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八

關燈
有二十願。

    初十約所施佛田立願。

    後十約所施車立願。

    并顯可知。

    但雲修安樂行者。

    法華安樂行品說四安樂行。

    一畢竟空行。

    經名行處近處。

    已入于理而履行之。

    名為行處故。

    經雲。

    又複于法無所行。

    而觀諸法如實相等。

    雖未入理能遠諸惡。

    親而近之。

    名親近處故。

    經雲。

    不親近國王及外道等。

    為遠惡也。

    觀一切法空為近理也。

    二名身口無過失行。

    三者心無嫉妒行。

    四大慈悲行。

    廣如彼說。

    然安樂者略有二意。

    一涅槃之果名為安樂。

    此行能趣即安樂之行。

    二住此四行則身靜神定。

    身靜神定則外苦不幹。

    故稱安樂。

    又常見外道因果俱苦。

    斷見外道因樂果苦。

    析法二乘因苦果樂。

    唯有菩薩因果俱樂故。

    涅槃雲。

    定苦行者謂諸凡夫。

    苦樂行者謂聲聞緣覺。

    定樂行者。

    謂諸佛菩薩。

    因果俱樂名安樂行。

    三結文中。

    加及佛滅後。

    所有塔廟。

    塔安舍利。

    廟置形像。

    塔者正雲窣堵波。

    此雲高顯。

    亦曰歸宗之所。

    言所有者不局佛塔故。

    長阿含說四種人應可起塔。

    一佛。

    二辟支佛。

    三阿羅漢。

    四輪王。

    十二四緣經雲。

    八種人應起塔。

    一佛。

    其露盤八層已上。

    餘七謂菩薩緣覺四果輪王。

    次第減一層。

    輪王唯一層。

    見一層塔不應禮拜。

    非聖人故。

    僧祇律說凡僧亦許起塔。

    然不得安露盤。

    令在屏處。

    謂一持律。

    二法師。

    三營事。

    四德望。

    今造塔者宜審此文。

    泛論起塔總有六意。

    一為表人勝。

    二為令生淨信。

    三令标心有在。

    四令供養生福。

    五為報恩行畢。

    六生福滅罪。

    若造佛塔近招梵福。

    遠脫生死故。

    無上依經。

    供佛舍利如芥子許。

    悉得究竟脫生死苦。

    二施菩薩中有二十願。

    前十約所施田發相似願。

    後十約所施車發相似願。

    并顯可知。

    三施僧。

    初施行中顯十施心。

    一财無不舍田無所揀。

    二了事可不。

    受畜不淨不應施故。

    三淨三輪故。

    四順檀行故。

    五因佛有僧佛難遇故。

    六依僧知佛故。

    七依僧知教故。

    八應景慕。

    九不局一僧。

    十由教說僧故。

    二回向行中。

    有二十願。

    亦前十約田。

    後十約車。

    其十三雲。

    乘虛空身者。

    當其無有車之用故。

    四施二乘中亦四。

    初施行中言如來勢力生者。

    設是獨覺亦由曾習佛法。

    後道成無佛世故。

    六七翻彼三生百劫故。

    二以此下回向行中。

    亦二十願多翻劣顯勝。

    前十多翻緣覺樂獨善寂等故。

    無诤有二。

    一人嫌我行。

    我則長立等。

    二觀緣無性無乖違故。

    後十翻聲聞。

    一翻彼小乘。

    非究竟滅罪之法。

    彼犯律儀容可忏滅。

    犯四重禁為不可救。

    大乘至教無所不滅。

    佛名經說。

    一聞佛名。

    滅無量卻生死重罪。

    涅槃第十雲。

    若犯四禁及五逆罪。

    若為邪鬼毒惡所持。

    聞是經典所有諸惡悉皆消滅。

    又雲。

    犯四重禁不還生者。

    無有是處。

    如是等文處處皆有由曾所未聞大經力故。

    二聲聞雖從佛聞未悟深理故。

    三不能廣傳故。

    四望于大乘猶是邪故。

    所以諸處多說九十五種。

    别有九十五種外道邪論經。

    今言九十六者。

    自有二義。

    一依薩婆多律說外道六師。

    各有十六種所學法。

    一法自學餘十五種。

    各教十五弟子。

    師徒合論有九十六。

    二者外道有二。

    一外外道。

    即佛法外。

    二内外道。

    此複三種。

    一附佛法外道。

    起自犢子方廣。

    自以聰明讀佛經書。

    而生一見。

    附佛法起故。

