭與婆羅門。
具說如彼。
次為欲下。
顯施所為為有十種。
皆約佛智随義不同。
一入理。
二導悲。
三見事。
四離障。
五融事理。
六為所依。
七超劣。
八見無初相。
九現用自在。
十即事而真故不可壞。
後佛子下正顯施行。
亦具最勝可以意得。
二菩薩下。
回向行等可知。
三十二施手足二事合願。
文但有三。
初施行亦三。
初标章引證。
次以信下标因祈果。
信為手因果能雨寶行為足因果普遊步等。
後佛子下淨心正施。
于中初施手。
心願力已下明施足心。
如足住地能持身故。
願住智地能成智身。
離心垢故。
能顯法身。
法身湛然故不可壞智。
證永續故無有斷。
二佛子下明回向行。
文二。
初廣辨一用
辨法師雲。
地前為願樂世間。
初地至七地名功用世間。
八至等覺名無功用世間。
有雲。
西域相傳。
衆生界中有三世間。
一地下世間龍修羅等。
二人中世間。
三天上世間。
若依智論。
三世間者。
即衆生五蘊及器為三。
于彼顯勝義皆無失。
餘并可知。
十九施蓋中。
本行經。
說編草為蓋七寶蓋随。
況衆寶嚴功報何極。
四所為中有十為令二十又欲。
皆令衆生因圓果滿。
觸理皆蓋方顯菩薩悲智深妙。
可謂随順一切善根。
并可虛求。
法門浩大不可具釋。
二十幢旛二事。
合一回向十中初二。
幢旛合願。
一建善翻惡。
二重法翻慢。
次一唯就旛旛書字故。
後七皆就幢辨。
二十一開藏施寶。
回向行中言十六智寶者。
辨法師雲地前。
明得明增印順無間等四定。
地上。
光明集。
福德王。
賢首健行等四定。
此八各有自分勝進。
依此發智為十六智寶。
有雲。
佛地四智。
智各有四。
故為十六。
以果位自在互融通故。
今依賢首即是八忍八智。
然此有二。
一依觀能所取以立十六。
一苦法智忍觀三界苦真如。
正斷三界見苦所斷分别随眠。
二苦法智。
謂忍無間觀前真如。
證前所斷煩惱解脫。
三苦類智忍。
謂智無間無漏慧生。
于法忍智各别内證。
言後聖法皆是此類。
四苦類智。
謂此無間無漏智生審定印可苦類智忍。
前二觀如後二觀智。
苦下有四三谛亦然。
為十六智。
二者依觀上下谛境别立。
謂觀欲苦有法忍法智。
初即無間道。
後即解脫道。
次觀上二界苦為類忍類智。
類同欲故。
如苦既然餘三亦爾為十六智。
廣如唯識雜集第九所明。
第十願言無上寶主者。
佛為法寶之主故。
二十二施莊嚴具中十願。
初一利他後九自利。
于中初三約身次三約語。
後三約意。
其中言百福相。
前文已引涅槃二十四說。
依瑜伽五十三。
名百福行故論雲。
複由百行所攝律儀。
謂少分。
離殺乃至邪見為一十。
二多分離殺等。
三全分離。
四少時離。
五多時離。
六盡壽離。
七自離。
八教人離。
九以無量門稱揚贊述離。
十見離殺等深心慶悅。
生大歡喜。
十門各十。
總說為百行所生福量亦爾。
此且就同教三十二相化身而說。
若依此經十身相海。
随一一相無盡因成故。
上普興雲幢主水神偈雲。
清淨慈門刹塵數。
共生如來一妙相等故。
餘可知。
二十三施寶冠及髻珠二事。
合一回向。
六智慧明珠等者。
體圓德備鑒徹惑亡。
為智明珠。
極果所宗故名頂上。
是秘是妙無能見者。
亦以權隐實名在髻中。
開權顯實故名解髻。
文無解義因便故來。
若不明解佛有秘藏前後。
可知。
二十四施妻子等。
救獄囚者。
上來皆明外施。
此下二段明無畏施。
初一兼于内外之财。
内财為難故。
佛本行經說。
昔五百長者子。
各舍珍寶等施。
有一貧人。
問求何願。
雲欲求佛道。
遂自念貧無以蜜塗身。
冢間而舍。
天帝試之心安不動。
知求佛果而稱贊雲。
汝此勇猛過彼五百菩薩所施百千億倍。
