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八

關燈
十回向品(從二十五經一半盡三十三經) 第六随順堅固一切善根回向。

    長行中亦二。

    謂位行位果。

    行中亦三。

    謂牒釋結。

    今初牒名征起。

    謂所修事善皆悉順入堅固法性故。

    下文雲。

    則為随順真實住。

    本分名入一切平等善根。

    入即随順。

    平等即堅固。

    平等之理不可壞故。

    若順等理則順諸善根故。

    下文雲。

    則為随順佛住等。

    又本業雲。

    習行相善無漏善而不二故。

    名随順平等一切善根。

    此則不唯事順于理。

    理事相順受平等名。

    如此平等方名堅固。

    此約所回善根。

    及所向實際。

    以立斯名。

    亦可名為堅固之善根。

    堅固即善根。

    若以随順望堅固。

    善根亦通二義。

    即以無礙善根而為其性。

    第二依征廣釋中二。

    先明行所依身。

    二具足下依身起行。

    前中複二。

    先明得位。

    後顯具德。

    今初。

    菩薩行檀之身。

    随宜萬類故置或言。

    而偏語王者。

    一則在家是施位故。

    二難舍能舍舉勝策劣故。

    三者菩薩多為王故。

    以菩薩位唯有二種。

    一者法王。

    二者人王。

    法王教化人王攝化。

    具菩薩戒處處為王故。

    發号施令無敢違故。

    具能施物遂所求故。

    帝者主也。

    王者王也。

    臨者治也。

    禦亦主領千乘之國。

    即稱為大。

    下言為轉輪王。

    則以一洲已去可稱為大。

    二威德下顯具德中二。

    先統領自在德。

    後菩薩下正報殊倫德。

    今初。

    有十二句。

    初二句總。

    有威則下必畏之。

    有德則下必懷之。

    故令名振。

    次凡諸下十句别。

    初句釋威。

    祖父之仇曰怨。

    四夷有土曰敵。

    由威被故敵歸怨順。

    次發号下釋上有德。

    依正施令物可則也。

    執持一蓋等兼釋臨禦。

    一蓋有三。

    一則無私萬物故。

    二等教十善故。

    下施蓋中雲。

    為令衆生得自在蓋。

    能持一切諸善法故。

    三慈悲蓋。

    大光王雲。

    如諸菩薩為高蓋。

    慈心普蔭諸衆生故。

    以離垢缯釋為帝義。

    于法自在釋為王義。

    不刑已下雙顯威德。

    謂不以刑戮征罰之威。

    但令感德從化。

    則威而不猛也。

    又加苦曰刑。

    削奪為罰。

    導之以德義莫敢不服。

    則庶人無刑。

    齊之以禮樂。

    莫敢不敬。

    則大夫無罰。

    次以四攝下。

    顯是菩薩揀異世王為轉輪王。

    結成有位。

    一切周給。

    結有大财即财位果。

    二正報殊倫德。

    初句結前義兼生後。

    有大眷屬下具七種果。

    一宗族果。

    二離衆過失。

    不亢不驕發言誠實。

    見者無厭。

    有慈有慧人所信順。

    即信言果。

    三福德已下顯大色果。

    四獲那羅延堅固之身。

    顯壽命果。

    五大力成就等顯大力果。

    六得清淨業。

    謂得大念慧成就總持。

    曾事不忘未萌先覺。

    由斯有上名振天下。

    即聲譽果。

    七離諸業障顯人性果。

    有業報障非丈夫故。

    兼上财位具八異熟。

    是增上生。

    如是自在是大勢生。

    第二依身起行中三。

    一明随相回向。

    二明離相回向。

    三釋回向名。

    初即回向菩提。

    及向衆生。

    次即回向實際。

    後段通二。

    又初是廣大回向。

    次甚深回向。

    後兼深廣。

    今随相中分三。

    初總相标列善根回向。

    二佛子菩薩摩诃薩随所施下。

    依标廣顯善根回向。

    三佛子菩薩摩诃薩随諸衆生下。

    總結多門善根回向。

    今初亦三。

    一列所施物。

    二其中下辨所施田。

    三佛子下顯行所依心。

    今初初句總。

    或施下别。

    别中若望下。

    回向應為六十。

    若直就文數都八十事。