    得此名犢子。

    讀舍利弗毗昙自别制義。

    言我在四句。

    外第五不可說。

    藏中佛說此人不異外道。

    諸論皆推不受名外道也。

    又方廣道人自以聰明讀佛十喻。

    自作義雲。

    不生不滅。

    如幻如化空幻為宗。

    龍樹斥言。

    此非佛法方廣。

    所作亦邪人法也。

    二學佛法成外道。

    謂執佛教門而生煩惱。

    不得入理故。

    智論雲。

    若不得般若。

    意入阿毗昙即墜有中等。

    三以大斥小故。

    七卷楞伽第一雲。

    大慧雲何為外道惡見。

    謂不知境界自心分别現。

    于第一義見有見無而起言說。

    又第二雲。

    複有說。

    言見一切法因作者有。

    此是涅槃。

    大慧。

    彼無解脫。

    以未能見法無我故。

    此是聲聞及外道種性。

    于未出中生出離相。

    應勤修習舍此惡見故。

    諸大乘诃彼二乘同于外道。

    非奪方便之意。

    今合後三總為一類。

    成九十六。

    依此義故。

    發願永離。

    七中得目見者。

    非聞見故。

    餘可例知。

    五施諸田。

    初施行中有悲境故。

    加以拜跪等言。

    以有劣田重舉妙物。

    最下乞人等如來故。

    言袨服者。

    大盛玄黃之服也。

    二以此下回向行。

    亦二十願。

    施田非一故。

    但就車發相似願。

    其中亦兼所施女等。

    可以意得。

    六雲十出離道者。

    即是十地以十度行。

    出十重障離十粗故。

    七乘四輪乘者。

    文中自列。

    然莊嚴論第六名四種不放逸輪。

    先辨相者。

    各具五種因緣。

    一住好國土輪者。

    彼名勝土輪。

    言五緣者。

    一者易求。

    謂四事易故。

    二善護王。

    如法故。

    三善地處。

    調和故。

    四善伴。

    同戒見故。

    五善寂。

    無喧聲故。

    二依止善人輪。

    五緣者。

    一多聞。

    二見谛。

    三巧說。

    四憐愍。

    不貪利故。

    五不退。

    無疲倦故。

    三集勝福德輪者。

    彼當第四名先福輪。

    一可樂。

    由住勝世為因故。

    二無難。

    由值善人為因故。

    三無病。

    四三昧。

    五智慧。

    此三以自正輪為因。

    四發大誓願。

    彼當第三名自正輪。

    故成實論名自發正願輪。

    一善緣。

    妙法為緣故。

    二善聚。

    具福智故。

    三善修止觀。

    諸行相應修故。

    四善說。

    無求利故。

    五善出所有。

    上法恭願修故。

    然前二就果立稱。

    後二從因立名。

    雖俱通因果影略互顯。

    前二外緣後二内因。

    願是智因福是福因。

    此四何因受輪之稱。

    依成實論。

    以此四輪能摧八難故。

    謂初住善處能除五難。

    即三塗北洲。

    及長壽天。

    次依善人除佛前後難。

    三發大誓願除世智辯聰。

    四宿植善根除主盲聾啞。

    前五是惡處。

    六是惡時。

    七是惡因。

    八是惡果。

    已知四輪。

    雲何總名為乘。

    瑜伽論說住好國土。

    謂得人天身出諸難處。

    以為車體。

    二由集勝福。

    諸根完具如車毂軸釭锏。

    可施脂膏。

    三發大願如良牛引重緻遠。

    四依善人。

    謂佛菩薩如善禦者。

    由具此四成大涅槃故。

    雲成滿一切清淨梵行。

    因圓必至果也。

    若依此經。

    國土即十國土海。

    善人即十身如來。

    勝福即性起功德。

    大願即普賢願海。

    共成無盡大法界緣起車也。

    餘并可知。

    十七施象馬二事。

    合有十願。

    一如性調順。

    二如随意所往。

    三似彼盛壯。

    四如超步萬裡。

    五猶行步平正。

    六如彼象寶。

    七似彼如華。

    八即迅疾如風。

    九上雲調順通顯增于功德。

    今雲具菩薩地名最勝調象馬。

    各有調義故分二願。

    十似彼上立金幢。

    十八施座回向中。

    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