當先作佛。
彼貧人者即我身是。
故知難中之難。
施行有三。
初睹境興悲。
二如大悲下指同先例大悲即觀自在也。
以其偏主此門故。
下文引例皆準此知。
後既救度下施以财法。
回向行十願準思易了。
二十五舍身代死囚。
一向内财。
文四可知(從此已下入第二十七經)二十六連膚頂髻即肉髻也。
施行中三。
初總标施行。
二如寶髻下指物同修。
三菩薩是時下正明施行。
于中六。
一睹乞生欣住種性故。
二而語下語意清淨。
離二障故。
三便執下身業正舍。
事業勝故。
四正念下欣慕上流。
意樂勝故。
五于諸法下巧安谛理。
無相攝故。
六是故下決志思齊。
依止勝故。
此及回向有七最勝成波羅蜜。
前後諸施文多略無。
二菩薩下回向行中十願。
一無見頂者。
縱窮上界亦有餘故。
言如塔者菩薩敬故。
二堅無中斷故。
五中靜法雲。
準梵本令得二相發謂室利靺蹉塞縛悉底迦相發。
義如前說。
六雲得佛相發。
準梵本卻是右旋。
餘可知。
回向所為中。
總绾諸發成髻圓滿故雲爾也。
二十七施眼。
智論十四說。
施有三種。
飲食為下。
珍寶為中。
頭目五髒為上。
廣如彼說。
文中施行内有四。
一标章引例。
二菩薩摩诃薩下發起勝心。
三為究竟下明行心所為可知。
四佛子下彰施儀式。
二回向行願成十眼。
與離世間大同小異。
二十八施耳鼻中。
二事合明施行。
别顯回向而文但三。
今初。
施行有二。
一标章引例。
二布施之時下安住勝心。
一具佛種性即安住最勝。
二念諸下事業最勝。
三常勤下依止最勝。
四随順下清淨最勝。
五免濟下意樂最勝。
六生長下巧便最勝。
二回向行中。
先耳十願。
初及第七俱名無礙者。
準梵本初名無著聩者。
從生即聾故為耳王者聞與不聞皆自在故。
後施鼻回向中有四。
初牒起。
二正顯中有二願。
前一願得十鼻。
言随好者兩孔不現故。
善相者。
相海品雲。
如來鼻有大人相。
名一切神通智慧雲故。
随順鼻者。
随宜所現故。
後一願得十面。
鼻居面中好醜由起。
故相從立願。
一切法者正向諸法故。
三是為下結。
四為令下回向所為有十。
以鼻香氣所入故。
攝受香故。
了知故。
住于覺故。
如眼見色故。
合中知故。
不壞鼻根故。
不邪分别故。
香氣嚴潔故。
五分法身香故。
二十九施牙齒。
初施行中。
安住堅固。
自在位者。
登地已上故。
智論十四雲。
象王施牙是法身菩薩事。
廣如彼及十輪第四。
二菩薩下回向行十願。
唯第三單約心說。
謂智能調惑趣于彼岸。
如牙調食以資法身。
餘皆約牙齒說。
萬字成就者。
準梵本但雲右旋及有樂耳。
放無量光者。
即如相海品說。
三十施舌願中。
初即相海品廣長舌相餘可知。
三十一施頭。
初施行中三。
初标章引證。
引迦屍國王者。
又本行經說月光王報恩。
第五名大光王施頭與婆羅門。
具說如彼。
次為欲下。
顯施所為為有十種。
皆約佛智随義不同。
一入理。
二導悲。
三見事。
四離障。
五融事理。
六為所依。
七超劣。
八見無初相。
九現用自在。
十即事而真故不可壞。
後佛子下正顯施行。
亦具最勝可以意得。
二菩薩下。
回向行等可知。
三十二施手足二事合願。
文但有三。
初施行亦三。
初标章引證。
次以信下标因祈果。
信為手因果能雨寶行為足因果普遊步等。
後佛子下淨心正施。
于中初施手。
心願力已下明施足心。
如足住地能持身故。
願住智地能成智身。
離心垢故。
能顯法身。
法身湛然故不可壞智。
證永續故無有斷。
二佛子下明回向行。
文二。
初廣辨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