    初從飲食至床座。

    為一十。

    以床座但通是一床。

    下文别施座故。

    次房舍至蓋為二十。

    傘至頂髻為三十。

    以王位為重。

    為明外财施竟故。

    結雲乃至王位。

    下文自有王位。

    後回向中此次後無故。

    次眼至足為四十。

    血至腸為五十。

    厚皮至救損他形為六十。

    示佛興至邑為七十。

    從聚落至終為八十。

    救獄囚中雖有妻等四事。

    但為一救囚之行耳。

    于中前二十七事是外财施。

    次救獄囚。

    一兼于内外代囚命。

    下二十九事唯明内财。

    下諸門中或兼内外。

    或但是外可以意得。

    又前二十七施無樂者。

    是為慈行。

    救囚代命等為大悲行。

    餘或通二行。

    若通相辨皆兼二行。

    又代命救殘害男形。

    是無畏施。

    斷殺有二。

    若望所殺是無畏施。

    若望能殺。

    令持五戒是為法施。

    告示佛興即是法施。

    财施可知。

    又此等既并是法門。

    俱通三施。

    二所施田中等皆施與者。

    不揀賢愚等故。

    悉令滿足者随所求故。

    三顯能施回向之心者。

    望前是能施之心。

    故雲如是施時發善攝心。

    望後是能回向心故。

    雲發善攝心。

    悉以回向。

    故下諸門回向之内皆以此心貫之。

    文中二。

    先總明。

    後所謂下别顯。

    于中所攝有五。

    總收上來能施所施。

    及以施物。

    言善攝者釋随順義。

    謂此菩薩若行于施回向之時。

    于自他五蘊等心無住着。

    不令馳散故雲善攝。

    如此則與實際相應。

    便能随順堅固善根。

    謂舍住着故随順施善。

    無異求故随順戒善。

    忍深理故随順忍善。

    離色相故随順進善。

    不馳散故随順定善。

    了無生故随順慧善。

    如是乃至一切由順實際。

    任運順于一切稱性之善。

    第二依标廣顯中。

    粗相望前略有五異。

    一傘二頂前有後無。

    舍宅一種前無後有。

    即有無異也。

    二前以法導化。

    即後禁殺令住五戒。

    即名字異也。

    三承事供養前合。

    後開象馬等事。

    前開。

    後合。

    即開合異也。

    四後文舌居牙齒之後。

    眷屬居妻子之前。

    骨居腸下。

    飲于食後。

    即前後異。

    五前略後廣。

    其文非一也。

    餘皆大同。

    然其都門但有六十。

    由開合故。

    謂十二段。

    二二相合。

    一象馬。

    二幢旛。

    三寶冠明珠。

    四耳鼻。

    五牙齒。

    六手足。

    七髓肉。

    八厚薄皮。

    九手足指。

    十僮仆。

    十一園林。

    十二妻子。

    複有二段各五事合。

    謂一腸腎肝肺四事。

    及大小腸。

    合一回向二王位邑聚落宮殿合一回向。

    故下文。

    雲國土一切諸物。

    即斯五事都十四門。

    合二十事。

    雖缺二事而加二事。

    謂舍宅及開承事。

    與供侍别故有六十門。

    昔光統師。

    以後都門束前标中。

    亦唯六十。

    成一百二十門。

    皆有十善成千二百。

    以七施乘之。

    成八千四百。

    一一具十回向成八萬四千。

    言七施者。

    随相有六。

    謂心有三種。

    即三時。

    喜事有三種。

    即是三輪。

    入理有一。

    即照三輪空。

    又以七聖财乘之。

    亦得如一施行有八萬四千。

    餘一一行皆亦如是。

    此上且約法門非無有理。

    若散說者行相無量。

    如施資具及大會等。

    不可言一故。

    次标。

    雲無量無邊。

    後都結。

    雲阿僧祇物。

    實則皆是法界大緣起門。

    普賢無礙自在之行故。

    以一切所有施于一田。

    一切皆爾。

    一微塵處即施一切衆生。

    遍法界皆爾。

    一刹那中頓成此行。

    盡前後際亦爾。

    此一菩薩滿法界身。

    備起此行仍有純雜。

    若以純門于一施眼遍上時處。

    唯見施眼